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转帖]张朝岑与贵州农民的千里情缘
评论对象: 拓夫 | 2006/10/18 16:00:41
评论言论: 河南患白血病姑娘贵州倾情支教(zt)
评论对象: 拓夫 | 2006/10/18 16:00:41
评论言论: 河南患白血病姑娘贵州倾情支教(zt)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首席记者 郭启朝
李华芬到贵州山区支教已经半年了。这位现就读于河南财经学院的身患白血病的姑娘,在出院不久、尚需定期化疗期间,义无反顾地奔赴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本报以前曾对其事迹作过报道)。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患病姑娘产生如此大的动力?这个学校的200多名贫困学生为什么让她如此牵挂?半年来,李华芬又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的?国庆期间,本报记者赶赴贵州,专程采访了李华芬。
核心提示
李华芬到贵州山区支教已经半年了。这位现就读于河南财经学院的身患白血病的女孩,在出院不久、尚需定期化疗期间,义无反顾地奔赴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患病女孩产生如此大的动力?这个学校的200多名贫困学生为什么使得她如此牵挂?半年来,李华芬又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的?国庆期间,本报记者赶赴贵州,专程采访了李华芬。
支教
她心里想的全是学生
“这里的小学没有开英语课,但我觉得,在我有限的支教时间里,可以多教孩子们一些东西。”
中秋节前一天的贵州,气温猛降至13摄氏度,秋风夹杂着小雨让人感到阵阵寒意。10月5日16时11分,在经历了7次倒车,颠簸了两天两夜后,记者冒雨来到了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
此时,身穿蓝色毛衣的李华芬正在新落成的教学楼里,给学生们朗读课文。李华芬朗读的课文是《一件运动衫》:“世界之所以那么美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那真诚而友善的关爱之心。你爱别人,别人也同样会爱你。多关心他人吧,世界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放学时,李华芬一再叮嘱学生:“下雨路滑,大家要注意安全。”
“全县的学校为了迎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实验室建设验收,‘十一’期间都不放假。”在李华芬的宿舍,她告诉记者。
宿舍不到6平方米,收拾得干干净净。放学后要补课的五六个学生被她领到屋子里。孩子们或坐在板凳、床铺上,或趴在桌子上温习功课。“每天都会有孩子过来补课,不懂的地方他们都会积极问我!”李华芬告诉记者,她教的是五年级语文和四、五、六年级的英语课。“这里的小学没有开英语课,但我觉得,在我有限的支教时间里,可以多教孩子们一些东西。”
采访一次次因为学生的提问而中断。李华芬总是耐心细致地回答着学生的问题。
“她心里想的全是学生。”陪同记者采访的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乡长高龙敬告诉记者,10月3日晚上,李华芬突然病了,吐了大半夜。学校的一位老师发现后给乡政府打了电话,乡里派车把她送到了邻近的黔西县医院治疗。可今天她就出现在了课堂上。
根据医生嘱咐,李华芬本该在出院后3个月内到医院接受化疗,但现在已近10个月了,她却没有时间到医院去化疗过一次。
“现在我的血色素和血小板已经正常,白细胞快接近正常,我的身体很好。”李华芬说,“再有两周我就可以把课讲完,讲完课就可以回郑州安心治病了。“
报恩
捐助换来爱的反哺
“我唯一想做的,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走进那所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老师!”
