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转帖]丑陋的中国当代大学生
评论对象: 叶长青 | 2006/8/24 16:16:00
评论言论: 生理和心理的缺憾
如今,许多高校已经取消了早操,因为大学生们都贪睡。清晨锻炼身体也只是少数学生的事。下午,球场上永远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运动会的成绩也就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大学里经常活动着的只有两种人:迷恋足球的男生,以及练健美操的女生。上课时,学生们都争相去与教师争夺电梯,某高校一位女生刚爬上八楼,就犯了心脏病,死在楼梯边,另一男生则死在运动会800米跑道上。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不怎么样,他们缺乏信仰,缺乏毅力,缺乏进取精神和承受力。稍有成绩,他们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遭遇挫折,他们便斗志全无,灰心丧气。即便是失恋这类生活小事,他们也无法承受,或凶残报复,或痛不欲生。当今,大学生因学习、生活而颓唐、堕落、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一名政治系的男生,因在澡堂遗失了自己的眼睛,就跳江自杀;一位女生因考试作弊被抓住,便跳楼自尽。
缺乏艺术情趣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极端低下,他们的装束打扮没有品位,一味追求时尚,追求性感和刺激。他们瞄准歌星、影星、球星,和大街上的帅哥靓妹几无区别。
他们对文学、美术、音乐的鉴赏力更不敢恭维。他们不喜欢经典名著,一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目中的经典就是《简爱》和《飘》,除此之外,便是金庸、卫慧这类流行作家的作品。对于屈原、李白、苏轼、关汉卿、罗贯中、曹雪芹、荷马、但丁、歌德、托尔斯泰,除了熟悉姓名,根本就不读他们的作品。
他们的美术修养基本上停留在卡通上,对中国和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作品毫无感觉。大学生的壁报、刊物,其美术水平也极其低下。
他们没有古典音乐素养,对流行歌曲却崇拜得五体投地。这一点,只要看看流行歌手们在北大、清华演出的盛况就知道了。校园里学生广播站几乎不播放古典音乐,而缠缠绵绵的港台歌曲则不断强化大学生们的低级感官。在大学生的聚会上,很难进行一次全体合唱,因为找不到一首人人都会唱的歌曲。大学里的文艺会演,学生水平之差也令人汗颜。
近年来,大学频频扩大招生,只顾骗取学费,无暇顾及教学;而学生们本来就是冲着一纸文凭来的,并无过多怨言。由于金钱介入升学,大学中的衙内、富豪增多,加之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日渐退化,厌学之风更甚,如此恶性发展下去,中国大学生量的激增与质的锐减极不相称,最终会导致什么恶果,明眼人是不难了解的
我们都知道聆听外界声音的道理,然而我们是否真的有直面的勇气和魄力?下面是美国《时代》周刊2000年10月19日出版的中国专辑的封面文章,面对西方意识形态下的中国年轻人,我们难道就没有需要审视的地方?
年轻意味着欣欣向荣,挑战传统的新观念,是对未知的向往。年轻人自发地改变,而非由于外力的胁迫。年轻也是冲动无法预测的:前面的道路会越来越好,这就掩盖了种种险境,而抛弃所有的历史。不民主的政府尤其了解被激怒的学生的危险性。年轻打破所有的规则。年轻人多彩、跳跃、有趣,有时让人震惊,几乎永远都是反叛,他们是时装、音乐、文学和大众文化的先锋,但年轻人也总是第一个投掷石块、设置炸弹和冲击路障的。
年轻人,简而言之就是活力--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曾激起过无数红卫兵热血沸腾;而因特网的兴起、中国驻贝尔格莱德使馆被炸后在美国驻北京大使馆门外进行抗议正是年轻人的活力之所在;如今又在同一建筑外面,出现了渴望获得签证的成群申请者,他们梦想着求学于哈佛、伯克利。对中国而言,年轻人就是未来,迷惑、复杂、激动和不确定。“世界是你们的,……”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对中国学生说,“你们……就象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在你们身上。”可是毛泽东本人践踏了这些期望,文化大革命毁灭了整整一代人的希望。毛泽东去世已二十多年了,新一代年轻的中国人迎来一场新式的革命,——市场的重大变革。它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带来了富裕、腐败、机会,以及迷茫。
