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日本军事力量(转贴)
评论对象: 漫步者 | 2006/11/2 14:52:42
评论言论: 日本军备部署及其地缘政治因素
东亚地区未来的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大国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俄罗斯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影响力已经降低,中日两国摩擦增多,以往的平衡关系被打破。许多人对两国关系的前途发出了警告:中日两国竞争将会激化。
地缘政治造就日本危机意识
中国自1990年代开始国力上升,而此时日本经济迟迟不见起色,政治上力量偏弱。不均衡的经济关系使围绕领土、战略、历史、经济问题上的两国立场的差异愈加凸显,两国相互间的警戒感不断增强。从日本对中国及其他邻国的政策看,日本正在一种“危机”意识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动作来确保本国的安全。如: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从而进一步带动本国自卫队战斗力提升;准备将防卫厅改为防卫省等。根据媒体的舆论调查结果,日本民众赞成改宪者逐年增加,对发展军备敏感和反对者逐年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制造“危机”的效果。然而,这种危机意识的根源正是来自日本不利的地缘政治。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考虑,日本四面临海,战略纵深极小,国内资源有限,能源多靠进口。可以说日本政治条件四面掣肘,极其脆弱。在北方,俄罗斯踩着“北方四岛”后尾,南方还有美国在冲绳岛牵着日本的缰绳。于是日本开始盯着台湾,但中间有美国的阻挡,美国不会把台湾给日本。日本夹在中、美、俄之间,没有任何地缘政治空间,更谈不上安全外延空间。
上个世纪初,“生存危机”曾被日本作为对外扩张的理由。进入21世纪,日本以“资源危机”、“安全危机”为理由,确立了新海洋扩张战略,加强了对海洋和领土资源的争夺。同时,与中国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尖锐。
国家转型 中国成假想敌
冷战后,国际和东亚地区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日本不甘居于“经济大国、政治侏儒、军事附庸”的地位,要求改变战后的和平发展道路,谋求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而日本的扩张战略必然与同样处于崛起阶段的中国产生摩擦,而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日本依然从“危机”意识的角度出发,将“中国威胁”作为发展自我的前提,而其战略部署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图为日本增强西南岛屿防卫资料图)
日本《呼声》月刊刊登的京都大学一位教授题为《台湾是日本“生命线”》的文章指出,台湾对日本安全来说是最后的生命线。而防卫厅也认为,台海一旦“失守”,将使日本的安全环境“恶化到极点”。中国大陆一旦控制台湾,“南海也就不在话下了”,美军第七舰队“将不得不退却”,日本的安全形势势必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日本开始了针对“中国威胁”的各种军事调整和国防建设。
有分析说,日美新防卫合作指针以台海冲突为着眼点无疑是把中国作为假想敌 ,同时,日本自卫队已经开始了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和调整。其中,与美国在冲绳共同组建的导弹防御系统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这些虽然以应对朝鲜导弹为由进行,但分析人士指出,此举的真正目的在于遏制中国。此外,日本还在海军自卫队、空军自卫队以及空间侦察等方面有了不少的部署和调整。
海军方面
