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高致贤 | 2008/10/17 6:55:10
评论言论:
(爱的通信4)封闭与开放溯源
高致贤
xx:
来信说:你看到一篇叫《开放则活 封闭则死》的文章讲得很有道理,读后深受启迪,但却不知我国封闭、开放的理论始于谁?让我说说。不敢违背你的指示,赶快查阅史料,现将所得回复于后:
李老聃在他的《老子》中说:“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平盛世到达最理想的时候,邻国之间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可以互相听见,人们各自认为自己吃的香甜,认为自己穿的漂亮,习惯于自己的风俗,满意自己的职业,直到老年死亡也不互相往来。”这正是一种闭关自守的小农经济意识。
这大概就可以视为“原始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吧?马/克/思将其深化,列/宁、毛/泽/东具体实施,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70年代中叶的20多年间,即“三面/红/旗万/岁”时期,实施“老子理念”最坚决,而今60岁以上的人深有体会。那时,车站、食堂、旅店均收归国有或改造为公私合营,由国家统一管理,外出食宿乘车都得持有所在单位的行政组织介绍信才行。没有市场,到仅有的商业供销部门购物,必须有票证。人民大众的食衣住行都掌握于当权者手中,划地为监牢,封闭似铁桶,他们将封闭视为巩固政权的保险柜。过来人深有体会!
我国首先反对老子这种“眇论”的,大概就是司马迁。确切地说,司马迁将他的反对意见写入《史记》之中。司马迁驳斥了李聃的眇论后,用大量史实说明开放经商之重要与必要。把农、工、商的作用和相辅相成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即是“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这里,司马迁随着强调流通之重要性:资源变不成商品,资源就得不到开发。
司马迁还强调衣食足而礼义兴的道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住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当然,实践中还有“饱暖思淫欲,家寒起盗心”这一面他没有说到,但这并非说司马迁开放的完整理念,可这已具有了开放理论之雏形。这种理论出现在西汉时期,是难能可贵的。这里并非抑李扬司,旨想说《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序》及几篇“货殖列传”值得一读。你好好看一下,看那是不是我国开放理论之雏形?
此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