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讨论]关于支嘎阿鲁
评论对象: wwxxyy2010 | 2008/4/11 10:48:43
评论言论: 果勇底是织金古城北面的一个普通村寨。但清道光年间,林则徐审定的《大定府志》却称它为果勇底城,并记载了康熙初年吴三桂于此战胜水西大军的历史。水西文明或许因为这次战役走向消亡。沧桑之变,神秘往事,萌发了我们寻访的念头。
寻访果勇底,是在初冬的一个晴天。三百多年前的果勇底,是水西安氏土司官邸所在地。既作为“城”,足见当年这里房舍相连,人烟稠密。而眼下我们面前的果勇底,却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大坝子,田畴相连,农舍隐约,一片典型的田园风光,没有一点“城”的踪迹。难怪当地人往往都只知道果勇底,“城”已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倒是上了年纪的果勇底人随便都能说出一段“吴王剿水西”的往事,给我们指点当年古战场的处处遗址,让人感到这里早已远逝的硝烟曾是多么浓烈。
果勇底北面五峰相连,称为五指山,当年水西军驻扎于此,而五指山后的营盘坡就是吴三桂亲自率领的十镇大兵营地。这年是清康熙三年(1664年)。吴三桂率军从昆明赶来“平定”水西,一言蔽之: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个中国历史上性格异常复杂多变的人,可称是集袅雄、汉jiang、情种为一身。他最早被明朝重用为守关大将,为避祸自保就降清,经两国交涉才又归明。后因李自成义军击败明军入占京城,掳了他的爱妾陈圆圆,他为红颜一怒借清兵入山海关镇压了义军,并欲乘机称霸,不料清军灭了义军灭明朝建立了清帝国。他有些懊恼,但又慑于清军强大而求自保,并不惜杀害永历帝一家以取信于清。而清廷既加封他为平西王以开藩云南,又因他拥兵自重而削藩。于是他要染指水西,扩大势力。一个“私”字表现到了极致。
现在他率军站在了水西大军的对面。他的对手是水西宣慰使安坤,从蜀汉赐封彝族世袭统治水西,经一代彝族女杰奢香夫人,再到安坤,已经一千四百多年。历代各朝都莫不加抚以安边。安坤几年前归顺了清朝,并曾为吴三桂入黔引道开路,剪除反清武装,一心维护统一。他哪里料到他的一切努力与吴三桂的心思大相径庭,吴三桂深知水西的战略地位,“在滇为咽喉,在蜀为门户,若于黔则腹心之蛊毒也”。明明是他“欲专滇黔,恐祸乱平而己兵权解,数激叛诸土司”,却反捏奏安坤谋反。甚至安坤爱妾陇氏“美而体香”,他过去求之不得,也成了现在起兵相逼的理由。安坤得知清军入境,迟疑不定,他识不破吴三桂的jiang诈,“欲引而降清”,但吴三桂已经一路杀掠而来,安坤迫不得已,仓皇应战。吴三桂为一己私利,又何惜一个水西。
果勇底坝子有洗马河,河上有洗马桥,都因当年吴三桂驻军洗战马而得名。坝中的大龙井底至今还深埋有吴军遗留的战炮。据史载:“(1664年)三月,三桂东出波那巴桥,越箐经松树坪,至果勇底而营。将兵二万四千人出战,而夷卒有10万,战不利,以大炮轰之,夷人逬散,始还营。”后安坤率军佯败引吴军掩杀而截其后路,将吴军围困于果勇底,并断其粮草。一场决定水西存亡的大战就要开始。以安坤凭借四周山险,熟知地形,数倍于绝粮之敌,即使吴三桂勇征善战、兵器精良也必败无疑。或许便因此战,而再无以后吴三桂叛清、烽火六省、生灵涂炭的惨剧。果勇底也将以吴三桂的葬身之地而名垂史册。但历史是没有假设的,小人也会在关键时刻让历史逆转。安坤手下的大将叉戛那被吴三桂收买后,劝阻安坤放弃了诸将“乘其困乏,急击之”的主张,转而听从了他的jiang计:“汉兵已饥,行自毙,毋庸击也。”水西大军只围不战达二月之久。等待的结果是,吴三桂因为援军粮草到达而元气恢复,三路大军内外夹击水西军。安坤的优柔寡断竟使10万水西军陷于失败,几乎全军覆没。这是安坤不善识人的悲剧,更是水西走向消亡的悲剧。
