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大方论坛站务区珍贵资料 → 查看评论    点击复制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共分享!
将本页内容分享到:            

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转帖]宅吉本是好地方
评论对象: longhui | 2007/1/15 1:54:06
评论言论:
开阳行之六
 
  常言道,穷则思变。不知道这是生态的原因呢还是什么独特的地质现象,三面环水的土地,居民居然非常地缺水使用,尤其是今年的夏天以来的干旱,是近几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宅吉乡的大部分田地不能栽水稻,勉强种植包谷,也感到收成相当困难,还好,种植烤烟不象粮食,这里的烟叶生产对该乡的财政收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宅吉镇上,虽然有几口老井,但早已是干涸了,镇上人们,一天只能挑一点,家家户户要排长队。据说一个多月以前,人们是靠从外面车运进来,居民一天用水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至于说洗理方面的,那限制就多了。这样的生存环境,人们怎么活出来呢?
  到达当地的养殖大户家,这位最高饲养二百多头猪的村民曹元彪带我们看了他的猪圈,除了八、九只种猪在繁殖小猪仔以外,里面已是空空荡荡,与昔日的门庭若市和场面大相庭径,这都是这场该死的干旱,从而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从地图上查宅吉乡,在开阳县的西北部,几年前人口统计约17000多人,面积25公里(?)。从县城出发,有水泥公路朝北驶行,约四十公里,便能到达宅吉。
  与乡里的干部接触,他们算是很年轻的,乡领导盛利同志看上去人很精神,待我们很客气,向我们一行介绍当地情况。更让人感动的是,长得很靓的万乡长,她是当地人,外家就在本地,尽管才上任几个月,但她对乡里的情况算是比较了解,听说我们到安家洞,马上换了便服,与其他领导一道,陪同一起前往离镇上约一公里多的当地名迹,到洞中点火把、照电筒,直到拍摄伸手不见五指为止,乡里那时正大面积停着电……
  如果以为我拉拉杂杂罗列县情,我可没这方面的丰富知识,我一直在纳闷,为什么这样一个远离县城的地方,会藏着意想不到的秘密?当滔滔的乌江向前流淌,跨越遵义、瓮安、开阳三地的环境,向今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那沧桑的古驿道,早被人们的脚印与雨水磨平。乡里车行至岩口,天气阴沉,远山寂静,站在山路道旁,看到前来打柴的农夫、放牛的农民,一队小学生天刚亮,正跨过田地从我们面前路过,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们。
  除去杂草,看到与岩石颜色融为一体的三块石碑,“但开方便之门此节是万门广厦;况藉同人二野良何难一箦为山。”的对联,出自咸丰年间奉直大夫署修文县事黔西州知州葛良治撰记中的修路碑铭。远眺雾朦的前方,只有那石头上刻下的文字,诉说着很久很久的“昨天故事”。
  关于“宅吉”的名字,说来话长。
  当地一位曾当过教师的姓杨的年青朋友介绍说,历史上的宅吉,是彝族活动在乌江北岸的主要地区,是黔山蜀水的重要分界线,因而,历史上,这里曾是重要军事要道。
  贵州省文物工作者前两年,曾深入开阳县与遵义市遵义县、黔南州瓮安县交界处的乌江峡谷开展文物补查活动。在乌江南岸的开阳县宅吉乡境内发现众多明代土司摩崖石刻,引起文物考古和民族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这里不妨引考证来说明这里的厚重历史文化渊源:
  宅吉,民间习称为“则溪”,是古代地名的珍贵遗存。历史上,居住在乌江中上游的安氏彝族先民,分为四十八目十三则溪,其中四十二目十一则溪地处乌江中游鸭池河以西地区。称“水西”或“水内”,另外六目两则溪位于鸭池河以东,称“水东”或。水外”。今开阳县宅吉乡即为水东两则溪之一。则溪”是彝语,本为“仓库所在之地”,后演变成政治、经济区划和军事据点,由高级土司——宣慰使委派“穆魁”、“杩写”分别掌管钱粮、军事。史载水东两则溪称为“于的则溪”、“六慕则溪”,目前尚不清楚今开阳宅吉属何则溪。