“这里的孩子有恩于我,来支教是为了报恩。”李华芬说。
2004年9月的一天,当时正就读于河南财经学院的李华芬,在网上发现了一个题为《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帖子讲述了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支教青年徐本禹所在的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和另外一所小学的教育状况。图片上破旧的校舍、衣衫褴褛的孩子,让李华芬感到震撼。
李华芬的老家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农村,尽管自己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她还是决定拾破烂卖钱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
不久,李华芬将第一笔卖破烂得到的357.4元钱寄给了在大石小学支教的徐本禹。这些钱让两个孩子得以继续上学。李华芬的行为得到河南财经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帮助。
2005年1月15日,李华芬突然昏倒在教室里,经医院确诊为白血病。李华芬说,那个时候,她曾想放弃治疗。因为两次化疗之后,就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得知李华芬患病的消息后,大石小学的孩子们发起了为李华芬姐姐募捐活动。
2005年5月24日,一张意想不到的汇款单送到了李华芬的床前。汇款单的地址是: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汇款金额是2.6万元。留言栏里还有一句话:希望姐姐早日康复——大石小学全体师生。
“自己只捐助不到400元,却得到师生们真挚的爱的反哺!”李华芬告诉记者,“经过反复考虑,我让爸爸将汇款单又寄了回去。但是,汇款单很快又被寄了回来。随汇款单一起送到我手上的还有17封来信,写信的全是大石小学的孩子们。”
在其中一封信里,孩子们写下了这样的话:“……姐姐,你不能放弃,你是好人,我们都敬佩你。我们想读书,但我们不能没有你这样的姐姐……快好起来吧,那时姐姐可以过来看看我们,你还可以像徐老师那样给我们上课,我们盼着你来,盼着你康复……”
李华芬说:“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孩子们的来信……他们给我寄来花草,寄来奖状成绩单,他们开始喊我老师了……那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活下来。我唯一想做的,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走进那所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老师!”
2006年5月12日,李华芬顺利完成手术出院后刚两个月,她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支教之路。
关爱
牵线资助了12名学生
“现在最需要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学生……还是资助这里的孩子吧!”
李华芬所支教的大石小学现在叫“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李华芬告诉记者,小学是徐本禹基金会及其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和山东某企业等单位捐资37万元修建的。
2006年5月,她来支教的时候,新的教学楼刚刚竣工。“来了之后我才发现,问题和困难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李华芬说。
第一是交流难。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孩子们不会说普通话,甚至连听都听不懂。
第二是用电难。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经常停电。由于老师们都是用电炉做饭,一停电,吃饭就成了问题。
第三是吃水难。李华芬说,他们平常吃水都是靠管子从山上接下来的。在李华芬的宿舍,记者看到4个大瓶子里装着浑浊的水。“这是有水时储存下来的。做饭,洗漱都靠它”。
第四是吃菜难。因当地没有种菜和卖菜的习惯,吃菜需要到10公里外的大田集镇买。但即使是这样,一个星期只有星期五这天逢集才有,平时去连卖菜的都没有。没有菜的时候,只能吃土豆。
李华芬说,开始觉得生活很困难,但后来了解了学生之后,觉得这些困难根本就不算什么。这里的学生每天都要走很长的山路来上课,最远的要走1个半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学校。因为家远,孩子们中午不回家,下午全都是饿着肚子上课。
发现这个情况后,李华芬和学校老师们商量,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吃上中午饭。很快,一间小食堂盖了起来,学校还请人专门为孩子们做饭。
李华芬告诉记者,她来这里支教属于个人自愿行为,与其他支教老师相比,没有工资和生活补助。
前一阶段,李华芬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心人纷纷向她捐款。在支付了医疗费后,李华芬还剩下6000多元钱。
来大石小学之后,李华芬看到学校没有体育器材,也缺乏图书,就把这6000多元钱用来购买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和书籍。
尽管教学条件改善了,但因为贫困,当地还是有不少孩子面临辍学。
“现在我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资助这些可怜的孩子。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只能向他人求救。”说着,李华芬低下了头。
李华芬有一个亲戚叫严志峰,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峡县的高中教书。书信来往中,李华芬向严志峰讲述了当地贫困的现状。严志峰决定每个月寄去100元钱,资助一名孩子完成学业。
郑州的一位高先生看到李华芬的事迹后,几经周折联系到了李华芬想资助她。李华芬说:“我现在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现在最需要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学生……还是资助这里的孩子吧!”高先生被感动了,他和几个朋友筹集了一笔款项,资助了5名学生。
在李华芬支教的半年时间里,已经有12名学生在她的帮助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资助。
回报
山民们质朴的感恩
“他们总是这样表达着对老师的爱,什么话都不说,却能震撼你的内心。”
李华芬将自己的热情奉献给了大石村的孩子们。大山里的孩子,用他们质朴的行为表达着感激之情。
李华芬说,有一次她无意中说了句“好几天都没有菜了,也下不了山”,刚巧被一个路过的学生听到了,他立刻说:“老师,我把我家的马牵来,帮你买菜吧!”
