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爱大方论坛  (http://idafang.com/index.asp)
--  大方风情  (http://idafang.com/list.asp?boardid=5)
----  黔西北民族歌舞文化的成就(转)  (http://idafang.com/dispbbs.asp?boardid=5&id=2019)

--  作者:大方
--  发布时间:2006/10/5 11:12:58
--  黔西北民族歌舞文化的成就(转)

作者  罗世勋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境内居住着汉、彝、苗、白、回、布依、仡佬等35个民族和蔡家等未定民族。他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黔西北这块古老神秘的高原大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歌舞文化,并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传承而不断丰富,其艺术优美动人,别具一格。他们在劳作之余得到欢乐,并感染教育着人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翻身作主,使民族歌舞文化这块瑰宝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并走出黔西北、走出贵州、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一、民族歌曲、乐曲的编创


   二十世纪50年代,由宋树秀记录的威宁自治县彝族歌手代沟兔汝的60多首《彝族民间歌曲集》,多年来作为贵州省艺术学校的辅导教材,其中的部分民歌曾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优美的独唱歌曲《芦虹高原之歌》代表着高原彝家民歌风格的创作水平。由音乐家陈天乐教授记录的代沟兔汝的共40多首《月琴曲集》被收入《中国民间乐曲集》,其中的创作曲《放牧归来》曾被贵州广播电台录播。彝族音乐家张柯所作的《小提琴独奏曲》在贵阳、成都演出后,流传全国,还被上海音乐学院列为经常演奏的小提琴曲,在西欧乐坛上也有人演奏。


   从1979年下半年起到1984年,大方县民族事务委员会配合大方县文化馆深入民族地区搜集整理各类民歌300多首,器乐曲100多首。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配合毕节地区文化局搜集民间歌曲2000多首,器乐曲800多首。在各县选编成卷的基础上,编辑《毕节地区民族民间歌曲集成》7册,共900多首,其中500多首被选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黔西北苗族多声部歌曲》1册。搜集整理300多首彝族民歌连同介绍专文,由省群众艺术馆出版,受到省内外音乐工作者的赞赏。在此基础上,广大音乐工作者纷纷利用民族音调进行创作。几年来,全区共创作民族题材的歌曲250多首,其中,1首由省选送参加全国民族团结征歌评奖,获创作奖,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1首在全国农村歌曲征歌中入选,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5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8首在省级刊物上发表,2首获全省音乐创作二等奖,4首获农村歌曲征歌评选二等奖,5首在省电台播放。


   1991年,由陈长友策划,胡家勋编辑,阿鲁舍峨(陈长友)监制的《乌蒙欢歌舞曲》首次在北京录制成磁带,由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发行后,深受全区各族人民的喜爱。《乌蒙欢歌》舞曲分为乌蒙彝舞舞曲和乌蒙民舞舞曲两部分。乌蒙彝舞舞曲主要源于乌蒙山彝族民歌歌种“曲谷”和“阿硕”,具有乌蒙彝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及彝族人民的民族气质,可用于集体舞。乌蒙民舞舞曲主要来源于乌蒙山区汉、彝、苗、回、仡佬、布依、白等民族的有代表性的民歌。舞曲表现乌蒙山区各族人民团结进步,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气质。可用于集体舞及舞台、舞厅,也可供欣赏。


   1997年8月,由毕节地区苗学会编,胡家勋主编的黔西北苗族民间歌曲集《乌蒙苗歌》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1000册。该书收入苗歌109首,其中情歌81首、丧事歌8首、婚事歌10首、世俗歌6首、巫歌1首、儿童歌曲3首,共24万字。


   1998年10月,陈长友主编的少数民族歌曲选《乌蒙放歌》一书由贵州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14万字,共发行5000册。这本歌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创作改编歌曲,共40首;第二部分为民间歌曲,共14首。这些歌曲从不同侧面反映我区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其主要内容是我区的风物景点、山乡建设和展示我区少数民族的独特民俗及精神风貌。


--  作者:大方
--  发布时间:2006/10/5 11:13:32
--  

二、歌曲歌手


   我区少数民族歌曲种类繁多,有丧歌、祭礼歌、孝歌、古歌、史歌、叙事歌、劳动歌、儿歌、酒礼歌、酒令歌、情歌、新民歌等。在省内外的汇演中,我区少数民族歌手演唱的情歌、新民歌等歌曲深受观众喜爱。


