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大方论坛交流讨论区灌水专区 → 查看评论    点击复制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共分享!
将本页内容分享到:            

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转帖]一个贵州土工子的离奇遭遇
评论对象: 拓夫 | 2008/11/1 23:09:04
评论言论: 第 二 章
  
  自从郑云飞被迫辍学,从织金乡下来到省城贵阳,干上背篼这一行以来,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
  背兜是一种用竹子编成的异形箩筐,在贵州农村随处可见。背兜上大下小,或者说口大底小,呈长方形漏斗状,一侧配有两条较宽的用棕或麻编成的结实的背带。人只要将背带套在双肩上,便可以很方便地背运东西了。背兜的使用历史十分悠久。古时候,在交通不便的云贵高原山地,有些地方坡陡路窄,连骡马也上不去,就只有靠人力用背兜背运货物了。现在贵州交通发达了,大批量的货物运输再也不需要背兜,但由于背兜价格低廉,机动灵活,用于零星货物的短途搬运十分方便,所以,这种古老的运输工具至今仍然被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所喜爱,成为他们常用的谋生工具。在贵阳市干背篼运输这一行的,全部是进城打工的农民,男女老少都有,年纪最小的只有七、八岁,年纪大的已有五、六十岁了。这些年来,由于农村耕地渐少人口渐多,大量闲置下来的农民便背着背兜涌入城市谋生,在贵阳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见他们辛劳的身影。背着背兜进城干活的农民多了,背兜这一古老而简单的劳动工具,渐渐成了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的标志。除了身上的力气和吃苦耐劳精神以外,这些农民工几乎一无所有。一个花十多元钱买来的背篼,便是这些创业者全部的家当和生产工具。他们含辛茹苦,饱受许多城里人的歧视和白眼,甚至放下了做人的尊严。城里人从来不会礼貌地称他们为“师傅”什么的,而是直接喊他们为“背篼”,好像那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名字。他们谦卑地尊称所有的城里人为“老板”,后者则坦然受之。时间长了,这些农民工几乎忘了自己的名字,只要听到哪里有人喊一声“背篼”,他们便会争先恐后地跑过去,争着干那报酬低微的脏活苦活。淘河、掏阴沟、卸货、搬家、打扫卫生、敲煤块,甚至在菜场里帮买菜的家庭主妇背菜,帮司机推熄火了趴在路中间不动的汽车,都是他们干的事情。城里的任何人,包括那些成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啃老族”年轻小伙子,只要付出一点极低的少得可怜的工钱,就可以随便使唤一个背着背兜的农民工来为自己干活。
  郑云飞是地位卑微的背篼群体中的一员。当背篼一年多来的屈辱经历,使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