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收集)贵州历史名人
评论对象: 漫步者 | 2006/10/31 9:50:43
评论言论:
评论对象: 漫步者 | 2006/10/31 9:50:43
评论言论:
贵州名人---黄齐生
黄齐生(1878—1946)
爱国民主人士,进步教育家。贵州安顺人。辛亥革命时,开始参加革命斗争。袁世凯称帝时,是贵州反袁第一人。五四运动前游学日本。 1921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9年去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任教。1931年王若飞被捕后,曾冒险探狱,积极营救。之后全力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往返于延安、四川、贵州等地从事抗日民主活动。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斗争。 1946年4月8日在慰问重庆“校场口事件”被殴打的民主人士后,在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爱国民主人士,进步教育家。贵州安顺人。辛亥革命时,开始参加革命斗争。袁世凯称帝时,是贵州反袁第一人。五四运动前游学日本。 1921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9年去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任教。1931年王若飞被捕后,曾冒险探狱,积极营救。之后全力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往返于延安、四川、贵州等地从事抗日民主活动。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斗争。 1946年4月8日在慰问重庆“校场口事件”被殴打的民主人士后,在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黄齐生是王若飞的舅舅,黄齐生是贵州老教育家,他一生不为发财,不做官,从事教育事业,参加社会活动。1940 年初,黄齐生遭受迫害,逃出贵阳来重庆,被视为“危害分子”。他41岁时还组织王若飞等到法国勤工俭学,与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交情 深厚,一生为革命奔走,直到1946年4月8日与王若飞、叶挺等同机遇难。
话剧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繁荣。中国话剧的兴起,发端于上海。1907年上海“春阳社”演出《黑奴恨》,1913年贵阳达德学校推出《维新梦》。故贵州的话剧活动和上海的话剧活动一样,占据了中国话剧史上重要的一页。
《共和鉴》剧照
贵州话剧的创始人是贵阳达德学校校长、贵州教育界名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先生。黄齐生先生编写话剧,特别注重结合时代精神来启迪和激励群众。早在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在贵州取得胜利后,黄齐生先生就编写了新川剧《大埠桥》。
黄齐生先生在贵阳首先推出的第一部话剧《维新梦》,于1913年10月在达德学校建校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演出。黄先生在编写之前,曾与达德学校校友、曾就读于上海的聂正帮、王慎余、朱冠山、朱练甫等商议:既然别开生面的开创话剧,务必要在民众中演出新意,震动民心,让市民对话剧发生浓厚兴趣,从中接受三民主义和民主、自由、图强等新思想。
《维新梦》通过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等六君子力主变法图强而英勇殉难的历史,表现了维新变革的爱国主义主题。全剧以清新的笔调、鲜明的爱国主义,充分表现了以六君子为首的维新派人物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气概以及威武不屈、以身殉国、以血醒民的崇高精神。与《维新梦》同时上演的话剧还有《武训兴学》(山东乞丐武训办学事迹)。两剧共上演五天五夜,观众仍场场爆满。《达德学校纪念会会志》中记述了当时的盛况:“座位不敷,站立以视,院儿不容。时又大雨如注,秩序井然。每幕演到妙处,拍掌久声不绝。至九时半停演,来宾犹未尽然与觉,观者演者俱乐此而不疲也。”