   20世纪60年代,威宁自治县盐仓区腊寨乡大发村彝族姑娘杨定贞以《芦虹彝家》作登台独唱节目,出席省地文艺汇演,受到观众好评,其演唱的歌曲被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录播。


   20世纪70年代,威宁自治县盐仓区板底乡彝族歌手文富珍,以《芦虹高原之歌》和《威宁草海白如银》为登台独唱歌曲,参加贵州省文艺汇演,受到观众好评。威宁自治县文工队女高音独唱演员、苗族歌手杨世敏,在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区少数民族独唱调演获奖。


   1979年8月,大方县沙厂区苗族男歌手赵银武,马场区苗族青年歌手朱琳参加全省举办的“民族音乐独奏演唱会”。


   1981年,黔西县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化屋村苗族歌手杨守芬出席全省在惠水县举办的“六月六”赛歌节获得优秀奖。


   1982年4月,黔西县苗族歌手杨应仙、杨德安出席文化部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作汇报演出,他们唱的《月亮出来月亮黄》、《枉自费心肠》两首苗族多声部情歌得到音乐家协会和有关省区音乐界专家的好评。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他们所唱的歌曲进行录像、录音和播放。


--  作者:大方
--  发布时间:2006/10/5 11:13:55
--  

三、民族舞蹈的编创


   1989年,赫章县民族事务委员会配合赫章县文化部门完成民间舞蹈集成工作。其中《肯合贝》、《迁徙舞》被省列为民间舞蹈集成范本。同年,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把流行在各县的9个彝族传统舞蹈及动作进行加工编拍,成为一套既保持民族特色,又统一规范的彝族舞蹈。舞蹈编成后,在一些学校、机关进行推广,还在8月份盘县举行的彝族火把节和11月份在贵阳举行的彝族年活动中进行表演,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


   1991年,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在文化部门的配合下,根据毕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的实际,以《乌蒙彝舞》为雏形,在地区文化局副研究员胡家勋、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会员刘仲元等人的支持和国家二级舞蹈编导沈夏华,舞协贵州省分会会员黄泽桂的指导下,组成编创组深入赫章、威宁两县的部分民族乡村进行考察采风,然后集中在威宁自治县进行编创。在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成功地编成汉、彝、苗、回、布依、仡佬、白等7个民族舞蹈融为一体的《乌蒙彝舞》,形成了《乌蒙欢歌》这套系列舞蹈。之后,通过对威宁自治县200多名机关干部和群众的培训表演及在毕节、赫章、织金等地推广,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之后,由陈长友主编、刘仲元绘图、胡家勋等编辑的系列舞蹈《乌蒙欢歌》一书于当年10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乌蒙欢歌》系列舞蹈由乌蒙民舞和乌蒙彝舞两部分组成。乌蒙民舞由汉族舞蹈、彝族舞蹈、苗族舞蹈、回族舞蹈、仡佬族舞蹈、布依族舞蹈、白族舞蹈、欢歌组成。乌蒙彝舞由彝族舞蹈阿西里西(大家都来跳)、木书署(撒麻舞)、洛博朵(月亮出来了)、阿喽喽(彝家向往的地方)、超嘎朵(祝福歌)、鲁阁头(跳龙门)组成。这套系列传统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具有易学易记,不择场地,便于参与(少则几人,多则上千人、万人均可同时参与),雅俗共赏的特点。


   1986年,赫章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与有关部门配合,成立了民族民间歌舞编辑部,并着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赫章县资料卷)》的工作。有关人员在全县9个区、28乡进行了实地考察,行程数百里,走访了36位民间艺人,搜集民族民间舞蹈数十个,精选彝族舞蹈《铃铛舞》、苗族舞蹈《迁徙舞》等18个舞蹈,辑入集成卷,在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3次审稿后于1992年5月,在贵州地矿局113队印刷厂印刷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赫章县资料卷)》。


--  作者:大方
--  发布时间:2006/10/5 11:16:04
--  

四、民族舞蹈表演


   我区少数民族舞蹈主要有彝族的铃铛舞、撒麻舞、酒礼舞、撮泰吉(变人戏)、阿西里西(大家都来跳),苗族的滚山珠、芦笙舞、打鼓舞、大迁徙,仡佬族的打亲敬酒,布依族的索绣球,民族系列舞蹈《乌蒙欢歌》等。这些舞蹈在省内外、国内外的演出中,深受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赏。


