评论主题:
(收集)贵州历史名人
评论对象: 漫步者 | 2006/10/31 9:24:25
评论言论:
(1824-1860),字泽民,晚号鹿仙,贵州瓮安县人。曾官广西候补府,清朝咸丰年间,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举家避乱,后被委以参军之职,三个月即辞去。后居广西德胜乡,业医种药以养母。平生爱好经籍,尤喜吟咏,著有《鹿仙吟草》诗集。
39、周之冕:
(1824-1889),字藻庭,号文轩,清朝贵州安顺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举人,十年(公元1871年)进士。以知县补直隶。他不乐仕进。后任贵州镇远教授,主讲风仪书院和贵山书院。学博行端,为时贤所重,善育人才,培育出了状元赵以炯兄弟,还有黄桂鋆、姚大荣等一批人才。擅画花、鸟、走兽等。贵州省博物馆藏有其画《坡草雌兔图》立轴,色花点叶,淡着色,似工笔而实为写意。
40、安履贞:
(1824-1880),字月仙,一字廉娘,贵州威宁人。彝族女诗人。幼年丧父,由母抚养成人。其兄安履泰,字阶平,博学多才。受其哥教诲,安履贞工诗能文。由于家遭横祸,她几次决心殉身申诉,后屈从母命未果,被誉为继奢香之后的水西奇女。十九岁与余昭成婚,夫妇二人瑟甚笃,互相砥砺,时相鸣和,诗文益增其美,其诗明白如话,淡中见奇,平中赋以新意,有《园灵阁遗草》一卷传世。其中思亲吊弟伤女之作,字字血泪,感人肺腑。
41、杨文照:
字得天,号剑潭(昙),清朝贵州贵阳人,少孤,家贫,节母教养以至成名,肆业贵山书院,有"城南才子"之称。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与傅青余、何梦庐、谢岐园同科中举人。清朝道咸年间,贵阳称诗者以青余、梦庐、剑潭为有名,剑潭尤为才藻。但剑潭先后七次礼闱不第。时中原兵荒马乱,青余治兵豫中,转战大河南北,因道路阻塞,剑潭入幕青余府。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考取内阁中书,以通判分发广西补用,保升直隶知州。剑潭诗名早树,但历以坎坷,所到多吟咏,有《北上联吟集》、《赵河感旧诗》、《芋香馆集》等诗集。
42、 何鼎:
字梦庐,一字丹邻,清朝贵州开州(今开阳)人。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进士。官叶县知县。罢官后侨居汴梁,置园种海棠三百株,以诗酒自娱。著有《游嵩日记》、《游终南太乙小记》、《蔬香小圃漫录》等。能诗善画,其《题画赠智水》诗云:"仙掌曾闻擘巨灵,云烟咫尺幻真形。老僧自爱他山色,偷取飞来一段青。"
43、陶新春:
(1825-1867),清朝贵州威宁县人。黔西北农民起义领袖。苗族,出身贫苦,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五月,他与其弟陶三春及杨光宗集合苗、彝,布依族群众一万多人在威宁韭菜坪起义,建立了猪拱箐和海马姑两个基本点根据地,建立房屋,分田于民,实行屯田制,曾接待过太平军石达开部将曾广依和李福猷两支部队,与之配合作战。陶新春起义军先后打击了毕节、威宁、水城、平远、大定的敌军,并攻占了彝良、威信、镇雄、古蔺、高县、珙县、筠连、叙永等地,控制了川、滇、黔三省边境广大地区。起义军发展到十余万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清云贵总督劳崇光派署理云南布政使岑毓英率滇军七八万兵力"围剿"。在猪拱箐保卫战中,起义军造的石火轮发挥了威力,战争相持半年有余。后被混入义军中的土目安履宪出卖,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猪拱箐、海马姑等根据地相继失陷,陶新春被俘,在黔西城英勇就义,历时十二年的起义失败了。
44、余珍:
(1825-1864),字子孺,号宝斋、海山、坡生、彝名龙灼,清朝贵州毕节大屯人。彝族诗人,世袭大屯九世土司。早年因社会动荡,改文习武,被授予都司,因坚壁清野有功,诰授武翼都尉,戴兰翔,并任大屯土千总。自幼受其父余家驹影响,富文才,著有《四余诗草》传世。又擅长书法绘画,其名声闻于黔、川、滇三省。书法楷字宗颜真卿,草书学怀素,特喜作臂窠大字,龙腾虎跃,甚有气势。画以山水为主,得倪云林心传,萧疏淡远,与字之雄强恰成对比。至于花卉、虫鸟、人物,莫不悉心研习,皆有可观。还博收藏,蓄有古今名印三百余枚,古砚五十余方,金石碑版,名人字画乃至古玩花木,搜罗甚富。
45、李朝仪:
(?-1881),字藻舟,清朝贵州贵阳人。他是著名维新派大臣李端棻叔父。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任直隶(今河北)平谷知县。三十年(公元1850年)调任三河知县,捐廉创建书院。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任大兴知县。三年(公元1853年)晋南路厅同知。四年(公元1854年)任东路厅同知。五年(公元1855年)蝗灾,他尽力灭蝗,又随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宁河、营城、北地、大沽等处修筑炮台。九年(公元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进攻大沽,他协助僧王击退大沽英船。十年(公元1860年)分办直隶团练。十一年(公元1861年)任顺德知府,参加镇压捻军。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任广平知府。五年(公元1866年)任大名知府。八年(公元1869年)授永定河道,署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任河道八年,修永定河有功,成绩卓著,人民为之立祠。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四月升山东盐运使,九月署山东按察使,十一月改任顺天府尹(相当于北京市长)。他治家甚严,对于子侄中,独爱李端棻,视为已出,待之甚厚。李端棻受其影响,立身行事,一如朝仪,后任到礼部尚书,成为著名维新派大臣。女儿李惠仙嫁给维新派领袖之一梁启超,志为梁启超的得力助手。李朝仪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病逝于任上。历官三十七年,勤政爱民,始终一致,有古循吏风。
46、梁宗鲁:
字诚一,贵州桐梓县人。清朝道光廿五年(公元1845年)举人。早年著有《腊梅诗草》,均未见传,赵旭凭采辑《桐梓耆旧诗后集》中录有其诗五首。其诗反映了民间疾苦,极度愤恨官吏贪残,采用白描手法,语句浅显明快。
47、赵廷璜:
字仲渔,号二山,别号慕青山孩,贵州遵义县人。早年从郑珍受许、郑之学,旁及金石篆隶之书与诗古文辞。补县学生员。因农民起义罢乡试,便入川游慕于各司道衙署,又从莫庭芝讲性理之学,从布政临习包世臣书法,后随授黔川军入黔,以军功保知县、同知。后调任四川大宁、富顺等县知县。得丁宝桢赏识,协办四川盐务。黔中大饥,又协助华国英购川米入遵赈济。著有诗文各稿,舟行落于水中,剩《慕耕草堂集》一册,《新宁论蒙诗九章》等。
48、郑淑昭:
(1826-1877),字班班,清朝贵州遵义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郑珍是"西南巨儒",弟弟郑知同也是诗人。在父亲的影响薰陶下,从小喜欢读书,也学着吟诗填词。后嫁赵廷璜为妻,丈夫长期游幕四川,家庭重担全由淑昭支撑,侍奉翁姑,操持家务,教育子女。她亲课子女学业,勉励子女励行力学,三个儿子赵怡、赵懿、赵恒均中举人。她平时亦喜欢写诗,但随写随弃,死后,由长子赵怡辑录56首,并载入《黔南丛书》第三辑中。她是贵州历代女诗人中有诗集传世的三者之一。她还是养蚕缫丝的带头人。她去四川大宁知府署丈夫任所探亲时,见署后旧多桑,春天,她率女媳仆妇采桑树养蚕数十筐,缫丝若干两,在当地提倡养蚕,鼓励老百姓亦农亦副,发展生产。
49、 黎兆铨:
(1826-1895),字季和,号衡斋,贵州遵义县人。黎恂第四子,以才干见称。曾协三兄兆祺办团练,守堡寨,与农民起义抗衡,又为楚军运送粮秣,因功赏知县。后入云南以知县补用,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置理寻州(今寻甸县)知州五年,又历任安宁、昆明、镇雄等州县各一年。关心人民疾苦,敢于抗拗上司的乱命,救民于水火,云南总督岑毓英搞了一套征兵办法,视州县大小规定名额。凡征兵一人,随征兵饷四两白银。兆铨毅然抗征,并上书巡抚,言其征兵之弊,终于停止征兵。不久,为运京铜,又要各州县征马,每征一匹马,随征马料银二两,寻州要征马三千匹,兆铨又言寻州不产马,抗命不征,经一番争执,上司终于废弃。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总督岑毓英决定把曲靖八属回民迁往寻甸,再以寻甸汉民去充实回民原住地区,阴谋坑杀回民。兆铨又向岑毓英请命,愿以全家数十口保回民不再反,先后陈述达三年之久,岑氏才应允,回民感激涕零。还曾两次主持谳局(审判案件衙门),平反冤狱数十起。后因错失被吏部议处,罢官而归。
50、赵国澍:
(1826-1863),字慰三,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青岩镇)人。任青岩镇团务总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曾用石砌修补青岩城垣,对家乡屡有贡献,因功得按察使衔,花翎侯选道。他能文能武,关心地方文教,严格教子。他的四个儿子中,四个中举人,三个中进士,其中二儿子赵以炯成为贵州历史上的第一个文状元,还有一个儿子中经魁,在科举时代,可谓殊荣,为贵州前所未有的举国惊异。他热情爱国,敢杀洋教修士,造成了轰动全国的青岩教案。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分子披着宗教外衣,以传教为名,在贵阳地区进行种种侵略活动。他们勾结地方势力,强占民田,强征百姓服劳役,他们的种种罪行,激起了贵阳人民的无比愤怒,也使贵州官府厌恶。贵州官府曾发出"秘密公函",禁止用传教煽动人心。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端午节,青岩各族人民群众依照当地风俗上街"游百病",与洋教大修院的修士发生争吵,被修士推打。赵国澍闻讯,急派团兵围困大修院,并发出驱教令,五天后,查抄了大修院,逮捕四名修生,并火烧大修院,尔后,在贵州提督田恕的秘令下,将四个修生斩首,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掀起了贵州人民反洋教斗争,这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赵国澍因青岩教案被撤职。同年四月,仍督练勇镇压农民起义军,在贵阳郊区百宜被围,逃至除家堰时,被农民起义军击毙。
评论对象: 漫步者 | 2006/10/31 9:24:25
评论言论:
历史上的50位贵州名人(下)
37、黄彭年:
(1824-1890),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出身仕宦之家,其父黄辅辰为清一代循吏。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咸丰初年,随父在籍办团练,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同治初年,入川督骆秉章幕,又参加镇压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因"有功",得保荐。后由陕西巡抚刘蓉聘其主讲关中书院,久之,李鸿章聘其修《畿辅通志》,并主讲莲池书院。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升按察使。年余,结案40余起,平反冤案十数起。十一年(公元1885年),调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洪水决堤堰,捐款报复,保百姓平安。又迁江苏布政使,疏浚吴淞江等。十六年(公元1890年)调湖北布政使,总督张之洞倚重之,病逝于湖北任上。以干济之才,立功立业,为一代名宦。他为官清廉,拒绝馈赠,严禁胥吏勒索,惩办tan官污吏,减轻百姓负担,赈济灾荒,兴修水利,发展教育事业,为群众办一些实事。他知识渊博,阅历极广,著述较多,纂修的《畿辅通志》300卷,是一流的地方志。他对地舆学也有很深的造诣,著有《东三省边防考略》、《金沙江考略》、《历代关隘津梁考存》、《铜运考略》等。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擅长诗文,著有《陶楼诗文集》和《紫泥日记》等。亦工书画,有《达摩图》立轴,属佳作。贵州省博物馆藏有一幅墨笔《寿佛图》。
38、王汝霖:
38、王汝霖:
(1824-1860),字泽民,晚号鹿仙,贵州瓮安县人。曾官广西候补府,清朝咸丰年间,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举家避乱,后被委以参军之职,三个月即辞去。后居广西德胜乡,业医种药以养母。平生爱好经籍,尤喜吟咏,著有《鹿仙吟草》诗集。
39、周之冕:
(1824-1889),字藻庭,号文轩,清朝贵州安顺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举人,十年(公元1871年)进士。以知县补直隶。他不乐仕进。后任贵州镇远教授,主讲风仪书院和贵山书院。学博行端,为时贤所重,善育人才,培育出了状元赵以炯兄弟,还有黄桂鋆、姚大荣等一批人才。擅画花、鸟、走兽等。贵州省博物馆藏有其画《坡草雌兔图》立轴,色花点叶,淡着色,似工笔而实为写意。
40、安履贞:
(1824-1880),字月仙,一字廉娘,贵州威宁人。彝族女诗人。幼年丧父,由母抚养成人。其兄安履泰,字阶平,博学多才。受其哥教诲,安履贞工诗能文。由于家遭横祸,她几次决心殉身申诉,后屈从母命未果,被誉为继奢香之后的水西奇女。十九岁与余昭成婚,夫妇二人瑟甚笃,互相砥砺,时相鸣和,诗文益增其美,其诗明白如话,淡中见奇,平中赋以新意,有《园灵阁遗草》一卷传世。其中思亲吊弟伤女之作,字字血泪,感人肺腑。
41、杨文照:
字得天,号剑潭(昙),清朝贵州贵阳人,少孤,家贫,节母教养以至成名,肆业贵山书院,有"城南才子"之称。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与傅青余、何梦庐、谢岐园同科中举人。清朝道咸年间,贵阳称诗者以青余、梦庐、剑潭为有名,剑潭尤为才藻。但剑潭先后七次礼闱不第。时中原兵荒马乱,青余治兵豫中,转战大河南北,因道路阻塞,剑潭入幕青余府。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考取内阁中书,以通判分发广西补用,保升直隶知州。剑潭诗名早树,但历以坎坷,所到多吟咏,有《北上联吟集》、《赵河感旧诗》、《芋香馆集》等诗集。
42、 何鼎:
字梦庐,一字丹邻,清朝贵州开州(今开阳)人。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进士。官叶县知县。罢官后侨居汴梁,置园种海棠三百株,以诗酒自娱。著有《游嵩日记》、《游终南太乙小记》、《蔬香小圃漫录》等。能诗善画,其《题画赠智水》诗云:"仙掌曾闻擘巨灵,云烟咫尺幻真形。老僧自爱他山色,偷取飞来一段青。"
43、陶新春:
(1825-1867),清朝贵州威宁县人。黔西北农民起义领袖。苗族,出身贫苦,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五月,他与其弟陶三春及杨光宗集合苗、彝,布依族群众一万多人在威宁韭菜坪起义,建立了猪拱箐和海马姑两个基本点根据地,建立房屋,分田于民,实行屯田制,曾接待过太平军石达开部将曾广依和李福猷两支部队,与之配合作战。陶新春起义军先后打击了毕节、威宁、水城、平远、大定的敌军,并攻占了彝良、威信、镇雄、古蔺、高县、珙县、筠连、叙永等地,控制了川、滇、黔三省边境广大地区。起义军发展到十余万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清云贵总督劳崇光派署理云南布政使岑毓英率滇军七八万兵力"围剿"。在猪拱箐保卫战中,起义军造的石火轮发挥了威力,战争相持半年有余。后被混入义军中的土目安履宪出卖,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猪拱箐、海马姑等根据地相继失陷,陶新春被俘,在黔西城英勇就义,历时十二年的起义失败了。
44、余珍:
(1825-1864),字子孺,号宝斋、海山、坡生、彝名龙灼,清朝贵州毕节大屯人。彝族诗人,世袭大屯九世土司。早年因社会动荡,改文习武,被授予都司,因坚壁清野有功,诰授武翼都尉,戴兰翔,并任大屯土千总。自幼受其父余家驹影响,富文才,著有《四余诗草》传世。又擅长书法绘画,其名声闻于黔、川、滇三省。书法楷字宗颜真卿,草书学怀素,特喜作臂窠大字,龙腾虎跃,甚有气势。画以山水为主,得倪云林心传,萧疏淡远,与字之雄强恰成对比。至于花卉、虫鸟、人物,莫不悉心研习,皆有可观。还博收藏,蓄有古今名印三百余枚,古砚五十余方,金石碑版,名人字画乃至古玩花木,搜罗甚富。
45、李朝仪:
(?-1881),字藻舟,清朝贵州贵阳人。他是著名维新派大臣李端棻叔父。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任直隶(今河北)平谷知县。三十年(公元1850年)调任三河知县,捐廉创建书院。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任大兴知县。三年(公元1853年)晋南路厅同知。四年(公元1854年)任东路厅同知。五年(公元1855年)蝗灾,他尽力灭蝗,又随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宁河、营城、北地、大沽等处修筑炮台。九年(公元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进攻大沽,他协助僧王击退大沽英船。十年(公元1860年)分办直隶团练。十一年(公元1861年)任顺德知府,参加镇压捻军。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任广平知府。五年(公元1866年)任大名知府。八年(公元1869年)授永定河道,署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任河道八年,修永定河有功,成绩卓著,人民为之立祠。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四月升山东盐运使,九月署山东按察使,十一月改任顺天府尹(相当于北京市长)。他治家甚严,对于子侄中,独爱李端棻,视为已出,待之甚厚。李端棻受其影响,立身行事,一如朝仪,后任到礼部尚书,成为著名维新派大臣。女儿李惠仙嫁给维新派领袖之一梁启超,志为梁启超的得力助手。李朝仪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病逝于任上。历官三十七年,勤政爱民,始终一致,有古循吏风。
