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大方论坛站务区珍贵资料 → 查看评论    点击复制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共分享!
将本页内容分享到:            

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转帖]丛飞-———把爱放飞
评论对象: 拓夫 | 2006/10/17 15:25:56
评论言论: 7月13日晚,东方电视台“媒体大搜索”播出了一个名叫丛飞的深圳歌手捐资助学后的遭遇,令人心碎和齿寒。原来,这位歌手有一次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的演出,当场捐出了2400元人民币,后来他看到许多贫家子弟无力就读,心怀同情之心,遂不断出资助学,多年来已资助了178名特困学生就读,共计捐出资金达300多万元,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至今一家人仍住在58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装在柜橱里的是学生们写给他的求助信和收到他捐出的钱以后当时发来的感谢信。

    故事并未到此为止。今年,这位歌手因为长年累月演出太累,竟然患了胃癌,为了求医看病吃药,他竟背负了17万元的债务,家中生活陷入窘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好心人,昔日他资助过的学生竟没有一个人向他伸出援手,据说,许多受过他无私资助过的人如今都已成才并且收入不菲,但这些人不要说去报恩回赠他钱款,甚至连看也不去看他,问候信也早就没有了。更叫人气愤的是,由于歌手今年经济上发生困难,而他正资助着的特困生的家长不理解,还写信去责问歌手,说是“上了他的当”,因为如今孩子读不读书在他们看来是进退两难了。

    这个故事让我五味杂陈,不知说什么好。照理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文化道德传统的民族,古训也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但是,曾几何时,这种优良的报恩道德品格却被一些青年人淡漠或丢弃了。受人恩惠,转头就忘记的事时有所闻。前几年发生过东北一位老人省吃俭用资助了好几个贫困家庭学生,但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就业或出国后没有一个再与老人联系,老人感叹:我并不向他何索取回报,只希望他们每年能向他问候一下,但这样的最低级要求竟也得不到满足。如今,深圳歌手又碰到这样的事,怎么不让人心寒哪!

    毫无疑问,一些贫困家庭的学子是值得令人同情的,他们也确实应该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前些年兴起的希望工程及对口捐资帮困助学等措施,就是为了使更多的贫家子弟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收效也是好的。作为出资捐助者,他们是为社会奉献一颗爱心,其初衷是不求回报的,因为这并不是投资,而是见义勇为无偿捐助。但是,作为受助者,是不是就可以心安理得、受之泰然、过后忘记呢?我看不应当。因为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最起码的良心;而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从来就是不道德的,是永远会受到社会谴责的。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学子,岂能连这样的道理也不懂?而且,对一位忘恩负义的人,我的又怎么能指望他(她)可能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好?又怎能指望他在关键时刻为国家为人民牺牲自己的利益?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位歌手所资助过的178名贫困学生都是“白眼狼”,我宁愿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不知情者,不了解歌手陷入窘境的情况,也许其中会有人有反哺之情。但是,如果从做人的高一点的标准说,他们既受过歌手的资助并且成才就业过上了好日子,也应该反过来关心一下自己的恩人,及时了解恩人的近况才是呀,怎么可以受过人家恩惠后从此就与人家形同陌路呢?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退休后在希望工程办公室干了几年,还资助过20个困难学生读书,但现在这些学生与他还保持联系的也只剩下一、二个人。据说有个困难学生受他捐助后,很快就辍学了,然而,他每月按时寄去的150元,其家长依然照收不误。也有家长因为孩子受他帮助读了书没能找到工作,反过来埋怨我这位同学耽误了孩子外出打工。我这位同学苦笑着说,我从没指望别人的回报,只要孩子能成才我就高兴了。

    如今又到学校发榜时,这两天央视中午的“共同关注”节目天天报道一些农村贫困孩子考上大学学费无着的消息,令人同情。但是,对一些贫困学生来说,在受助的同时,恐怕也应该树立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思想,千万不能学成后就忘了资助人,这不仅仅是对某一个个人,而是应该对国家、对人民也如此。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