   1951年,赫章县彝族王天成等人赴京演出表演表现彝族人民丧葬习俗和粗犷、豪放、骠悍刚强性格的彝族舞蹈《铃铛舞》。


   1953年,威宁自治县龙街区兔街乡新荣村苗族芦笙手王国康、王正祥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汇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亲切接见。


   1956年12月,赫章县彝族、苗族的优秀舞蹈《阿西里西》、《月亮出来的三月》及演员参加省的民族民间业余文艺汇演,两个舞蹈的曲谱被录制成磁带,先后在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同年,赫章县彝族高登云等10余人赴贵阳表演彝族舞蹈《撒麻舞》。


   1957年2月初至3月初,纳雍苗族农民罗世光等在京演出表现苗族先民在历史上长途迁徙的过程中战胜艰难险阻,技巧高难的苗族舞蹈《滚山珠》。北京城的专家、观众对这支山乡野味十足的舞蹈刮目相看。据苗族演员罗世光回忆:“1957年2月10日,我们到了北京。25日开始演出,一个省演出一个晚上。3月1日贵州省演出,地点在北京俱乐部文化宫,当晚人山人海,场内外的观众达4000人左右。3月2日,着重为党中央领导演出,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都来观看。当我们演到地龙滚荆一则时,舞姿进入高潮,毛主席带头鼓掌,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节目演完后,毛主席、朱总司令走上台来和演员们一一握手。”


   1959年,威宁自治县彝族男演员文正统、陈昭红、刘忠兴、高登银,女演员陈荣英、刘秀英、高登秀、陈昭秀以彝族儿歌《阿西里西》为曲的彝族舞蹈在毕节地区和贵州省的汇演中获一等奖。随后又进北京表演。在北京期间,陈荣英、刘秀英等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并留影,照片迄今尚在。该舞蹈还被收入贵州新闻纪录片《花儿朵朵红》,系贵州第一个搬上银幕的彝族舞蹈。


   60年代初,赫章县珠市彝族乡的一批彝族演员赴贵阳表演表现彝族人民播种收割燕麦的彝族舞蹈《莎史书》。


   1964年3月至11月,赫章县珠市彝族等乡的彝族男演员陈正林、杨正明、罗兴华、杨德会、陆永忠,女演员罗兴秀、罗林姐、龙宪英、陈国玉、李德芳、罗德莉、陈荣英在毕节表演彝族舞蹈《阿西里西》,后又到贵阳表演,其中杨德会、陆永忠、罗兴秀、罗林姐、龙宪英还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观摩演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播放了《阿西里西》舞蹈的音乐曲子。


   1970年,大方县苗族歌舞《苗家女儿上大学》参加了贵州省文艺汇演。70年代,威宁自治县板底乡彝族女青年文富珍、李晓燕、李天秀、文天敏、罗德敏、陈荣玉,男青年文道云、刘明聪、王庭华参加省和地区表演了以彝族民歌《芦虹高原之歌》为舞曲的彝族舞蹈。


   1980年4月,大方县演员参加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和全国“乌兰牧骑”调演,他们表演的仡佬族舞蹈《打亲敬酒》,获全票通过评为优秀节目。


   1983年,大方县文化馆民族文工队排演的仡佬族舞蹈《打亲敬酒》赴北京参加“乌兰牧骑”调演又获优秀节目奖。


   1984年6月,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年仅7岁的苗族儿童王景泉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歌舞比赛。他表演的独舞《滚山珠》一举夺得第一名,获得金牌。


   1985年,王景泉又夺得在上海举行的“中国金雀杯”表演奖。


   1986年6月,织金县的大型苗族舞蹈《杆冉情深》在参加全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获三等奖。随后又获得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丰收奖,因而“杆冉”(汉语称三眼箫)这种民间乐器也扬名中外。表现布依族男女节日时相聚歌场,以抛绣球寻找伴侣、轻松活泼、风趣幽默、恋爱情景的布依族舞蹈《索绣球》获三等奖。


   1987年,毕节县阴底乡治中彝族乡乐雄村歌舞团彝族演员表演的彝族舞蹈《铃铛舞》被贵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先后进行了转播。同年,王景泉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族民间汇演获三等奖。


