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漫步者 | 2006/9/2 10:06:34
评论言论:
在十八世纪后半期,当古典主义演变为拟古主义(假古典主义)的时候,欧洲文学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这就是感伤主义。它起源于英国,流传到法国,波及德、俄诸国。感伤主义反映了当时欧洲一部分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哀怨情绪。感伤主义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作家斯特恩,他于一七六八年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题为《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这部小说别具一格,它不注重描述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不执意于描绘异乡的人情风俗和真实的生活图景,而着重记述旅行者在沿途的感觉和印象。作者轻实际,重感触,擅长于抒发主观的感情和分析感触到的心理,即使极为细小微妙的感觉也不轻易放过。感伤主义即由此而得名。感伤主义的形成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的。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国,一些中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为之惊叹不已。他们既赞美产阶级的某些进步变革,又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虚伪性和残暴性,同情、怜悯下层人民的不幸,深感社会贫富悬殊,连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都毫无保障了。这样,感伤哀怨的情绪也就不由自主地滋长起来。
从文艺思潮流派上说,感伤主义反对古典主义和唯理主义。它与唯理主义所提倡的个人服从王权的观点截然相反,特别注重寝达个人生活之中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是哀怨忧伤,多愁善感。因此,感伤主义具有情感性、伤感性、敏感性。 在感伤主义者看来,文学的体裁并没有什么高雅和粗俗之分。被古典主义者看成不登大雅之堂的散文、抒情诗、信简,随笔、日记、自传和小说,则成了感伤主义流派常用的文学样式。例如,英国的格勒和德国的歌德所写的抒情诗,法国作家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俄国卡拉姆辛的(俄罗斯旅行书简》以及法国的哀叹喜剧,感伤戏剧,德国的感伤小说等等。尤其是各种样式的散文,更是他们喜爱的抒情的主要工具。感伤主义崇尚情感,但这种情感流露出某种消极、忧伤的情绪。它长吁短叹地去描绘人民的不幸,即使在咀嚼人民的欢乐时,跟角上也挂着泪水,罩着愁影。这种情感的调子如泣如诉,低声细语,自怨自艾,凄凉悲切.
感伤主义流派,因其对人生韵态度不同,感伤的程度不同而分为两类:-类是浅斟低酌;如怨如诉的感伤主义,另一类是孤独,哀痛欲绝的感伤主义。两者虽然都有伤感情绪,但前者偏重于对资本主义丑恶现实的揭露,对劳动人畏苦难境遇的同情,而后者虽然也对现实不满,但感到前途渺茫,一味在哀叹中寻求归宿。死亡、疾病、骷髅、坟墓、黑夜,成了讴歌的重要题材。代表性作家有爱德华·扬格和托玛斯·葛雷,他们是"墓畔诗人"的创始人,属于感伤主义中最消极的流派。
感伤主义在欧洲流行的时间比较短暂,它对十九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有着重大的影响。有人把感伤主义称之为"前浪漫主义",其实它是浪漫主义的摇篮和襁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