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大方论坛信息资讯区资讯分享 → 查看评论    点击复制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共分享!
将本页内容分享到:            

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转帖]北京大学详细介绍
评论对象: 龙慧 | 2006/9/25 0:00:30
评论言论: 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 本科教育理念
  历史的脚步进入了21世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和文化剧烈变动的世界。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单一的专业型人才不再可能适应当前处在动态发展中的社会;大学也不再仅仅被当作训练技能的场所,它更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社会团体。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备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能力,也要达到自己多重的生活目标。当代人的生活不是一个机械的技术性过程,而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做出决定的过程。学生离开大学的时候,不仅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和谐能力。
  北京大学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一直在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本科课程和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对社会、人生做出理性的判断、调整自己的人生航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在本科阶段,把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未来几年内逐步由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在课程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以及实行弹性学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上述理念,我校正在进行一项教改实验,即“元培计划”。该计划一方面突出了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把高等教育体系的不同阶段看成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另一方面也对管理体制和学习制度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把现有的学年学分制变为课程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二、 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北京大学始终把本科教学改革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其中,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在课程方面,学校非常重视基础教学和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
  1.加强基础
  我校始终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打破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加强基础,加强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增强学生自学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如中文系调整了教学计划,本科各专业1-2年级的基础课基本打通;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生在前三年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和实验技能,其间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提前进入学院的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工作,四年级时学生根据志愿确定专业方向,有重点地学习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基础知识,并进入不同的科研实验室直接参加科学研究工作;环境学院的本科生在第一年集中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第二学年进入学院的各专业;经济学院的本科生前两年以学习经济学的主干基础课程为主,不分专业,从第三学年开始,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人生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培养方向。
  学校非常重视主干基础课和通选课的建设。本科生主干基础课是我校本科课程设置中的两大支柱之一,其水平与质量关系到我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学校对其设置和教学非常重视。1998年以来,学校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筛选出298门基础课作为主干课,强调由学识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授来为本科生上基础课,主干基础课实行主持人和主讲人聘任制,学校以课程建设立项的方式拨专款对主干基础课进行支持。
  另一方面,学校从2000年9月开始在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这是我校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另一重要支柱。该类课程以美国哈佛大学开设的“核心课程”为参考,结合北大的实际而设计,目的在于使所有的本科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广泛学习其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了解其他学科领域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特点。通选课程共分5大领域:①数学与自然科学;②社会科学;③哲学与心理学;④历史学;⑤语言学、文学与艺术,要求学生共选修16学分才能毕业。在现阶段,通选课可以起到改善本科生知识面过窄的弊端,更重要的是为今后低年级普遍实行通识教育准备师资和课程。到2003年3月,我校已开设出近300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每学期开始之时,教学楼里学生们踊跃选修通选课的场面蔚为壮观。
  2.加强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
  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要把“做事”和“做人”统一起来。北京大学历来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建设,由著名教授组成专家教学组为学生开设邓小平理论课;要求文、理科学生互选课程,以促进文理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专门为理科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校还非常重视美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修读至少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并专门成立了艺术学系,为全校学生开设艺术选修课。除开设相关的课程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注重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如 “中华文明之光”、“自然科学前沿”、“艺术与美育”,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活跃的学生社团也都彰显着北大浓厚的学术和人文氛围。
  3.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方法
  学校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目前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和语言教室已有相当规模,可同时接纳8000人上课。积极推进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强调教学环节完整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自学和参加各种实践。在学分、学时削减的基础上,教师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教学与研究的结合,鼓励本科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
  4.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积极推进自由选课
  学校改革了考试制度,增加了考试方式的多样性,教师根据学科性质和要求选择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占40%-50%,期末成绩占50%-60%;规定了课程优秀率和不及格率,优秀率不能超过20%,不及格率在1%-10%之间;采用平均学分绩点(GPA)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作出评价,进一步淡化学生对过分细化成绩的追求。
  学校还改进了选课方法,在全校性公共课中推行自由选课制度。这种制度打破了过去按年级和专业班级统一排课的固定模式,在保证必修课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不再规定具体的修习时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也可选择教师。尽管目前的“自由选课”仍比较有限,但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为学生初步营造一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学习的环境,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影响,更有效地发挥北大综合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
  三、教学计划体现加强基础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理念
  “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是我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订、课程的设置都遵循此原则。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显著加快,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多学科相互交叉,这使得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应具有时代性,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要拓宽专业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002年北京大学启动了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的工作,以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导思想,在加强基础课的前提下适当压缩了总学分数和学时数,加大了选修课的比重,给学生相当大的自由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个人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大学培养的人才还担负着为社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因此,学校加大了对实践课程和教学实习资助的力度,各院系也加强了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茫茫戈壁和南国柳村,在农家小院和现代企业的生产线,都留下了北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身影。
  教学计划按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①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除学习基础知识和其他学科的课程外,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了解自己,为自己理性选择专业做好准备;②宽口径专业教育。教学计划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目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学生对课程、对专业选择的自由。
  四、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们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稳定、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经费的保障以及保持基础科学的后续性和连续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目前,我校共有各类人才培养基地17.5个,其中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共9个:数学、力学、物理学(含核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大气科学、生物技术、地理学和基础医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共3个:中文、历史、哲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1个。此外,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培养,北京大学1999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该基地重视对学生性情的陶冶、人格的塑造,重视学校第二课堂的建设,举办了一系列大型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讲座,2000年9月开始建设的“北京大学素质教育通选课”也是该基地的重要内容。这些基地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中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学校改革的先锋军,在全国性的基地评估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五、辅修、双学位
  为培养跨学科的知识复合型人才,在校本科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选读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目前,我校开设了经济学、数学、国际政治、计算机软件、心理学、物理学、哲学、行政管理学、图书馆学、科技信息、德语、法语、艺术学等多个辅修专业,学生获得主修专业的毕业证书,并在规定时间内修满辅修专业的学分,可获得“北京大学辅修专业毕业证书”。开设的双学位专业有:经济学、数学、国际政治、电子商务、艺术学、哲学等。学生完成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成绩合格可以获得学校颁发的双学位证书(前提是必须获得主修专业学位)。学生可以根据主修专业,也可以根据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参加就业,或进一步深造。
  六、本科生科研项目
  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是我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目前大学教育体系注重考试成绩,忽视能力和创造性培养的一种改进。为此,学校专门设立基金,通过基金申请促进学生参与科研。
  现阶段,学校主要通过两项捐助基金(“莙政”和“泰兆”)和学校的配套经费对本科生的研究工作进行资助。受资助的学生逐年增加。“莙政基金”是李政道先生及其亲属为了纪念李先生已故夫人秦惠莙女士于1998年建立的,资助入选的优秀本科生,帮助他们利用暑假和课余时间了解和获得基础研究领域研究工作的训练和经验,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泰兆奖助金”是香港泰兆基金会于1999年9月在北大设立的,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为了加强对两项基金的管理,教务部在北大校园网上专门设置了“本科生科学研究”栏目,公布有关两项基金的动态。到2002年底,得到两项基金资助的学生共计299人,据不完全统计,有22篇论文已被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发表(或接收)。
  2000年9月,我校投入了15万元设立“校长本科生研究基金”,加大对本科生科研的资助。2003年3月,又从教学经费中划拨20万元注入校长基金,使其金额增加到35万元,资助的力度和幅度都有大量增加,这为本科生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