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大方论坛站务区珍贵资料 → 西方文艺思潮    点击复制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共分享!
将本页内容分享到: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回复贴子
您是本帖的第 7517 个阅读者
树形打印
标题:西方文艺思潮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西方文艺思潮

现实主义


  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泥和创作方法的名称广则首先出现于法国文坛.法语中的Realism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现实,实际)。现实主义名称的出现和这种文艺思潮的存在完全是两码事。在法国,现实主义之称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由法国小说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现实主义当作表现艺术新样式的名词,他于1850年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初次用这个术语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标志。其 后,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在绘画上提倡现实主义。

  一八五五年,库尔贝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引起一场大辩论,文艺史上称为"现实主义大论战"。就在这次沦战中,库尔贝创办了一种定期性的刊物,命名为《现实主义》。一八五七年,库尔贝的热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为《现实主义者》,从此在欧洲文坛上正式树立起一面现实主义的旗帜,这一术语也就在法国流行起来了。众所周知,巴尔扎克 (1799--1850)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他 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巴尔扎克正如这一流派的伙伴们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样,都不曾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他们的新型的文学流派。在俄国,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文艺理论家皮萨列夫(见他的(现实主义者》),不过,那已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既是历史的继承,又是现实的创新。它总汇了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经验,补充了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历史具体性之不足,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克服了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的说教成份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它又从文艺复兴文学中接受了性格描绘的具体性从古典主义和启蒙时代文学中接受了社会分析因素,从浪漫主义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渐丧失了前代文学中特有的乐观主义,却沾染了无法摆脱的悲观主义。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仿佛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特点的有机结合;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它能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去描写人,特别是它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直接分析社会的经济关系,对现实作出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1:32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阳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

  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现实永远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的。萨特宣称:“存在”即“自我”,“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以主观性为出发点。”这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存在主义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存在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存在主义者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人的心灵的冲动,给人以“享乐”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觉清晰、明确起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以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

  那末,怎样才能消除孤独的面临死亡的恐惧呢?基督教的存在主义者以宗教作为人的归宿,认为宗教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萨特则强调人有选择的绝对自由,包括个人反抗一切的自由。而且这种选择,不需要什么道德标准,不必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效果,只要凭借个人的意愿行事。这在客观上,就为社会上的种种不道德,非正义行为以辩护的理由。

  存在主义者曾经提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他们把资本主义现实的丑恶,看成是世界上永恒的荒谬,鼓吹人生虚无,活着没有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徒劳的。存在主义既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反感和厌恶,又宣扬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在“自由”的名义下美化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由于它否认了人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存在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点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

  存在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以表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己任。这些作品大多数处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题材,重思想,轻形式,强调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

  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他们认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

  在文学创作中,存在主义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认为作家不能撇开读者来写小说,作者的观点不应该是先验的,还必须通过读者去检验;只有当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在小说人物的活动过程中,作者和读者才共同发现人物的真面貌。这种三位一体的观点,对欧美青年一代作家影响很大,后来,也为其他文艺思潮流派所运用。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1:47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或称“反小说”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出现于法国,盛行于五、六十年代,它对英、美、特别对西欧和东欧(波兰)产生较大的影响。

  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国作家阿兰·罗伯·葛利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玛格丽特·杜拉等。罗伯·葛利叶(1922?)是新小说派的创始人,他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理论宣言。他的第一部小说《橡皮》于一九五三年发表后,曾引起西方文学界的争论,译成英文后,流行于美国。娜塔丽·萨洛特(1902?)出生在俄罗斯,后随父母定居法国,曾当过律师,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先锋兼理论家。在《怀疑的时代》一书中,她提出了许多新小说的艺术主张。一九五九年后,新小说派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有唐纳德·巴塞纳等。

  他们认为,二十世纪以来,小说艺术已处于严重的停滞状态,其根源在于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墨守过时的创作方法。因此,他们主张摒弃传统的小说观念,从情节、人物、主题、时间顺序乃至语言等方面进行改革。它不仅要求改革小说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求改革小说与读者的关系,其结果把小说引进了死胡同。到了七十年代初期,新小说派已被认为是“损害小说发展”的流派了。

  新小说派不是一种创作团体,只是一种创作倾向,他们自己还不承认是一个文学流派。但是他们的创作理论和实践,足以表明它是当代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因为其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倾向和特征。

  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核心是人物,作家着力描绘的是作品的主人公,通过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而当代的读者不再相信这些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不再相信那些虚构的人物,也不再相信作者。他们认为,塑造人物不是创作的目的,人物只是表现心理状态或心理因素的“临时道具”,作者不必按传统要求给人物以面面俱到的注意。他们反对在小说中刻划人物的性格,反对描绘人物的外表特征。并竭力主张把人的思想、见解从小说里取消,把作者所作的政治、道德,心理的评论统统地从小说里取消,企图通过小说,重建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

  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主张以物为主,但只能描写物质世界的外形和样式,而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情的色彩。在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上强调读者在小说中的探索作用。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以往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使读者养成一种懒惰、被动的习性。主张要积极引导读者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究“深在的真实”。为了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内在的心理因素上,因而把小说人物的面目写得糊涂不清,难以辨认。这样,读者就不得不和作者一起钻进人物的内心,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从而在自己的想象中重建起小说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把作者的想象化为读者自己的想象,使读者进入角色的领域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新小说派的作品中,主人公有时没有姓名,常用“我”或“你”的形式表达,似乎主人公就是读者本人。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2:00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

  这一流派的作家,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这种把现实与幻景溶为一体的创作方法,拉丁美洲的评论家称它为“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首先出现于绘画界。一九二五年,德国文艺批评家弗朗茨·罗在研究后期表现派绘画时,写了一部理论专著,题为《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与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其本意是说,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后来,西班牙马德里的《西方》杂志译载了这本书,于是“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就被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文艺界所广泛运用,人们借它用来称呼本世纪中期在拉丁美洲文坛上涌现出来的文学新流派。 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欧洲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和启迪,是促使拉美文坛形成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三十年代,魔幻现实主义同先锋派文学的各种现代主义思潮的界限还不甚分明,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因素皆有,在内容上还经历本地主义,世界主义等阶段。五十年代,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问世,为魔幻现实主义竖起一面大旗,后起之秀风起云涌。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的小说家在艺术上作出新的探索。近年来,拉丁美洲的评论界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拉美文学小说创作的主要潮流。

  属于这一流派的著名作家和作品有: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总统先生》(1946),墨西哥的作家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1955),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一百年孤独》(1967),秘鲁作家马利奥·略萨的小说《城市与狗》(1962),等等。

  从内容上说,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取材于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抨击军事独裁的统治和外国资本的掠夺,谴责大资本家、大庄园主的罪恶,反映了本大陆地区广大人民的贫困和落后状况,具有反帝、反霸、反殖、反封建的倾向,在现阶段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类作品在抨击社会弊病时,又找不到根治的办法,揭露了独裁政权,又不能指出光明正确的道路,不满于拉莱贫困和落后的现状,又感到束手无策。因而常常流露出虚无主义的观点和消极、悲观、绝望的情绪。

  在艺术上,魔幻现实主义颇具特色。它采用多种方法将残酷的现实与奇异的幻景结合起来。有时变现实为神话,有时变现实为梦幻,有时变现实为荒诞。作品中出场的人物仿佛是梦中人,他们来之蹊跷,去之迷离,作品中常常出现死人复活,鬼魂与世人对话,天降花雨,旅客们扛着火车车厢越过山涧,男修士用枷锁拉塌监狱,带上镣铐飞越大西洋等一类荒诞怪异的情节。在语言表达方面,它还广泛地吸收了古代印第安的神话传说,大量使用本民族的方言俗语,乃至不见书面记载的粗犷的土语,因而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2:13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宪章派诗歌


