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漫步者 | 2006/9/2 10:03:21
评论言论: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据1980年11月13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分析,表现主义打响了二十世纪反主流文化的第一炮。它是那些中产阶级的浪子的不满和沮丧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的反叛形式。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的画展上,原是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标题。1911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在《狂火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借用了这个词来称呼析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这一术语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表现主义是一个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1905年末1906年初,在德累斯顿成立了第一个表现主义的集团"桥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表现主义的集团"蓝骑士"(或译"青铜士")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交锋,表现主义风行德国。
从文艺理论上考察,德国的沃林格尔和康定斯基是表现主义的理论家。沃林格尔的著作《抽象与移情》(1908)、《哥特艺术的形式形式问题》(1912)和康定斯基的著作《精神谐和的艺术》(1910),被公认为表现主义的理论文献。
1911年以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文学界,到了二十年代获得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到三十年代初,表现主义逐渐退潮,但始终没有在欧美文坛销声匿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小说家弗朗兹·卡夫卡,美国的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捷克作家卡莱尔·恰佩克等。作为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者是瑞典的剧作家斯特林堡,他的剧本《去大马士革》三部曲和《鬼魂奏鸣曲》,开创了表现主义戏剧的先河;尤金·奥尼尔的剧作占据了二十到三十年代的美国剧坛,被称为美国表现主义的领袖。
表现主义文学,是以表现主观感受而著称的。他们的口号是"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竭力反对现实主义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来描写现实的原则,主张表现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光。奥尼尔说:"旧的自然主义,或者也可以说,现实主义已经不再适用了。"德国的表现主义者声称:"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意思了。"因此,他们信张向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即着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精神,如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惧感、灾难感、孤独感、无能为力感和无所归属感等等。
在表现主观感受时,表现主义者既反对印象主义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又反对自然主义的照搬照抄生活现象的倾向,主张突破表现现象,直取内在的实质,跨越个别现象,而展示抽象的品质和永恒的真理。这就是说,表现主义所表现的不是生活中的个别现象,而是在较大时空范围内,对现实作整体的思考,它所探索的是大主题,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异,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等等。
表现主义小说和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属于人的原型。这类人物形象往往只是共性的抽象和观念的象征,经常没有姓名,身世来历不清,也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卡夫卡的小说《城堡》和《在法的门前》,是表现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