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转贴)中国陆军天下无敌吗?
评论对象: 叶长青 | 2006/9/7 14:48:29
评论言论: 二、部队纪律与组织能力
部队纪律是一支军队存在的基础,严格的纪律才能保证一支部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尤其是我国国民并不具备美国人那种工作是工作玩是玩的专业精神,更需要纪律来保障,邱少云的死亡保证了潜伏的成功,这就是纪律的力量。组织能力是指军队的编成结构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满足军事战略的需要。
我军的纪律状况已经大不如从前,这是掩盖不住的事实。在1997年宣传驻港部队的文章里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我军的部队都能有驻港部队的严格纪律,军民关系怎么会不好”。这句话表扬的驻港部队,批评的是全军,正是由于我军纪律的整体败坏,才导致驻港部队纪律优良让人发出这种感慨。军车不遵守交通规则前几年是个严重的问题,军方不得不专门整顿。而其他的问题如贪污、索贿等不一而足,我在此不多讲。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有的同志热衷于打听人事上的消息,上至军委、总部,下至本单位,甚至传播海外媒体散布的谣言”“我们的军政军民关系和官兵关系总的是好的,但在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对官兵加强拥政爱民、遵纪守法的教育,处处体现我军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关于各级干部的住房标准,军委、总部早已明文规定,但有的单位仍然我行我素集体犯规",以党委会或办公会的名义作出超标准建造、装修住房的决定。尤为严重的是,有的单位发生了严重违纪问题,主要领导提议向上级隐瞒,党委竟然作出隐情不报的决定”
上面这一段的是老江在军委扩大会议讲话中的内容,熟悉我国政治情况的都应该知道,在最高会议上讲这些内容,那么现实中应该是出了多大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还能够说自己的军队纪律严明吗?现在的军人敢说纪律能够和老一代相比吗?当然,我军还有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98年抗洪着实表现出了军队的动员机动能力,也将解放军纪律严明的一面体现了出来。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忽略存在的问题,只有严格要求才能高标准实现,苗头不打击会烂到无法收拾。对于不熟悉军队内情的人民来说,即使是1%的军人违规,就会转化为100%的对军人的印象,所以,指责我们军队腐败决不是不应该的事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什么敌人不造谣说周总理贪污腐败呢?为什么现在有人造谣说解放军纪既败坏呢?没有事实作基础,任何人都造不出有影响力的谎言。流言的发生,其实只是人们对于事实怀疑的体现。
政府贪污腐败横行而军队却廉洁自律,一部分军队纪律败坏而另一部分却能做到严格要求,一些军人不遵规守纪而其他人却能坚决遵守法纪,这可能吗?动不动就说一些人是网特,实在是一种恐慌的体现,就像是60年代闹国民党反攻大陆,其实一共才过来几个人,大部分是自己在吓唬自己。
军队的组织结构关系到部队的战斗方式和战斗力发挥,合理的军队组织结构能够极大的提高军队进行战争的能力。德国装甲师、装甲军、装甲集群的编制是德军可以集中大量的机械化部队进行大规模穿插,而法军配属给步兵师的坦克营却无力对抗德军的突击。
面对现在敌人侦查打击能力的加强和战争进程的加快,网络化的指挥结构已经是必然的选择,我军目前开展的师改旅就是对此的一种尝试。但是在改制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我军的干部培养始终是按照团-师-军的模式进行,该为旅-军制后人员能否适应;军旅制需要更加强大的武器装备来保障战斗力的实现,我军的装备是否能够及时换装;军旅制需要强大的通讯保障,我军目前能否在野战条件下做到这一点还有问题;军一级需要能够更加强大的远程支援火力,我军目前是否有问题等等。
更加不利的是,我军的编制改革完全是按照外军的作战经验进行的,我们在投入台湾战场之前没有像1939年的波兰和哈勒欣战役中的日军那样的对手可供我们检验自己军队的对手,而一种新的方法在推广过程中部出现问题是不可能的,战争的问题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得到全面地体现和解决。没有弱小对手可供实习将导致我军不得不在大规模实战中来检验自己,任何错误都会导致惨重的损失。
三、勇敢精神与战斗热情
我所说的勇敢精神与战斗热情并不只是指军队投入战斗时的无所畏惧沉着镇定。勇敢无畏是任何军队都应该做到的基础,不怕死是一个士兵上战场前应有的心态,这点并不足以特别提出来说明我军的风貌。我指的是军队在战场失利,被击溃打散之后重新组织、再次投入战斗的能力。
