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大方 | 2006/10/10 8:50:51
评论言论:
始于穷而思变
第一桶金里装满了血汗
咬牙拔出锥子,用片破纸包上伤口,南存辉含泪为客人补好鞋。
回忆充满艰辛与磨难的少年时代,他说:“修鞋那阵子,我每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就凭自己的速度快,修得用功一点,质量可靠一点。”
刚刚高中毕业的义乌女青年周晓光带着母亲一句话:“会做的不如会算的。”上东北挑着货郎担卖绣花样去了。那是1978年,她17岁,家里有5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全家十口人,任凭母亲怎样“会算”,要图个温饱也是困难。于是,她步行了6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义乌火车站,平生第一次坐上火车去闯世界了。事隔多年后,周晓光坐飞机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犹如家常便饭,但回忆起当年坐火车时的心情,依然激动不已。
凭着勇气和自信,她用母亲借的几十元当本钱,做起了“跑码头”生意。一个女孩子出门自然比男孩子困难得多,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经常是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路。就这样,六年间周晓光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当时,她只拿着一本中国地图,沿着公路、铁路往前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能使家里人过上好生活。
六年闯世界的结果,周晓光赚了2万元,掘回了第一桶金。1985年,周晓光嫁给了同样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丈夫到广东进货,她在义乌练摊。以后的故事就极为平常了:几年下来,他们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下了店铺。1995年7月,夫妻俩毅然拿出700万元投资办饰品厂,这是义乌市较早的饰品生产厂。几年时间,这家饰品厂以连续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现在,周晓光有了上亿元资产,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
和“饰品大王”周晓光一样,浙商的“第一桶金”不少是靠艰辛的血汗挣来的。同样是在1978年,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位辍学后走街串巷为人补鞋的温州少年,稍不留神,补鞋的锥子深深地扎入手指中,鲜血顿时涌出。他咬牙拔出锥子,用片破纸包上伤口,含泪为客人补好鞋。
这位修鞋匠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亿万富豪,他就是正泰集团总裁南存辉。回忆自己充满艰辛与磨难的少年时代,南存辉说:“修鞋那阵子,我每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就凭自己的速度快,修得用功一点,质量可靠一点。”1984年,南存辉与刚刚20出头的裁缝胡成中合伙,在一个破屋子里建起了一个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后来这家厂一分为二,一个是正泰集团,一个就是今天胡成中麾下的德力西集团。
相比起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周晓光、南存辉等人,当47岁的宗庆后1987年还在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街头推销冰棒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10多年之后,由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去年娃哈哈集团销售收入88亿元、净利润达到12亿元。而他的创业也很简单:从卖冰棍起步,靠一种儿童营养液迅速走红。谈及自己的创业经验,宗庆后的回答很朴素:“创业靠的就是感觉,我可能感觉比较准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