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龙慧
-- 发布时间:2006/9/23 19:21:42
--

朱厚烨妻子的楼阁人物金簪









清珊瑚玉步摇 长20cm 旒苏20cm 首为珊瑚牡丹花,下系一中空半球形白玉,其下系旒苏六,每串贯20粒珍珠,其下并系靛色穗各一绺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白玉嵌翠碧玺扁方 纵3.9cm 横32cm 长而扁平,两端嵌粉碧玺牡丹花,翠玉为枝叶,轴上下嵌粉碧玺粉花,花心嵌珠一,轴身嵌翠五,蝙蝠一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金嵌珊瑚翠镯 长径6.5cm 短径5.75cm 椭圆形,镯面中为翠玉竹枝,两旁为珊瑚嵌翠玉牡丹,最外侧为翠玉嵌珍珠梅花,镯可开阖,有链相连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金双龙戏珠镯 清 长外径7.59cm 短外经7.14cm 最宽面1.6cm 厚约1.5cm 椭圆形,镯面饰双龙,龙首相对,两口合衔一珍珠,里镌"德华"、"原金"。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银嵌珊瑚头饰 此头饰是将白银抽制成精细柔软的丝,再用穿丝、搓丝、累丝、填丝等诸多复杂工艺精工编制而成,亦称“花丝工艺”,技法巧妙,纤细玲珑。其间再饰以珊瑚作点缀,愈显奢华名贵,反映了清代极高的工艺水平。

金镶翠挑簪 金镶翠挑簪,清,长16.2厘米。 此簪金质,簪身细长。较粗的一端嵌接翠簪头,翠质青绿,局部为深绿色。簪头雕作一只手,腕戴白玉镯,五指握一翠如意,如意头勾回,套一翠活环,环下挂珍珠六粒、蓝晶坠角一个。 人云:画人难画手。画手难,雕手亦难,古来玉工能把手雕好者亦不多见。此簪簪头以手为形,纤指长甲,足见玉匠之功力。其下所挂珍珠颗颗圆润光泽,大小均匀,加之蓝晶坠角,集金、玉、珠、翠、晶于一挑簪,十分珍贵。

翠桃福纹簪,清,长16.4厘米,宽1.5厘米。 簪柄为绿色翠料,簪头翠色青白。柄部呈片状,端部细长,有勺,可用以掏耳。柄中部凸雕三桃、桃叶及葫芦一只,与簪头相接处有如意纹。簪头细长。 簪是古代妇女使用的头饰,用来别住发髻,亦有装饰作用。玉簪使用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的早期作品为隋唐时所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亦有所演变。这类柄部呈片状的长簪主要流行于清代。

翠镶碧玺花扁方,清,长29.8厘米,宽3.5厘米。 翠色青绿,局部绿色较重。扁方长条形,片状。面上两端分别粘嵌两只粉碧玺蝙蝠和一寿字。一端回卷,两个端头各嵌有碧玺花。

翠十八子手串,清,周长31厘米。 作品由十八颗翠珠及四颗珊瑚珠串成,其中一珊瑚珠 下连结 珊瑚佛头,其下有绳带,绳带上系结细米状珍珠、粉色雕花碧玺和粉色碧玺坠角。 手串是戴于手腕的饰物。清代,翠、珊瑚、粉色碧玺、珍珠都属贵重材料,此作品将其集于一体,在清代宫廷首饰中亦属珍贵。

白金镶翠项链,清,链围颈16.5厘米,翠嵌件直径1.9厘米。 链为白金制成,其上嵌圆形翠珠九颗,翠质优良。

用金丝编成的金冠,重一斤六两

明代皇后服饰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本图为龙凤珠翠冠。


明代冠帽 明朝建立以后,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左1图为冕冠,是皇帝穿冕服所戴,前圆后方,前后各十二旒。左2图为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右图为忠靖冠,是一种官帽,以铁丝为框,外蒙乌纱,冠后竖立两翅(当时称“山”),正前上方隆起,以金线压出三梁。三品以上,冠用金线缘之,四品以下,不许用金。

明朝皇后凤冠。此冠共镶珍珠5000多颗,红蓝宝石近百块

明代孝端皇太后凤冠

清代皇后服饰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

清代凤冠 清代命妇礼服 清代凡后妃命妇,都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霞帔是宋代以来妇女的命服,随品级的高低而不同。《格致镜原》引《名义考》中称:“今命妇衣外以织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谓之霞帔。”明代霞帔就是这种形式。清代命妇礼服,承袭明朝制度,以凤冠、霞帔为之。清代霞帔演变为阔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苏,是诰命夫人专用的服饰。中间缀以补子,补子所绣样案图纹,一般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唯独武官的母、妻不用兽纹而用鸟纹。另外,普通妇女在婚嫁及入殓时,可以“借穿”凤冠、霞帔。此图为凤冠实物。

[清]嫔朝冠顶

明代端王妃凤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