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大方论坛信息资讯区资讯分享 → [转帖]北京大学详细介绍    点击复制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共分享!
将本页内容分享到: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回复贴子
您是本帖的第 3527 个阅读者
树形打印
标题:[转帖]北京大学详细介绍
龙慧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298
积分:7081
注册:2007年3月17日
[转帖]北京大学详细介绍

这真是一块圣地。
  百余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
  这是一片自由的乡土。从十九世纪末叶到如今,一百多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
  民主与科学已成为这块圣地不朽的灵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旦佩上北大校徽,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因为这是一块圣地,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生活在燕园的人都会把握到这种恒远同时又是不具形的巨大的存在,那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
            
            
校长致辞
  北京大学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它不仅是一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学校,更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而独具一种让人魂牵梦萦的魅力。新世纪的北大在保持传统文理并重优势的同时,正在不断开拓新领域,加强生物医学、信息科学和技术、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环境科学和技术等学科建设,努力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北大之“大”,不仅在于她拥有广“大”的校园、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富丽堂皇的百周年“大”讲堂和学富五车的学术“大”师们,更在于她养育和吸引着全国高考选拔中脱颖而出的“大”学生。我们的学生胸怀“大”志、肩负“大”任、努力拼搏成就“大”业,这些真正的“大”学生就是奔腾的流水,与河床、堤岸一起塑造起气势磅礴的“北大长河”。
  百余年来,北大历经风雨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从未因时光的磨砺而褪色。来到北大,每个人都会感到肩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担子,那就是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昌盛。在这里,民主与科学作为不熄的火炬,陪伴着同学们的学习与成长,也敦促同学们能够将它发扬光大,并传播开来,传递下去。
  亲爱的中学生朋友们,美丽的燕园正盼望着你们的到来!盼望着你们自豪地接过这支火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北京大学概况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著名的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理念,在学术和思想上将北大造就成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了一所以文理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在继续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发展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000年4月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北京大学始终保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百余年来,北大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据统计,北大校友中,已有四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仅七人),12人成为“两弹一星”的元勋,近500人当选两院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我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
  北京大学现有普通本科学生14240人、硕士生8498人、博士生4234人,共有5个学部、45个院系、271个研究所(中心)、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附属和教学医院;102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21个硕士点、199个博士点;81个全国重点学科、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91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8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9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4人、长江特聘教授58人。北京大学的中科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现有藏书703万余册。
  北京大学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在教学管理上,逐步推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提高了选修课的比例,建设了素质教育通选课,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修读辅修专业或双学士学位,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推荐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拥有17.5个国家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为培养杰出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作为科学与文化之重镇,北大始终屹立在中国学术研究的最前沿。从“新人口论”的提出,到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从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设计,到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北大开辟的是一条奋进之路。北京大学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特别是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科研成果的转化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建设了一批以北大方正、北大青鸟、北大未名、北大资源等为代表的校办产业,取得了优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教学科研经费的增加,北京大学的硬件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崭新的现代化理科教学楼群、亚洲高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和即将建成的文科教学楼群是北大新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群与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式建筑相映生辉,使美丽的燕园既古朴幽雅又不失现代气息。学生住宿条件也有很大的改善,校园网已经通达每一间学生宿舍,学生可以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去遨游知识的海洋,成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
  北京大学是国际性、开放性的大学,置身于此,可以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现有来自近百个国家的四千余名留学生在北大求学,每年都有外国元首与政府首脑访问北大。2003年,耶鲁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莱顿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负责人访问我校,9位诺贝尔奖得主登上我校讲台,6位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莅临我校发表演讲。
  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园,与圆明园、颐和园相毗邻,在明清两代曾是皇家的“赐园”。未名湖区湖光塔影,飞阁流丹,题词碑刻随处可见;教学区端宁恢弘,林荫大道和爬满常春藤的建筑山墙让人难以忘怀。“槛外山光,窗中云影”,这里正是读书学习之佳处。
  北大是校园文化最活跃的高校,正式注册的学生社团130余个,山鹰社、爱心社等学生社团已发展成为北大的品牌社团,其影响力走向社会。每年一度的文化节、科技节、运动会、创业大赛、“挑战杯”学术论文竞赛、十佳歌手大奖赛、未名诗会已经成为北大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学校每年数百场高水平的公开演讲、学术报告更是为学生创造了接触学科前沿、感受多元文化的阵地。
  “北大人”——这个光辉的名字不仅代表着优秀与才华,更代表着勤奋和责任。北大的传统渗透到每个北大人的血液里,鞭策每一个北大人不懈努力,为今日之北大与明日之中国而奋斗不息。
  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的摇篮,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北京大学——永远的精神家园、大师之园!
发贴心情龙慧说:

2006/9/24 23:54:18
回到顶部
龙慧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298
积分:7081
注册:2007年3月17日
[转帖]选择北大的十大理由

理由之一: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大学,为中国近代正式设大学之始,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由此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学制。北大成立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的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声誉。“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这是对北大地位的精确评价。时至今日,北大依然是全国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并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前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理由之二:北大是中国最具精神魅力和学府气质的大学
  作为中国最具精神魅力的学府,百余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他们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片园子里面走出的人都会深深打上北大的“烙印”,具备特殊的精神气质。
  理由之三:北大是中国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
  北京大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大学,更是中国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北大理科、文科和医科的国家重点学科数,均居全国第一。全校共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1个,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比第二名多出32个),理学、医学、工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齐全、分布平衡、协调发展。同时,北大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亦居全国高校之首。北大有着最强的综合学科实力和多元化的校园氛围,最适合人才的成长。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想同时拥有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两个学位吗?到北大来吧,只有在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你才可能像其他北大人一样,轻松拥有那种诱人的资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理由之四:北大是中国理科最强的大学
  北大是中国第一个建立理科的大学,我国第一个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专业皆诞生于此,有着最为悠久的历史和最深厚的积淀。北大理科的总体实力之强,全国其他高校无法望其项背。按照教育部最新评定的国家重点学科数目,无论是纯理科还是大理科(包括理工农医),北大均为全国第一,而北大拥有最多的院士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北大的科研总体实力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目前全校共拥有各类研究所(中心)27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基地9.5个,18个附属和教学医院。北大的声誉由一连串令人自豪的科学成就赢得: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有北大参与完成;世界上直径最小的单壁碳纳米管在北大产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在北大设计;锑、铕、铈原子量的国际标准在北大测定……凭借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卓越的科研水平,北大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北大堪称我国科学的圣地。
  理由之五:北大拥有国内最雄厚的师资力量
  一流的大学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流的大师。而北大正可谓名师如林,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1名,中科院院士的数量在国内高校中高居第一。北大还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7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4人;博士生导师逾1000人,上述指标均居全国高校第一。
           
  理由之六:北大能给你最好的高等教育
  北大为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全校共拥有17.5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量居国内高校之首。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的国立图书馆,现为亚洲高校最大的图书馆,藏书已达703万册,并以每年8万册的速度递增。北大作为中国教育网华北地区网络中心,校园网以专线连接到每一间宿舍,同时北大也是中国第一所实现校园无线上网的高校,学生可以自由的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北大一贯重视教学的水平与质量,课程体系周密完备,重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大入选125种,名列全国高校第一;2002年教育部评选全国优秀教材,北大共有43种教材获奖,再次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从2001年开始的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立项工作,北大连续三届荣居北京市高校榜首。
  理由之七:北大拥有中国最优秀的学生
  北大是全国中学生心目中的圣殿,北大辉煌的历史、深厚的底蕴、最强的师资、综合的学科、最好的学术条件以及诱人的毕业去向,一直以来就吸引着全国最优秀的学子报考。北大是历年来录取各省市高考第一名最多的大学,历年来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学生绝大部分都在北大深造。北大2003年北大招生工作成绩喜人。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理科前十名的学生中有近60%报考北大,其中包括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理科第一名35人。同时国际数学、化学、生物奥赛奖牌得主几乎被北大囊括,数量继续位居各高校之首。北大在各地录取的总平均分,文科录取平均分平均高出重点线100分,理科录取平均分平均高出重点线130分,医学部录取平均分平均高出重点线100余分。同时,每年报考北大研究生的人数,一直以来为全国高校第一。
           