   1989年,由我区彝、苗、白3个民族共13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贵州省首届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节表演。表演结果,我区获得优秀节目奖和组织奖各1个,表演奖3个。同年4月20日至24日,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举办了全区民族民间芦笙表演赛。来自全区8个县的197名苗族芦笙手参加比赛。比赛分为芦笙曲调表演、芦笙舞蹈表演、芦笙技巧表演三大类,共156个节目。通过这次选拔赛,挖掘整理了不少有重要价值的优秀芦笙节目,为我区参加全省民族民间芦笙表演赛打下了良好基础。5月2日至6日,我区由71人组成的代表队赴省城贵阳参加了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全省民族民间芦笙表演赛。表演结果,我区芦笙技巧舞蹈《滚山珠》获3个特别奖中的1个,以舞记史、独具一格的《大迁徙》荣获优秀节目奖。具有浓郁生活情趣的《花坡芦笙舞》和动作高难惊险的《爬花杆》荣获优秀表演奖,还获得大会组织奖,我区获奖节目在全省名列前茅。


   9月1日至9月19日,我区芦笙技巧舞蹈《滚山珠》的表演演员赴北京参加第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演出。在艺术节开幕式主会场劳动人民文化宫连续演出8场后,又在陶然亭、文化部、航天工业部、建设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及全国少数民族服饰开幕式上进行一系列的表演。还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青年艺术团联欢。演出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李铁映、李锡铭、丁关根等亲切接见了他们,并合影。9月23日,《中国文化报》在报端刊登了演员们的剧照,题为:“贵州演员格外引人注目”。


   1989年12月23日至1990年2月21日,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地区文化局以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的苗族王景群、祝明贵、杨正秀、杨全忠、王景才、李正芳、王学贵、王景香、祝发光共9人组成的《滚山珠》表演队参加贵州省少数民族土风舞表演团赴广州参加“首届羊城博览会”。在博览会上,我区《滚山珠》表演队以独特的风格、奔放惊险的舞蹈动作、优美的造型在天河体育场连续表演91场,近百万海内外观众欣赏了他们的表演,博得了中外游客的高度赞赏。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李瑞环同志高兴地说:“大开眼界。”《羊城晚报》、《广州日报》、《贵州日报》和香港《申报》陆续报道了《滚山珠》的技巧和观众的反响。博览会闭幕时,我区每个演员都荣获了“羊城博览会表演证书”,省文化厅、省电视台颁发了荣誉证书。羊城博览会还送给毕节表演队一面锦旗,锦旗上写道:“弘扬民族文艺,振奋民族精神”。2月25日,我区民族文艺表演队载誉回到毕节。


   1990年,大方县组队参加贵州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他们表演自创的彝族儿童舞蹈《跳龙门》、仡佬族儿童舞蹈《仡佬娃娃娱乐》荣获编导奖、音乐奖、服装设计奖和优秀节目奖。


   1992年春节期间,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地区文化局为丰富城区人民的文娱生活,共同在毕节县城人民公园举行了以《乌蒙欢歌》为主的民族舞蹈比赛。共有19个队参赛,参赛人员近千人,观看人员达万人。同年7月,苗族芦笙技巧舞蹈《滚山珠》的表演演员随中国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团到荷兰、比利时参加国际民间舞蹈节,共演出58场,观众场场爆满,掌声雷动。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技术剧院演出的一场,仅7分钟的表演,竞获得12次掌声。同年10月4日至5日,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的安排,在毕节县体育场举办了《乌蒙欢歌》环舞比赛。地直和县直单位共11个代表队800多人参加了比赛。开幕式举行了盛大的街道游行表演,沿途上万群众观看游行表演。中共毕节地委委员、地委秘书长周祖宣,行署副专员杨智光参加了开幕式并讲话。开幕式上,还进行了200多人参加的表演赛。4月4日下午和5日,各参赛队先后进行了表演,各代表队独具风格的表演使1万多观众一饱眼福。经过两天激烈的角逐,老年体育协会、毕节一中联队荣获一等奖;毕节县人民政府、毕节地区财贸学校代表队荣获二等奖;毕节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毕节第一小学、毕节地区文化局代表队获三等奖,其他各队均获组织奖,有关领导给他们颁发了奖旗和奖金。


