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爱大方论坛 (http://idafang.com/index.asp) -- 珍贵资料 (http://idafang.com/list.asp?boardid=14) ---- [转帖]《孙中山三民主义》 (http://idafang.com/dispbbs.asp?boardid=14&id=606)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6/9/7 14:49:49 -- [转帖]《孙中山三民主义》 本文网址:http://bbs.163.com/board/rep.jsp?b=jueqi&i=86736 复制 《孙中山三民主义》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6/9/7 14:50:19 -- 《孙中山三民主义》 ================== 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1905年11月,同盟会在东京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对汉族的压迫,并不排斥满族人民;也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孙中山还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分为三个时期,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和“宪政时期”。并提出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家机构组织的具体设想,即“五权宪法”,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各自独立,又相互制衡。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因此它不但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也受到了包括广大劳动人民在内的一切民主派的拥护。在一段时期内,它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正是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大革命志士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 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人民“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规定“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反对土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稍后他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经过这样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便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最大特点就是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它也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孙中山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转变过程。1894年春,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了改革的主张,但李鸿章拒绝召见他。当时,适逢甲午战争,孙中山对清廷在战争初期的颟干页无能尤感愤懑。从此以后,孙中山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1894年11月,孙中山回到檀香山,他联合二十多位华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在会章中指出中国正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机,猛烈抨击了清政府的腐朽。会员入会的秘密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又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香港的兴中会一成立,立即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孙中山在广州设立了农学会的组织作为掩护。兴中会在广州的起义,预定在这年10月26日(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发动。但事先被广州地方政府发觉了。广州政府破获了起义的机关,查到了从香港偷运到广州的枪械。70多人被捕,孙中山的好友陆皓东牺牲。孙中山侥幸逃亡。孙中山自广州失败后,赴日本,再经檀香山而到美国,又转到了英国。清朝驻伦敦的使馆设计把孙中山诱骗入使馆,准备把他偷偷押运回国。幸经营救脱险。经此事件,孙中山在国际间开始作为中国的革命家而驰名。1897年,孙中山来到日本。随后他就在日本东京、横滨两地继续宣传革命。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先后来到日本。孙中山等人主动联络他们,希望能联合反清,但被拒绝。1900年,策划惠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继续在国外展开革命活动。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6/9/7 14:50:47 -- 黄兴 黄兴(1874—1916)原名轸,派名仁牧,字岳生,号谨吾,后因从事革命活动,改名兴,号克强,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领袖。1896年中秀才。1899年10月被派赴日本考察教育。1900年春回国。1902年夏被选派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1904年2月成立华兴会。随后积极联络会党,运动新军,计划于阴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生辰,炸毙在皇殿行礼的全省官吏,宣布起义。不幸事泄失败,逃亡日本。1905年7月下旬与孙中山会晤,共商建立全国性革命组织。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提议推举孙中山为总理,被孙中山指定为庶务,居协理地位。1906年,策划萍浏醴起义。1907年3月,因孙中山被迫离日,代理同盟会总理职务。1911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潜往香港养伤。武昌起义后,指挥汉口汉阳保卫战,苦战近月,促使各省次第光复。中华民国成立后,任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参谋部总长。“二次革命”中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因意见不合,拒绝加入。6月由日赴美。在美国积极宣传反袁,策动各派力量联合讨袁,并为组织讨袁军出谋划策,筹集军饷。1916年7月回上海,与孙中山重新携手,共商国事。10月31日因患胃血管破裂逝世。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通告,主持丧务,并作祭文、挽联,盛赞战友才干贡献,慨叹“后死何堪”。著作收入《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等。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名链,字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1年中秀才,1903年入武昌文普通学堂,常与同学田桐等议论时政,渐萌革命思想,引起清吏注意,避走长沙。1904年,与黄兴一起成立华兴会。1905年8月,参加中国同盟会,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1911年7月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当选总务部干事,他曾参加筹备广州黄花岗起义,起草了文告、约法和中央制度、地方政治机关的设施。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宋任法制院院长,他起草了多部法律。4月,临时政府北迁,宋任农林总长,但由于不满袁世凯的专横,不久辞职。宋教仁一贯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与几个小党派联合在一起,组成为国民党。孙中山当选为理事长,他当选为理事,受孙中山的委托,代理理事长的职务。国民党遂成为当时第一大党。1913年,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国民党获392席,占绝对多数。宋教仁希望以多数党的地位,成立责任内阁,约束袁世凯专权。在正式国会开会之前,宋教仁从老家长沙沿江东下,途经武汉、安徽、上海,再到杭州、南京,一路上到处发表演讲,批评袁世凯政府,阐述自己的宪政理想,为建立责任内阁,实现民主政治大造舆论。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车站被袁世凯派来的人刺杀,两天后,身亡,年仅三十二岁。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策划长沙起义败露,很多革命志士流亡到日本。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受到各革命团体、革命留学生和爱国华侨的热烈欢迎。孙中山拜访黄兴,建议华兴会与兴中会联合,共同致力革命,黄兴深表赞同。经过反复磋商后,孙中山、黄兴等便决定召开一次有各地区和各方面代表参加的会议,来讨论成立革命团体的事情。这次会议在7月30日举行。当天派有留学生到日本的中国十七省都有人到会,其中一些人是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组织的成员,一共70多人。大家经过讨论,决定新团体命名为“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革命宗旨。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有国内17省的代表100多人出席。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黄兴担任执行部庶务,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总理不在时,有代理会务之权。同盟会成立后发展很快,不到一年会员便扩展到一万人以上。同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作了进一步阐述,将同盟会的十六字宗旨归纳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鲜明地揭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斗争是一场争取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坚持保皇,成为保皇派,反对革命。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主办《新民丛报》,以此作为喉舌,发表攻击革命、鼓吹君主立宪的文章。