  理由之八:北大是人才的摇篮,毕业去向良好
  北大英才辈出,堪称大师之园。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我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这些北大师长们的杰出成就激励着一代一代的青年学子们奋发图强。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大校友中已有近500人当选两院院士,总数雄踞全国高校之首。在23名“两弹一星”的元勋中,北大校友就达12位。在北大学子中,不仅涌现了李政道、邓稼先、杨振宁、钱三强、于敏、郭永怀、朱光亚、周光召、唐敖庆、裴文中、黄汲清、刘东生等一大批科学巨匠,也出现了冯友兰、徐志摩、茅盾、朱自清、俞平伯、罗常培、顾颉刚、傅斯年、范文澜、冼星海等一大批饮誉海内外的文科大师。尤其值得庆贺的是,七位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就有四位获得者是北大校友,他们是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四位院士。北大人的身影活跃在各行各业之中。聪明的才智、坚实的培养、名牌的声誉、务实的风格……这些无不在为北大人铺就良好的出路。根据2003年最新的教育部统计,北大学生就业率高居全国之首。另外,北大学子出国每年出国的人数和学校的档次都同样高居全国之首,比如哈佛大学在中国招收的留学生名额,大部分都投放给北大学子。
  理由之九:北大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大学
  北大自创立以来就一直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大学,同时也是国内最具开放性的大学。置身于此,正可以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现有来自近百个国家的四千余名留学生在北大求学,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历年来访问北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学术大师、各国元首与政府首脑的人数在国内高校中均居第一。2004年,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巴黎高师、巴黎高科等国际著名大学负责人访问我校,9位诺贝尔奖得主登上我校讲台,8位外国政要莅临我校发表演讲。 目前,北大已与世界上47个国家的219所著名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数目亦居全国高校之首。
           
  理由之十:未名湖畔是读书求学最理想的环境
  北大校园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北大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优美典雅的环境内充满着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可以同时感受到自然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
  从沙滩到燕园,从红楼到未名湖,百年北大伴随着风雨而前行。北大人那惊天动地的宏伟业绩与默默沉潜的学术思索,共同汇聚成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与美,凝铸一段梦魂牵绕的不灭的记忆。秉承着这圣地的精神魅力,每一位北大人都深深地知道,于今日之北大与中国,“北大人”这个名字不仅昭示着一种荣耀,更提醒着一种责任。
  愿你我都成为“北大人”吧,因为这是我们今生无悔的选择。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贴心情龙慧说:

2006/9/24 23:55:57
回到顶部
龙慧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298
积分:7081
注册:2007年3月17日