  宪章派诗歌是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它是直接反映这场运动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的。一八三二年英国实施改革法案之后,资产阶级取得了胜利,劳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八三七年,工人向国会提出有关争取普选权的六项要求,并在次年以“人民宪章”的形式予以公布,这是宪章运动的序幕。参加第一次请愿签名的有一百多万人,结果遭到国会的拒绝。一八四二年和一八四八年先后举行第二、三次罢工请愿,签名者达三百多人。但由于内部分裂,宪章派右翼出卖工人利益,反对武装起义,最后在反动政府的暴力镇压下失败了。虽然宪章运动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但它在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这是世界上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在宪章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配合政治斗争的需要,宪章运动者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在报刊上刊载一些短小精悍、有鼓动力量的诗作和散文、剧本。早期多数是政论文,包括宪章运动创始人的《告民众书》、《劳动状况概述》,诗歌和文艺性的散文产生得较晚;最有成就的是诗歌创作。

  宪章派诗歌有别于当时流行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诗作。民主派诗人往往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描写工人的悲惨生活,但不赞成革命斗争,企图以人性感化手段去开导规劝统治阶级,推行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宪章派诗歌则不同,它不是为了博取统治阶级的怜悯与同情,而是为了宣传反抗、鼓动斗争,为实现自己的革命要求而写下的诗作。这种诗歌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它的作者多数是产业工人或手工业者,本身均是英国宪章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宪章派诗歌取材于现实的革命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思想和感情,号召工人阶级团结战斗,对未来充满胜利的信心。在形式上,广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风格朴实。

   比较著名的宪章派诗作有:厄内斯特·琼斯的《未来之歌》和《下层人之歌》,威廉·詹姆斯,林顿的《各民族的挽歌》和《保卫罗马》,杰拉尔德·梅西的《红色-共和党人之歌》,等等。

  宪章派诗歌正如宪章运动一样,也有它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但是,它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宪章派诗歌是英国工人阶级的战歌,它给英国文学的发展开拓出新的主题和新的方向;它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又是以后巴黎公社文学的先驱。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2:26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时期确立的一种文艺创作方法,后来得到其他国家许多作家的赞同和拥护,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学现象。

  一九三四年八月,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作家协会章程》,其中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作了如下表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一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二十世纪初,即俄国一九O五年革命之后。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世界文学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文学艺术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向发展,相继出现了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优秀作品。二十年代末,苏联的许多作家、理论家曾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作方法的口号,如“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有倾向的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英雄的现实主义”等。

  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间,苏联文艺界展开了关于文艺创作方法问题的论争,最后采纳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根据高尔基以及卢那察尔斯基、法捷耶夫等人的解释,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用革命发展的观点,矛盾斗争的观点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及其趋势。同时还要求坚持列宁的党性原则,肯定社会主义现实,塑造正面的英雄形象,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

  五十年代以来,苏联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曾作过多次修改与解释。有人主张把“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这一句从定义中删去;有人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和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也有人攻击它已成了“公式”、“教条”。到七十年代初,苏联文艺界的认识日趋一致,并作出新的解释,这就是文艺理论家德·马尔科夫提出的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看作是“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历史地开放的体系”的观点,即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能只局限于一种表现生活的方式,而应该以广泛的真实性为准则。既可从古典遗产中汲取养料,也可从现代一切艺术流派中借鉴有用的东西。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2:39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1915年秋委,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收"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队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鸟有。"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达达团体后,巴黎就成了这一流派活动的基地,文艺杂志《文学》则达了达达主义者的喉舌。参加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东、阿拉贡、苏波、艾吕雅、皮卡比亚等。达达主义虽然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终因精神空虚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对达达主义的憎恨。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溃,它的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2:53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流派之一。它首先产生在欧洲的南端意大利,波及英、法,而后盛行于俄罗斯。这种思潮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中,西方的未来主义也反映在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各个文艺领域。它以反对文学中的唯美主义为先导,承认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1909年,马里奈蒂和他的朋友联名在巴黎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标志着这一思潮流派的正式诞生。代表人物有马里奈蒂、坎基乌罗以及画家塞维里尼、博乔尼等等。

  未来主义者认为,二十世纪的工业、科学、交通的发展突飞猛进,使人类世界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机器和技术,速度和竞争,已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因此,他们宣称追求未来,主张和过去截然分开,否定以往的一切文化成果和文学传统,鼓吹在主题、风格等方面采取新形式,以符合机器和技术、速度和竞争的时代精神。他们深感机械已征服了空间和时间,动力已成了世界的主宰,只有都市化、工业化和高速这三个要素,才足以体现出时代的新精神。马里奈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指出:"最新科学上的种种发明使人的感受 性非常敏锐,在实际上不能不用新的感情以代替旧的感情了。新的感情必定用新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这种新的表现形式,就是未来主义。他们设想要把艺术从消极的颓废引向积极的抗衡,从象征转到现实,从过去带到未来,这就是未来主义的由来及其含义。

  未来主义者崇尚支力主义,赞扬机械美和速度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应以动力为核心,力学、机械运动和高速度是最值得赞美的。未来主义者声称:"世界之光只靠一个新的速度美而展开","一辆疾驰汽车,要比撒摩得拉斯的胜利女神像美得多。""人生之美,是沿着机械的作用、色彩和行动线的美而展开的。""我们要歌唱电气的强烈的光下的兵工厂和造船所的夜之颤动,喷烟冒雾的火车站、用煤烟的绳索悬挂于云端的工厂,冒险的邮船、机关和飞机的迅疾飞行。"总之,速力已成未来主义者崇拜的新宗教。他们要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和自然美,以机械化代表爱情。因此,机械的喧嚣,电气的沸腾,现代城市生活的骚扰动乱,炸弹的毁灭性的威力,就成了未来主义者灵感的源泉。

  未来主义者蔑视一切文化遗产,主张否定过去,毁灭艺术传流。马里奈蒂宣称:"要捣毁博物馆,封闭图书馆,威尼斯要炸得粉碎,意大利的一切古迹都应该铲平。"俄国的未来主义者则宣扬将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托斯泰的语言加以废除,代之以街头俗语。

  他们还否认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盲目地狂热地讴歌战争,认为只有战争才是唯一拯救人类社会的办法。未来主义者声称 "战争是最好的卫生学。""战争,是把现代的种族精神,从过去主义的腐败酵素中,从一切个人的琐细归依里解放出来的东西。"由于他们盲目地赞颂战争和暴力,因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的未来主义者正好迎合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需要,使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成为官方的艺术。多数的未来派作家充当了法西斯的吹鼓手,墨索里尼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

  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字要自由","想象要没有拘束",反对句子的逻辑结构,喜欢用一连串的名词或动词不定式东拉西扯地拼凑在一起。

  未来主义者创作的艺术形象是夸张的自然主义的手法,凭空捏造的化学或数学公式和没有意义的音响机声的混合物。他们的诗歌,仅仅是一些不成句子的单词排列,或者是采用拟声、拟形的方法及印刷方法的绘画化。这样,就把文学创作缩小成为只有说话者自己才懂的个人主义的文字游戏而已。

  西方的未来主义者,大多数是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追随者。马里奈蒂是未来主义右翼的代表。他在发表了《未来主义与法斯主义》一文,公开宣称未来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有着血缘的关系。

  只有在俄国,未来主义者在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有的曾用诗歌来歌颂暴力革命,摧毁了沙俄的专制制度,表彰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有的直接参加了1917年的十月革命。伟大的诗人马雅科夫斯基则上杰出的代表,他应归属于"革命的未来派"。1930年马雅科夫斯基去世后,俄国的未来主义渐趋衰退,而西方未来主义的余波残影则依然存在,它给欧美现代主义中的先锋派文艺、荒诞戏剧以深刻的影响。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3:06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据1980年11月13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分析,表现主义打响了二十世纪反主流文化的第一炮。它是那些中产阶级的浪子的不满和沮丧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的反叛形式。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的画展上,原是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标题。1911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在《狂火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借用了这个词来称呼析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这一术语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表现主义是一个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1905年末1906年初,在德累斯顿成立了第一个表现主义的集团"桥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表现主义的集团"蓝骑士"(或译"青铜士")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交锋,表现主义风行德国。

