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贻笑大方 | 2006/10/7 16:09:15
评论言论:
下面是一个穿青人的一些资料
哲学家尼采说,医生同时扮演着哲学家、侦探、律师、教师、牧师、诗人和艺术家的角色。
——题记
。
名医陈绍陟
常听人说,贵阳市老东门有家很出名的牙科诊所,其实那就是陈绍陟创立于1993年的华西口腔专科。陈绍陟现在扮演得更多的角色是一名牙科医生。1984年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20多年的磨砺已经让陈绍陟成为名声广布的牙科名医。“我不能辱没师门啊!”提到“华西”二字,陈绍陟便神情肃然,华西的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身上。“医风谨严德为本”是华西医科大学口腔系七九级全体同学给他的赠词,他把这种精神作风贯穿到了二十余年的悬壶济世的生涯中。小小的诊所,源源不断的患者,正是陈绍陟和华西口腔专科清誉广布的回报,才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患者慕名前来。有一位省政府办公厅的领导,在诊所排队换药,竟等了4个小时,他对陈绍陟说:“不卑不亢,医德服人,这是我心甘情愿等这么久的原因。”因此陈绍陟回忆说,那些年自己的午饭基本都在下午三点以后抢空隙吃。在陈绍陟眼中,华西的清誉和数万名病人的忠诚是别人无可企及的财富。
陈绍陟是中国卫生部前副部长曹泽毅教授青睐的学生,曹部长到访贵州时,托人寻找毕业回黔的陈绍陟。那时的陈绍陟是刚刚从体制内转轨出来的个体医生,他星夜探访自己的老师,促膝长谈后,德高望重的医学权威不由得感叹,自己的得意门生走的是一条艰辛但充满着希望的道路。曹部长希望陈绍陟能成为中国个体医疗改革的典范。老师的赠词“宏扬华西医学精神,提高大众生命素质”依然高悬于书房,举目而见的鞭策促使陈绍陟永远践行着“希波克拉底誓言”。
诗人的回归
陈绍陟少年成名,名动中国诗坛。上世纪80年代被誉为贵州诗坛“金童”的陈绍陟,著作连续发表于《星星》、《诗刊》、《中国》、《开拓》等数十家刊物。1988年出版诗集《生命的痛处》更是把贵州诗歌推向全国诗界的前沿。作为参加了全国一流诗人聚会盛宴——青春诗会的贵州诗人,陈绍陟是当之无愧的贵州主流诗歌的代表人物。
陈绍陟来自黔西北,他熟悉高原的山风,深谙山民们的表情和性格,甚至通晓高翔于山峰之上的鹰的语言。他一开始就把目光投注于民族的起源,试图破译民族的精神密码。他的诗歌充满着一种溶于字句中的血性,一种凭籍生命本能把握情感的能力,一种冲击力极强的诗歌本色。
陈绍陟的诗让人感悟到实实在在的、活泼灵动的生命存在,进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美学享受。他的诗歌意象繁复,境界迭出。读陈绍陟的诗不轻松,一种沉甸甸地对故土和人民的爱力透纸背,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到诗歌中的雄放质朴、鲜活与真挚。
陈绍陟1984年加入贵州省作家协会,1986年借调到作协进行专业创作。2000年后少有作品问世。诗人沉寂了吗?没有!他最大的愿望还是回归文学的殿堂,那一片土壤蕴藏着他的根他的梦想。《石门坎与柏格礼》是诗人酝酿近20年的作品,柏格礼的精神是对陈绍陟一生的激励:“一个英国人在贵州贫穷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30年,唤醒民众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创造了苗族的文字,传播西医科学知识,引进接种疫苗技术,太了不起了!”原来诗人也有偶像。目前诗人收集了关于柏格礼的大量资料,陈绍陟说,轻松下来,再去一趟石门坎,感受柏格礼的精神,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诗人没有沉寂,脸上浮现出对那块土地的向往与梦寐。
新报记者 叶乃志/文 李升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