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大方 | 2006/10/5 11:13:55
评论言论:
三、民族舞蹈的编创
1989年,赫章县民族事务委员会配合赫章县文化部门完成民间舞蹈集成工作。其中《肯合贝》、《迁徙舞》被省列为民间舞蹈集成范本。同年,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把流行在各县的9个彝族传统舞蹈及动作进行加工编拍,成为一套既保持民族特色,又统一规范的彝族舞蹈。舞蹈编成后,在一些学校、机关进行推广,还在8月份盘县举行的彝族火把节和11月份在贵阳举行的彝族年活动中进行表演,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
1991年,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在文化部门的配合下,根据毕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的实际,以《乌蒙彝舞》为雏形,在地区文化局副研究员胡家勋、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会员刘仲元等人的支持和国家二级舞蹈编导沈夏华,舞协贵州省分会会员黄泽桂的指导下,组成编创组深入赫章、威宁两县的部分民族乡村进行考察采风,然后集中在威宁自治县进行编创。在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成功地编成汉、彝、苗、回、布依、仡佬、白等7个民族舞蹈融为一体的《乌蒙彝舞》,形成了《乌蒙欢歌》这套系列舞蹈。之后,通过对威宁自治县200多名机关干部和群众的培训表演及在毕节、赫章、织金等地推广,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之后,由陈长友主编、刘仲元绘图、胡家勋等编辑的系列舞蹈《乌蒙欢歌》一书于当年10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乌蒙欢歌》系列舞蹈由乌蒙民舞和乌蒙彝舞两部分组成。乌蒙民舞由汉族舞蹈、彝族舞蹈、苗族舞蹈、回族舞蹈、仡佬族舞蹈、布依族舞蹈、白族舞蹈、欢歌组成。乌蒙彝舞由彝族舞蹈阿西里西(大家都来跳)、木书署(撒麻舞)、洛博朵(月亮出来了)、阿喽喽(彝家向往的地方)、超嘎朵(祝福歌)、鲁阁头(跳龙门)组成。这套系列传统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具有易学易记,不择场地,便于参与(少则几人,多则上千人、万人均可同时参与),雅俗共赏的特点。
1986年,赫章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与有关部门配合,成立了民族民间歌舞编辑部,并着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赫章县资料卷)》的工作。有关人员在全县9个区、28乡进行了实地考察,行程数百里,走访了36位民间艺人,搜集民族民间舞蹈数十个,精选彝族舞蹈《铃铛舞》、苗族舞蹈《迁徙舞》等18个舞蹈,辑入集成卷,在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3次审稿后于1992年5月,在贵州地矿局113队印刷厂印刷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赫章县资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