据6月底出版的日本媒体《东经急速》透露,为了“对抗来自中国海军力量极度膨胀而带来的威胁”,日本将在东海海域增加部署两艘最新的潮字级潜艇。该级潜艇在世界上也属于吨位最大的常规潜艇之一。有观察家指出,潜艇作为一种纯粹的攻击性武器,其使用已经超出了单纯防御的范围。此次日本借口中国威胁增加部署潜艇,是给自己进行军备扩张找一个理由。
此外,日本《产经新闻》10月17日报道,为了对抗周边海域的中国潜艇,防卫厅计划于2007年度起研发“新世代高科技潜水艇”,其特色是不易遭对方探测且可防强烈的冲撞力。自卫队官员的话指出,新世代潜艇的防探测功能可提升,如此可减少被对方舰艇、潜水艇、反潜机等发现的风险。此外,新艇具有耐冲撞的特性,可减少战斗时沉没、重创等物质、人员的损失。而有分析说,日本的这一做法完全是基于中国潜艇技术的不断提高而采取的行动。
空军方面
在朝鲜试射导弹后,日本包括外相和内阁官房长官等重要政府官员声言,要对朝鲜实施“先发制人”的空中打击。实际上日本并不具备单独空中打击的能力。之所以如此高调张扬,除了想显示其在亚太事务中的影响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修改“专守防卫”的政策制造舆论,进而发展其以航空自卫队为主的远程打击能力。航空自卫队针对自身缺点制定发展策略,包括发展战略侦察能力,购买空中加油机,购买远程攻击飞机等。自冷战结束之后,航空自卫队的作战重心完成了从国土防空到海上反舰作战的发展,现在又开始向远程攻击能力迈进。这说明日本的目的不仅限于争夺海洋利益和保卫海上运输线,还想在东亚地区获得更多的发言权。
日本媒体称,防卫厅一直在讨论的航空自卫队组织改编方案已基本明朗。航空自卫队在改编过程中,将配合驻日美军整编计划,着眼日美联合“一体化”作战,调整冷战时期重点应对北部方向的航空作战部署,大幅增加西南方向的航空作战能力。欧洲防务专家指出,日本此次大幅改组航空自卫队,空中力量向靠近中国和朝鲜的西南部和西部倾斜,这将破坏目前东亚地区的和平态势,给地区安全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发展侦察卫星
日本除了发展航空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之外,在侦察领域也不落后,日本9月10日从鹿儿岛省的种子岛发射了第三颗侦察卫星。尽管宣称发射侦察卫星是为了监控朝鲜的导弹发射,但日本的侦察卫星系统可以对全球事态进行监视,而且重点是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和日本本土。据称,日本已发射的两颗侦察卫星再加上刚发射的侦察卫星,其侦察能力可以覆盖世界各地。(图为日本发射卫星资料图)
日本一直强调要由立足于“本土防御”转向“御敌于国门之外”、“歼敌于海上”,为此在推进防卫力量“合理、高效、精干”发展,重点增强海军的远洋作战和空军的洋上防空能力的同时,开始谋划发展军用航天系统,以增强陆、海、空自卫队“先发制人”的作战能力。侦察卫星系统可使日本及时了解、掌握周边动态,特别是中国和朝鲜的军事事态,并作为日军武器装备的“力量倍增器”,提高日军作战能力。
反对欧盟解禁对华军售
在一般人看来,反对欧盟解禁对华售武最厉害的应该是美国,但事实上,却是日本站在了反对中国的最前线。在阻止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上,日本的理由是“东亚地区安全平衡”,称解放军军费急速增长,正在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日本还称若欧洲在这个时候解禁,将使中国在东亚地区占据主导地位,有可能引起台海战争等等。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曾对外公开表示:“欧盟对华武器解禁,就是间接地抛弃日本,日本应该认真考虑自己开发强有力的武器了。日本制造的武器也当然可以出口到国外。”
防卫厅升格将葬送《和平宪法》
日本新任防卫厅长官久间章生9月27日宣布,为了改善该国的危机管理系统,应该把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 他主张,为了牵制中国,遏制台海,美军驻守冲绳必不可少。当前,防卫厅是处于内阁领导下的一个机构。一旦升级为省,防卫厅不仅将提高地位,并且在制定决策和预算事务上更加独立。
评论指出,日本政府这次提交防卫厅升格法案,是为重新定位自卫队作用提供法律基础。法案如果获得批准,日本军事力量将发展为完全意义上的正规军,自卫队在海外的活动范围将会大幅度地扩大,进而《和平宪法》也将被葬送。由此看来,日本强军之路似乎已经势不可挡,而日本自卫军的转正与正在崛起的中国解放军是否会发生冲突,在错综复杂的东亚格局下更值得进一步关注。