沉着镇定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应有实力,冷静清醒才可以寻找战机战胜敌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是如何才能够在战场上镇定冷静呢?一方面要依靠平时训练中的积累,长时间严格训练过的士兵必然比临时加入的新兵要好,而军官也要比普通士兵好,这就是训练的作用。但是,再怎么训练的士兵也不如久经沙场的老兵来的可靠。在战场上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经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人产生一些平时根本不会有的异常行为,如弹震症。训练只能够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有经历过实战才有可靠的结论。
我军已经有15年未参加过战争,长时间远离硝烟战火必然使得我军对战争缺乏心理准备,没有一大批经历过战争的中下级军官是我军的致命缺陷。任何训练都不如实战,而我们的首要敌手却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从朝鲜、越南、巴拿马、利比亚、海湾、南斯拉夫、伊拉克战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必然转化为其士兵心理素质上的优势,在这方面我们在战争之初必然吃亏。
不怕死、敢于迎着敌人的子弹往上冲是任何一支军队都能够做到的,只有被打散之后各部分仍然能够自动集结起来继续战斗才是一支一流军队的表现,这也是国民党军被认为战斗力低下的原因,而坚持战斗宁死不降的军队最难以对付。我军的双首长制度对此有一定的优势。从红军到八路军,从解放军到志愿军,我军将士体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独特的政工制度确实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对此,只希望现在的部队还能够延续其一贯的传统,将其发扬光大,不要被多年的和平抹去了战争的记忆。
军队的精神状态会受到日常工作状态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军的文山会海很容易消磨人的雄心壮志,力求稳定的工作作风也会扼杀有上进心的军人晋升,社会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直接影响到军人的家庭并进而影响军心。苏联大量的人员叛逃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缺乏的结果,看不到改善进步的希望才是绝望的根源。我国目前社会上的事情决不会促进军人的工作热情,只能起到相反的结果,直接的体现就是军纪下降。
有人说美军怕死,作战只会召唤火力支援,但其实我军也是一样。在描写两山轮战阶段的文章中有一个是描写一场战斗,我军一个团坚守阵地,越军6个团攻击,3000人潜伏在阵地前。看看那篇描写就知道,我军在拥有火力优势的时候,同样不会再拿人命去拼,以远程火力优势消灭敌人是任何军队的第一选择。
四、战术素质和反应能力
在这里,战术素质其实是战略部署、战役指挥、战斗战术素质的简称,他所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高低。出色战术素养的部队可以以较小代价取得战斗的胜利,能够以更快速度击败敌人。德军的黄色、巴巴罗莎计划,基辅、哈尔科夫战役,世界第一坦克手的出色战绩体现出了德军高超的战术素养,德军也因此成为一支伟大的军队。反应能力是指一支军队面对新的情况时,迅速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进行遏制的能力。反应能力强的军队可以更快适应敌人的新变化,不断化解敌人的优势,始终保持战术的有效性。面对苏军的大纵深进攻,曼施坦因提出进行防御中的包围战,不断消耗苏军的人力,他在东线期间也确实成功实施过这一战术,但可惜未能坚持到底。
在朝鲜战争中,我军士兵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斗技巧,美军士兵也承认要集中全班的火力才能够击中一名我军的士兵,与打击呆板的日本兵完全不同。我军的大规模穿插、在敌后建立阻击线等战术在战争初期有效的打击了美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僵持阶段的坑道战术也卓有成效,有效的抵抗了美军的炮火优势。但是,这些辉煌的成绩并不是我军所独有。美军针对我后勤不足提出了磁性战术、针对我重火力缺乏进行了砥平里防御、针对越南战场提出了直升机机降作战、针对苏军大纵深进攻提出空地一体战,这些方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我军的反应能力是优秀级别,那么美军绝不低于我们。
我军在朝鲜的出色表现是建立在部队富有战斗经验基础之上的,当时国内战争刚刚结束,部队个个身经百战,而美军却已结束战争5年,大量老兵退役。我军所作出的反应往往是纯战术上的,是在物质基础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军队自身作出的努力,这种努力必然受到了我军当时薄弱物质基础的制约,使得一些更好的方法无法实现,而要靠战术的改变抵消对方的优势,这必然需要部队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美军依靠自身的物质条件,可以依靠技术的进步来改变其战术,如大规模直升机作战的实现。但是美军在依靠物质基础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战术思想上的改进,并始终以思想的进步指引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军目前缺乏实战的经验,但是物质上的条件好了很多,这一正一负是否能抵消,只能看战争中的表现。