  从文艺理论上考察,德国的沃林格尔和康定斯基是表现主义的理论家。沃林格尔的著作《抽象与移情》(1908)、《哥特艺术的形式形式问题》(1912)和康定斯基的著作《精神谐和的艺术》(1910),被公认为表现主义的理论文献。

  1911年以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文学界,到了二十年代获得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到三十年代初,表现主义逐渐退潮,但始终没有在欧美文坛销声匿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小说家弗朗兹·卡夫卡,美国的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捷克作家卡莱尔·恰佩克等。作为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者是瑞典的剧作家斯特林堡,他的剧本《去大马士革》三部曲和《鬼魂奏鸣曲》,开创了表现主义戏剧的先河;尤金·奥尼尔的剧作占据了二十到三十年代的美国剧坛,被称为美国表现主义的领袖。

  表现主义文学,是以表现主观感受而著称的。他们的口号是"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竭力反对现实主义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来描写现实的原则,主张表现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光。奥尼尔说:"旧的自然主义,或者也可以说,现实主义已经不再适用了。"德国的表现主义者声称:"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意思了。"因此,他们信张向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即着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精神,如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惧感、灾难感、孤独感、无能为力感和无所归属感等等。

  在表现主观感受时,表现主义者既反对印象主义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又反对自然主义的照搬照抄生活现象的倾向,主张突破表现现象,直取内在的实质,跨越个别现象,而展示抽象的品质和永恒的真理。这就是说,表现主义所表现的不是生活中的个别现象,而是在较大时空范围内,对现实作整体的思考,它所探索的是大主题,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异,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等等。

  表现主义小说和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属于人的原型。这类人物形象往往只是共性的抽象和观念的象征,经常没有姓名,身世来历不清,也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卡夫卡的小说《城堡》和《在法的门前》,是表现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3:21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十四到十六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一次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先导,在封建社会渐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产生的.自十四世纪以来的三百年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欧洲各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政治经济领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革,特别显著地反映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兴盛繁荣。资产阶级史学家们便把当时欧洲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这一新的变化,,看成是一千多年前盲希腊、罗马文艺的复兴,并由此而得名。法国人着眼于文化方面的变革,用了"文艺复兴"这一名称。德国人着眼于宗教斗争,称为"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则称为"清克维清托",此词直译为五百年代,意译为十六世纪,因为十六世纪是意大利造型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但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些名称没有一个能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我们现在称之为"文艺复兴",只是按照旧有习惯沿用而已。实际上,这是资产阶级提出的不科学的形而上学的术语。

  文艺复兴发迹于意大利,而后蔓延到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形成全欧性的运动。从精神实质上说,它是西欧各国在哲学、文学,艺术、宗教诸领域内,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开展反封建、反教会、反禁欲主义的一次重大斗争。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来说,文艺复兴宣扬用"人性'对抗 "神性",用"人智"对抗"神智",用"人权"对抗"神权",以积板进取享受人间世俗生活的欢乐,宋对抗苦修苦炼、修行来世的禁欲主义。因此,反封建,反神权,反愚昧主义,反禁欲主义,提倡个人自由,人性解放,面向现实,探索自然,追求科学等等,构成了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

  文艺复兴的文学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的文艺,它是继古希腊、罗马文学之后,欧洲近代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十高峰。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诗人彼得拉克,小说家卜匐丘,法国的小说家拉伯雷、散文作家蒙田,西班牙的小说家塞万提斯、戏剧家洛伯?德?维加,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散文作家乔皇,小说家托玛斯?莫尔,等等。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文艺复兴起过巨大的送步作用。恩格斯称它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的结果,不仅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而且有效地巩固了当时欧洲各国正在形成与发展着的资本主义关系;扩大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也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于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必要准备。

  文艺复兴也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人文主义者竭力宣扬,肯定的"人",不可能包括全人类,而只能是资产阶级自身而已。他们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提倡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幸福,其间都包含着资产阶级个人的狭隘的阶级内容。当时的资产阶级刚刚处于上升时期,对封建秩序来说,它是个革命的阶级,但同时它又是一个新型的剥削阶级。阶级的特性和阶级的利益,注定它反封建斗争的不彻底性,对封建贵族的妥协倾向,以及对人民群众运动的无限恐惧。新兴资产阶级的这些弱点,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潮中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反映。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3:37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古典主义


  从文艺思潮上说,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期。以十七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也出现于英国,德国、俄罗斯,在欧洲曾居支配地位。它是由于学习古代、祟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的。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古典主义是商业资本发展时期的产物,以重商政策为基础.它服从于当时绝对君权的统治,是绝对君权政治在文学上的反映,也是当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王权暂时的迁就,妥协、让步的一种表现。

  十七世纪的法国,正是处于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1610--1643)和路易十四(1638--1715)掌权的时代,法国的商业资本高度发达,货币成了国民的主要财富。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国王,为了推行重商政策,发展国外贸易,必须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夺取政权,集中控制,压制地方贵族的分裂活动,开辟税源,鼓励海外殖民扩张,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由来。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二方面由于力量不够壮大,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权来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于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暂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斗争的局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而当时的王权就成了这两个阶级之间"表面上的调停人"。

  从哲学上考察,古典主义是与唯理主义相适应的,它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唯理主义以笛卡尔(1596-1650)为代表,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认为感性材料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这种唯理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在古典主义中起了指导作用。因此,古典主义也可称为文学上的唯理主义。

  从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上说,它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到了十八世纪开始衰落,古典主义从文艺思潮的内容走渐蜕变为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拟古主义"或"假古典主义"。这时,它就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文学发展的一种极大障碍,最终被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所击败。

  在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中,戏剧方面最有成就,出现了三大戏剧家;悲剧作家有高乃依(1606--1684)和拉辛(1639-1699),喜剧作家是莫里哀(1622--1573),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他是十七世纪最有成就的喜剧家,但并不是最典型的古典主义者。

  高乃依的代表作是《熙德》,这个悲剧在法国戏剧史上奠定了古典主义悲剧规范的基础。中心内容是讲个人感情与理性的冲突,理性战胜了感情,保卫国家的职责与家庭封建义务的冲突,最后是封建的家庭义务,服从于更崇高的保卫祖国的义务,因而主角罗德里克率兵御敌,获 "熙德"(即将军之意,有头等首领的含义)的称号。高乃依共写了三十多个剧本,大部分是悲剧,也有少量的喜剧。

  拉辛的代表作是《昂朵马格》,取材于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两部悲剧《安德洛玛刻》和《特洛亚妇女》,体现了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的原则,按"三一律"表达,集中简练,世称它是最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拉辛共写了十一部悲剧,一部喜剧,擅长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显示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古典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著有《诗艺》一书,被普希金称为古典主义的《可兰经》。这一文艺理论著作,继承并综合了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观点,完整地提出了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古典主义理论,原文用诗歌形式衰达。此外,寓言诗人拉·芳登(1621--1695),著有《寓言诗》十二卷,也颇有影响。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3:50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最初起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

  唯美主义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法国作家戈蒂耶是由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过渡的作家。他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戈蒂耶成了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要代表罗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是奥斯卡·王尔德(1856-1900),他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又是唯美主义理论的鼓吹者。

  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说,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一切拙劣的艺术都是从复归自然的描写和客观地描述人生而产生的。因此,认为凡是"回到生活和自然"的艺术都是坏的,艺术越远离现实、超脱现实越妙?quot;唯一美的事物,就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

  就艺术对生活的作用而言,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再现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镜子,生活仅仅是艺术的学生,艺术是至高无上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的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观点,陷入了本末倒置的认识论。

  从文艺创作的目的性上说,他鼓吹"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如思想有独立的生活一样"。

不言而喻,王尔德散布的这些文艺思想是极其荒谬的。他颠倒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搞乱了人们的认识路线,企图诱导作家钻进资产阶级艺术"象牙之塔",以挽救资产阶级必然没落的命运。