3天前,李华芬病了,学生听说后纷纷跑到她的宿舍问长问短。
记者在李华芬的宿舍采访时,一个小女孩突然跑进来,塞给李华芬一个核桃,然后又跑出去了。“他们总是这样表达着对老师的爱,什么话都不说,却能震撼你的内心。”李华芬感慨地说。
李华芬说,孩子们学习都很认真,对知识的渴望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你看,天都快黑了,还有几个孩子在走廊上背书。”李华芬指着教学楼说。
那里,正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山民们总是用朴实的行为表达他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李华芬说,有一次她去家访,临走时家长硬要留她吃饭,追了好远,一直快追到学校。
尽管这里的山民很贫困,可他们会把积攒了很长时间的鸡蛋、蔬菜等家里最好的东西送给李华芬。
李华芬说,乡里的领导一直对支教的老师很关心,每隔几天就会进山来看看他们。
“其实山里的人们非常懂得感恩,对他们一点点的好,就能收获他们更多的回报。每每想起这些,在这里遇到的困难都会觉得实在不算什么。”李华芬说到这里,眼睛湿润了。
采访结束的时候,天已黑了下来。雨还在下着。
李华芬将记者送到校门外,看着门前低洼的水坑说:“这里的雨季在一年中总是持续很长时间。眼看冬天又要来了,这里的孩子下雨天没有雨衣,也没有雨鞋。因为中午不能回家,下雨天总是早上来时衣服被雨水淋湿,暖一整天到下午快干时又要回家,衣服被再次淋湿。如果能有人为孩子们捐助一批雨衣雨鞋就好了。要不然孩子们的冬天怎么过?”
告别了李华芬,她的身影渐渐模糊了,但临别时的叮嘱和近似祈求的眼神,却一直在记者心里挥之不去。
首席记者 郭启朝
李华芬到贵州山区支教已经半年了。这位现就读于河南财经学院的身患白血病的姑娘,在出院不久、尚需定期化疗期间,义无反顾地奔赴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本报以前曾对其事迹作过报道)。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患病姑娘产生如此大的动力?这个学校的200多名贫困学生为什么让她如此牵挂?半年来,李华芬又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的?国庆期间,本报记者赶赴贵州,专程采访了李华芬。
核心提示
李华芬到贵州山区支教已经半年了。这位现就读于河南财经学院的身患白血病的女孩,在出院不久、尚需定期化疗期间,义无反顾地奔赴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患病女孩产生如此大的动力?这个学校的200多名贫困学生为什么使得她如此牵挂?半年来,李华芬又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的?国庆期间,本报记者赶赴贵州,专程采访了李华芬。
支教
她心里想的全是学生
“这里的小学没有开英语课,但我觉得,在我有限的支教时间里,可以多教孩子们一些东西。”
中秋节前一天的贵州,气温猛降至13摄氏度,秋风夹杂着小雨让人感到阵阵寒意。10月5日16时11分,在经历了7次倒车,颠簸了两天两夜后,记者冒雨来到了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
此时,身穿蓝色毛衣的李华芬正在新落成的教学楼里,给学生们朗读课文。李华芬朗读的课文是《一件运动衫》:“世界之所以那么美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那真诚而友善的关爱之心。你爱别人,别人也同样会爱你。多关心他人吧,世界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放学时,李华芬一再叮嘱学生:“下雨路滑,大家要注意安全。”
“全县的学校为了迎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实验室建设验收,‘十一’期间都不放假。”在李华芬的宿舍,她告诉记者。
宿舍不到6平方米,收拾得干干净净。放学后要补课的五六个学生被她领到屋子里。孩子们或坐在板凳、床铺上,或趴在桌子上温习功课。“每天都会有孩子过来补课,不懂的地方他们都会积极问我!”李华芬告诉记者,她教的是五年级语文和四、五、六年级的英语课。“这里的小学没有开英语课,但我觉得,在我有限的支教时间里,可以多教孩子们一些东西。”
采访一次次因为学生的提问而中断。李华芬总是耐心细致地回答着学生的问题。
“她心里想的全是学生。”陪同记者采访的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乡长高龙敬告诉记者,10月3日晚上,李华芬突然病了,吐了大半夜。学校的一位老师发现后给乡政府打了电话,乡里派车把她送到了邻近的黔西县医院治疗。可今天她就出现在了课堂上。
根据医生嘱咐,李华芬本该在出院后3个月内到医院接受化疗,但现在已近10个月了,她却没有时间到医院去化疗过一次。
“现在我的血色素和血小板已经正常,白细胞快接近正常,我的身体很好。”李华芬说,“再有两周我就可以把课讲完,讲完课就可以回郑州安心治病了。“
报恩
捐助换来爱的反哺
“我唯一想做的,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走进那所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老师!”