水西的悲剧映出了人格的崇高,也衬出了人格的卑劣。如果说吴三桂是为私欲叛国,为私欲灭水西,叉戛那同样是为私欲而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同胞。叉戛那在给自己民族酿造灾难的同时,也给自己烙下了永远的耻辱。时隔300多年的今天,叉戛那成了水西一带拨弄是非、背信弃义的代名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西人更有为民族大义不惜捐躯的高风亮节。安坤被擒杀前,随同他的7名卫士都身着同安坤一样的服装,他们先后被俘,每一位在屠刀前都自称是安坤,痛斥叉戛那后从容赴死。令人感叹的是,吴三桂垂涎的安坤爱妾陇氏,在果勇底战后的几年间,组织残部潜行于深山箐林中,袭杀清军,直至最后遇难,以柔弱的美玉之身,抗争于昊三桂金戈铁马的蹂躏。
果勇底坝子高处是当年城中土司的住宅遗址,被当地人称为安家屋基,连同侧面的跑马场和大花园都变成了今天的良田沃土。一位姓李的农户给我们看他在遗址上犁土翻出的瓦当残片,粗犷古朴的构图依稀可见,随即又带我们观赏遗址上挖出的柱础石,石上浮雕透雕的花卉图案精美雅致。可以想见当年果勇底城廊柱林立、飞檐画角的繁盛景象。这一切都在果勇底战火中夷为废墟,灰飞烟灭了。吴三桂的胜利便是水西的苦难,他的政策是:“凡经过处步步肃清”,“以炮击之,焚其村寨”。三年的掠掳烧杀,连清政府也感慨“水西剿绝,无可追征”,不得已免了水西的皇粮。以私欲而来水西,以jiang诈而得水西,以残暴而毁水西,水西之行,特写式的展现了吴三桂的人格特点。吴三桂得到了一个空空荡荡的水西,他奏请把水西改土归流为平远、大定、黔西等州县,似乎也是顺应潮流。但明清两朝的改土归流,没有哪一次会由一位地方诸侯擅享特权,自派命官,把水西变成了他的水西。无论史家如何评论吴三桂改土归流的功过是非,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吴三桂以水西文明的陨落,换来了他对水西的统治。
历史有奇迹般的巧合,更有内在的必然。吴三桂叛清15年,由初期锐不可当入川袭取湘鄂,转而节节败退,最后主力退至离果勇底不远的凤凰山。凤凰山大战发生在1682年,这是吴氏政权崩溃前的最后一次大战。安坤的遗腹子安胜祖率水西军,在凤凰山大胜吴军。事实上吴三桂一叛清,安胜祖就听命于他的母亲禄华,击杀叛军,掠果勇底,夺水西各地。他“痛其宗社丘墟,恨三桂甚,故极力杀敌,往往有功”。因此,吴三桂大军的凤凰山之败,可以说正是当年他果勇底之胜的报应。有史家感叹说,假若吴三桂叛清后乘胜挥师北上,而不是退缩成都,沉溺酒色,江山属谁还难定夺。又假若他早10年起兵,反清复明,天下归谁也不能料定。历史自然不会按这种假设延伸。吴三桂一叛再叛,只图一己私利,耽于享乐,不思进取,灭亡属于自取。而英姿勃发的康熙帝,习汉礼,重教育,免赋税,思统一,浩然正气直把吴军逼至凤凰山逼至云南。吴军起于滇而灭于滇的命运,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漫步在果勇底的田园风光里,抚今追昔,会感到一种水西文明失落的惆怅。果勇底发生的一幕幕历史悲喜剧,早已随风飘扬而去,但剧中人物或崇高或美好或低下或卑劣的人格形象,却凸现于历史的长廊,积淀为一种文化延续下来,让我们咀嚼、回味和反思,用以滋润今天的现代文明。或许,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清康熙三年(1664),水西宣慰使安坤、乌撒土府安重圣联合南明永历王部下皮熊反清,清廷命平西王吴三桂进剿,与安坤、安重圣战于水西各地,这次战争被称为“吴王剿水西”。历史上的水西与水东以鸭池河东西划分,即今织金与普定的三岔河、平坝的波朵河、清镇的凹河及黔西与修文的六广河为界。水西在今贵州境内包括黔西、金沙、大方、织金、纳雍、毕节、赫章、威宁、水城等县市,蒙语称水西为“亦奚不薛”,时水西全境共12则溪、48目(部),纳雍是水西战争的主要战场,至今还留有不少古战场遗迹。
