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策及建议
我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多,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劳动力就业空间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剩余劳动力势必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城乡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就是坚定不移地发展劳务输出,把劳务输出产业继续做强做大,今后一个时期,既要立足当前,发挥短线优势,迅速膨胀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数量,又要着眼长远,研究新的办法措施,努力提高劳务输出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为实现全县向小康社会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组织引导,做到有序输出。
按照“加强县一级,完善乡镇一级,健全社区、村一级”的要求,真正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县乡政府尤其要加强对乡镇一级的领导,在财力、物力、人力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专门机构和配齐人员,抓紧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制定相应政策规定,加强就业中介管理,完善就业市场信息和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对损害外出务工人员权益的中介机构,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县劳动部门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工作指导与服务,实现县乡劳务信息资源共享。
(二)加强劳动力职能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务工人员的综和素质。
当前影响劳务输出发展的最大因素,乃至影响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技术素质低。提高农民素质是致富的需要,也是形势所迫。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产品质量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作支撑。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实用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要着力抓好县、乡(镇、街道社区)三级培训网络建设,并把培训工作沉放到乡镇。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务输出培训。政府要作好扶持与引导,县劳动就业部门、扶贫部门要负责指导协调,负责制定全县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规划,沟通就业地区,畅通就业渠道;乡镇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促进“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转变,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进而提高输出效益,为输入区提供对口的劳动力。同时要加强普法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农民工遵纪守法和切实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村组要加强思想引导和跟踪服务,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以灵活方式就业,转变择业观念,增强主动就业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加强与用工企业的联系沟通和用工信息的动态管理,及时发布用工信息,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减少农民外出就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加强宣传,扩大就业转移空间。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可采取一方面对外输出,大力宣传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成功经验,树立成功典型事例, 引导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一方面实行就地转移两种方式有机结合,想方设法帮助农民转移就业观念,返乡创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努力扩大开展农村开发就业工作的社会影响,积极开辟劳务输出新领域, 实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安排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
(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积极为外出务工的群众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与劳动者鉴定劳动合同,按规定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五)加强对外出务工党员的组织管理。
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原则, 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凡是欲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党员,支部要进行登记造册,建档建卡,注明联系地点和联系方式。加强流动党员自我管理和所在支部对外出流动党员管理的机制,要求定期把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务工情况,生活学习情况向支部作定期汇报。对外出务工党员人数多,相对集中,工作较稳定的要成立临时支部,指派专人负责务工党员的思想教育、政治理论学习和活动的开展,确保外出党员离乡不离党,组织生活有地方过,党费有人收缴,党风党纪有人管。并由他们负责培养外出务工人员中的那些生产能手、业务骨干、拔尖人才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并向党组织推荐,把他们发展成为党员。鼓励外出经商、办实体的党员,把积累的资金和技术带回家乡,创办企业,兴建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
(组织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5 16:00:2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