北大理科百年辉煌

三、坚忍卓绝 厚积薄发
  如果把1937年以前的北大理科比作一枝含苞待放的迎春花的话,那么抗战期间的北大理科就是一棵历经战火的青松。
  1937年,当日军把战火烧到华北时,北京大学不得不南迁,最终和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云南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
  在日军的隆隆炮声中,西南联大的师生可能很难想到在他们中间将会产生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许多共和国的“两弹”元勋。正是在这里,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朱光亚、黄昆、钱伟长、郭永怀、唐敖庆、邹承鲁等人与他们的导师们一起默默耕耘。他们中的许多人将成为未来之中国乃至于世界最卓越的科学家,将在各自研究的领域里引领潮流。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在“刚毅坚卓”的校训的激励下,联大师生一边抗日一边埋头苦学。
  西南联大理学院由算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地质地理气象学等5个系组成。理学院汇集了当时国内的顶尖学者,可谓人才济济,教授阵容绝对全国第一,其中不少是我国各有关学科的开山鼻祖。算学系教授有江泽涵、姜立夫、程毓淮、杨武之、陈省身、华罗庚等,物理学系的教授有饶毓泰、郑华炽、吴大猷、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王竹溪等,化学系的教授有曾昭抡、孙承谔、朱汝华、高崇熙、黄子卿、张青莲、杨石先、邱宗岳等,生物学系的教授有张景钺、沈嘉瑞、李继侗等,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的教授有孙云铸、王烈、袁复礼、冯景兰、李宪之、王恒升等。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足以在各自的领域里称霸一方。
  联大的教授大多数都曾经留学欧美,获得过国际一流大学的学位。不仅这些前辈大师,联大还吸引了不少在国外学业有成的年轻教授,他们在国外时就从事各前沿学科的学术研究,他们的到来,无疑为联大的教学和科研带来了勃勃生机。借助这种优势,联大的教学水平不仅国内一流,而且已经十分接近国际水平。联大学生直接使用国际最新的外文教材,联大还开设了许多直接反映科学新发展的课程。华罗庚的解析数论、连续群论,陈省身的网罗几何、黎曼几何等,反映了当时国际学术界的新成果;江泽涵从事拓扑学研究,这一研究当时在国外都是全新领域,引起了全校师生浓厚兴趣;华罗庚和程毓淮讲授的近世数学的内容也非常新颖。不仅如此,联大还提高了以往理科课程的质量,例如高等理论化学课分作了量子力学、统计力学和应用力学等三门课。
  诺贝尔奖获得者扬振宁回忆联大的学习时深情地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课程都非常有系统,而且都有充分准备,内容都极深入。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当年听王(竹溪)先生讲授量子力学时的笔记,它对我仍是有用的参考资料。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6年时间里培养起来的。”扬振宁在联大的硕士论文是吴大猷指导的,他说:“我学到了群论的美妙和它在物理中的深入。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个领域叫对称性原理。”而扬振宁正是由于提出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而与李政道获得1957年诺贝尔奖。
  由于战事影响,三校的实验仪器或者无法长途运送,或损失严重,因此联大理科的实验设备相对缺乏。但联大还是多方筹集经费,从国外购买了少量仪器,或者自制仪器,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要,这在当时已是很不容易。生物学系建设了生理实验室,航空学系还建设了实验设备风洞。无论怎样,联大利用有限的条件,坚持了实验教学的不中断。联大某些系还坚持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习,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由曾昭抡教授率领由10人组成的“西康科学考察团”,他们步行考察了大凉山彝区506华里,对沿途矿产资源进行了普查和核对,并记录了交通情况,为日后我国攀枝花矿区的探矿及开采提供了依据。
  教学的同时,联大教师还积极科研,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学术论文数以百计,有的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生物学系沈同教授的有关余甘子(滇橄榄)的维生素C的研究成果,由访问学者英国的李约瑟教授带到英国后,在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第152期发表。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联大,参观了联大生物学系动物生理实验室,对生物学系评价很高。1941年-1945年教育部举办的五届学术评议活动中,联大教师获得7项自然科学方面的一等奖。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这是西南联大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然而正是这句歌词为联大理科做了最好的历史定位。西南联合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2位:李政道和杨振宁,我国“两弹一星”元勋8位,他们是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赵九章、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等。此外,有许多联大师生后来成为我国高校中的支柱,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的带头人,有不少荣膺院士称号。在民族危急的关头,正是西南联大维系了中华教育的命脉。