话剧在贵阳首演的成功,增强了黄齐生先生等人把话剧兴办下去的信心。当时的舆论界对话剧的影响和作用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如当时《贵州公报》上的《筑国阳秋》就曾刊文评价:“……迄今观达德学校之新戏剧,……预备不过数十日,而现身说法不过数十人,转移间俾全场观者。对于变政与兴学,涤旧作新,种种观念早已论肌洽髓,弥印脑筋,发为一种优美感情,跃跃欲试甚矣,戏曲之作用大矣……足以激起一般人之爱国心而影响寤寤,此乃政治话剧而兼教育兴味者也。”
观众的踊跃,社会的肯定,校友的支持,更加坚定了黄齐生先生等人的“以剧教人,以剧育人”的信心。这之后,从1914年至1925年,黄齐生先生与达德校友、师生们一道,先后编写并推出了《丁文诚诛jiang》、《亡国恨》、《共和鉴》、《恢复共和》、《模范乡》、《自治鉴》、《林则徐禁烟》、《意大利统一》、《沪江潮》、《九命奇冤》、《孔雀东南飞》等进步话剧。这些话剧都突出了这样一些主题:痛恨jiang臣、惩治tan官;反对复辟,讴歌共和;渴求民族独立,向往民主政治;鞭挞封建礼教,颂扬人身自由;……。
1914年达德学校举行校庆时,上演了黄齐生、聂正帮、龙祚燮等人编写的《丁文诚诛jiang》(亦名《杀小安》)。剧中的主要人物丁文诚,即贵州人丁葆桢(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在任山东巡抚时(1858),捕杀了当朝专横跋扈、臭名昭著的清庭太监总管、慈禧太后的宠信安德海。
《亡国恨》剧照
1915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为复辟帝制,获得日本的支持,竟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人民愤怒、举国上下掀起了讨袁运动。云南的蔡锷、李烈钧等成立“护国军”,率先宣布云南独立,接着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纷纷独立。达德学校师生为响应“护国运动”,抓紧编排了《亡国恨》和《共和鉴》两部历史话剧。《亡国恨》反映韩国帝制的末路,《共和鉴》则反映美国共和的新生。
《意大利统一》剧照
从1915年至1925年达德学校新编演的话剧中,《恢复共和》以希腊城邦奴隶制国家的兴起为背景,反映了平民与贵族、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的斗争;《模范乡》是根据贵州矿冶工人轶事而编写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话剧;《自治鉴》反映了意大利建国维新的事迹;《林则徐禁烟》则再现了1839年广州虎门销烟的历史;《意大利统一》表现了意大利建国时,被誉为意大利“建国三杰”的马志尼、加里波的和加雷尔领导统一意大利的事迹;《沪江潮》反映的是1925年上海的“五卅”惨案(黄先生等将此剧上演收入和捐款汇寄上海赈济受难工人);《九命寄冤》揭露了清代社会的黑暗和官吏的腐朽;《孔雀东南飞》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下吃人的旧礼教。
达德学校上演的这些话剧,绝大多数是多幕剧。如《亡国恨》分“强敌密谋”、“统监莅韩”、”政党卖国”、“韩皇逊位”、“志士下狱”五幕,《共和鉴》分“庭训”、“忧危”、“抛茶”、“宣战”四幕。每幕开幕前,都需要布景,在布景的过程中,台上就拉上黑幕,由一人到台上作“现身演说”(介绍剧情)。这时,黄齐生先生总是长袍马褂,立于幕前,介绍情节,说明要点。由于黄先生善于演说,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每每讲到精彩之处,他也不禁在台上手舞足蹈起来,观众则常常听得津津有味,兴味无穷。在黄齐生先生带领学生赴日留学期间(1917一1919),周杏村、刘方岳、熊志周、聂正邦等担负起了话剧的编写和解说,自此,编演话剧成为达德学校的传统。黄齐生先生等演出话剧时,在戏台的两边常挂上对联:“揭开黑幕,放大光明。”“对社会权作大戏场,聚英才演出新社会”。这些对联,一方面是当时戏台的真实写照(戏台上用打汽灯照明,黑布作幕布),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他们的演出宗旨。
《意大利统一》剧照
达德学校上演的这些话剧,绝大多数是多幕剧。如《亡国恨》分“强敌密谋”、“统监莅韩”、”政党卖国”、“韩皇逊位”、“志士下狱”五幕,《共和鉴》分“庭训”、“忧危”、“抛茶”、“宣战”四幕。每幕开幕前,都需要布景,在布景的过程中,台上就拉上黑幕,由一人到台上作“现身演说”(介绍剧情)。这时,黄齐生先生总是长袍马褂,立于幕前,介绍情节,说明要点。由于黄先生善于演说,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每每讲到精彩之处,他也不禁在台上手舞足蹈起来,观众则常常听得津津有味,兴味无穷。在黄齐生先生带领学生赴日留学期间(1917一1919),周杏村、刘方岳、熊志周、聂正邦等担负起了话剧的编写和解说,自此,编演话剧成为达德学校的传统。黄齐生先生等演出话剧时,在戏台的两边