46、梁宗鲁:
字诚一,贵州桐梓县人。清朝道光廿五年(公元1845年)举人。早年著有《腊梅诗草》,均未见传,赵旭凭采辑《桐梓耆旧诗后集》中录有其诗五首。其诗反映了民间疾苦,极度愤恨官吏贪残,采用白描手法,语句浅显明快。
47、赵廷璜:
字仲渔,号二山,别号慕青山孩,贵州遵义县人。早年从郑珍受许、郑之学,旁及金石篆隶之书与诗古文辞。补县学生员。因农民起义罢乡试,便入川游慕于各司道衙署,又从莫庭芝讲性理之学,从布政临习包世臣书法,后随授黔川军入黔,以军功保知县、同知。后调任四川大宁、富顺等县知县。得丁宝桢赏识,协办四川盐务。黔中大饥,又协助华国英购川米入遵赈济。著有诗文各稿,舟行落于水中,剩《慕耕草堂集》一册,《新宁论蒙诗九章》等。
48、郑淑昭:
(1826-1877),字班班,清朝贵州遵义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郑珍是"西南巨儒",弟弟郑知同也是诗人。在父亲的影响薰陶下,从小喜欢读书,也学着吟诗填词。后嫁赵廷璜为妻,丈夫长期游幕四川,家庭重担全由淑昭支撑,侍奉翁姑,操持家务,教育子女。她亲课子女学业,勉励子女励行力学,三个儿子赵怡、赵懿、赵恒均中举人。她平时亦喜欢写诗,但随写随弃,死后,由长子赵怡辑录56首,并载入《黔南丛书》第三辑中。她是贵州历代女诗人中有诗集传世的三者之一。她还是养蚕缫丝的带头人。她去四川大宁知府署丈夫任所探亲时,见署后旧多桑,春天,她率女媳仆妇采桑树养蚕数十筐,缫丝若干两,在当地提倡养蚕,鼓励老百姓亦农亦副,发展生产。
49、 黎兆铨:
(1826-1895),字季和,号衡斋,贵州遵义县人。黎恂第四子,以才干见称。曾协三兄兆祺办团练,守堡寨,与农民起义抗衡,又为楚军运送粮秣,因功赏知县。后入云南以知县补用,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置理寻州(今寻甸县)知州五年,又历任安宁、昆明、镇雄等州县各一年。关心人民疾苦,敢于抗拗上司的乱命,救民于水火,云南总督岑毓英搞了一套征兵办法,视州县大小规定名额。凡征兵一人,随征兵饷四两白银。兆铨毅然抗征,并上书巡抚,言其征兵之弊,终于停止征兵。不久,为运京铜,又要各州县征马,每征一匹马,随征马料银二两,寻州要征马三千匹,兆铨又言寻州不产马,抗命不征,经一番争执,上司终于废弃。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总督岑毓英决定把曲靖八属回民迁往寻甸,再以寻甸汉民去充实回民原住地区,阴谋坑杀回民。兆铨又向岑毓英请命,愿以全家数十口保回民不再反,先后陈述达三年之久,岑氏才应允,回民感激涕零。还曾两次主持谳局(审判案件衙门),平反冤狱数十起。后因错失被吏部议处,罢官而归。
50、赵国澍:
(1826-1863),字慰三,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青岩镇)人。任青岩镇团务总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曾用石砌修补青岩城垣,对家乡屡有贡献,因功得按察使衔,花翎侯选道。他能文能武,关心地方文教,严格教子。他的四个儿子中,四个中举人,三个中进士,其中二儿子赵以炯成为贵州历史上的第一个文状元,还有一个儿子中经魁,在科举时代,可谓殊荣,为贵州前所未有的举国惊异。他热情爱国,敢杀洋教修士,造成了轰动全国的青岩教案。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分子披着宗教外衣,以传教为名,在贵阳地区进行种种侵略活动。他们勾结地方势力,强占民田,强征百姓服劳役,他们的种种罪行,激起了贵阳人民的无比愤怒,也使贵州官府厌恶。贵州官府曾发出"秘密公函",禁止用传教煽动人心。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端午节,青岩各族人民群众依照当地风俗上街"游百病",与洋教大修院的修士发生争吵,被修士推打。赵国澍闻讯,急派团兵围困大修院,并发出驱教令,五天后,查抄了大修院,逮捕四名修生,并火烧大修院,尔后,在贵州提督田恕的秘令下,将四个修生斩首,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掀起了贵州人民反洋教斗争,这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赵国澍因青岩教案被撤职。同年四月,仍督练勇镇压农民起义军,在贵阳郊区百宜被围,逃至除家堰时,被农民起义军击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