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拓夫 | 2006/10/14 10:02:08
评论言论:
“不学管理的人最会管理”等说法,在今天的企业界和管理界,是大有市场的,支持这种观点的依据就是在现实中,不少从未学过管理的人却将企业管理的很好,而同时那些学了很多管理学、懂得很多管理理论的人(如MBA),却在管理实践中搞的一塌糊涂莫衷一是。于是就出现了上述论调,轻者将管理学与管理实践视为不同的存在——所谓理论与实践脱节,重者简直就将管理理论视为管理实践的障碍。
理论不是万能的,这是因为世间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科学。没有理论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理论是认知世界(认识论)和改造世界(方法论)的积累和提升,没有理论的保障与支持,就只能一切从原始起步,不断重复于低级层面的探索与努力,从根本上说是无效率的活动。
从根本意义上讲,理论是有效性的基础和保障。譬如歌者,没有音乐武装,凭持天生条件和爱好,当然也可以歌唱,甚至可以唱得很好,但终有局限,只能或传唱经典(模仿),或自由演绎,或……真正高深的,真正大的作品是唱不出来的,如歌剧、交响乐等。要创造歌剧交响乐,是必须以丰富的乐理知识为基础的。管理也一样,有天赋的人虽然可能从未涉足过管理学,也不具备管理理论知识,同样可以管好企业组织,但局限是企业组织小,或企业组织简单才行。对此,持否定意见的人可能会说不一定,你看过去的皇帝不懂管理照样将国家治理的好,今天的企业家如李嘉成等不是将企业搞得如日中天吗?事实确实如此。但事实的背景皇帝能够治理好国家,是建立在官僚组织和功能作用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皇帝可以不学无术,但宰相却必须满腹经纶深悉管理之道,如此方能井井有条。初始时期的李嘉成可能没学过管理,没有掌握什么管理理论,但后来呢?如果他始终不学管理,坚持原始的直觉——情景反应式管理,同时他又不花重金请来打工皇帝(实际代表一大批管理人才)实际打理公司管理工作,和黄-长江要成就今天如此伟业,恐怕无疑痴人说梦。现象与实际是有着巨大的距离的,仅凭现象反应的情况推断结论,可能与实际相去甚远。
学管理的人搞不好管理,其实是很正常的事。一般说来没有学管理的人进行管理时,都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他们虽然不一定能够真正搞得好管理,但进行常规化的管理活动,却是能够胜任的。而专业学习管理学,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的人,入行进行管理工作的,多半都是新来的:一方面对客观实际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对管理理论的真正价值、功能内涵——理论成立的基础、作用的条件、相关限制约束条件等也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理解,所以,一旦需要,就可能出现:要么洋洋洒洒万语千言,其中却无一策;要么感觉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不知从何入手;要么……如此这般,能够搞好管理那才叫奇怪。于是受到诟病,于是就有……。
出现这种情况,有环境因素影响,人们一般会自然形成标准:你是学管理的,那你就应该会管理(学啥会啥,天经地义),就应该与一般的人管得不一样(高标准)。也有内在自身的原因:羞于照本宣科,觉得一旦照本宣科就意味着无能,会被别人看不起。没有实践经验,你除了一定的书本理论知识外,你还具备什么真正的管理能力?
学习从涂鸦开始,这于任何人都一样,概莫能外,所以任何人都接受,不会有任何问题。将理论用之于实践,将外在的东西融会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也只能始于涂鸦,这其实本身也是十分正常的事,说到底这本身也是学习,可环境就不那么宽容了,就有了可能的诋毁;自己也就不那么自在了,就生出了羞愧与不堪。
“理论与实际有差距,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只能活用,在实践中才有用处”,……这些经验之谈,这些心得之语应该是对的,但问题是:没有生搬硬套于前,又那有活用于后?其实生搬硬套本身也是成立的,关键是要系统完整,而忌断章取义。
如道斯矩阵(SWOT+战略策定)就完全可以拿来使用,前提是获得或拥有充分的相关信息,而不是主观臆断。如此,即使是涂鸦之作,也完全可能策划出合理有效的战略。还有很多其他的理论也是如此。
很多人,尤其是管理实践有所成就的人,对管理理论的功能效用存疑,其实本质不在于管理理论自身,而是在于运用者的误读与误用,譬如“规划”。
科学学告诉我们,科学的基本功能一是解释已经存在(发生)的(外在形态,内在规律,关联影响等),二是预测未来可能出现(发生)的。客观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认识(解释)也就应该随之变化,相应的预测也应该随之不断变化。因此,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动态而非静态的存在。“规划”作为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具体到企业,规划的功能就是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与解读,发现企业发展的方向与机会;其价值(阶段性成果)在于给出相应的判断和建议——策略(途径与方法)形成,或目标(方向与标准)形成;规划的功能与价值实现是通过特定的程序与流程动态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某种一次性的活动予以实现。
问题就出现了:
问题之一,将规划活动定义为企业阶段性的,或一次性的管理活动,可以说是我国企业的一种普遍存在,甚至将规划与计划混为一谈的也不在少数,这样的规划功用价值可想而知。
问题之二,要求规划得出具体明确的“结果”,这就将规划沦为“八字”了,这样过分的功利诉求下,规划的功用价值更是可想而知。
因为规划不能在问题一的形式下进行,也不能科学地获得问题而所需要的结果,于是就有了对规划本身存在的质疑乃至否定。
有意义的规划应该是这样的(假设目标一定):
例,一个人要从甲地去往乙地,二地之间可有多种选择,如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等,规划就是要对各种选择进行评估,以获得优势策略以利于有效达到目标(安全性、舒适性、快捷性、经济性、外部性等等);(如选择汽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获得进一步的优势策略(走此路,还是走彼路,乘大巴还是自驾小车)。因为经常要去乙地,因此需要随时了解两地间交通状况的改变。上次的优势选择,随时可能转变为劣势选择。至于具体实现,那就是计划与控制的问题了。
也许你会说这样的事只需要简单地判断一下就可以决定,那用得着什么规划。实际的企业规划当然比这困难很多,其价值性也要大很多,完全值得企业去实施。
理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理论确实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那些理论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很有可能随着理论的解决而获得解决。这在工程力学上有过著名的例子,那就是一座钢架桥的倒塌,运用一切已知的理论验算,一概无错,怎么会事?经过研究,原来有“柔度”的存在(所谓柔度,就是指细长物体受力后扭曲变形,使物体受力加大,进一步扭曲物体,恶性循环,直至物体折断的力学现象。一般粗长比小于一比八时可以或略不计)。,在理论上解决了对柔度的认识,也就解决了桥梁倒塌的问题。
因此,在实践中遇到现实理论不能解决(或自身所掌握的理论不足以解决)问题时,消极地质疑乃至否定理论的功用与价值,而应该积极努力地寻求新的途径与方法(创新理论,或学习新的理论)。
理论与实践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补充:实践因理论的支持而更有效率,理论因实践而丰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