  小说《杜莲格莱的画像》是王尔德的代表作,也是唯美主义的旨在说明人生是艺术的模仿,破坏了艺术,人的生命就不存在了。

  唯美主义思潮对我国文坛颇有影响。本世纪三十年代,它曾流入我国,"新月派"文人徐志摩的诗,就明显地存在美唯美主义色彩,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所严厉痛斥。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4:02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宣称达达主义是其先驱。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支配法国文坛,其影响甚广,比利时、捷克、南斯拉夫,乃至美国、日本、墨西哥均有影响。其创作以诗歌为主,波及散文、小说、戏剧,在绘画中也有所表现。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出自本世纪初法国立体派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内尔(1880-1918)之手。他于1917年写给苔尔美的信中说:"再三考虑后,我确实认为,最好还是采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它比超自然主义这个词更好。超现实主义这个词在扁中还找不到,它比由诸位哲学家先生们早已应用的超自然主义这个词用起来更方便。"由此可见,阿波利内尔创造超现实主义这个词的本意,在于以此来代替超自然主义这一名词。它的最初含义就是寻求超乎现实之上的种种未知现象,包括人生、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诸方面。安德烈·布洛东觉得这一术语最能表达这个文艺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举行最后一次集会而宣告崩溃后,其中的许多成员倒向了超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1924年,法国作家布洛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1929年,布洛东又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二个宣言,详尽地解释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1930年,由德斯诺斯发表了超实现主义的第三个宣言。这样,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纲领就全面、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布洛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局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偏见。""超现实主义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对梦幻的万能和对思想的不带偏见的活动的信仰。它要最终摧毁一切其他的机械论并取而代之,以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超现实主义者宣称: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的源泉。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蝗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桎梏。唯有人的无意识、梦幻和神经错乱才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动。儿童和疯子的言行,则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因此,在诗歌创作中,他们故意使用幼稚的语言和病态的形象来反对传统的美好见解。在绘画中,用混乱的线条与颜色的任意涂抹。在戏剧中,主张用折磨人的野蛮音乐,粗鲁的舞蹈,并用自行车的铃铛,有节奏地敲打货箱、脸盆一类作伴奏。

  超现实主义的创作采用的是"F我意识的书写"和"自动写作"的方法。他们主张写作要绝对真实,是纯粹的无意识的活动过程,不通有艺术加工和任何逻辑思维的形式。诗人在写作时,只要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东西快速地记录下来,词与词之间,全靠一种偶然的结合;如果一时没有现存的词汇表达,甚至可以随意用某个字母、符号来代替。反逻辑性是其创作方法的一大特征。这类作用,大多数艰涩难懂,不符合语法结构和逻辑思维的法则,有的变成文字游戏。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加超现实主义集团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等。属于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帝国主义御用的宣传工具。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表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4:15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文学流派。但它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只是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若干作家不自觉的自然组合。它以英国为中心,主要在小说领域,对电影和电视也颇有影响。

  意识流小说的最大特色,是打破了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而直接表达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意识流"的提法,最早出现在研究心理学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后来,他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的第九章中 加以详尽的阐发。

  詹姆士的理论被二十世纪初期的一些小说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因而形成意识流文学。英国女作家陶罗赛·瑞恰生在1915年发表的小说《尖尖的屋顶》是这种文学最初的代表作。到四十年代,意识流小说发展到了高潮。代表作家有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浮吉尼·伍尔孚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有《尤利西斯》(乔伊斯)、《喧嚣的愤怒》(福克纳)、《波浪》(伍尔孚)以及《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等等。

  意识流作家竭力探求和创建自己的文学理论和艺术手段。他们认为,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有着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不重视人物的心理描写,只重视人物的性格描写和环境描写,而且这种性格仅仅表现为理性活动。因此,不足取者居多,成功者极少。他们确信,只有人的精神和意识才是生活的"真实",在意识之中主要又受下意识的支配,下意识是最真实的心理,尤其是"**",它是人的其他心理的原动力。由于**与社会环境形成冲突,受外力或自我抑制,因而就产生了人和各种思想感情。显然,这是弗格伊德(又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因袭与搬用,也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曲解。鉴于上述的认识,作家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展示人的意识活动和内心奥秘上。

  在表现手法上,意识流作家较多地采用了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途述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乙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语言形式的离奇的试验以及舍弃标点符号,等等。由于意识流小说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得他们的小说走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终于衰落下来,被其他艺术流派所取代。

  但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来说,"意识流"仍然有其可取之处。意识流小说能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在有限的篇幅,短暂的时间内,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例如,乔伊斯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就是集中记述三个主要人物在都柏林一天之内的经历和感受;伍尔孕夫人著的《达罗维太太》,只写女主义公在十二小时内在伦敦街头及家中的见闻观感;奥茨不满万字的短篇小说《过关》,只写女主人公雷尼从加拿大进入美国国境线上的一sha那。这些作品截取了生活的一个横断面,着力向纵深方向发展,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透彻地辐射、流动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方面,意识流小说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的小说多少都"意识流"的影响。

  作为当代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来说,意识流小说已日趋衰败,目前已不存在意识流小说这样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来说,"意识流"依然存在。因为它有其合乎生活和艺术规律的一面,如能合理运用,会有助于人物形象有的刻画和深化。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4:29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颓废主义


  颓废主义是"世纪未流派"中最突出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有时也当作资产阶级各种颓废,没落文学派别的总称。语源于拉丁文的Decadentla,本义为没落、颓废。其哲学基础是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和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

  颓废主义起源于法国,尔后流行于全欧。它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的创作中,代表性的诗集是《恶之花》。然而溯其来源,还可以追推到美国诗人爱伦·坡(1809--1849)。波德莱尔翻译了爱伦·坡的怪异诗作后,深受感化,遂热衷于颓废主义的诗歌创作。所谓"颓废派",原系指古罗马文学兴盛之后的衰颓倾向,十九世纪的批评家则借用了这个名称,嘲骂当时巴黎拉丁区的一批颓唐的文人。后来有些文人不满颓废"这一名称,改称为象征派,而另一部分人则喜欢用"颓废派"自诩,于一八八六年创办《颓废者》杂志,欣然接受了这一诨号。

  颓废主义的产生是同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密切相联系的。自然科学的发达,人类社会生存竞争的激化,天伦之乐的幻灭,物质享受和肉欲追求的盛行,使褐当时的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极大的精神苦闷,他们欲求解脱而终不能得,只得沉醉于官能的刺激之中,隐居于艺术的"象牙之塔",以瞬间的人为刺激,忘却人生的痛苦。这样,颓废、没落的文艺思潮就滋长起来了。除波德莱尔外,属于这一流派的法国作家还有范来奴(1844--1896)、尤思曼(1848--190T)等。在英国,有诗人琵亚斯吕(1827--1898),道生(1867--1900)等。

  在文艺创作中,颓废主义的题材取自恶与丑,并竭力赞美恶与丑。这就是说,它具有爱好人生中的丑恶事物的倾向。颓废派的诗作中,不敢颂英雄,不阐述哲理,没有良辰美景或恋情,讴歌的是猫头鹰、尸体和游魂等等。颓废主义者主张在黑暗领域,在丑恶事物中去认识美的存在,并把丑恶当作美来欣赏与歌颂。他们把颓废看成是精美、精炼,精致的同义词。现实主义者描写丑恶,目的是批判丑恶,争取创造美。自然主义者描写丑恶,是意识到它丑恶而描写,问题在于依样画葫芦,并作了错误的解释。而颓废主义者描写丑恶,是把丑恶当作一种美感来享受,因为爱好丑恶才去描写它。因此,尸体、死亡、游魂是颓废主义者创作的永恒主题。