中国在下二十五年会是什么样子?是一个更富裕、更自信、更开放、更可信赖的民族,成为亚洲稳定因素的大国?还是一个自私、停滞不前、没有民主、排外的国家?这一代的年轻人将作出决定。历史上没有几个社会曾经历过象中国在这二十五年中的变革,从一九七六年到一九九九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几乎翻了两番,整个国家完全不象是经历过十年浩劫。一个新经济和社会体系建立起来,而在这个时期有近6.3亿中国人出生,差不多是全国人口的一半。他们生命中的变化甚至超过滔滔的长江水。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解放以来成长的第一代。他们父母生活的时代,是在“铁饭碗”机制下,一份工作保证了终身的职业、生活所需的吃饭问题和住房问题,国民可以一辈子靠着国家。再不会这样了。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都成为个人责任,年轻人必须学会他们的父母从来不曾需要的生存技能。
这样的巨变,是对自由市场体制下生活艰难的认知。今天在中国,快乐意味着什么?年轻人没有榜样:所有的父母都在教育他们,要尽多尽快地赚钱。他们在精神上是空虚的:宗教对大多数年轻的中国人来说是遥远的。现代派的艺术和文学界满是玩世不恭和对物质的欲望。他们面前没有正面典型。中国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在集权统治下饱受创造思维贫瘠的折磨,但却敢怒不敢言,知罪而无法说。因为中国仍没有言论的自由,而经济的变化并没有带来政治上的解放。今天的中国已开始实行经济福利政策,可仍被禁止对统治方式和统治者作出选择。这种压抑对年轻人的冲击力是最大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年轻人是反叛的象征,部分原因是因为成年人心中有着孩子性的本能。八月份,在严打期间,上海和北京许多有趣的俱乐部被关闭了。没有人解释这一切,而官方则含糊其辞,说是滥用药品,自行堕落。但和西方一样,中国年轻人的能量是无法压制下去的。仅仅被关闭一周,非官方的舞会就在上海兴盛一时。一个月之后,上海茂名路的俱乐部又重新开张——那些戴着超大墨镜的赶潮人变成了的追随者——中国的孩子们意识到他们是退一步进两步。
这就是中国年轻人成长的古怪经历。他们知道自己的缺陷所在,但又不知该如何前进,身边没有知音。年轻的中国人对未来的追寻过去不是,将来也不会是那么容易的;但对全世界来说,却是值得关注的。
评论对象: 叶长青 | 2006/8/24 16:16:00
评论言论: 生理和心理的缺憾
如今,许多高校已经取消了早操,因为大学生们都贪睡。清晨锻炼身体也只是少数学生的事。下午,球场上永远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运动会的成绩也就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大学里经常活动着的只有两种人:迷恋足球的男生,以及练健美操的女生。上课时,学生们都争相去与教师争夺电梯,某高校一位女生刚爬上八楼,就犯了心脏病,死在楼梯边,另一男生则死在运动会800米跑道上。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不怎么样,他们缺乏信仰,缺乏毅力,缺乏进取精神和承受力。稍有成绩,他们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遭遇挫折,他们便斗志全无,灰心丧气。即便是失恋这类生活小事,他们也无法承受,或凶残报复,或痛不欲生。当今,大学生因学习、生活而颓唐、堕落、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一名政治系的男生,因在澡堂遗失了自己的眼睛,就跳江自杀;一位女生因考试作弊被抓住,便跳楼自尽。
缺乏艺术情趣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极端低下,他们的装束打扮没有品位,一味追求时尚,追求性感和刺激。他们瞄准歌星、影星、球星,和大街上的帅哥靓妹几无区别。
他们对文学、美术、音乐的鉴赏力更不敢恭维。他们不喜欢经典名著,一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目中的经典就是《简爱》和《飘》,除此之外,便是金庸、卫慧这类流行作家的作品。对于屈原、李白、苏轼、关汉卿、罗贯中、曹雪芹、荷马、但丁、歌德、托尔斯泰,除了熟悉姓名,根本就不读他们的作品。
他们的美术修养基本上停留在卡通上,对中国和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作品毫无感觉。大学生的壁报、刊物,其美术水平也极其低下。
他们没有古典音乐素养,对流行歌曲却崇拜得五体投地。这一点,只要看看流行歌手们在北大、清华演出的盛况就知道了。校园里学生广播站几乎不播放古典音乐,而缠缠绵绵的港台歌曲则不断强化大学生们的低级感官。在大学生的聚会上,很难进行一次全体合唱,因为找不到一首人人都会唱的歌曲。大学里的文艺会演,学生水平之差也令人汗颜。
近年来,大学频频扩大招生,只顾骗取学费,无暇顾及教学;而学生们本来就是冲着一纸文凭来的,并无过多怨言。由于金钱介入升学,大学中的衙内、富豪增多,加之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日渐退化,厌学之风更甚,如此恶性发展下去,中国大学生量的激增与质的锐减极不相称,最终会导致什么恶果,明眼人是不难了解的
我们都知道聆听外界声音的道理,然而我们是否真的有直面的勇气和魄力?下面是美国《时代》周刊2000年10月19日出版的中国专辑的封面文章,面对西方意识形态下的中国年轻人,我们难道就没有需要审视的地方?
