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KrrjCH | 2006/9/21 18:14:28
评论言论:
(作者未知)
从青海湖景区沿湖东行数十公里,就进入了湖东羊场。路上会经过一片连绵的沙山,与蔚蓝的青海湖交接,是高原沙化侵蚀的结果。远处的雪山、山脚下的绿洲、金色的沙山、近处的草甸沼泽和羊群,几条带清晰分明,又相互交错着争夺领地。再行一个小时余,就到了海北州和海晏县的所辖范围,平缓的高原成就了宽广的草场,山脚下河曲漫过,水草丰美,金滩乡和银滩乡就在其间。
1939年夏,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的郑君里到金银滩草原拍摄影片《民族万岁》,邀当时在西宁教音乐的王洛宾参加,当地姑娘卓玛在片中扮演牧羊姑娘,26岁的王洛宾则是卓玛的帮工,他们在鲜花盛开的草原上相处了3天。在结束拍摄的那个傍晚,王洛宾和卓玛道别,于是那首王洛宾采编的《青海情歌》在卓玛扬起的牧鞭中演绎了其含蓄而唯美的爱情。“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因为遥远的想念,歌名最终演绎成《在那遥远的地方》。此后,王洛宾再次来到金银滩,在同曲乎家住了3个月,常与卓玛纵马采风,回来即整理曲谱,其间卓玛会重唱给他。 那些美丽的青海“花儿”,在艺术和爱情的交织中,经过漫长的岁月历练,走到了中国人的情绪和性格里。
然而王洛宾并非一个情种,世事对于这个痴情于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歌人”过于艰难与困苦。王洛宾1913年出生在北京,193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那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初创年代,多采用欧洲音乐教学的方法。1937年,王洛宾随作家萧军、萧红、丁玲等领导的西北抗日战地服务团往西北,因连日大雨,受困在六盘山下的一间客栈。在那里,他被一个唱“花儿”的乡村农妇折服了,她叫“五朵梅”。从此他立志走进这个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世界,一生没有离开中国大西北。此后的毕生时光,他都游走在大西北的高原草甸,戈壁荒原,从村妇、长途车司机、牧民这些草根乡民的口里采编音乐,坐牢的时候会省着口粮和狱中的百姓换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花儿与少年》《阿拉木罕》等700多首美丽民歌就是这样诞生的。在祖国的珍贵音乐素材面前,王洛宾甘为一个传歌人。他没有虚誉,没有浮华,有的只是浪漫着的热爱。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满怀热爱的人,这些音乐会不会因为卓玛和五朵梅这些草根人民的逝去而逝去,会不会因为物质时代的侵蚀而湮灭。
在王洛宾身上,有两样东西是真的:音乐和祖国。正是这两样东西,使他可以在困厄的命运中依旧"过快乐的日子,写大我的情歌"。狱中是他收集整理民歌最多的时期,后来提起这段日子,他用"幸福"来形容,而这“幸福”的时光竟然长达20年。
1975年,“反革命”的王洛宾从监狱放出来了,以打石头、看仓库混口饭吃。人们传唱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等这些,当时被称作是“青海民歌”或者“新疆民歌”,人们并不知道他的名字,不知道什么“西部歌王”。粉碎了“四人帮”后的1979年,王洛宾得以任职于兰州军区歌舞团创作组。
之后的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人们渐渐知道了这些民歌的背后有这样创作者,于是民歌之王、西部歌王、民谣之父等名头一起涌来,1988年他荣获解放军胜利功勋章,1992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而王洛宾故我地“骑自行车行走在乌鲁木齐街头”,也只对“传歌人”的称法认可。1996年3月14日,83岁的王洛宾在乌鲁木齐的漫天大雪中走完了他作为"传歌人"的一生。中国西部那数百首美丽的民歌从此失去了父亲。
2006年3月14日的北京无名高地酒吧的入口处,昏黄的灯下人们不经意踩踏着王洛宾的大幅画像入场。之后人们举行了一个小的仪式,用手绢、净纸和自己的衣服擦拭画像,之后悬在空中,如一面旗帜。人们用这个小小的仪式诠释王洛宾倍受艰难困苦却依旧青春的民歌人生,人们为了自己对如生命般的价值迟迟的理解和纪念而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