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保皇派以《新民丛报》为喉舌,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的主要问题是:第一,要不要革命。保皇派认为清政府实行的是“仁政”,今天的政府仅是“太后、荣禄一等人之罪”。中国只能行君主立宪,不能用暴力行民主共和。革命派批驳了保皇派的种种谬论,指出清政府投降卖国,已经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只有唤起民众,推翻清政府及其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才能救中国,坚持暴力革命的思想。第二,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保皇派认为中国人民“民智未开”,中国不是“政府恶劣”,而是“国民恶劣”。在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革命派认为不是民智未开,而是民智大开。要开“民智”,必以革命开导之。“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及民主共和的思想,是世界人民也是中国人民普遍的要求,只要推翻了清朝政府,中国必然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第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保皇派对平均地权大肆攻击。革命派指出地主依靠土地,徒手坐食,不给社会生利反而分利,不利于社会发展。只有实行土地国有制,才能解决“贫富悬隔”之害,才能发展生产,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1907年8月,《新民丛报》被迫宣布停刊。革命派获得胜利,使革命思想盛行于中国,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6/9/7 14:51:09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临时参议院花了约一个月时间,制定了效力相等于宪法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为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7章,共56条。约法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为防止袁世凯今后擅自篡改《临时约法》,特地在附则中规定,修改约法,必须“参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它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它不仅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产生了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北洋系军政集团领袖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但他很快被暗杀。袁世凯积极准备镇压南方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动员下,李烈钧于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于12日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但是,讨袁军仓促上阵,孤立无援,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逃亡日本。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继承了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不畏强权,英勇奋战。它的失败也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软弱性。 护国运动 袁世凯倒行逆施,加紧推行帝制复辟活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一场反帝制、反复辟、反卖国的运动席卷全国。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自任总理,号召革命党人“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决心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同时,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19条罪状,并宣布成立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分兵三路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军。这推动了全国讨袁形势的迅猛发展。全国各省相继独立和爆发反袁的武装起义。随着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也不再支持袁世凯。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却还想当总统。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除恶务尽”。并命令各地中华革命军务必与讨袁各派协同作战。在护国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下,袁世凯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6月6日,他忧愤交加,一命呜呼,结束了可耻的一生。6月29日,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护法运动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实权。段祺瑞一上台就把毁灭约法和武力统一作为施政重点,公开宣布“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主张武力统一。孙中山提出要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号召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了护法的旗帜。海军总长程璧光拥护孙中山的主张,率第一舰队南下参加护法。同时,原国民党议员也纷纷到达广州。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除了对付革命派以外,也直接危及到西南军阀的地盘,因此他们想借助孙中山的声望,以对抗段祺瑞的武力,所以得到了西南军阀某种程度的支持。8月25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开幕,决定组织护法军政府。9月1日,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护法军政府成立。9月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布段祺瑞等为叛逆,并出师北伐。护法战争正式开始。9月18日,湖南宣告自主。不久,组成护法军湘军指挥部,推举程潜为总司令,湖南护法军同北洋军在湘潭西倪铺迎战,护法战争正式爆发。各地纷纷响应。在湖南,护法军连战连捷,迫使北洋军多次易帅。其他如四川、福建、湖北等战场,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在短短的三四个月内,护法运动就遍及到十几个省份。11月,段祺瑞被迫辞职。护法军内部也发生分裂,没有继续进攻。第二年3月段祺瑞重新上台后,组织北洋军大举南攻,护法军在湖南占领的地盘很快大部丢失。4月10日,非常国会秉承西南军阀的意旨,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决定改组军政府,将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愤而辞职。5月21日,孙中山在绝望之余,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1920年底,孙中山指挥陈炯明驱逐了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再回广东,掀起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4月,非常国会推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并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成立民国政府,并作北伐的准备。1921年底,孙中山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陈炯明掌握了实权。北伐战争打响后,陈炯明于1922年6月乘北伐军平定江西之际,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悬赏二十万元捉拿孙中山,并且炮轰总统府。8月孙中山被迫下野,再次离粤回沪。第二次护法战争又以失败告终。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和具体帮助下,以解决改组问题为中心内容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代表总额196人,到会165人。代表中一半由各省党部选举产生,一半由孙中山指定。其中共`产党员约占40%。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林伯渠、谭平山、王烬美、李维汉等人都以个人身份出席了大会。 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担任主席并致开幕词,他说:“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改组国民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在这次大会上,孙中山总结了历次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承认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在孙中山主持下,大会通过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革命的新“三民主义”。这次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组织国民党政府之必要案》等决议案。选举产生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举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戴季陶、李大钊、邹鲁等24人为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17人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6/9/7 14:51:25 -- 原始资料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6/9/7 14:51:49 -- 本文网址:http://bbs.163.com/board/rep.jsp?b=jueqi&i=86221 复制 《走向共和》结尾孙中山演讲词 |
-- 作者:看客 -- 发布时间:2006/9/7 15:07:04 -- 哈哈,还是三民主义实在,可以作为民族的内涵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