   1993年,中国贵州杜鹃花节期间,以毕节地区民族中学为首,毕节部分地直、县直单位参与组成的《乌蒙欢歌》表演队先后赴黔西、大方,分别在黔西县的金坡、大方县的普底与黔西县、大方县各有700多人的表演队同台表演,为花节增添了光彩。同年,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毕节地区行政公署承办的毕节地区首次单独出访加拿大的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团由周祖宣(行署副专员)、陈乐齐、陈长友、肖联冰、胡家勋、张岚(女)、张明义、王麒麟、邱体敏(女)、王景才、李玉平、黔西北民族歌舞文化的成就黔西北民族文化纵横谈46熊绍藩、祝明贵、罗德明、聂芹(女)、邓广蓉(女)、樊敏(女)、王学贵、王景泉、田应萍(女)、祝英(女)、王景香(女)、王景琼(女)共23人组成。6月23日,艺术团从毕节出发,6月28日到达加拿大渥太华。我国驻加拿大文化参赞王合在化装室接待了全体成员,中加友好协会主席万先生与代表团团长周祖宣亲切握手。6月30日,艺术团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市梦湖园演出。演出的节目依次为彝族舞蹈《敬酒歌》、苗族芦笙舞蹈《箐鸡舞》、彝族舞蹈《阿美凯(婚礼舞)》、《苗族芦笙二重奏》、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男生独唱》、布依族舞蹈《索绣球》、《琵琶独奏》、汉族舞蹈《三桐鼓舞》、《女声独唱》,彝族舞蹈《铃铛舞》、《超戛朵(祝福歌)》、《二胡独奏》、苗族舞蹈《滚山珠》、民族组舞《乌蒙欢歌》。梦湖园里随着就响起了彝族山歌。在梦湖园的欢迎招待会上,梦湖园基金会主席黄荣、加拿大银行第一副总裁让伍德前来参加招待会,并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团赴加拿大演出表示欢迎。在加拿大的20多天里,艺术团共演出69场。在演出的过程中,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观众看演出,连丧失行动能力的老人们也在子女的帮助下,坐着轮椅前来观赏。不论是动作奔放、技巧高难的苗族芦笙舞蹈《滚山珠》,还是风趣幽默、场面热烈的彝族婚礼舞《阿美凯》都博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加两国人民还共同跳起了《乌蒙欢歌》。北美最大的《新闻报》及《今日华埠报》等报纸分别用文字和图片等形式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团的前后演出作了及时报道。7月26日,全团人员离开加拿大回国,到北京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李副主任向全团人员颁发了证书,并于8月10日凯旋回到毕节。回毕节后,又在毕节试验区5周年总结会上向全区人民作了汇报演出,受到观众及与会中央领导的赞扬。


   1994年8月,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北京“远南”运动委员会的邀请,我区民族歌舞团一行38人赴北京参加中华民族园的演出活动。从8月12日至9月12日,我区歌舞团在北京中华民族园共演出30多场(次)。在来自全国16个民族(包括台湾阿美族)16个演出团队参加的每场演出中,我区歌舞团的彝族舞蹈《敬酒歌》、《铃铛舞》、《阿美凯》、苗族芦笙舞蹈《滚山珠》作为压台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赞扬。我区的《乌蒙欢歌》还成为中华民族黔西北民族文化纵横谈黔西北民族歌舞文化的成就47园的主旋律。演出期间,中央有关领导和部分国家著名演员还参加了我区歌舞团联欢,并共跳《乌蒙欢歌》。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等新闻单位对我歌舞团的演出作了及时报道。


   1996年8月15日,应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邀请,受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政公署的委托,由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毕节地区彝族服饰表演团在行署副专员丁诗建的带领下,赴楚雄参加中国彝族服饰表演。在这次川、滇、黔3省的8个表演团中,我区独特的乌蒙型彝族服饰表演获得观众的阵阵掌声。我区表演团在楚雄州表演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楚雄州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多次专访和报道了我区彝族服饰表演团的表演情况。


   同年10月17日至18日,贵州省首届少数民族服饰表演赛在安顺市进行。我区民族服饰表演队在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组织下参加了这次比赛。我区表演队表演了本地区彝族、苗族服饰40多套,并获得一等奖。这年12月29日,贵州省城各族各界人士元旦座谈会在贵州省政协礼堂举行。我区乌蒙服饰表演队在这次联欢会上的精彩表演得到各族各界观众的赞扬。演出结束后,省长吴亦侠等领导接见了我区表演队队员,并合影留念。


   1997年7月20日,’97贵州彝族火把节在贵阳举行。在火把节上,我区表演队先后表演了威宁自治县的《美酒敬嘉宾》、《草海琴声》、《欢聚在火把节》、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彝族服饰表演》、赫章县的《铃铛舞》、大方县的《乌蒙欢歌》等丰富多彩、气势蓬勃的节目,把传统美、自然美、艺术美融为一体,演员们一出场就引起观众轰动。表演结束后,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了我区表演队。贵州电视台在当月21日、22日的“新闻联播”中作了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