“这里的孩子有恩于我,来支教是为了报恩。”李华芬说。
2004年9月的一天,当时正就读于河南财经学院的李华芬,在网上发现了一个题为《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帖子讲述了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支教青年徐本禹所在的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和另外一所小学的教育状况。图片上破旧的校舍、衣衫褴褛的孩子,让李华芬感到震撼。
李华芬的老家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农村,尽管自己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她还是决定拾破烂卖钱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
不久,李华芬将第一笔卖破烂得到的357.4元钱寄给了在大石小学支教的徐本禹。这些钱让两个孩子得以继续上学。李华芬的行为得到河南财经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帮助。
2005年1月15日,李华芬突然昏倒在教室里,经医院确诊为白血病。李华芬说,那个时候,她曾想放弃治疗。因为两次化疗之后,就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得知李华芬患病的消息后,大石小学的孩子们发起了为李华芬姐姐募捐活动。
2005年5月24日,一张意想不到的汇款单送到了李华芬的床前。汇款单的地址是: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汇款金额是2.6万元。留言栏里还有一句话:希望姐姐早日康复——大石小学全体师生。
“自己只捐助不到400元,却得到师生们真挚的爱的反哺!”李华芬告诉记者,“经过反复考虑,我让爸爸将汇款单又寄了回去。但是,汇款单很快又被寄了回来。随汇款单一起送到我手上的还有17封来信,写信的全是大石小学的孩子们。”
在其中一封信里,孩子们写下了这样的话:“……姐姐,你不能放弃,你是好人,我们都敬佩你。我们想读书,但我们不能没有你这样的姐姐……快好起来吧,那时姐姐可以过来看看我们,你还可以像徐老师那样给我们上课,我们盼着你来,盼着你康复……”
李华芬说:“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孩子们的来信……他们给我寄来花草,寄来奖状成绩单,他们开始喊我老师了……那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活下来。我唯一想做的,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走进那所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老师!”
2006年5月12日,李华芬顺利完成手术出院后刚两个月,她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支教之路。
关爱
牵线资助了12名学生
“现在最需要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学生……还是资助这里的孩子吧!”