  颓废主义者反对自然科学和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东西都不可靠,只有自己可靠。宣称"世界上,能够真正知道而且的确是真的存在的,真的可以触及的就是自己"。他们极端憎恨科学的人生观,反对唯物沦,仇视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夺取了真美,要用艺术夺回被科学夺去的一切。他们还鼓吹艺术至上,技巧第一。认为社会上的一切道德,宗教,习惯都不可信,唯有艺术可信;除了出于快乐而作的诗之外,其他的诗都不是真诗。因而脱离现实,否定现实疯狂地追求艺术技巧。颓废主义者所谓"技巧",是排斥自然的现实的方法,采取超现实的架空的隐晦的技巧。他们主张在思想上要表现从来未曾说明的事物,在形式上要表现从来最暖昧最容易消失的轮廓,要创造一种超越从来说话范围的文体,这就是颓废派的文体。波德莱尔曾经说过,他喜欢画面上绘着的女子的颜面,胜过了充满自然色彩的女子的形貌。爱好舞台上假造的树木山林,胜过于自然界的实物。一句话,就是艺术至上,技巧高于一切。

  颓废主义思潮曾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风行一时,后来在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文学创作和立体派的绘画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终成为当代欧美资产阶级文艺各个部门,各种流派的共同倾向。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4:40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历时十五年。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全国性的一次文学运动,也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长与继续。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都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得到发展与加强。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它得名于剧作家克林格尔在一七七六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剧。此剧宣扬反抗精神,剧中的青年主人公维尔德这样说:"让我们发狂大闹,使感情冲动,好象狂风中屋顶上的风标。"当时的德国,有一批初登文坛具有反抗封建专制斗争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与鼓动,想在落后的德国掀起一场风暴,要求自己象狂飘一样冲破社会的黑暗,因而组织一个同名的社团。他们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要求摆脱封建传统偏见的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呼喊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倡导的"返归自然"的观点相呼应。狂飙突进的领袖、文艺理论家海尔德尔提出的"天才不须规律"的口号,成了他们共同的信条。这场运动,实质上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腐朽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次有力冲击。虽然它来势凶猛,但不深入持久,犹如昙花一现,瞬即消逝。因为狂飘突进运动的参加者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他们的反抗往往流于无政府的暴乱情绪。由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这个运动没有能够发展成为政治革命。他们提出的一些改革社会的要求,都未能改变当时的客观现实,而只限于呼唤反抗封建意识的范畴。而且狂飘突进的参加者也含有远离人民群众,好高骛远,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因素。尽管这样,他们反封建的旗帜是鲜明的,激情是高涨的,在推动德回新文学发展方面的历史功绩也是应该暂定的.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都从参加"狂飙突进"的狂热反抗开始,登上文坛,以自己卓越的艺术创作,把德国文学从狭隘的范围引入欧洲文学的广阔领域。 狂飙突进的作家运用得最多的文学体裁是戏剧。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柏里欣根》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 狂飙突进运动在小说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十八世纪QC国式的感伤的爱情故事。歌德的这部小说发表后,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全殴广为流传欧洲的各国青年一时形成"维特热"',歌德名闻全欧。歌德花了六十年时间,直到一八三一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使歌德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名作家。《浮士德》是德国启蒙文学成就的最高标志,同时,也为德国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得了巨大的声誉。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4:55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P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5:08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批判现实主义


  在西欧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是后人概括出来的。法国的蒲鲁东(1809-1865)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一书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但由于此人是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后来成为第二帝国的代言人,马克思曾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批判过他,他的名声不好,因此他对批判现实主义的提法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高尔基指出; "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曾经在欧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开始形成并获得初步的发展,从三十到四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继浪漫主义之后,成为欧洲文学的主要潮流。高尔基称它为"十九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以小说《红与黑》为这种文艺思潮奠定了基础,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力所能及的最高成就。此外,福楼拜、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马以及罗曼·罗兰等人,都带着闪耀着批判现实主义锋芒的小说涌上文坛,形成了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波澜壮阔的艺术洪流。整个时代作家辈出,巨著丛生,文坛盛况,蔚为壮观。在英国,狄更斯和萨克雷也代表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罪恶与腐败,作了揭露和批判。狄更斯的小说有《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和《双城记》等,萨克雷的代表作是《名利场》。此外,夏洛蒂·勃朗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等人,也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加入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马克思称他们是属"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指出: "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学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西欧的批判现实主义开始走下坡路,欧洲文坛上出现了自然主义的流派标志着这一资产阶级艺术潮流的败落。批判现实主义的中心由英,法转移到俄国。这时,继普希金,果戈理之后,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契可夫纷纷登上世界文坛,代表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新成就。

  十九世纪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巨大成就,揭开了人类文明。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5:20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世纪末流派


  在十九世纪末,欧洲资产阶级消极的颓废的文学风靡一时,形成五花八门的、形形色色的"世纪末"流派。这种文学流派,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日益腐朽,人们精神的极端空虚,没落应运而生的。其中主要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以及二十世纪初期产生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有时为了将"世纪末"流派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区分开来,称它为新浪漫主义思潮。

  所谓"世纪末",通常用法语"方独雪格尔"(Fin desiecle)来表示,根据当时德国人的心情境况,则称"世界"(Welts chmerz), 俄国人称为"托斯加"(TOCKa),这都是当时欧洲人们厌世思想情绪的一种称呼。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只有疑惑与焦虑,没有理想和出路,痛感人生无常,处境惨苦,到头来只有死路一条。这种对人生作消极否定的宿命论思想,也是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反映。

  国际上对"世纪末"流派的认识颇不一致其中的分歧可以德国的诺尔陶和英国的甲克生为代表。从这一思潮流派所指的时间概念上说,诺尔陶将它当作一八六O年至一八八O年间的文学,而甲克生则把它当作一八九O年至一九OO年间的文学。其实,它应包括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的所有反传统的文学。从作家的范畴上,诺尔陶把易卜生、列夫·托尔斯泰、拉斐尔前派的诗人(包括罗塞蒂、画家杭德,米勒)以及王尔德,尼采、波德莱尔等等,具有近代色彩的作家,作品,概称"世纪末"流派。而甲克生则以英国文学为中心,仅仅把王尔德、琵亚斯吕、道生等在一八九O年至一九OO年所创作的颓废振作品,称之为"世纪末"文学。就文学的性质说,诺尔陶认为, "世纪末"文学的基调,是对人生作消极的否定,似乎一切都处于空前的黑暗,太阳、星宿都已失去光明,人类正在走向死亡。英国的甲克生则相反,他"世纪末"文学看成是对人生作积极的肯定,认为这种文学是将要告终的十九世纪,为着要补足以往九十年间智力上和艺术上的单调而作的最后努力,它是世纪末的民众为着要解决如何生活的问题而率直地开展的精神活动。

  在我国,较少使用'世纪末"流派这一术语,一般将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归属为现代主义(现代派)范畴。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5:33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一般指创作方法,表达令人难以捉摸的幻觉,其内容则是神秘主义。作家所要阐述的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主观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来自象征一词,它在希腊文中的原义,是"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来逐渐演变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自古有之,它是联想的一种方式,即把眼前所见的事物,与以往所感受过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新的意境。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象征主义最先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主要表现于诗歌创作领域。法国的象征派诗人以马拉尔美(1842--1898)、魏尔估(1844--1896)、韩波(185d--1891)三人为代表。在戏剧方面,以比利时的剧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为代表。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象征主义向英,美、德,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传播,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它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从内容上说,象征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时间上说,象征主义又有前期与后期之别。前期的象征主义,主要指巴黎公社失败后,即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在欧洲流行的思潮,后期的象征主义,是指本世纪二十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象征主义再度崛起,席卷欧美,达到它的高峰。有人将后期象征主义归属于现代派范畴。一八八六年,法国诗人儒勒·莫雷阿(1856--1910)在巴黎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与此同时,马拉尔美撰写了《前言》,勒内·吉尔发表了《声调沦》。这三篇论文既奠定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也是后人研究象征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