评论对象: 漫步者 | 2006/11/2 14:52:42
评论言论: 日本军备部署及其地缘政治因素
东亚地区未来的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大国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俄罗斯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影响力已经降低,中日两国摩擦增多,以往的平衡关系被打破。许多人对两国关系的前途发出了警告:中日两国竞争将会激化。
地缘政治造就日本危机意识
中国自1990年代开始国力上升,而此时日本经济迟迟不见起色,政治上力量偏弱。不均衡的经济关系使围绕领土、战略、历史、经济问题上的两国立场的差异愈加凸显,两国相互间的警戒感不断增强。从日本对中国及其他邻国的政策看,日本正在一种“危机”意识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动作来确保本国的安全。如: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从而进一步带动本国自卫队战斗力提升;准备将防卫厅改为防卫省等。根据媒体的舆论调查结果,日本民众赞成改宪者逐年增加,对发展军备敏感和反对者逐年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制造“危机”的效果。然而,这种危机意识的根源正是来自日本不利的地缘政治。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考虑,日本四面临海,战略纵深极小,国内资源有限,能源多靠进口。可以说日本政治条件四面掣肘,极其脆弱。在北方,俄罗斯踩着“北方四岛”后尾,南方还有美国在冲绳岛牵着日本的缰绳。于是日本开始盯着台湾,但中间有美国的阻挡,美国不会把台湾给日本。日本夹在中、美、俄之间,没有任何地缘政治空间,更谈不上安全外延空间。
上个世纪初,“生存危机”曾被日本作为对外扩张的理由。进入21世纪,日本以“资源危机”、“安全危机”为理由,确立了新海洋扩张战略,加强了对海洋和领土资源的争夺。同时,与中国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尖锐。
国家转型 中国成假想敌
冷战后,国际和东亚地区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日本不甘居于“经济大国、政治侏儒、军事附庸”的地位,要求改变战后的和平发展道路,谋求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而日本的扩张战略必然与同样处于崛起阶段的中国产生摩擦,而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日本依然从“危机”意识的角度出发,将“中国威胁”作为发展自我的前提,而其战略部署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图为日本增强西南岛屿防卫资料图)
日本《呼声》月刊刊登的京都大学一位教授题为《台湾是日本“生命线”》的文章指出,台湾对日本安全来说是最后的生命线。而防卫厅也认为,台海一旦“失守”,将使日本的安全环境“恶化到极点”。中国大陆一旦控制台湾,“南海也就不在话下了”,美军第七舰队“将不得不退却”,日本的安全形势势必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日本开始了针对“中国威胁”的各种军事调整和国防建设。
有分析说,日美新防卫合作指针以台海冲突为着眼点无疑是把中国作为假想敌 ,同时,日本自卫队已经开始了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和调整。其中,与美国在冲绳共同组建的导弹防御系统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这些虽然以应对朝鲜导弹为由进行,但分析人士指出,此举的真正目的在于遏制中国。此外,日本还在海军自卫队、空军自卫队以及空间侦察等方面有了不少的部署和调整。
海军方面
据6月底出版的日本媒体《东经急速》透露,为了“对抗来自中国海军力量极度膨胀而带来的威胁”,日本将在东海海域增加部署两艘最新的潮字级潜艇。该级潜艇在世界上也属于吨位最大的常规潜艇之一。有观察家指出,潜艇作为一种纯粹的攻击性武器,其使用已经超出了单纯防御的范围。此次日本借口中国威胁增加部署潜艇,是给自己进行军备扩张找一个理由。