李华芬所支教的大石小学现在叫“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李华芬告诉记者,小学是徐本禹基金会及其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和山东某企业等单位捐资37万元修建的。
2006年5月,她来支教的时候,新的教学楼刚刚竣工。“来了之后我才发现,问题和困难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李华芬说。
第一是交流难。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孩子们不会说普通话,甚至连听都听不懂。
第二是用电难。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经常停电。由于老师们都是用电炉做饭,一停电,吃饭就成了问题。
第三是吃水难。李华芬说,他们平常吃水都是靠管子从山上接下来的。在李华芬的宿舍,记者看到4个大瓶子里装着浑浊的水。“这是有水时储存下来的。做饭,洗漱都靠它”。
第四是吃菜难。因当地没有种菜和卖菜的习惯,吃菜需要到10公里外的大田集镇买。但即使是这样,一个星期只有星期五这天逢集才有,平时去连卖菜的都没有。没有菜的时候,只能吃土豆。
李华芬说,开始觉得生活很困难,但后来了解了学生之后,觉得这些困难根本就不算什么。这里的学生每天都要走很长的山路来上课,最远的要走1个半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学校。因为家远,孩子们中午不回家,下午全都是饿着肚子上课。
发现这个情况后,李华芬和学校老师们商量,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吃上中午饭。很快,一间小食堂盖了起来,学校还请人专门为孩子们做饭。
李华芬告诉记者,她来这里支教属于个人自愿行为,与其他支教老师相比,没有工资和生活补助。
前一阶段,李华芬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心人纷纷向她捐款。在支付了医疗费后,李华芬还剩下6000多元钱。
来大石小学之后,李华芬看到学校没有体育器材,也缺乏图书,就把这6000多元钱用来购买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和书籍。
尽管教学条件改善了,但因为贫困,当地还是有不少孩子面临辍学。
“现在我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资助这些可怜的孩子。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只能向他人求救。”说着,李华芬低下了头。
李华芬有一个亲戚叫严志峰,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峡县的高中教书。书信来往中,李华芬向严志峰讲述了当地贫困的现状。严志峰决定每个月寄去100元钱,资助一名孩子完成学业。
郑州的一位高先生看到李华芬的事迹后,几经周折联系到了李华芬想资助她。李华芬说:“我现在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现在最需要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学生……还是资助这里的孩子吧!”高先生被感动了,他和几个朋友筹集了一笔款项,资助了5名学生。
在李华芬支教的半年时间里,已经有12名学生在她的帮助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资助。
回报
山民们质朴的感恩
“他们总是这样表达着对老师的爱,什么话都不说,却能震撼你的内心。”
李华芬将自己的热情奉献给了大石村的孩子们。大山里的孩子,用他们质朴的行为表达着感激之情。
李华芬说,有一次她无意中说了句“好几天都没有菜了,也下不了山”,刚巧被一个路过的学生听到了,他立刻说:“老师,我把我家的马牵来,帮你买菜吧!”
3天前,李华芬病了,学生听说后纷纷跑到她的宿舍问长问短。
记者在李华芬的宿舍采访时,一个小女孩突然跑进来,塞给李华芬一个核桃,然后又跑出去了。“他们总是这样表达着对老师的爱,什么话都不说,却能震撼你的内心。”李华芬感慨地说。
李华芬说,孩子们学习都很认真,对知识的渴望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你看,天都快黑了,还有几个孩子在走廊上背书。”李华芬指着教学楼说。
那里,正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山民们总是用朴实的行为表达他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李华芬说,有一次她去家访,临走时家长硬要留她吃饭,追了好远,一直快追到学校。
尽管这里的山民很贫困,可他们会把积攒了很长时间的鸡蛋、蔬菜等家里最好的东西送给李华芬。
李华芬说,乡里的领导一直对支教的老师很关心,每隔几天就会进山来看看他们。
“其实山里的人们非常懂得感恩,对他们一点点的好,就能收获他们更多的回报。每每想起这些,在这里遇到的困难都会觉得实在不算什么。”李华芬说到这里,眼睛湿润了。
采访结束的时候,天已黑了下来。雨还在下着。
李华芬将记者送到校门外,看着门前低洼的水坑说:“这里的雨季在一年中总是持续很长时间。眼看冬天又要来了,这里的孩子下雨天没有雨衣,也没有雨鞋。因为中午不能回家,下雨天总是早上来时衣服被雨水淋湿,暖一整天到下午快干时又要回家,衣服被再次淋湿。如果能有人为孩子们捐助一批雨衣雨鞋就好了。要不然孩子们的冬天怎么过?”
告别了李华芬,她的身影渐渐模糊了,但临别时的叮嘱和近似祈求的眼神,却一直在记者心里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