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漫步者 | 2006/9/2 10:02:00
评论言论:
“新小说”派或称“反小说”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出现于法国,盛行于五、六十年代,它对英、美、特别对西欧和东欧(波兰)产生较大的影响。
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国作家阿兰·罗伯·葛利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玛格丽特·杜拉等。罗伯·葛利叶(1922?)是新小说派的创始人,他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理论宣言。他的第一部小说《橡皮》于一九五三年发表后,曾引起西方文学界的争论,译成英文后,流行于美国。娜塔丽·萨洛特(1902?)出生在俄罗斯,后随父母定居法国,曾当过律师,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先锋兼理论家。在《怀疑的时代》一书中,她提出了许多新小说的艺术主张。一九五九年后,新小说派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有唐纳德·巴塞纳等。
他们认为,二十世纪以来,小说艺术已处于严重的停滞状态,其根源在于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墨守过时的创作方法。因此,他们主张摒弃传统的小说观念,从情节、人物、主题、时间顺序乃至语言等方面进行改革。它不仅要求改革小说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求改革小说与读者的关系,其结果把小说引进了死胡同。到了七十年代初期,新小说派已被认为是“损害小说发展”的流派了。
新小说派不是一种创作团体,只是一种创作倾向,他们自己还不承认是一个文学流派。但是他们的创作理论和实践,足以表明它是当代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因为其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倾向和特征。
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核心是人物,作家着力描绘的是作品的主人公,通过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而当代的读者不再相信这些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不再相信那些虚构的人物,也不再相信作者。他们认为,塑造人物不是创作的目的,人物只是表现心理状态或心理因素的“临时道具”,作者不必按传统要求给人物以面面俱到的注意。他们反对在小说中刻划人物的性格,反对描绘人物的外表特征。并竭力主张把人的思想、见解从小说里取消,把作者所作的政治、道德,心理的评论统统地从小说里取消,企图通过小说,重建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
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主张以物为主,但只能描写物质世界的外形和样式,而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情的色彩。在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上强调读者在小说中的探索作用。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以往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使读者养成一种懒惰、被动的习性。主张要积极引导读者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究“深在的真实”。为了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内在的心理因素上,因而把小说人物的面目写得糊涂不清,难以辨认。这样,读者就不得不和作者一起钻进人物的内心,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从而在自己的想象中重建起小说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把作者的想象化为读者自己的想象,使读者进入角色的领域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新小说派的作品中,主人公有时没有姓名,常用“我”或“你”的形式表达,似乎主人公就是读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