常挂上对联:“揭开黑幕,放大光明。”“对社会权作大戏场,聚英才演出新社会”。这些对联,一方面是当时戏台的真实写照(戏台上用打汽灯照明,黑布作幕布),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他们的演出宗旨。
黄齐生先生等创办的话剧,不仅为贵州话剧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全国的话剧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抗战时期,各地名人、艺人相聚贵阳,贵阳话剧创作、演出的经验便得到了交流。程摸、赵彤、邱釜、陶熊、万流、郭家华等,都是从贵阳出去,到上海、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从事话剧的话剧家。
黄齐生先生等人当时在落后闭塞的贵州创办话剧,真正使话剧作为活教材做到了“教人,育人,激励民众,提倡新风尚”的作用,教育人的主题。其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在二十世纪初期封闭落后的贵州先于一般知识分子倡导用话剧教人、育人。
话剧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繁荣。中国话剧的兴起,发端于上海。1907年上海“春阳社”演出《黑奴恨》,1913年贵阳达德学校推出《维新梦》。故贵州的话剧活动和上海的话剧活动一样,占据了中国话剧史上重要的一页。
《共和鉴》剧照
贵州话剧的创始人是贵阳达德学校校长、贵州教育界名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先生。黄齐生先生编写话剧,特别注重结合时代精神来启迪和激励群众。早在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在贵州取得胜利后,黄齐生先生就编写了新川剧《大埠桥》。
黄齐生先生在贵阳首先推出的第一部话剧《维新梦》,于1913年10月在达德学校建校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演出。黄先生在编写之前,曾与达德学校校友、曾就读于上海的聂正帮、王慎余、朱冠山、朱练甫等商议:既然别开生面的开创话剧,务必要在民众中演出新意,震动民心,让市民对话剧发生浓厚兴趣,从中接受三民主义和民主、自由、图强等新思想。
《维新梦》通过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等六君子力主变法图强而英勇殉难的历史,表现了维新变革的爱国主义主题。全剧以清新的笔调、鲜明的爱国主义,充分表现了以六君子为首的维新派人物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气概以及威武不屈、以身殉国、以血醒民的崇高精神。与《维新梦》同时上演的话剧还有《武训兴学》(山东乞丐武训办学事迹)。两剧共上演五天五夜,观众仍场场爆满。《达德学校纪念会会志》中记述了当时的盛况:“座位不敷,站立以视,院儿不容。时又大雨如注,秩序井然。每幕演到妙处,拍掌久声不绝。至九时半停演,来宾犹未尽然与觉,观者演者俱乐此而不疲也。”
话剧在贵阳首演的成功,增强了黄齐生先生等人把话剧兴办下去的信心。当时的舆论界对话剧的影响和作用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如当时《贵州公报》上的《筑国阳秋》就曾刊文评价:“……迄今观达德学校之新戏剧,……预备不过数十日,而现身说法不过数十人,转移间俾全场观者。对于变政与兴学,涤旧作新,种种观念早已论肌洽髓,弥印脑筋,发为一种优美感情,跃跃欲试甚矣,戏曲之作用大矣……足以激起一般人之爱国心而影响寤寤,此乃政治话剧而兼教育兴味者也。”
观众的踊跃,社会的肯定,校友的支持,更加坚定了黄齐生先生等人的“以剧教人,以剧育人”的信心。这之后,从1914年至1925年,黄齐生先生与达德校友、师生们一道,先后编写并推出了《丁文诚诛jiang》、《亡国恨》、《共和鉴》、《恢复共和》、《模范乡》、《自治鉴》、《林则徐禁烟》、《意大利统一》、《沪江潮》、《九命奇冤》、《孔雀东南飞》等进步话剧。这些话剧都突出了这样一些主题:痛恨jiang臣、惩治tan官;反对复辟,讴歌共和;渴求民族独立,向往民主政治;鞭挞封建礼教,颂扬人身自由;……。
1914年达德学校举行校庆时,上演了黄齐生、聂正帮、龙祚燮等人编写的《丁文诚诛jiang》(亦名《杀小安》)。剧中的主要人物丁文诚,即贵州人丁葆桢(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在任山东巡抚时(1858),捕杀了当朝专横跋扈、臭名昭著的清庭太监总管、慈禧太后的宠信安德海。
《亡国恨》剧照