这两年解放军报上刊登了大量的新战术训练标兵,提出了种种新的战术或改进了某种新装备,为军队提高了战斗力。仔细看这些报道,就能发现一方面是根据新装备制定合适的战术,另一方面是引进新技术改造老装备,而且取得的成果好像不少。
战术素质其实是正确指导思想下训练水平的体现,严格的训练才能拥有高水平的士兵,这方面只要指导思想没有大的问题,加大投入就可以实现。但是中高级军官的培养并非这么简单,没有活跃的思想、没有讨论的氛围、没有宽松的环境,产生优秀的中高级指挥官的可能性比有这些条件要小。我军中高层是否具有这样的条件呢,我不知道,各位自己考虑。
战术应变能力的发挥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受到物质条件和战场环境的制约,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比如说面对敌人的火力优势,所能采取的措施无非工事、分散、隐蔽这几种。工事如志愿军的反斜面防御坑道,虽然确实抵抗了美军的炮火,但是以丧失大规模机动野战的能力为代价的;夜战虽然卓有成效,但是就像苦练野战的日军舰队遭遇美军雷达一样,迟早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失去作用,就像现在一样。战役指挥和战略布局上的精神因素发挥基本是以敌方的困境和失误为前提的,就像日本奇袭珍珠港、德国入侵法国,但是困境我们也会有,失误的并不只是敌人,寄希望于自己会比敌人高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想法。
精神因素虽然对于战争有巨大的作用,甚至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但是必须有物质条件作为相应的基础。而且精神因素的发挥受到物质条件和战场环境的制约,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相反,大多数情况下决定胜负的仍然是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这些物质条件。精神因素发挥的余地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缩小,就像是汽车刚问世的时候还不如马车跑得快,但是现在汽车可以超音速行驶,马车又如何呢?在古代,冷兵器的杀伤力有限,导致个体战斗力不强,进而导致战斗的队形非常重要,如果能够想办法对敌人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那么胜利就遥遥在望。但是在现代,战术动作所形成的优势已经无法承受敌方优势火力所造成的打击,越军6个团攻击我1个团的阵地,并且3000人成功进行了阵地前潜伏,但是仍然未能攻克我军的阵地。
评论对象: 叶长青 | 2006/9/7 14:48:29
评论言论: 二、部队纪律与组织能力
部队纪律是一支军队存在的基础,严格的纪律才能保证一支部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尤其是我国国民并不具备美国人那种工作是工作玩是玩的专业精神,更需要纪律来保障,邱少云的死亡保证了潜伏的成功,这就是纪律的力量。组织能力是指军队的编成结构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满足军事战略的需要。
我军的纪律状况已经大不如从前,这是掩盖不住的事实。在1997年宣传驻港部队的文章里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我军的部队都能有驻港部队的严格纪律,军民关系怎么会不好”。这句话表扬的驻港部队,批评的是全军,正是由于我军纪律的整体败坏,才导致驻港部队纪律优良让人发出这种感慨。军车不遵守交通规则前几年是个严重的问题,军方不得不专门整顿。而其他的问题如贪污、索贿等不一而足,我在此不多讲。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有的同志热衷于打听人事上的消息,上至军委、总部,下至本单位,甚至传播海外媒体散布的谣言”“我们的军政军民关系和官兵关系总的是好的,但在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对官兵加强拥政爱民、遵纪守法的教育,处处体现我军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关于各级干部的住房标准,军委、总部早已明文规定,但有的单位仍然我行我素集体犯规",以党委会或办公会的名义作出超标准建造、装修住房的决定。尤为严重的是,有的单位发生了严重违纪问题,主要领导提议向上级隐瞒,党委竟然作出隐情不报的决定”
上面这一段的是老江在军委扩大会议讲话中的内容,熟悉我国政治情况的都应该知道,在最高会议上讲这些内容,那么现实中应该是出了多大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还能够说自己的军队纪律严明吗?现在的军人敢说纪律能够和老一代相比吗?当然,我军还有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98年抗洪着实表现出了军队的动员机动能力,也将解放军纪律严明的一面体现了出来。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忽略存在的问题,只有严格要求才能高标准实现,苗头不打击会烂到无法收拾。对于不熟悉军队内情的人民来说,即使是1%的军人违规,就会转化为100%的对军人的印象,所以,指责我们军队腐败决不是不应该的事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什么敌人不造谣说周总理贪污腐败呢?为什么现在有人造谣说解放军纪既败坏呢?没有事实作基础,任何人都造不出有影响力的谎言。流言的发生,其实只是人们对于事实怀疑的体现。