年轻意味着欣欣向荣,挑战传统的新观念,是对未知的向往。年轻人自发地改变,而非由于外力的胁迫。年轻也是冲动无法预测的:前面的道路会越来越好,这就掩盖了种种险境,而抛弃所有的历史。不民主的政府尤其了解被激怒的学生的危险性。年轻打破所有的规则。年轻人多彩、跳跃、有趣,有时让人震惊,几乎永远都是反叛,他们是时装、音乐、文学和大众文化的先锋,但年轻人也总是第一个投掷石块、设置炸弹和冲击路障的。
年轻人,简而言之就是活力--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曾激起过无数红卫兵热血沸腾;而因特网的兴起、中国驻贝尔格莱德使馆被炸后在美国驻北京大使馆门外进行抗议正是年轻人的活力之所在;如今又在同一建筑外面,出现了渴望获得签证的成群申请者,他们梦想着求学于哈佛、伯克利。对中国而言,年轻人就是未来,迷惑、复杂、激动和不确定。“世界是你们的,……”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对中国学生说,“你们……就象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在你们身上。”可是毛泽东本人践踏了这些期望,文化大革命毁灭了整整一代人的希望。毛泽东去世已二十多年了,新一代年轻的中国人迎来一场新式的革命,——市场的重大变革。它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带来了富裕、腐败、机会,以及迷茫。
中国在下二十五年会是什么样子?是一个更富裕、更自信、更开放、更可信赖的民族,成为亚洲稳定因素的大国?还是一个自私、停滞不前、没有民主、排外的国家?这一代的年轻人将作出决定。历史上没有几个社会曾经历过象中国在这二十五年中的变革,从一九七六年到一九九九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几乎翻了两番,整个国家完全不象是经历过十年浩劫。一个新经济和社会体系建立起来,而在这个时期有近6.3亿中国人出生,差不多是全国人口的一半。他们生命中的变化甚至超过滔滔的长江水。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解放以来成长的第一代。他们父母生活的时代,是在“铁饭碗”机制下,一份工作保证了终身的职业、生活所需的吃饭问题和住房问题,国民可以一辈子靠着国家。再不会这样了。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都成为个人责任,年轻人必须学会他们的父母从来不曾需要的生存技能。
这样的巨变,是对自由市场体制下生活艰难的认知。今天在中国,快乐意味着什么?年轻人没有榜样:所有的父母都在教育他们,要尽多尽快地赚钱。他们在精神上是空虚的:宗教对大多数年轻的中国人来说是遥远的。现代派的艺术和文学界满是玩世不恭和对物质的欲望。他们面前没有正面典型。中国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在集权统治下饱受创造思维贫瘠的折磨,但却敢怒不敢言,知罪而无法说。因为中国仍没有言论的自由,而经济的变化并没有带来政治上的解放。今天的中国已开始实行经济福利政策,可仍被禁止对统治方式和统治者作出选择。这种压抑对年轻人的冲击力是最大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年轻人是反叛的象征,部分原因是因为成年人心中有着孩子性的本能。八月份,在严打期间,上海和北京许多有趣的俱乐部被关闭了。没有人解释这一切,而官方则含糊其辞,说是滥用药品,自行堕落。但和西方一样,中国年轻人的能量是无法压制下去的。仅仅被关闭一周,非官方的舞会就在上海兴盛一时。一个月之后,上海茂名路的俱乐部又重新开张——那些戴着超大墨镜的赶潮人变成了的追随者——中国的孩子们意识到他们是退一步进两步。
这就是中国年轻人成长的古怪经历。他们知道自己的缺陷所在,但又不知该如何前进,身边没有知音。年轻的中国人对未来的追寻过去不是,将来也不会是那么容易的;但对全世界来说,却是值得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