评论对象: wwxxyy2010 | 2008/4/11 10:48:43
评论言论: 果勇底是织金古城北面的一个普通村寨。但清道光年间,林则徐审定的《大定府志》却称它为果勇底城,并记载了康熙初年吴三桂于此战胜水西大军的历史。水西文明或许因为这次战役走向消亡。沧桑之变,神秘往事,萌发了我们寻访的念头。
寻访果勇底,是在初冬的一个晴天。三百多年前的果勇底,是水西安氏土司官邸所在地。既作为“城”,足见当年这里房舍相连,人烟稠密。而眼下我们面前的果勇底,却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大坝子,田畴相连,农舍隐约,一片典型的田园风光,没有一点“城”的踪迹。难怪当地人往往都只知道果勇底,“城”已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倒是上了年纪的果勇底人随便都能说出一段“吴王剿水西”的往事,给我们指点当年古战场的处处遗址,让人感到这里早已远逝的硝烟曾是多么浓烈。
果勇底北面五峰相连,称为五指山,当年水西军驻扎于此,而五指山后的营盘坡就是吴三桂亲自率领的十镇大兵营地。这年是清康熙三年(1664年)。吴三桂率军从昆明赶来“平定”水西,一言蔽之: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个中国历史上性格异常复杂多变的人,可称是集袅雄、汉jiang、情种为一身。他最早被明朝重用为守关大将,为避祸自保就降清,经两国交涉才又归明。后因李自成义军击败明军入占京城,掳了他的爱妾陈圆圆,他为红颜一怒借清兵入山海关镇压了义军,并欲乘机称霸,不料清军灭了义军灭明朝建立了清帝国。他有些懊恼,但又慑于清军强大而求自保,并不惜杀害永历帝一家以取信于清。而清廷既加封他为平西王以开藩云南,又因他拥兵自重而削藩。于是他要染指水西,扩大势力。一个“私”字表现到了极致。
现在他率军站在了水西大军的对面。他的对手是水西宣慰使安坤,从蜀汉赐封彝族世袭统治水西,经一代彝族女杰奢香夫人,再到安坤,已经一千四百多年。历代各朝都莫不加抚以安边。安坤几年前归顺了清朝,并曾为吴三桂入黔引道开路,剪除反清武装,一心维护统一。他哪里料到他的一切努力与吴三桂的心思大相径庭,吴三桂深知水西的战略地位,“在滇为咽喉,在蜀为门户,若于黔则腹心之蛊毒也”。明明是他“欲专滇黔,恐祸乱平而己兵权解,数激叛诸土司”,却反捏奏安坤谋反。甚至安坤爱妾陇氏“美而体香”,他过去求之不得,也成了现在起兵相逼的理由。安坤得知清军入境,迟疑不定,他识不破吴三桂的jiang诈,“欲引而降清”,但吴三桂已经一路杀掠而来,安坤迫不得已,仓皇应战。吴三桂为一己私利,又何惜一个水西。
果勇底坝子有洗马河,河上有洗马桥,都因当年吴三桂驻军洗战马而得名。坝中的大龙井底至今还深埋有吴军遗留的战炮。据史载:“(1664年)三月,三桂东出波那巴桥,越箐经松树坪,至果勇底而营。将兵二万四千人出战,而夷卒有10万,战不利,以大炮轰之,夷人逬散,始还营。”后安坤率军佯败引吴军掩杀而截其后路,将吴军围困于果勇底,并断其粮草。一场决定水西存亡的大战就要开始。以安坤凭借四周山险,熟知地形,数倍于绝粮之敌,即使吴三桂勇征善战、兵器精良也必败无疑。或许便因此战,而再无以后吴三桂叛清、烽火六省、生灵涂炭的惨剧。果勇底也将以吴三桂的葬身之地而名垂史册。但历史是没有假设的,小人也会在关键时刻让历史逆转。安坤手下的大将叉戛那被吴三桂收买后,劝阻安坤放弃了诸将“乘其困乏,急击之”的主张,转而听从了他的jiang计:“汉兵已饥,行自毙,毋庸击也。”水西大军只围不战达二月之久。等待的结果是,吴三桂因为援军粮草到达而元气恢复,三路大军内外夹击水西军。安坤的优柔寡断竟使10万水西军陷于失败,几乎全军覆没。这是安坤不善识人的悲剧,更是水西走向消亡的悲剧。