政府贪污腐败横行而军队却廉洁自律,一部分军队纪律败坏而另一部分却能做到严格要求,一些军人不遵规守纪而其他人却能坚决遵守法纪,这可能吗?动不动就说一些人是网特,实在是一种恐慌的体现,就像是60年代闹国民党反攻大陆,其实一共才过来几个人,大部分是自己在吓唬自己。
军队的组织结构关系到部队的战斗方式和战斗力发挥,合理的军队组织结构能够极大的提高军队进行战争的能力。德国装甲师、装甲军、装甲集群的编制是德军可以集中大量的机械化部队进行大规模穿插,而法军配属给步兵师的坦克营却无力对抗德军的突击。
面对现在敌人侦查打击能力的加强和战争进程的加快,网络化的指挥结构已经是必然的选择,我军目前开展的师改旅就是对此的一种尝试。但是在改制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我军的干部培养始终是按照团-师-军的模式进行,该为旅-军制后人员能否适应;军旅制需要更加强大的武器装备来保障战斗力的实现,我军的装备是否能够及时换装;军旅制需要强大的通讯保障,我军目前能否在野战条件下做到这一点还有问题;军一级需要能够更加强大的远程支援火力,我军目前是否有问题等等。
更加不利的是,我军的编制改革完全是按照外军的作战经验进行的,我们在投入台湾战场之前没有像1939年的波兰和哈勒欣战役中的日军那样的对手可供我们检验自己军队的对手,而一种新的方法在推广过程中部出现问题是不可能的,战争的问题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得到全面地体现和解决。没有弱小对手可供实习将导致我军不得不在大规模实战中来检验自己,任何错误都会导致惨重的损失。
三、勇敢精神与战斗热情
我所说的勇敢精神与战斗热情并不只是指军队投入战斗时的无所畏惧沉着镇定。勇敢无畏是任何军队都应该做到的基础,不怕死是一个士兵上战场前应有的心态,这点并不足以特别提出来说明我军的风貌。我指的是军队在战场失利,被击溃打散之后重新组织、再次投入战斗的能力。
沉着镇定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应有实力,冷静清醒才可以寻找战机战胜敌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是如何才能够在战场上镇定冷静呢?一方面要依靠平时训练中的积累,长时间严格训练过的士兵必然比临时加入的新兵要好,而军官也要比普通士兵好,这就是训练的作用。但是,再怎么训练的士兵也不如久经沙场的老兵来的可靠。在战场上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经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人产生一些平时根本不会有的异常行为,如弹震症。训练只能够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有经历过实战才有可靠的结论。
我军已经有15年未参加过战争,长时间远离硝烟战火必然使得我军对战争缺乏心理准备,没有一大批经历过战争的中下级军官是我军的致命缺陷。任何训练都不如实战,而我们的首要敌手却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从朝鲜、越南、巴拿马、利比亚、海湾、南斯拉夫、伊拉克战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必然转化为其士兵心理素质上的优势,在这方面我们在战争之初必然吃亏。
不怕死、敢于迎着敌人的子弹往上冲是任何一支军队都能够做到的,只有被打散之后各部分仍然能够自动集结起来继续战斗才是一支一流军队的表现,这也是国民党军被认为战斗力低下的原因,而坚持战斗宁死不降的军队最难以对付。我军的双首长制度对此有一定的优势。从红军到八路军,从解放军到志愿军,我军将士体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独特的政工制度确实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对此,只希望现在的部队还能够延续其一贯的传统,将其发扬光大,不要被多年的和平抹去了战争的记忆。
军队的精神状态会受到日常工作状态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军的文山会海很容易消磨人的雄心壮志,力求稳定的工作作风也会扼杀有上进心的军人晋升,社会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直接影响到军人的家庭并进而影响军心。苏联大量的人员叛逃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缺乏的结果,看不到改善进步的希望才是绝望的根源。我国目前社会上的事情决不会促进军人的工作热情,只能起到相反的结果,直接的体现就是军纪下降。
有人说美军怕死,作战只会召唤火力支援,但其实我军也是一样。在描写两山轮战阶段的文章中有一个是描写一场战斗,我军一个团坚守阵地,越军6个团攻击,3000人潜伏在阵地前。看看那篇描写就知道,我军在拥有火力优势的时候,同样不会再拿人命去拼,以远程火力优势消灭敌人是任何军队的第一选择。
四、战术素质和反应能力