  象征主义者认为,文学艺术所应表达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意识所不能达到的超时间、超空间,超物质、超感觉的"另一世界",这种超感觉的事物,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出来。他们认为,现实黑暗无常,虚幻痛苦,只有"另一世界"才是真、善、美。是用恍恍惚惚、半隐半现的景物来暗示另一世界,而象征就是沟通这两个世界的媒介。如咏乌鸦代表命运,象征灵魂的黑暗,以虹象征光明,黑象征悲哀,自象征纯洁,黄象征权威,等等。这些象征意义,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特性,为人们所热知。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其象征性往往不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属性,而是人为的主观赋予的特性,如以大雨象征天主,圣杯象征神力等,其意义也就令人费解。同样一种事物,同样一首诗往往可以作出不同的多种解释。

  象征主义的诗歌是以暗示和联想为基础的文艺创作。它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反对直接抒情,主张间接抒情,也不同于现实主义的诗作,反对对事物作客观的具体的描绘,它把人们的视线从外部的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的精神世界。如何表达这种内部的精神世界呢?主要靠象征性的暗示,即暗示主题,暗示事物,暗示感情。十样东西,只说三样,留下七样,由读者的感官去推想,或者只说一事一物,由读者联想出无穷无尽的事物。这样,读者仿佛一半在读诗,一半在进行创作,从中得到乐趣。象征派的涛歌极力避免一般性的描述,尤忌赤裸裸的说教。

  象征派的诗歌要求具有形象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统一性。象征主义者认为,写诗如同作曲一样,文字就是音符,要求诗篇产生交响乐般的艺术效果。韩波曾作了一首十四行诗,分别给元音字母定了色,"A是黑,E是白,I是红,U是绿,O是蓝"。有人还从乐器的种类上联想出音与色的关系,说竖琴是白的,四弦琴是青的,横笛是黄的,风琴是黑的。这种色与音的交错,打破了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界限,使诗歌、音乐,绘画混在一起。这样的诗,才被认为是上乘之作。

  象征派主张自由诗体,倡导不定形的散文诗。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的缀音押韵的格律,而由语言本身的音乐性来代替,以表达sha那间的印象或情调。象征主义者认为,sha那间的印象或情调是不可捉摸的,要传达出这种情调,用语言是不可能的,用诗歌的格律也无济于事,只有用言语音响本身来麦达,而不是由词汇语意宋体现,因而反对修辞,废弃请行形式的约束,主张根据诗人思想感情表达上的需要,灵活安排音步、顿挫和韵脚;这就导致现代自由诗体的出现。因此,诗体格律的自由化,是象征派的重大特色,也是对现代诗歌的一大贡献。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5:45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社会的产物。这一流派产生在五十年代的戏剧领域,最早出现于法国,尔后流行于欧美剧坛,其影响至今未衰。

  荒诞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有塞缪尔·贝克特(1906?)、尤金·约奈斯库(1912?)、让·捷尼(1910?)等等。这个流派开始时被称为“先锋派”,一九六一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根据其思想和艺术特点,把它定名为“荒诞派”。此外,也有人根据这一流派作家对传统戏剧的态度,称它为“反戏剧派”或“反传统戏剧派”就其实质而言,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戏剧领域的表现,但它与存在主义文学又有区别:存在主义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但人可以通过“存在”去“寻求自我”,人应当履行自己的人道主义的责任,因此,作品中的语言明晰,富有哲理性。荒诞派作家则看重人生的荒诞性,认为人的存在与不存在都是荒谬的,人活着就是一场梦,人的努力既无意义,也无用处。所以,他们的作品抛弃了章法结构的逻辑性,人物行为的理性原则以及语言的准确性,它仅仅设法把存在的荒诞性凝固成舞台形象,只是把丑恶,肮脏的现实在舞台上形象地表现出来。

  荒诞派剧作家宣称:虚构的真实比日常现实更深刻,更富有意义。主观真实是艺术家唯一的真实。戏剧不是思想的直接语言,艺术是激情的王国,而非说教的领域。只要主题是解释这种或那种特殊的政治思想,那末表现这些主题的剧本便会随着这种意识形态的消失而死亡。因此,他们公开反对思想剧,倾向剧、问题剧、哲理剧、心理剧等等,要求戏剧表现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现象,并在艺术上造成滑稽的漫画的效果。

  在戏剧形式上,荒诞派固然还保持着传统戏剧那样分幕分场的特点,但不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不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这类戏剧中没有英雄人物,没有典型的性格,甚至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有的演员坐在浴缸或箱子里,只露出一个人头,有的剧目没有一个演员登场,整个舞台空荡荡,只有两个乒乓球悬挂高空。荒诞派戏剧是以反理性主义而著称的,挂钟时而敲打十七下,时而又敲打二十九下。人物关系也很混乱,某小孩前天是哥哥,后天又变为弟弟。它主张把平凡的日常现实肢解开来,使之变形,引向极端,以荒诞的布景,把人物的精神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如用满台的椅子,站在三口缸里的三个人等来表现人物的处境和心理状态,或用丑角式的动作,刺耳的叫声,或哑剧式的场面来展示理性的丧失和生活的毫无意义。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有约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最后一局》等等。其中《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早成功,负有盛名的一部戏剧。它自一九五二年上演以来,轰动西方剧坛,先后被译成数十种语言文字,在二个多个国家演出,一九六九年,贝克特因此剧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5:57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南方文学


  南方文学是一个区域性的文学流派,即是本世纪出身于美国南方的作家所写的,以反映该地区的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一般不包括南方的黑人文学。

  在美国,通常所说的南方,是指它的东南部与中南部的十四个州,特别是指十九世纪南北战争时参加南方同盟,主张蓄奴制的十一个州,即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佛罗里达、田纳西、亚拉巴马、密西西比、阿肯色、路易斯安娜和得克萨斯。

  南方文学执意于反映南方的病态社会,喜爱描写莎土比亚笔下哈姆莱特式的忧郁与疯狂,通过忧郁、多思的人物形象,倾吐愤世嫉俗的真言。因此,对黑暗势力耿耿于怀,用各种艺术方法展现南方的落后,愚昧和病态等种种痼疾,就构成了美国南方文学一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南方地区的小说和戏剧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人们称它为“南方文艺复兴”。到了四十年代,威廉·福克纳在“南方文艺复兴”中确立了领袖的地位,福克纳式的小说成了南方文学的主流。福克纳以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几十个短篇小说,创造了一套“约克纳帕塔法体系”。他的代表作《喧嚣和愤怒》,描写了一个贵族家庭的没落过程,意在说明奴隶制不但损害了黑人,也戕害了奴隶主的后裔。此外,属于这一流派的重要作家,还有凯瑟林·安·波特(著有长篇小说《愚人船》),罗伯·潘·华伦(著有小说《国王的人马》),安德鲁·莱特尔(著有小说《茸茸》)等等。

  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相继出现的重要作家有十几人之多。他们的作品触及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敏感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例如,祖先的罪恶给今天留下的历史负担问题,机械的发达和物质文明对人性的摧残问题,现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不可沟通问题,精神上的得救与净化问题,等等。

  南方文学作家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变形的扭曲的画画,它不一定与生活真实形似,但在精神面貌方面极为神似。这些作品象手术刀一样犀利,猛刺南方社会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痼疾,在最敏感,最忌讳的问题上敢于刺刀见红,在挖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潜意识方面,达到了令人心惊胆战的深度。

  目前,南方文学已经失去了原先的那种活力和光彩。南北战争的冲击波传到今天已经日趋淡薄,它很难再在人们的心底里引起强烈的感情波澜。南方工业的迅速发展,在某些地方也已大大超过北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一代的美国南方作家不愿再承袭以往的那种主题和题材,他们必将开拓出新的文艺流派。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6:09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欧美现代主义思潮流派之一,它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风行美国,波及西欧。一九六五年三月,美国当代作家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集了十二个作家的作品,题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流派由此而得名。

  最重要的“黑色幽默”作家是美国的约瑟夫·海勒(1923?),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在美国空军服役,做过大学英文讲师,杂志广告撰稿人,推销经理等。一九六一年问世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他的代表作。

