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wwxxyy2010 | 2008/4/10 18:15:41
评论言论: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着重于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加大宣传力度,实事求是的讲,谈到民族风情,毕节地区东部四县应该较西部四县淡化得多,众多的少数民族除极个别的外,早已融入汉族的大家庭了,当然,应该可以挖掘出不少的东西,但不能太过。
本人正在为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编写一部传世巨著,这几天引用一些资料,我抄录一些,让老乡们对家乡的政区沿革和其它情况有一些了解。
据《贵州省志-地理志》记载,毕节地区夏为梁州江外之南域;殷为荆州西南境;周为蜀国东南境;秦为巴郡属地;汉为益州戕(右为“羊”)牁郡。郑珍《戕(右为“羊”)牁十六县问答》考,安乐水为今赤水河,则推之平夷县为今之毕节市、黔西、大方县一带;三国时期,分属戕(右为“羊”)牁、朱堤两郡;唐代属统治力量未能达到的“化外”地区,称为戕(右为“羊”)牁国、乌撒部。《新唐书》所载的戕(右为“羊”)牁国,为彝族阿者部所建,地在今毕节地区,阿佩为水西安氏祖先,,宋代称“罗氏鬼国”,辖毗那(今织金县)、乌撒部(今威宁县一带);元代分属乌蒙宣慰司、水西宣慰司;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设乌撒军民府,辖乌撒、赤水、层台等卫所,洪武十四年,将永宁一地(今四川叙永县)设永宁宣抚司,辖毕节、金少北部。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立贵州承宣布政司,今毕节地区属贵州省。清代,实行府、州、县制,康熙十四年(公元1665年)在本区设立大定(今大方)、平远(今织金)、黔西、威宁四府...........1958年2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
另一个资料:
汉光武帝时,就有夷人部落由云南东川进入毕节地区,先在赫章可乐建立据点(即现在有争议的“夜朗国首府”,本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可乐呆过,那里出土的大量文物代表高度发达的汉文化水平,现在也没有那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解释得清楚,夜朗文化和汉文化在那里会接得上轨,毕竟隔得太远了),随后向毕节、大方、贵阳、都匀发展,建立奴隶制国家“罗甸国”(“罗氏鬼国”?那可是宋代啊),定都大定城,制订了《水西制度》(可肩比“汉谟拉比法典”),直到清康熙七年,平西王吴三桂剿水西,汉人入侵,到雍正七年,实行“改土归流”,奴隶制宣告结束。
以上两个资料有矛盾的地方,不属于本人考证的范围。
谈到吴三桂剿水西,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现在的织金县八步镇,传说当时吴三桂在那里屠杀了一万多反抗的少数民族同胞,八步镇政府修了一座“万人坟”,但碑文就不太好写,一方面要赞扬吴三桂的领导康熙同志的西部大开发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也要赞扬我们少数民族同胞抵御汉人入侵的英勇不屈的精神,这就难了,所以好象就写了“万人坟”三字,不作其它解释,当时有人建议立成“阴阳碑”,碑的正面用汉字来赞扬一通大汉jiang吴三桂和他的老板康熙同志,碑的反面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赞扬一通我们不屈的少数民族同胞,结果政府没有采纳。其实我认为写什么并不重要,只要看到那所坟,让人们能想到那一段历史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