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大方论坛信息资讯区资讯分享 → 九成浙商为何“草根”生    点击复制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共分享!
将本页内容分享到: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回复贴子
您是本帖的第 4975 个阅读者
树形打印
标题:九成浙商为何“草根”生
大方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业余侠客
文章:387
积分:2319
注册:2007年3月28日
九成浙商为何“草根”生

日前,浙江省给非公企业排出前百名。鲁冠球、徐文荣、王均瑶……观其履历,人们发现,

   百强里的老板竟有90%出身“寒微”。尽管“英雄莫问出处”,但人们仍难免好奇,为什么———


  人物名 出身 企业名 2002年销售额或营业收入

  鲁冠球 打铁匠 万向集团公司 118亿元

  徐文荣 农民 横店集团   94亿元

  南存辉 修鞋匠 正泰集团   81亿元

  吴鹰 教师 UT斯达康公司 71亿元

  胡成中 裁缝 德力西集团  71亿元

  楼明 军人 广厦建设集团 70亿元

  李如成 农民 雅戈尔集团  69亿元

  郑元豹 工人 人民电器集团 62亿元

  郑坚江 修理工 宁波三星集团 54亿元

  汪力成 临时工 华立集团  36亿元

   

  无须过多罗列,因为后面的90位企业家,不是农民就是弹棉花的,不是裁缝就是修理匠。在浙江,90%的民企精英出身非常低微,创业初期的文凭大多是初高中文化。不少经济学家把浙江现象比喻为“草根”经济,“一有土壤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

发贴心情大方说:

2006/10/10 8:50:21
回到顶部
大方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业余侠客
文章:387
积分:2319
注册:2007年3月28日

始于穷而思变

  第一桶金里装满了血汗

  咬牙拔出锥子,用片破纸包上伤口,南存辉含泪为客人补好鞋。

  回忆充满艰辛与磨难的少年时代,他说:“修鞋那阵子,我每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就凭自己的速度快,修得用功一点,质量可靠一点。”

  刚刚高中毕业的义乌女青年周晓光带着母亲一句话:“会做的不如会算的。”上东北挑着货郎担卖绣花样去了。那是1978年,她17岁,家里有5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全家十口人,任凭母亲怎样“会算”,要图个温饱也是困难。于是,她步行了6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义乌火车站,平生第一次坐上火车去闯世界了。事隔多年后,周晓光坐飞机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犹如家常便饭,但回忆起当年坐火车时的心情,依然激动不已。

  凭着勇气和自信,她用母亲借的几十元当本钱,做起了“跑码头”生意。一个女孩子出门自然比男孩子困难得多,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经常是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路。就这样,六年间周晓光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当时,她只拿着一本中国地图,沿着公路、铁路往前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能使家里人过上好生活。

  六年闯世界的结果,周晓光赚了2万元,掘回了第一桶金。1985年,周晓光嫁给了同样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丈夫到广东进货,她在义乌练摊。以后的故事就极为平常了:几年下来,他们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下了店铺。1995年7月,夫妻俩毅然拿出700万元投资办饰品厂,这是义乌市较早的饰品生产厂。几年时间,这家饰品厂以连续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现在,周晓光有了上亿元资产,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

  和“饰品大王”周晓光一样,浙商的“第一桶金”不少是靠艰辛的血汗挣来的。同样是在1978年,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位辍学后走街串巷为人补鞋的温州少年,稍不留神,补鞋的锥子深深地扎入手指中,鲜血顿时涌出。他咬牙拔出锥子,用片破纸包上伤口,含泪为客人补好鞋。

  这位修鞋匠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亿万富豪,他就是正泰集团总裁南存辉。回忆自己充满艰辛与磨难的少年时代,南存辉说:“修鞋那阵子,我每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就凭自己的速度快,修得用功一点,质量可靠一点。”1984年,南存辉与刚刚20出头的裁缝胡成中合伙,在一个破屋子里建起了一个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后来这家厂一分为二,一个是正泰集团,一个就是今天胡成中麾下的德力西集团。

  相比起改革开放初期创业的周晓光、南存辉等人,当47岁的宗庆后1987年还在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街头推销冰棒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10多年之后,由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去年娃哈哈集团销售收入88亿元、净利润达到12亿元。而他的创业也很简单:从卖冰棍起步,靠一种儿童营养液迅速走红。谈及自己的创业经验,宗庆后的回答很朴素:“创业靠的就是感觉,我可能感觉比较准确吧。”

发贴心情大方说:

2006/10/10 8:50:51
回到顶部
大方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业余侠客
文章:387
积分:2319
注册:2007年3月28日

成于冒险创新

  没有靠山更要发奋成功

  无意中说了句汽车太慢了,一位老乡开玩笑话挖苦:“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

  “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灵感一闪念,王均瑶就这样叩开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尝试解读浙商的财富“密码”:没有靠山,没有资金支持,全靠白手起家,节俭、勤劳、精于算计,等等。