  所谓“黑色幽默”,就是一种荒诞的病态的幽默情趣,它是置身于阴暗,冷漠之中的无可奈何的自我嘲讽,也是面对绞刑架的威逼而产生的一种沮丧的滑稽的逗笑。它的艺术特征在于用荒诞的想象,对人物和环境进行极度夸张的、讽刺的、批判式的描写,以表现当今西方世界的荒谬与冷漠。在“黑色幽默”作家笔下,经常出现漫画式、小丑式的人物,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与传统小说中的英雄人物截然相反,均是一些“反英雄”的角色。这些“反英雄”是一些平庸的猥琐的小人物,他们深感西方社会的荒谬,要想反抗,但又感到无能为力。

  这类作品很少涉及西方世界中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题材,通常用离奇怪诞的情节,“拉洋片”式的结构,把互不连贯的片断的情节和荒诞的幻想拼凑在一起,以表现种种恐怖的主题,如战争、死亡、病疫,污染的严重后果,世界之末日等等,给人一种大难临头之感。由此可见,“黑色幽默”产生于对人类前景的绝望,它是在玩世不恭的嘲讽中,表现对于妨碍个人自由发展的西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无可奈何的愤怒情绪。

  “黑色幽默”作家同新小说派一样,反对以人物、情节,主题和背景作为小说要素的创作方法,只是新小说派用冷漠的眼光观察世界,强调物体的重要性,而“黑色幽默”作家则耸耸肩膀,说说反话来对待人们关系中的丑恶和可怕之处。他们的小说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松散,情节跳跃,把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混在一起。

  从美学的形式上考察,“黑色幽默”属于喜剧的范畴,但这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性喜剧。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的内在联系,作者故意把真理和谬误,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淆起来,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印象。例如,在品钦的小说《万有引力之虹》中,作者把情欲和科学技术联系起来,说明人的死亡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而且是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物理学力量。在小伏尼格的《胜利者的早餐》中,作者把主宰人们一切荒唐行为的根源,归罪于人类头脑中存在有害的化学物质的污染。我们还应该看到,被“黑色幽默”作家作为“荒谬丑恶的本质”来揭示的,只不过是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腐朽垂死的一些表面现象,他们为之沮丧和所作的批判,也只限于就事论事的渲染和嘲笑而已,不可能触及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而且,他们还鼓吹“荒谬与丑恶是永恒的,人类的毁灭是无法挽救的”。这种悲观绝望的论调,无疑也是对人们的一种腐蚀剂。

  属于“黑色幽默”范畴的代表作品,除了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外,尚有小伏尼格的《猫的摇篮》、《胜利者的早餐》,品钦的《第四十九号货组的拍卖》,等等。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6:22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感伤主义


  在十八世纪后半期,当古典主义演变为拟古主义(假古典主义)的时候,欧洲文学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这就是感伤主义。它起源于英国,流传到法国,波及德、俄诸国。感伤主义反映了当时欧洲一部分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哀怨情绪。感伤主义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作家斯特恩,他于一七六八年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题为《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这部小说别具一格,它不注重描述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不执意于描绘异乡的人情风俗和真实的生活图景,而着重记述旅行者在沿途的感觉和印象。作者轻实际,重感触,擅长于抒发主观的感情和分析感触到的心理,即使极为细小微妙的感觉也不轻易放过。感伤主义即由此而得名。感伤主义的形成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的。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国,一些中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为之惊叹不已。他们既赞美产阶级的某些进步变革,又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虚伪性和残暴性,同情、怜悯下层人民的不幸,深感社会贫富悬殊,连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都毫无保障了。这样,感伤哀怨的情绪也就不由自主地滋长起来。

  从文艺思潮流派上说,感伤主义反对古典主义和唯理主义。它与唯理主义所提倡的个人服从王权的观点截然相反,特别注重寝达个人生活之中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是哀怨忧伤,多愁善感。因此,感伤主义具有情感性、伤感性、敏感性。 在感伤主义者看来,文学的体裁并没有什么高雅和粗俗之分。被古典主义者看成不登大雅之堂的散文、抒情诗、信简,随笔、日记、自传和小说,则成了感伤主义流派常用的文学样式。例如,英国的格勒和德国的歌德所写的抒情诗,法国作家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俄国卡拉姆辛的(俄罗斯旅行书简》以及法国的哀叹喜剧,感伤戏剧,德国的感伤小说等等。尤其是各种样式的散文,更是他们喜爱的抒情的主要工具。感伤主义崇尚情感,但这种情感流露出某种消极、忧伤的情绪。它长吁短叹地去描绘人民的不幸,即使在咀嚼人民的欢乐时,跟角上也挂着泪水,罩着愁影。这种情感的调子如泣如诉,低声细语,自怨自艾,凄凉悲切.

  感伤主义流派,因其对人生韵态度不同,感伤的程度不同而分为两类:-类是浅斟低酌;如怨如诉的感伤主义,另一类是孤独,哀痛欲绝的感伤主义。两者虽然都有伤感情绪,但前者偏重于对资本主义丑恶现实的揭露,对劳动人畏苦难境遇的同情,而后者虽然也对现实不满,但感到前途渺茫,一味在哀叹中寻求归宿。死亡、疾病、骷髅、坟墓、黑夜,成了讴歌的重要题材。代表性作家有爱德华·扬格和托玛斯·葛雷,他们是"墓畔诗人"的创始人,属于感伤主义中最消极的流派。

  感伤主义在欧洲流行的时间比较短暂,它对十九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有着重大的影响。有人把感伤主义称之为"前浪漫主义",其实它是浪漫主义的摇篮和襁褓。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6:34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巴黎公社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指的是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革命的参加者所从事的以及这一伟大革命运动为题材的文学创作。

  在人类历史上,巴黎公社是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革命,是无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全世界意义的第一次演习。虽然它最后失败了,但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伟大的斗争,产生伟大的文学艺术。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史上考察,巴黎公社文学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第一次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主题,第一次彻底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了无产阶级胜利的道路,第一次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它为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巴黎公社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诗歌、政论、散文、小说,戏剧、回忆录等。其中主要是诗歌,如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葛莱蒙的《浴血的一周》、于格的《狱中歌》等。巴黎公社的诗歌是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在武装起义前,它是战斗的动员,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的斗争中,它是冲锋的号角;在公社失败后,它是继续革命的颂歌。

  虽然巴黎公社只存在了七十二天,但是巴黎公社文学并不局限于这七十二天之中产生的文学创作。实际上,它包括巴黎公社革命的酝酿时期、巴黎公社革命时期以及公社失败之后革命处于低潮时期的文学创作,前后历时二十年。

  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文学的代表作。它写于公社失败的第二天,直到鲍狄埃逝世前夕,即一八八七年才刊载在鲍狄埃的《革命歌曲集》中,次年六月,由狄盖特谱曲成歌。《国际歌》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它是彻底摧毁资本主义旧世界的革命宣言,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宏伟史诗,是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胜利的战斗纲领,也是为共产主义真理而斗争的嘹亮号角。此外,于勒·瓦莱斯的自传体小说《约克·文脱拉》,包括《孩子》、《中学毕业生》,《起义者》三部曲,也颇有声誉。

  巴黎公社文学具有自身的特征。不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散文、回忆录,戏剧,都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汲取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题材,描写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表现崭新的主题。因此,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战斗性,构成了巴黎公社文学的基本特征。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坛上,巴黎公社文学象一颗在黑暗夜空闪耀的明星,放射出绚丽奇异的光彩,宣告了无产阶级新文学的诞生。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6:47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欧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它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

