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每隔一两天就要关注大方信息更新的。因此,对家乡大方的发展,我首先是从网络媒体所悉知罢,其次是从每一次打电话回家给父母问候时所了解的。我想,光从媒体中去了解大方,难以准确的知道我们村庄所有的变化。但是,从网络媒体上去了解大方,是要抱着博爱之心去看大方客观上的发展和宏观上的进步的。从电话中去了解家乡,那只是极小的一块土地,是从主观上和私人感情上去关注一个亲情群体的生活发展情况的。心情虽然同样有爱的体现,但本质上有区别的。对于我来说,我更愿关注的,并不是单一的村庄部落,我们不只是对小小的一个村庄产生感情。对于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只要是贵州人都如同邻居,若是遇见大方人更是如见亲人!何况出门在外的我们更要学会有四海之内皆兄弟,天涯如同一家人的胸襟与态度。
人生,初次踏上陌生的土地,那种怅惘所失的情绪是不能拿物质财富来作比较的。我们深深的思念家乡,那怕是小小村落,一棵白杨树,一片碎瓦,对我无不是一种思念的回忆。记得我与爱妻初次出门,父亲为我们准备一小包家乡的泥土,是采自于自家后院的。还有一小瓶从青龙山流下来的清水。临走时,父亲才把我们的包拿过去,把这些东西装进我的行李,而且他似乎不想让我看到,因为这是极为不值钱的普通东西,他怕我们拒收,嫌此累赘。当我已经要迈出家乡,步入湖南的时候,我再次整理一下我的行囊,想把矿泉水拿在外面以方便
饮用时,我一下子发现原来父亲背着我们在行李包里所做的“手脚”,是一小瓶水和一包用布袋包好的泥土时,我一下子想起了《西游记》里唐王赠玄奘法师的一句话:“宁恋家乡一捻土,莫贪他乡万两金”的话来.我突然喉咙哽咽了,原来父亲送物意味深长,很有寓意。一个甚至连小学二年级都没有上完的老父亲,就凭前些年月出过门的见识就如此有家乡痴怀啊!因为父亲这一举动,让我在出门后的寂寥中有幸常闻家乡的山水气息,为此我感谢我的父亲!!
在越来熟悉的环境中开始慢慢递减了对家乡的眷恋,这并不是我们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感情有所变数,而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要从这份相思中振作起来,努力工作才会有新出路,才会有立足之地。必须每天都要接受有规律的上下班,偶尔还有加班,都是忙忙碌碌的。这不是假话。但凡每个出门的人都知道,打工的现实确实是艰苦的,残酷的。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在外面打工奔波图的是什么呢?图钱财,倒也现实,因为多有点钱可以生病不愁看,房子不愁没钱建,还可以孩子培养一个好的大学生子弟。多好啊!人与人相比,就是这种比法的。尤其在我们农村,比学赶帮,太司空见惯了。
我所在外面看到的,决不仅是看到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富裕的问题。第一,我看到的,是人文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二,先进工业群体带动基层基础工业的篷勃发展。第三,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的跨越。从宏观上讲,整个经济体系都在健康发展,都在成熟的运行着。这些,基础上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历史千百年的发展所形成富美资源。但不乏有这里的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形成的创新理念及人与社会互爱互惠的意识。
我曾经做过调查,在大城市里(以绍兴为例),很多公司高层干部是贵州人的几乎没有,管理层干部的也是极少数,而且都是从基层硬拼出来的,相对文化不高的。苦力工却几乎随处可见。以我们公司为例,公司2009年10月份开展了一次人才招聘活动。前来应聘的人络绎不绝,其中贵州人来了40人(据报名应聘资料),在此40人中,大方人占40%,而且来应聘的几乎都是从事现场直接操作工人,之中有相当的一部分人还没有技术,只能做苦工。从文化程度上看,有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只5个,具有高中学历的1个。就说明了什么?如果我们说贵州穷,大方苦,穷什么?苦什么?一直以来,我们经常在说,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苦什么也不能苦孩子。那么,怎么样才不能穷教育?苦孩子?怎么样才能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蹈前人之穷苦?两个字:教育!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天才哪里有?西方人的童话故事里有,还有学校里有!
我看过大水乡学校的图片,读过令全国人民感动的徐本禹的故事,最近还有赵鹏老师的亲情教育,我内心不止流过好几次的泪。因为,我是教了差不多十年的书,虽说代课,我却是实实在在的做了人生中短暂的教师生活。那日子,既有辛苦,也有甜蜜。家乡的地形特征大家都知道,高山凹谷,羊肠小道。一天二七一十四里的来回。通常一天洗一次衣服,因为两头到达都是一身的汗。说实话,我并不以我们家乡的什么穷苦,而丧志,或抬不起头。我自以为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如果我以大方为我的母亲,我宁愿做一条守护母亲的看家狗。
但从社会发展观和长远的角度上讲,我认为,我们家乡的教育发展有待提升。同时我深痛于我们家乡一些人自我的经济观念很是强烈。别说老百姓,就是当政者也好,为教师也罢,很是缺乏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他们当中有些对待工作是用价值观去衡量是否应该加倍努力。总觉得做人民的公仆用商业算法来计算是划不来的。总觉得为官三年,不富三代也要满足今生。
社会发展,教育先行。从我们家乡实际出发,发展步履难,这是能理解的,毕竟有很多的制约因素。但是我总以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民的思想观念改变的问题。思想不改变,不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让更多的老百姓对这个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老百姓就不能理解国家一些政策的优越性和可行性。老百姓只是看到他们自己房前房后的那一个圈子里的利益。这样,政府工作不好搞,发展得不到有效的顺利的行进。其次,不能再让呆在学校里面的这些秧苗子在教育上栽跟头了。可以告诉他们,现在出门打工的同胞们之前因为缺乏对知识的看重,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的忽视,现在心里在流着血啊!在学校的教育方向问题上,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新时代先进的教育模式转变。不要以为有几台电脑放在电教室里就觉得实现了所谓的远程基础教育。我们不能再做无谓的瞎子的眼镜,而是应该从实际中教会学生真正的具有实用性的远程知识。你想知道发达城市里的科教模式吗,他们的教育优秀并不完全是硬件设备先进或充足,而是他们方法多,他们的心完全是属于这一职业的。他们的学生放学之后,不论是哪所学校的学生,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不管认识不认识,在公路斑马线上走的时候,他们是相互牵着手的。有的甚至连不认识的老人也一起相扶走过。这不是优秀的硬件设备所能形成的效应,而是爱心散播的一种和谐,是一种城市文化素养的体现!
还有一个关于教育的问题,这是一个极普遍的问题。谁都知道,人与人沟通是所有事务本身办理的前提。能不能与人良好沟通直接影响双方产生的印象,是能否成功处理一件事的关键。出门在外,沟通成了大多数人的最大难题。一是语言表达。二是普通话水平。别小看这普通话,很多有能力的人因为普通话说得不好,而找不到好的工作。工作需要能力,说好普通话本身就是一种工作技能。这也是学校教育当前要注意的问题。现在包括以后,我们的学子们还有出门打工的可能,无数的人还要去外地寻求人生的辉煌之梦。现在的贵州人,走到哪里人家一看一听就知道。“一看牙黄肤黑人憨厚,二听一口贵州大方腔。”这是我出门后听到的最多的顺口溜。我可怜现在包括我们这一代的打工人,我更担忧这种苦还会在下一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