在这里,战术素质其实是战略部署、战役指挥、战斗战术素质的简称,他所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高低。出色战术素养的部队可以以较小代价取得战斗的胜利,能够以更快速度击败敌人。德军的黄色、巴巴罗莎计划,基辅、哈尔科夫战役,世界第一坦克手的出色战绩体现出了德军高超的战术素养,德军也因此成为一支伟大的军队。反应能力是指一支军队面对新的情况时,迅速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进行遏制的能力。反应能力强的军队可以更快适应敌人的新变化,不断化解敌人的优势,始终保持战术的有效性。面对苏军的大纵深进攻,曼施坦因提出进行防御中的包围战,不断消耗苏军的人力,他在东线期间也确实成功实施过这一战术,但可惜未能坚持到底。
在朝鲜战争中,我军士兵表现出了高超的战斗技巧,美军士兵也承认要集中全班的火力才能够击中一名我军的士兵,与打击呆板的日本兵完全不同。我军的大规模穿插、在敌后建立阻击线等战术在战争初期有效的打击了美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僵持阶段的坑道战术也卓有成效,有效的抵抗了美军的炮火优势。但是,这些辉煌的成绩并不是我军所独有。美军针对我后勤不足提出了磁性战术、针对我重火力缺乏进行了砥平里防御、针对越南战场提出了直升机机降作战、针对苏军大纵深进攻提出空地一体战,这些方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我军的反应能力是优秀级别,那么美军绝不低于我们。
我军在朝鲜的出色表现是建立在部队富有战斗经验基础之上的,当时国内战争刚刚结束,部队个个身经百战,而美军却已结束战争5年,大量老兵退役。我军所作出的反应往往是纯战术上的,是在物质基础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军队自身作出的努力,这种努力必然受到了我军当时薄弱物质基础的制约,使得一些更好的方法无法实现,而要靠战术的改变抵消对方的优势,这必然需要部队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美军依靠自身的物质条件,可以依靠技术的进步来改变其战术,如大规模直升机作战的实现。但是美军在依靠物质基础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战术思想上的改进,并始终以思想的进步指引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军目前缺乏实战的经验,但是物质上的条件好了很多,这一正一负是否能抵消,只能看战争中的表现。
这两年解放军报上刊登了大量的新战术训练标兵,提出了种种新的战术或改进了某种新装备,为军队提高了战斗力。仔细看这些报道,就能发现一方面是根据新装备制定合适的战术,另一方面是引进新技术改造老装备,而且取得的成果好像不少。
战术素质其实是正确指导思想下训练水平的体现,严格的训练才能拥有高水平的士兵,这方面只要指导思想没有大的问题,加大投入就可以实现。但是中高级军官的培养并非这么简单,没有活跃的思想、没有讨论的氛围、没有宽松的环境,产生优秀的中高级指挥官的可能性比有这些条件要小。我军中高层是否具有这样的条件呢,我不知道,各位自己考虑。
战术应变能力的发挥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受到物质条件和战场环境的制约,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比如说面对敌人的火力优势,所能采取的措施无非工事、分散、隐蔽这几种。工事如志愿军的反斜面防御坑道,虽然确实抵抗了美军的炮火,但是以丧失大规模机动野战的能力为代价的;夜战虽然卓有成效,但是就像苦练野战的日军舰队遭遇美军雷达一样,迟早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失去作用,就像现在一样。战役指挥和战略布局上的精神因素发挥基本是以敌方的困境和失误为前提的,就像日本奇袭珍珠港、德国入侵法国,但是困境我们也会有,失误的并不只是敌人,寄希望于自己会比敌人高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想法。
精神因素虽然对于战争有巨大的作用,甚至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但是必须有物质条件作为相应的基础。而且精神因素的发挥受到物质条件和战场环境的制约,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相反,大多数情况下决定胜负的仍然是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这些物质条件。精神因素发挥的余地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缩小,就像是汽车刚问世的时候还不如马车跑得快,但是现在汽车可以超音速行驶,马车又如何呢?在古代,冷兵器的杀伤力有限,导致个体战斗力不强,进而导致战斗的队形非常重要,如果能够想办法对敌人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那么胜利就遥遥在望。但是在现代,战术动作所形成的优势已经无法承受敌方优势火力所造成的打击,越军6个团攻击我1个团的阵地,并且3000人成功进行了阵地前潜伏,但是仍然未能攻克我军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