1915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为复辟帝制,获得日本的支持,竟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人民愤怒、举国上下掀起了讨袁运动。云南的蔡锷、李烈钧等成立“护国军”,率先宣布云南独立,接着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纷纷独立。达德学校师生为响应“护国运动”,抓紧编排了《亡国恨》和《共和鉴》两部历史话剧。《亡国恨》反映韩国帝制的末路,《共和鉴》则反映美国共和的新生。
《意大利统一》剧照
从1915年至1925年达德学校新编演的话剧中,《恢复共和》以希腊城邦奴隶制国家的兴起为背景,反映了平民与贵族、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的斗争;《模范乡》是根据贵州矿冶工人轶事而编写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话剧;《自治鉴》反映了意大利建国维新的事迹;《林则徐禁烟》则再现了1839年广州虎门销烟的历史;《意大利统一》表现了意大利建国时,被誉为意大利“建国三杰”的马志尼、加里波的和加雷尔领导统一意大利的事迹;《沪江潮》反映的是1925年上海的“五卅”惨案(黄先生等将此剧上演收入和捐款汇寄上海赈济受难工人);《九命寄冤》揭露了清代社会的黑暗和官吏的腐朽;《孔雀东南飞》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下吃人的旧礼教。
达德学校上演的这些话剧,绝大多数是多幕剧。如《亡国恨》分“强敌密谋”、“统监莅韩”、”政党卖国”、“韩皇逊位”、“志士下狱”五幕,《共和鉴》分“庭训”、“忧危”、“抛茶”、“宣战”四幕。每幕开幕前,都需要布景,在布景的过程中,台上就拉上黑幕,由一人到台上作“现身演说”(介绍剧情)。这时,黄齐生先生总是长袍马褂,立于幕前,介绍情节,说明要点。由于黄先生善于演说,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每每讲到精彩之处,他也不禁在台上手舞足蹈起来,观众则常常听得津津有味,兴味无穷。在黄齐生先生带领学生赴日留学期间(1917一1919),周杏村、刘方岳、熊志周、聂正邦等担负起了话剧的编写和解说,自此,编演话剧成为达德学校的传统。黄齐生先生等演出话剧时,在戏台的两边常挂上对联:“揭开黑幕,放大光明。”“对社会权作大戏场,聚英才演出新社会”。这些对联,一方面是当时戏台的真实写照(戏台上用打汽灯照明,黑布作幕布),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他们的演出宗旨。
《意大利统一》剧照
达德学校上演的这些话剧,绝大多数是多幕剧。如《亡国恨》分“强敌密谋”、“统监莅韩”、”政党卖国”、“韩皇逊位”、“志士下狱”五幕,《共和鉴》分“庭训”、“忧危”、“抛茶”、“宣战”四幕。每幕开幕前,都需要布景,在布景的过程中,台上就拉上黑幕,由一人到台上作“现身演说”(介绍剧情)。这时,黄齐生先生总是长袍马褂,立于幕前,介绍情节,说明要点。由于黄先生善于演说,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每每讲到精彩之处,他也不禁在台上手舞足蹈起来,观众则常常听得津津有味,兴味无穷。在黄齐生先生带领学生赴日留学期间(1917一1919),周杏村、刘方岳、熊志周、聂正邦等担负起了话剧的编写和解说,自此,编演话剧成为达德学校的传统。黄齐生先生等演出话剧时,在戏台的两边
常挂上对联:“揭开黑幕,放大光明。”“对社会权作大戏场,聚英才演出新社会”。这些对联,一方面是当时戏台的真实写照(戏台上用打汽灯照明,黑布作幕布),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他们的演出宗旨。
黄齐生先生等创办的话剧,不仅为贵州话剧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全国的话剧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抗战时期,各地名人、艺人相聚贵阳,贵阳话剧创作、演出的经验便得到了交流。程摸、赵彤、邱釜、陶熊、万流、郭家华等,都是从贵阳出去,到上海、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从事话剧的话剧家。
黄齐生先生等人当时在落后闭塞的贵州创办话剧,真正使话剧作为活教材做到了“教人,育人,激励民众,提倡新风尚”的作用,教育人的主题。其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在二十世纪初期封闭落后的贵州先于一般知识分子倡导用话剧教人、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