  四、 一枝独秀 硕果累累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三校迁回北方,北大师生也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红楼。经过战火的洗礼,采三校之精华,北大理科实力已经今非昔比,迎着朝阳步入了新中国。
  1952年,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全国高校实行院系大调整。北大的医、工、农学院及其他部分学科独立成为高等学校,或并入其他学校与科学院系统。而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主体部分及其他高校的相关系科并入北京大学,从此,北大成为了一所侧重文、理科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戏剧性的是,当时从北大独立出去的医学院,后来发展成为北京医科大学,在进入二十一世纪时,北医重新并入北大,完成了一次历史循环。
  新北大的理科更是名师荟萃,专业的设置也更加细致完善。可以说,经过重组的北大理科从设施到师资在国内都无出其右者。北大理科的师生们不负国家重托,责无旁贷地担当新中国科教兴国的排头兵。
  1955年,为了尽快建立我国的核工业体系,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北大技术物理系的前身)。1959年初,物理研究室改为原子能系,1960年又改为技术物理系。北大技术物理系的建立、发展和演变都与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为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6年,国家根据科学发展规划需要,集中北京大学等校师生到北大物理系,在黄昆、谢希德教授的主持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培养了我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为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科学研究方面,北大理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然优势,在国际新学科和重要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1965年,北大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1973年,北大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百万次电子计算机。1988年,北大数学系廖山涛教授关于微分动力系统的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另外,北大在湍流理论、层子模型理论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国际性的突破。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科技投入的增加,北大理科取得了更大的发展。1991年,北大化学系、物理系在国内首先研制出碳60、碳70,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同年,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测定的锢原子量被接受为原子量国际标准,这也是我国科技史上的第一次。随后,他们测定的锑、铕、铈原子量也被接受为国际标准;1992年,技术物理系等单位研制的加速器质谱仪建成并投入应用,不仅在地球科学与考古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上也有广泛应用;1996年,中国第一个磁光阱诞生于北大,标志着我国迈入了激光冷却获得超冷气体原子这一世界尖端的科学领域;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验收,入选“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北大以其文理兼备的优势起到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北京大学的亚纳米碳管稳定性研究和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双双入选2000年“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北大是唯一一所有两项成果入选的学校。
  在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北大理科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充分显示了自身的实力。1993年,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成功12路波分复用光纤通信实验系统,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可供现场实验和工程使用的,传输容量最大的无中继波分复用系统;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石青云教授成功研制出指纹识别系统,其性能超过了国外的同类产品;在王选教授的领导下,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了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印刷术的第三次革命,使印刷从此告别铅和火的时代,步入了光和电的时代。
  北大理科的新发现、新成果源源不断,北大理科在国内外取得的“第一”层出不穷,北大理科的名气在世界科学界越来越大,北大的科学家们也频频出现在国际领奖台上。1991年,号称“小诺贝尔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被北大年轻的学者陈章良教授捧走;1995年,王选教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发贴心情龙慧说:

2006/9/24 23:57:11
回到顶部
龙慧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298
积分:7081
注册:2007年3月17日

北大理科百年辉煌

  五、抢占前沿,奔向未来
  二十一世纪是纳米技术、生物工程、超导技术和IT产业的时代,伴随着风起云涌的世界科技的进军,北大理科已经瞄准了时代的最前沿。
  北大纳米科技中心发挥北大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在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纳米器件的组装和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加工、短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和电子学特性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中心长江学者彭练矛研究组发现了0.33nm级别的单壁碳纳米管,突破了日本科学家所给出的0.42nm的理论极限,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其稳定性;新型有机信息存储材料信号写入读出点达到1.3nm(国际上其它实验室的最好水平为10nm),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纳米化学研究室在国际上则率先开辟出针尖化学的新领域。
  北大生命科学院与医学部强强联手、珠联璧合,实力更加雄厚,在生物信息技术、植物基因工程、干细胞研究、后基因组时代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免疫治疗等国际前沿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超导研究方面,北大是国内最早从事超导研究的国内科研单位之一,北大物理学院甘子钊院士担任了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第一首席科学家的重任,北大还与中科院联合组建了北京射频超导中心,在超导研究方面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处理器是我国信息产业掌握发展主动权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石。北大计算机系程旭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个16位和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被誉为第一颗“中国芯”,结束了中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
  电子学系在国防科技卫星应用的重点项目中做出重大贡献,成功地完成“USAA卫星通讯系统”型号研制任务,该系统是我国第一套独立自主成系统研制的卫星通讯系统,总体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计算机系软件平台与软件环境实验室承担的国家攻关项目“青鸟Ⅲ型系统软件”研发成功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软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以生命学院潘文石教授为首的科研组,经过15年艰苦的野外研究,在大熊猫保护生物学领域被国际上公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潘文石教授1999年获得美国J. PGettg奖,这是国际保护生物学的最高奖。
  历经百年磨砺,今天的北大理科已经今非昔比。北大发展成为国内高校中设施最完备、师资最雄厚的科研与教学重镇,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目光。
  北大目前拥有4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总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榜首。仅2001年北大就新增5位院士,是同年国内新增院士最多的高校。据统计,在2001年新当选的两院院士中还有13人是北大校友。另外,北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有8人;9名北大学者荣列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之林,北大在该院院士的人数高居国内高校榜首。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被称为“973计划”,该计划涉及农业、资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重大科学问题,据统计,我校有13位教授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是国内出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人数最多和承担973子项目最多的单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由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共同筹资合作实施的,其宗旨是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参与我国高校建设,带动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至2003年,使我校“长江学者”人数达到58位,位列全国高校之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是国家设立的专项科学基金,用于资助国内及尚在境外即将回国定居的优秀学者,鼓励他们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以加速培养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至2002年,我校共有70位青年学者获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人数为全国高校最多。
  目前,北大理科门类齐全,不但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基础学科,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力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应用学科。
  据统计,目前北大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0余个,几乎涵盖了所有理科院系。
  跨入新世纪,北大理科捷报频传。
  2001年,北大教授王选院士和北大校友黄昆院士同获第二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奖励。王选院士策动了中国印刷术的革命。黄昆院士在固体物理学研究方面做出开拓性的贡献。加上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之一、原北大数学系教授吴文俊院士,北大人在已评出的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占了3位。同时,北大共有4项成果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居全国高校之首。在教育部设立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北大继续保持了历年以来的领先优势,共获奖24项,其中含特等奖1项。
  在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北京大学共有81个学科入选,比第二名多32个,其中理科有26个,医科16,入选数目在全国高校遥遥领先。
  SCI论文收录量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指标,2001年的数据表明,北大SCI论文收录量再创新高,在全国率先打破1100篇的大关,连续多年居高校第一。更值得北大理科人欣慰的是,一批北大中青年学者甚至是北大学生,纷纷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术刊物《自然》与《科学》上发表论文。其中李江海教授与方精云教授的科研成果还分别跻身于“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与“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列。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北大理科的支持也是史无前例的。2000年,北大理科的到校科研经费共达3亿元,比上年整整翻了一番。国家“211工程”和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的实施,无疑又为北大理科的发展吹来了一股煦暖的东风。
  记得世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科学》杂志把北京大学评为中国大陆最杰出大学的时候,北大师生一起为之喜悦。然而,素以严峻的反思精神而著称的北大人并未仅仅陶醉于其间,因为他们都深深地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道理,在先辈前贤光辉的照耀下,在几万北大优秀学子的号歌声中,满载希望,北大理科这艘现代航母正驶向浩淼的波涛深处。
发贴心情龙慧说:

2006/9/24 23:57:38
回到顶部
龙慧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298
积分:7081
注册:2007年3月17日

北大理科百年辉煌

  五、抢占前沿,奔向未来
  二十一世纪是纳米技术、生物工程、超导技术和IT产业的时代,伴随着风起云涌的世界科技的进军,北大理科已经瞄准了时代的最前沿。
  北大纳米科技中心发挥北大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在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纳米器件的组装和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加工、短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和电子学特性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中心长江学者彭练矛研究组发现了0.33nm级别的单壁碳纳米管,突破了日本科学家所给出的0.42nm的理论极限,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其稳定性;新型有机信息存储材料信号写入读出点达到1.3nm(国际上其它实验室的最好水平为10nm),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纳米化学研究室在国际上则率先开辟出针尖化学的新领域。
  北大生命科学院与医学部强强联手、珠联璧合,实力更加雄厚,在生物信息技术、植物基因工程、干细胞研究、后基因组时代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免疫治疗等国际前沿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超导研究方面,北大是国内最早从事超导研究的国内科研单位之一,北大物理学院甘子钊院士担任了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第一首席科学家的重任,北大还与中科院联合组建了北京射频超导中心,在超导研究方面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处理器是我国信息产业掌握发展主动权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石。北大计算机系程旭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个16位和32位嵌入式微处理器,被誉为第一颗“中国芯”,结束了中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
  电子学系在国防科技卫星应用的重点项目中做出重大贡献,成功地完成“USAA卫星通讯系统”型号研制任务,该系统是我国第一套独立自主成系统研制的卫星通讯系统,总体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计算机系软件平台与软件环境实验室承担的国家攻关项目“青鸟Ⅲ型系统软件”研发成功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软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以生命学院潘文石教授为首的科研组,经过15年艰苦的野外研究,在大熊猫保护生物学领域被国际上公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潘文石教授1999年获得美国J. PGettg奖,这是国际保护生物学的最高奖。
  历经百年磨砺,今天的北大理科已经今非昔比。北大发展成为国内高校中设施最完备、师资最雄厚的科研与教学重镇,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目光。
  北大目前拥有4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总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榜首。仅2001年北大就新增5位院士,是同年国内新增院士最多的高校。据统计,在2001年新当选的两院院士中还有13人是北大校友。另外,北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有8人;9名北大学者荣列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之林,北大在该院院士的人数高居国内高校榜首。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被称为“973计划”,该计划涉及农业、资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重大科学问题,据统计,我校有13位教授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是国内出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人数最多和承担973子项目最多的单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由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共同筹资合作实施的,其宗旨是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参与我国高校建设,带动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至2003年,使我校“长江学者”人数达到58位,位列全国高校之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是国家设立的专项科学基金,用于资助国内及尚在境外即将回国定居的优秀学者,鼓励他们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以加速培养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至2002年,我校共有70位青年学者获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人数为全国高校最多。
  目前,北大理科门类齐全,不但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基础学科,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力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应用学科。
  据统计,目前北大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0余个,几乎涵盖了所有理科院系。
  跨入新世纪,北大理科捷报频传。
  2001年,北大教授王选院士和北大校友黄昆院士同获第二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奖励。王选院士策动了中国印刷术的革命。黄昆院士在固体物理学研究方面做出开拓性的贡献。加上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之一、原北大数学系教授吴文俊院士,北大人在已评出的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占了3位。同时,北大共有4项成果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居全国高校之首。在教育部设立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北大继续保持了历年以来的领先优势,共获奖24项,其中含特等奖1项。
  在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北京大学共有81个学科入选,比第二名多32个,其中理科有26个,医科16,入选数目在全国高校遥遥领先。
  SCI论文收录量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指标,2001年的数据表明,北大SCI论文收录量再创新高,在全国率先打破1100篇的大关,连续多年居高校第一。更值得北大理科人欣慰的是,一批北大中青年学者甚至是北大学生,纷纷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术刊物《自然》与《科学》上发表论文。其中李江海教授与方精云教授的科研成果还分别跻身于“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与“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列。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北大理科的支持也是史无前例的。2000年,北大理科的到校科研经费共达3亿元,比上年整整翻了一番。国家“211工程”和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的实施,无疑又为北大理科的发展吹来了一股煦暖的东风。
  记得世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科学》杂志把北京大学评为中国大陆最杰出大学的时候,北大师生一起为之喜悦。然而,素以严峻的反思精神而著称的北大人并未仅仅陶醉于其间,因为他们都深深地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道理,在先辈前贤光辉的照耀下,在几万北大优秀学子的号歌声中,满载希望,北大理科这艘现代航母正驶向浩淼的波涛深处。
发贴心情龙慧说:

2006/9/24 23:58:50
回到顶部
龙慧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298
积分:7081
注册:2007年3月17日

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 本科教育理念
  历史的脚步进入了21世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和文化剧烈变动的世界。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单一的专业型人才不再可能适应当前处在动态发展中的社会;大学也不再仅仅被当作训练技能的场所,它更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社会团体。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备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能力,也要达到自己多重的生活目标。当代人的生活不是一个机械的技术性过程,而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做出决定的过程。学生离开大学的时候,不仅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和谐能力。
  北京大学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一直在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本科课程和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对社会、人生做出理性的判断、调整自己的人生航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在本科阶段,把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未来几年内逐步由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在课程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以及实行弹性学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上述理念,我校正在进行一项教改实验,即“元培计划”。该计划一方面突出了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把高等教育体系的不同阶段看成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另一方面也对管理体制和学习制度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把现有的学年学分制变为课程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二、 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北京大学始终把本科教学改革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其中,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在课程方面,学校非常重视基础教学和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
  1.加强基础
  我校始终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打破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加强基础,加强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增强学生自学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如中文系调整了教学计划,本科各专业1-2年级的基础课基本打通;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生在前三年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和实验技能,其间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提前进入学院的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工作,四年级时学生根据志愿确定专业方向,有重点地学习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基础知识,并进入不同的科研实验室直接参加科学研究工作;环境学院的本科生在第一年集中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第二学年进入学院的各专业;经济学院的本科生前两年以学习经济学的主干基础课程为主,不分专业,从第三学年开始,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人生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培养方向。
  学校非常重视主干基础课和通选课的建设。本科生主干基础课是我校本科课程设置中的两大支柱之一,其水平与质量关系到我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学校对其设置和教学非常重视。1998年以来,学校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筛选出298门基础课作为主干课,强调由学识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授来为本科生上基础课,主干基础课实行主持人和主讲人聘任制,学校以课程建设立项的方式拨专款对主干基础课进行支持。
  另一方面,学校从2000年9月开始在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这是我校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另一重要支柱。该类课程以美国哈佛大学开设的“核心课程”为参考,结合北大的实际而设计,目的在于使所有的本科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广泛学习其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了解其他学科领域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特点。通选课程共分5大领域:①数学与自然科学;②社会科学;③哲学与心理学;④历史学;⑤语言学、文学与艺术,要求学生共选修16学分才能毕业。在现阶段,通选课可以起到改善本科生知识面过窄的弊端,更重要的是为今后低年级普遍实行通识教育准备师资和课程。到2003年3月,我校已开设出近300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每学期开始之时,教学楼里学生们踊跃选修通选课的场面蔚为壮观。
  2.加强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
  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要把“做事”和“做人”统一起来。北京大学历来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建设,由著名教授组成专家教学组为学生开设邓小平理论课;要求文、理科学生互选课程,以促进文理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专门为理科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校还非常重视美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修读至少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并专门成立了艺术学系,为全校学生开设艺术选修课。除开设相关的课程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注重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如 “中华文明之光”、“自然科学前沿”、“艺术与美育”,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活跃的学生社团也都彰显着北大浓厚的学术和人文氛围。
  3.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方法
  学校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目前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和语言教室已有相当规模,可同时接纳8000人上课。积极推进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强调教学环节完整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自学和参加各种实践。在学分、学时削减的基础上,教师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教学与研究的结合,鼓励本科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
  4.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积极推进自由选课
  学校改革了考试制度,增加了考试方式的多样性,教师根据学科性质和要求选择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占40%-50%,期末成绩占50%-60%;规定了课程优秀率和不及格率,优秀率不能超过20%,不及格率在1%-10%之间;采用平均学分绩点(GPA)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作出评价,进一步淡化学生对过分细化成绩的追求。
  学校还改进了选课方法,在全校性公共课中推行自由选课制度。这种制度打破了过去按年级和专业班级统一排课的固定模式,在保证必修课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不再规定具体的修习时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也可选择教师。尽管目前的“自由选课”仍比较有限,但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为学生初步营造一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学习的环境,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影响,更有效地发挥北大综合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
  三、教学计划体现加强基础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理念
  “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是我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订、课程的设置都遵循此原则。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显著加快,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多学科相互交叉,这使得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应具有时代性,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要拓宽专业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002年北京大学启动了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的工作,以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导思想,在加强基础课的前提下适当压缩了总学分数和学时数,加大了选修课的比重,给学生相当大的自由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个人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大学培养的人才还担负着为社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因此,学校加大了对实践课程和教学实习资助的力度,各院系也加强了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茫茫戈壁和南国柳村,在农家小院和现代企业的生产线,都留下了北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身影。
  教学计划按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①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除学习基础知识和其他学科的课程外,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了解自己,为自己理性选择专业做好准备;②宽口径专业教育。教学计划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目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学生对课程、对专业选择的自由。
  四、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们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稳定、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经费的保障以及保持基础科学的后续性和连续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目前,我校共有各类人才培养基地17.5个,其中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共9个:数学、力学、物理学(含核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大气科学、生物技术、地理学和基础医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共3个:中文、历史、哲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1个。此外,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培养,北京大学1999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该基地重视对学生性情的陶冶、人格的塑造,重视学校第二课堂的建设,举办了一系列大型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讲座,2000年9月开始建设的“北京大学素质教育通选课”也是该基地的重要内容。这些基地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中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学校改革的先锋军,在全国性的基地评估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五、辅修、双学位
  为培养跨学科的知识复合型人才,在校本科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选读辅修和双学位专业。目前,我校开设了经济学、数学、国际政治、计算机软件、心理学、物理学、哲学、行政管理学、图书馆学、科技信息、德语、法语、艺术学等多个辅修专业,学生获得主修专业的毕业证书,并在规定时间内修满辅修专业的学分,可获得“北京大学辅修专业毕业证书”。开设的双学位专业有:经济学、数学、国际政治、电子商务、艺术学、哲学等。学生完成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成绩合格可以获得学校颁发的双学位证书(前提是必须获得主修专业学位)。学生可以根据主修专业,也可以根据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参加就业,或进一步深造。
  六、本科生科研项目
  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是我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目前大学教育体系注重考试成绩,忽视能力和创造性培养的一种改进。为此,学校专门设立基金,通过基金申请促进学生参与科研。
  现阶段,学校主要通过两项捐助基金(“莙政”和“泰兆”)和学校的配套经费对本科生的研究工作进行资助。受资助的学生逐年增加。“莙政基金”是李政道先生及其亲属为了纪念李先生已故夫人秦惠莙女士于1998年建立的,资助入选的优秀本科生,帮助他们利用暑假和课余时间了解和获得基础研究领域研究工作的训练和经验,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泰兆奖助金”是香港泰兆基金会于1999年9月在北大设立的,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为了加强对两项基金的管理,教务部在北大校园网上专门设置了“本科生科学研究”栏目,公布有关两项基金的动态。到2002年底,得到两项基金资助的学生共计299人,据不完全统计,有22篇论文已被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发表(或接收)。
  2000年9月,我校投入了15万元设立“校长本科生研究基金”,加大对本科生科研的资助。2003年3月,又从教学经费中划拨20万元注入校长基金,使其金额增加到35万元,资助的力度和幅度都有大量增加,这为本科生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贴心情龙慧说:

2006/9/25 0:00:3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