  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的一些大国里,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相继出现了若干新奇的派别,例如绘画方面的抽象派,音乐中的反轩调主义,雕刻中的反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未来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戏剧里的表现主义等等。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逐渐汇合而成有社会景物 现代主义思潮,或称现代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调、机械;他们崇拜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张描写梦境和人的下意识领域,追求表现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国"。西方学者就把这种鼓吹反现实主义的,主张作家任意妄为和疯狂自我表现的文艺思想,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实现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也包括三十至六十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一般认为,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犹太作家卡夫卡,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方的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产物,也是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6:57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体系,即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位,有时也译"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阶级用愚昧主义、禁欲主义统治人民,宣扬生老病死概出上帝主宰,荣华富贵依附天命;使人只知有神,不知有自己。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即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人",不是上帝,认为人活着并非为上并非为上帝而生存,而是为了世俗生活的享乐而存在。人并不是上帝的羔羊,而是生活的主人。因此,竭力主张反封建,反神权,反禁欲主义,提倡个人自由,人性解放,面向现实自然、追求科学等等;具有这种思想的人,称为人文主义者。

  十四世纪意大利作家卜伽丘,十六世纪初期鹿特丹的爱拉斯莫斯,法国作家拉伯雷,德国人封·胡腾等等;他们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中世纪的神学和经院哲学进行了尽情的嘲笑和攻击,尤其是英国的托玛斯·莫尔,他在长篇小说《乌托邦》里,尖锐地批判了当时英国"羊吃人"的社会制度,作者提出了以宗法家长制为基础的民主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人民对理想制度的向往。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弗兰西斯·培根,曾有力地批判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神学体系,成为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 人文主义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曾经提出许多战斗性的口号,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反禁欲的时代精神。例如,"爱情与荣誉是人生的理想"(彼得拉克),"人生的目的,首先在于寻欢作乐,为了消除人生的忧患,情欲远胜过于理性"(爱拉斯莫斯);"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一切"(拉伯雷);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莎士比亚),"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卜伽丘),等等。这些人文主义者,诚如思格斯所指出:"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是一种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的思潮。但是它所强调的"人",是资产阶级的自身和资产者个人,它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人性论。人文主义者在提倡个性解放时,把个人的幸福看成高于一切;在反对禁欲主义时;又鼓吹情欲放纵,大多数人文主义者看不起劳动群众,甚至敌视劳动人民。人文主义思想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人文主义又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这种思潮的内涵将随著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地位的发展而演变。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夺取了政权,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人文主义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并从反封建斗争中分离出来,打"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号,这时一般就称它为人道主义。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7:10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自然主义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西欧文坛上出现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反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奥古斯特·孔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证哲学和当时欧洲流行的机械唯物论的实验科学。自然主义的产生,标志着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分化与衰落。

  自然主义这个名词,原系十九世纪前半期的哲学词语,后来转用于文学艺术。哲学上的自然主义领属于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它强调自然科学的客观规律对人类社会的支配作用,在与"精神主宰自然"的唯灵论斗争中,曾经起过积极进步的作用。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产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盛行于七十至八十年代。它发源于法国,尔后,相继在英、德,比利时,意大利,挪威等国流行。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早在福楼拜,莫泊桑的作品中就已出现,而在龚古尔兄弟、都德的作品宁表现褥最为鲜明突出。但他们都没有提出具体的完整的理论。文艺批评家泰纳(1828--1893)是实证哲学的信徒,又是自然主义理论的倡导者。一八五八年,他在一篇论巴尔扎克的文章中,首次阐述了自然主义的含义: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就是根据作家对现实的观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生活作符合实际的描写。泰纳主张运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解释文艺现象,研究文艺发展的历史。认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应当用类似的方法予以研究,对所有的文学流派都应一视同仁,客观对待。左拉继泰纳之后,成为自然主义理论的归纳者和鼓吹者。他先后写下的《小说的定义》、(实验小说论)(1880),《文学资料》(1881)、《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等等,都是后人研究自然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左拉认为,以前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不能充分符合现代艺术的要求,决心用新的理论来夯实它。作为这种理论的基础,就是尊重事实和尊重文献。在《自然主义小说家》一文中,他说:"这里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值得称赞的或值得贬黜的事实。作者不是一位道德家,而是一位解剖家,他只要说出他在人类的尸体里面发现了什么就够了"因此,左拉把自然主义小说的特点归纳为:"生活的正确的重现,排除一切小说性的成份",并且"不能出现伟大的人物形象。

  作家在观察生活时,左拉强调应该用科学的方法。他主张用科学实验去证明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用遗传的道理来阐明一切。在《实验小说论》中,他说: "为了使我的思想明确,使我的思想具有科学性的力量,只要把'小说家'一词换上'医生'一词就行了。……现在我要来证明:假如实验方法,可以引导人们去认识物质生活,那末,实验的方法,也可以引导人们去认识情感和精神生活。这样,他就把小说家和医生的任务等同起来。尽管左拉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发展了现实主义,其实却把现实主义庸俗化了。在十九世纪后期,自然主义思潮在欧洲流行甚广,但单一性的自然主义作家并不很多。在法国,最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家是龚古尔兄弟。爱德蒙·龚古尔(1822--1896)与其弟于勒·龚古尔(1830-1870)曾合作写了许多小说,宣传自然主义,小说《日尔米尼·拉赛德》(1865)的问世,标志着自然主义真正的开端。这部作品,主要描述一个咖啡馆侍女悲惨的一生。她在当时社会恶劣风气的毒害下,过着放荡,纵酒的秘密生活,最终堕落、死亡。这是以龚古尔兄弟家里的女仆罗斯为原型而写成的真实故事。此外,他俩还写有小说《夏尔·德马依》(1660)、《修女菲洛美娜》(18B1)和《玛耐特·萨洛蒙》(1867)等等。龚古尔兄弟的作品,大都产生在六十年代,多数用文献和事实为依据写成。莫泊桑(1850--1693)的长篇小说《俊友》和短篇小说《菲菲小姐》,左拉的小说《戴来紫·拉甘》,《娜娜》、《人兽》、《酒店》等都含有较重的自然主义成份。在德国,自然主义唯一的代表是霍昔特曼(1862--1916),他的第一部戏剧《日出之前》(1889>历来被公认为自然主义的剧作。此外,挪威的戏剧家易卜生,比利时作家艾考特;雷蒙尼埃;美国作家克莱思,高兰,西班牙作寡伊本涅兹等等,都曾一度受到自然主义思潮的影响。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7:22
回到顶部
漫步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青蜂侠
文章:1318
积分:7475
注册:2007年3月28日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把反封建、反教会的旗帜接过来,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沦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他们就用这些思想启发教育群众,去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上述的这种思想,称为启蒙思潮,宣传这种思想的话动,就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 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果将它同文艺复兴运动作一比较,那就更为清楚了。首先,从反封建方面说,文艺复兴运动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要求建立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 体,以便在王权保护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在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进一步提出要求获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封建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而启蒙运动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

  其次,从反教会方面说,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贪污腐化,谴责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恶,要求进行宗教改革,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提倡比较简便的礼仪。在启蒙运动时,由于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在反教会方面就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为彻底,它已把反教会提高到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的高度。

  再次,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上说,文艺复兴时代强调的是反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执着尘世,面向现实。到了十八世纪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重点,就转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方面来。由于启蒙运动具有政治思想革命运动的性质,因此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决不限于文学家。除法国的盂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四大启蒙作家外,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科学家牛顿德国的美学家莱辛和海尔德尔,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等等,均属启蒙思想家的行列。

  还有,从文艺的风格和方法上说,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继续,但又有新的发展。它的特征不在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而在于具有更多的政论性,作家们都有意识地把他们自己的政治思想贯穿在文学作品之中。这些启蒙著作,成了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争夺政权的精神武器,是传播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百科全书"。作品中的语言不是诗化,而是流畅的雄辩的政论性散文,富有逻辑性,启发性和战斗性。有些作品,由于哲学意义的深刻、强烈,使它们变成小说化了的哲学沦文。启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纯理性的特点。

发贴心情漫步者说:

2006/9/2 10:07:35
回到顶部
叶长青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3048
积分:17357
注册:2007年3月16日

史实证明:文艺的兴起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发贴心情叶长青说:

2006/9/4 13:16:5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