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叶长青 | 2006/10/28 11:44:52
评论言论: 行必果
只要认真做事,必然会有效果。但如果不懂怎么做,或不认真去做,则不是没效果,就是有效性差。强调“行必果”,就是强调有效性:做了,就必须取得效果。
“过程方法”是2000版ISO9001标准的理论基础,目的是“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新版标准特别声明“关注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这是新版标准最突出的变化。在2000版ISO9001标准中,“有效”一词出现了25次,比1994版标准增加了11次,而强制性要求的程序文件减少到6个,“记录” 一词减少到29次。这些变化足以说明,文件和记录虽然仍是客观证据,但是标准对其要求程度大大降低了,而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这就是新标准给我们的强烈印象:重视效果。
那么,怎样识别和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呢?当然还是运用PDCA方法,适时进行检查,以改进有效性。要有效运用标准所要求的管理评审(包括对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评审)、顾客满意信息的监视、获得和利用、内部质量审核、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数据分析和利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方法和手段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
特别要说明的是,内、外部审核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应随着标准的变化而变化,否则,会给新标准的贯彻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2000版标准的实施,认证审核方法将发生深刻变化。Nigel Croft博士在报告中指出,审核是审过程,不是审文件。不能有文件就算符合。记录是证据,但证据不一定必须有记录,特别是对极小型企业和某些服务企业更是这样。
按2000版ISO9001标准进行审核主要是按过程审核。什么是过程审核?过程审核就是对企业过程控制方法和有效性进行独立的评审,验证过程与期望的结果是否一致,特别要回答“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的问题。
所以,审核时,应检查每个过程期望的输出是什么,输入是什么,应有什么活动,应有什么资源,输出的结果是否满足了期望的要求。如果输出的结果达不到要求,顾客不满意,也是不合格。例如,在某企业的动力车间,审核员利用各种方式(问、查、看、记)进行了如下审核;
你的职责是什么;
主要有什么过程(动力供应);
有什么输出,你的产品是什么(提供电、水、气、蒸汽),你的质量目标是什么;
你的顾客是谁(一线生产车间);
具体有什么要求;
根据什么要求提供动力,你的输入是什么;
有哪些活动和资源,是否有足够的应对异常情况的措施和备品、备件等资源;
对人员有哪些能力要求,员工是否会操作,正常时怎么保证,是否会分析异常情况,突然断水、停电时怎么保证正常生产,要求多长时间必须切换完成(双水双电及备用发电机、备用空压机、备用蒸气锅炉);
设备如何维修保养,各由谁负责;
供应中出现故障,与其他哪些部门有接口,是否明确:
当你的动力供应出现达不到要求的情况时,顾客有反映时怎样解决,多长时间能处理完;
平时怎样与顾客进行沟通,如何收集一线车间的反馈信息;在全厂的产品质量分析中,对动力供应质量的分析和评估如何;
车间员工的工作与企业质旦目标有什么关系,与车间的质量目标有什么关系,现在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对你的满意情况如何;
动力供应质量与企业产品质量的形成有什么相关性和重要性,动力出现什么问题会影响产品什么样的质量;
是否对动力供应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是否了解动力供应的高低峰及其质量的变化规律,分析趋势,采取预防措施。
上述问题,只是按过程进行审核的初步探索。在进行了这样的审核后,车间主任认为与过去的审核相比,方法变了,思路变了,目的也变了。特别是围绕顾客的要求和期望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审核企业是否有能力使顾客满意,使企业有了“压力’,“逼”着企业收集信息,摸索规律,监视过程,在提高有效性上下功夫。
由于这个车间的贯标工作做得比较好,审核员的感觉还是比较“舒服”的。笔者更大的感受是,在审核之前,审核员要做更多的案头工作;同时,审核员对过程了解得越清楚,审核的有效性就越好,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按2000版ISO9001标准进行的审核,仍然是符合性审核,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收集有效性的客观证据来证明体系的符合性,“逼”着贯标企业努力提高体系的有效性,不断地持续改进。
这就是所希望的“行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