   在今宅吉乡西北隅大约300米处有一天然溶洞,俗称安家洞,雅称曙云洞、宝王洞。民间相传,“安宣慰”曾于洞内驻兵,故名。洞内至今保存大量摩崖石刻,除“人来迷处是仙居,客到此间无俗气,别有洞天”对联摩崖为时任开阳县长王壬林锈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外,其余大半镌于“壬辰岁”。如“不厌尘中日去留,云和风静水声幽。人生剩有陶闲处.苦向尘埃自白头”系“壬辰岁龙泉清吏廖子书”;“仙洞云间草自春,石拜禅塌净无尘。寰中亦有忘机处,遥岛何劳复问溶”系“壬辰岁夏五月李佐侯书”;“为寻幽意石岩开,水静云间鸟去来。惆帐筹山高尚者.不将姓名换尘。埃”系“壬辰岁夏槐亭陈君书”;“何必桃源更问真,云崖长日自生春。幽看流水循环妙,巧爱悬空象伟新。坐久不辞山月上,机闲真得海鸥亲。奇踪更觉尘中少,一曲沧浪此漯缨”系“起吾”镌于“壬辰”年。
  由于历史上长期使用天干地支相配纪年,每十二年即重复一次,人们一直弄不清楚安家洞摩崖石刻中的“壬辰年”究竟应为哪一年。好在此次田野调查中。于开阳与瓮安交界处的乌江王回渡口开阳一侧发现两方摩崖石刻,为打开“安家洞之谜”提供了钥匙。其中一方竖向楷书阴刻《济王回渡》诗一首:“古渡雄关海岳收,澄清今济木兰舟。循源望人银河去,直北长安天际头。”落款竖向楷书阴刻“明万历壬辰岁仲夏七日,龙源主人安国亨题”。另方摩崖竖向楷书阴刻诗一首:“冠盖同登万里澄,王回气概自今增。吾生幸际明时久,自愧无才报未能。”系“启吾高汝吉书”于“壬辰岁仲夏”。“明万历壬辰岁仲夏七日”即万历二十年五月初七(1592年6月16日),“龙源主人”即贵州宜慰使司宣慰使安国亨。“启吾”诗前阴刻“从主君渡王阐,感而赋此”。由此得知,他在安家洞的壬展题诗,同样镌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安家涧内壬辰岁夏槐亭陈君”的题诗,不仅同样锈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还表明是多年担任贵州宣慰使司高官——蕞魁扯事的陈恩所为。陈恩与安国亨曾于万历=十年(1592年)为安邦母子捐资修建的水西大渡河桥撰写建桥碑记,由“贵州宣慰使司亚中大夫宣慰使龙源安国亨道隆南撰文”,“属下长官槐亭陈恩篆蓝”,“典史玉峰李盂麒书丹”。安家洞内还有“龙源小洞天”摩崖一方,虽未刻落款,估计是安国亨镌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
    安国亨系彝族女杰奢香后裔。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贵州宣慰使安仁(幼名阿写)去世后,其子安国亨袭宣慰使职。由于当初年幼,请其叔父安万铨代为视事。稍长,因擅兵仇杀被革。为复官职.安国亨多次向明廷贡马、献大木,乞还冠带。在安氏诸多宣慰使中,安国亨是汉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他不仅能诗善文,治政亦较开明。史书记载:“令夷酋开量,劝以农桑.察下贫者,亨必赋牛具种子”,颇得民心。
    陈恩.字槐亭。祖上系汉人。传为陈友谅三弟陈友■六世孙。陈世家族历代在贵州宣慰使司内担任要职。陈恩曾接连辅佐安国亨及其两子安疆臣、安尧臣和孙子安位理政,长达三四十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去世,葬于今大方县六龙乡母鸡山。墓碑正中竖向楷书阴刻“罗甸国更苴总理两班慕魁扯事无为道人槐亭陈公府君墓”。此处“无为道人”与安国亨在《水西大渡河建石桥记》中的“道隆南”,可能表示他俩都信仰道教。
    高汝吉,字启吾,系“大方衙冠带白莫”。白莫又作毕摩、笔磨、呗耄,均为彝语,意为“觋爸”、“觋波”。毕摩多习彝文,通晓彝经,实为彝巫。古代一些大牌毕摩曾参与土司政权。高汝吉陪伴安国亨横渡乌江,并与其赋诗唱和,摩崖作记,足见其地位委实不低。
    安国亨、陈恩、高妆吉等一批明代高级土司摩崖石刻的发现,对开发“则溪文化”,研究彝族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诚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很短的时间,从现存的部分建筑及痕迹中去寻找些什么,好象不会有多大的收获,不过,宅吉已经让留恋了,不是因为它的物质,而是因为它的厚重……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