水西的悲剧映出了人格的崇高,也衬出了人格的卑劣。如果说吴三桂是为私欲叛国,为私欲灭水西,叉戛那同样是为私欲而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同胞。叉戛那在给自己民族酿造灾难的同时,也给自己烙下了永远的耻辱。时隔300多年的今天,叉戛那成了水西一带拨弄是非、背信弃义的代名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西人更有为民族大义不惜捐躯的高风亮节。安坤被擒杀前,随同他的7名卫士都身着同安坤一样的服装,他们先后被俘,每一位在屠刀前都自称是安坤,痛斥叉戛那后从容赴死。令人感叹的是,吴三桂垂涎的安坤爱妾陇氏,在果勇底战后的几年间,组织残部潜行于深山箐林中,袭杀清军,直至最后遇难,以柔弱的美玉之身,抗争于昊三桂金戈铁马的蹂躏。
果勇底坝子高处是当年城中土司的住宅遗址,被当地人称为安家屋基,连同侧面的跑马场和大花园都变成了今天的良田沃土。一位姓李的农户给我们看他在遗址上犁土翻出的瓦当残片,粗犷古朴的构图依稀可见,随即又带我们观赏遗址上挖出的柱础石,石上浮雕透雕的花卉图案精美雅致。可以想见当年果勇底城廊柱林立、飞檐画角的繁盛景象。这一切都在果勇底战火中夷为废墟,灰飞烟灭了。吴三桂的胜利便是水西的苦难,他的政策是:“凡经过处步步肃清”,“以炮击之,焚其村寨”。三年的掠掳烧杀,连清政府也感慨“水西剿绝,无可追征”,不得已免了水西的皇粮。以私欲而来水西,以jiang诈而得水西,以残暴而毁水西,水西之行,特写式的展现了吴三桂的人格特点。吴三桂得到了一个空空荡荡的水西,他奏请把水西改土归流为平远、大定、黔西等州县,似乎也是顺应潮流。但明清两朝的改土归流,没有哪一次会由一位地方诸侯擅享特权,自派命官,把水西变成了他的水西。无论史家如何评论吴三桂改土归流的功过是非,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吴三桂以水西文明的陨落,换来了他对水西的统治。
历史有奇迹般的巧合,更有内在的必然。吴三桂叛清15年,由初期锐不可当入川袭取湘鄂,转而节节败退,最后主力退至离果勇底不远的凤凰山。凤凰山大战发生在1682年,这是吴氏政权崩溃前的最后一次大战。安坤的遗腹子安胜祖率水西军,在凤凰山大胜吴军。事实上吴三桂一叛清,安胜祖就听命于他的母亲禄华,击杀叛军,掠果勇底,夺水西各地。他“痛其宗社丘墟,恨三桂甚,故极力杀敌,往往有功”。因此,吴三桂大军的凤凰山之败,可以说正是当年他果勇底之胜的报应。有史家感叹说,假若吴三桂叛清后乘胜挥师北上,而不是退缩成都,沉溺酒色,江山属谁还难定夺。又假若他早10年起兵,反清复明,天下归谁也不能料定。历史自然不会按这种假设延伸。吴三桂一叛再叛,只图一己私利,耽于享乐,不思进取,灭亡属于自取。而英姿勃发的康熙帝,习汉礼,重教育,免赋税,思统一,浩然正气直把吴军逼至凤凰山逼至云南。吴军起于滇而灭于滇的命运,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漫步在果勇底的田园风光里,抚今追昔,会感到一种水西文明失落的惆怅。果勇底发生的一幕幕历史悲喜剧,早已随风飘扬而去,但剧中人物或崇高或美好或低下或卑劣的人格形象,却凸现于历史的长廊,积淀为一种文化延续下来,让我们咀嚼、回味和反思,用以滋润今天的现代文明。或许,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清康熙三年(1664),水西宣慰使安坤、乌撒土府安重圣联合南明永历王部下皮熊反清,清廷命平西王吴三桂进剿,与安坤、安重圣战于水西各地,这次战争被称为“吴王剿水西”。历史上的水西与水东以鸭池河东西划分,即今织金与普定的三岔河、平坝的波朵河、清镇的凹河及黔西与修文的六广河为界。水西在今贵州境内包括黔西、金沙、大方、织金、纳雍、毕节、赫章、威宁、水城等县市,蒙语称水西为“亦奚不薛”,时水西全境共12则溪、48目(部),纳雍是水西战争的主要战场,至今还留有不少古战场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