此外,日本《产经新闻》10月17日报道,为了对抗周边海域的中国潜艇,防卫厅计划于2007年度起研发“新世代高科技潜水艇”,其特色是不易遭对方探测且可防强烈的冲撞力。自卫队官员的话指出,新世代潜艇的防探测功能可提升,如此可减少被对方舰艇、潜水艇、反潜机等发现的风险。此外,新艇具有耐冲撞的特性,可减少战斗时沉没、重创等物质、人员的损失。而有分析说,日本的这一做法完全是基于中国潜艇技术的不断提高而采取的行动。
空军方面
在朝鲜试射导弹后,日本包括外相和内阁官房长官等重要政府官员声言,要对朝鲜实施“先发制人”的空中打击。实际上日本并不具备单独空中打击的能力。之所以如此高调张扬,除了想显示其在亚太事务中的影响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修改“专守防卫”的政策制造舆论,进而发展其以航空自卫队为主的远程打击能力。航空自卫队针对自身缺点制定发展策略,包括发展战略侦察能力,购买空中加油机,购买远程攻击飞机等。自冷战结束之后,航空自卫队的作战重心完成了从国土防空到海上反舰作战的发展,现在又开始向远程攻击能力迈进。这说明日本的目的不仅限于争夺海洋利益和保卫海上运输线,还想在东亚地区获得更多的发言权。
日本媒体称,防卫厅一直在讨论的航空自卫队组织改编方案已基本明朗。航空自卫队在改编过程中,将配合驻日美军整编计划,着眼日美联合“一体化”作战,调整冷战时期重点应对北部方向的航空作战部署,大幅增加西南方向的航空作战能力。欧洲防务专家指出,日本此次大幅改组航空自卫队,空中力量向靠近中国和朝鲜的西南部和西部倾斜,这将破坏目前东亚地区的和平态势,给地区安全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发展侦察卫星
日本除了发展航空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之外,在侦察领域也不落后,日本9月10日从鹿儿岛省的种子岛发射了第三颗侦察卫星。尽管宣称发射侦察卫星是为了监控朝鲜的导弹发射,但日本的侦察卫星系统可以对全球事态进行监视,而且重点是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和日本本土。据称,日本已发射的两颗侦察卫星再加上刚发射的侦察卫星,其侦察能力可以覆盖世界各地。(图为日本发射卫星资料图)
日本一直强调要由立足于“本土防御”转向“御敌于国门之外”、“歼敌于海上”,为此在推进防卫力量“合理、高效、精干”发展,重点增强海军的远洋作战和空军的洋上防空能力的同时,开始谋划发展军用航天系统,以增强陆、海、空自卫队“先发制人”的作战能力。侦察卫星系统可使日本及时了解、掌握周边动态,特别是中国和朝鲜的军事事态,并作为日军武器装备的“力量倍增器”,提高日军作战能力。
反对欧盟解禁对华军售
在一般人看来,反对欧盟解禁对华售武最厉害的应该是美国,但事实上,却是日本站在了反对中国的最前线。在阻止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上,日本的理由是“东亚地区安全平衡”,称解放军军费急速增长,正在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日本还称若欧洲在这个时候解禁,将使中国在东亚地区占据主导地位,有可能引起台海战争等等。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曾对外公开表示:“欧盟对华武器解禁,就是间接地抛弃日本,日本应该认真考虑自己开发强有力的武器了。日本制造的武器也当然可以出口到国外。”
防卫厅升格将葬送《和平宪法》
日本新任防卫厅长官久间章生9月27日宣布,为了改善该国的危机管理系统,应该把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 他主张,为了牵制中国,遏制台海,美军驻守冲绳必不可少。当前,防卫厅是处于内阁领导下的一个机构。一旦升级为省,防卫厅不仅将提高地位,并且在制定决策和预算事务上更加独立。
评论指出,日本政府这次提交防卫厅升格法案,是为重新定位自卫队作用提供法律基础。法案如果获得批准,日本军事力量将发展为完全意义上的正规军,自卫队在海外的活动范围将会大幅度地扩大,进而《和平宪法》也将被葬送。由此看来,日本强军之路似乎已经势不可挡,而日本自卫军的转正与正在崛起的中国解放军是否会发生冲突,在错综复杂的东亚格局下更值得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