  以鲁冠球为例,他的身份演进过程是这样的:先做农民,后做打铁匠。1969年,他受宁围公社领导邀请,担任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负责人。10年时间靠作坊式生产,拾遗补缺,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有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9年,鲁冠球调整战略,放弃次要产品,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1983年,他承包了万向节厂。1988年,他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了万向节厂的股权,组建了当时还颇受争议的私营企业,1990年万向集团公司成立。1993年11月,“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0年至2001年间,鲁冠球又一口气吃下了3家上市公司。就这样,鲁冠球在中国证券市场悄然构筑了一个“万向系”。这个证券市场上的“万向系”不仅仅只在中国扎根,鲁冠球还在逐步推行他的全球战略。1997年8月,万向集团的万向节正式敲开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大门,成为向通用汽车公司供应产品的第一家中国内地企业。2001年8月,鲁冠球又成功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的收购,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有研究者认为,鲁冠球这样的农民成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老板,花了2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身份不断变化,但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却贯穿至今,即掌握稀缺资源的能力。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稀缺资源的内涵各有不同。

  其实,除了上述“秘密”外,勇敢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也是浙商创富的“基因”。 如果给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取一个绰号,相信不少人会奉送给他“冒险王”的称号:从偷偷摸摸搞摩托,到“未婚先孕”搞轿车,到搞足球被别人玩了状告中国足协,在某些人看来,简直是有点“肆无忌惮”,“不知道自己是谁”。

  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位“中国民营轿车第一人”的拳打脚踢每一次竟然都成功了。摩托牌照早就拿到不说了,汽车牌照在2001年底竟然也让他拿到了。搞足球被人涮了一把后,恼了,闹了,先是把中国足协告上法庭,未果,后又和绿城队的老板宋卫平一起把黑哨给掀了出来。有人因此得出结论:李书福的生存空间正是他胆大包天拳打脚踢出来的,正是因为他比别人胆大,他才能抢先一步,抢得竞争先机,才能一步步地做大,当然他争取的本来就是合理的东西,而那些不合理的制度障碍本身也正在逐步冰释瓦解之中。

  然而,要论“胆大包天”,恐怕最为恰当的人选是温州商人王均瑶:一个16岁辍学的青年,最后成为让资本“飞”上蓝天的企业家。

  1991年,一句玩笑改变了王均瑶的生活。

  那时他只是一个在湖南长沙讨生活的温州小商人。那年春节前,他和一帮温州朋友从湖南包“大巴”回家过年。在翻山越岭1200公里的漫长

  路程中,他无意中说了句汽车太慢了,一位老乡开玩笑话挖苦:“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 “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灵感一闪念,王均瑶就这样叩开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王均瑶居然把飞机包成了。这是1991年7月28日。25岁的王均瑶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的先河,承包了长沙至温州的航线。就连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也预测,王均瑶的胆识和魄力,将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

  “包飞机”包出的第一桶金,王均瑶投在了奶业。他判断:“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个白酒年消费量超过牛奶的国家,年人均喝奶不足7公斤。富起来的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喝奶。”1994年,均瑶乳品公司成立。今天,更多普通百姓是通过超市里的“均瑶”牌牛奶,和这个温州商人建立了联系。

  1998年,他在家乡温州以平均每辆70万元拍得了上百辆出租车的经营权。他的账是这么算的:让每个到温州的人总能先见到“均瑶”。满地跑的是“均瑶”的品牌,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但到了2001年,王均瑶却以平均每辆80万元价格拍卖了百辆温州出租车经营权。因为王均瑶明确了发展主业:航空+乳业。

  当温州全城人都知道王均瑶是谁的时候,他却在上海买地盖楼,把总部搬到了这里。当他35岁的时候,他又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第一人”:在新诞生的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里,有着均瑶集团18%的股份,这是国内首家民营企业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

发贴心情大方说:

2006/10/10 8:51:26
回到顶部
大方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业余侠客
文章:387
积分:2319
注册:2007年3月28日

苦于知识不足

  渴望在学习中创新发展

  节俭、不愿露富、重视学习,学习的方式更多是观察别人的言行而不是在课堂。

  汪力成想退休后再去读一个社会学博士,好好研究一下宗教与文化,以及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当然,浙商们已经尝够了没有文化之苦。当年辍学的王均瑶如今有了个大专文凭,但他还没够,还在学MBA。他以为,不一定要拿文凭,但至少要学好英语。“每周都要与国际经济界的朋友交流,本来我表达的内容很多,但翻译一两句就说完了。我要亲自说……”万向集团的鲁冠球一般不陪客吃饭,不在外过夜,挤出时间都用来学习,他每天从晚上7时到12时看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就是外出开会也要基本做到。因此,只读过初中的鲁冠球,已有60多篇论文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发表,成为一个出口成章并著书立论、能写会说的“农民理论家”。

  记者注意到,浙商中还有一些共同的特质给人印象深刻:节俭、不愿露富、重视学习,而学习的方式更多是观察别人的言行而不是在课堂。

  浙江001电子集团的董事长项青松手上仍然戴着3年前买的一只旧手表,而这只表买来的时候才68元,自己身上穿的衣服也不过是几十块钱买来的。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一家人至今仍然住在公司的仓库里,他认为:“年轻时为了赚钱糊口,我用自行车送客,还去东北三省淘过金,补了三年鞋。而现在钱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没有其他意义。我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希望能早日把飞跃建成世界级优秀缝纫机制造企业,真正打响‘中国制造’,所以根本没空去想什么物质享受。如果我一个人出差,没什么活动,一天六七块钱就可以解决问题。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睡觉是为了补充精力。在这点上,穷人富人都一样。我现在吃饭照样和员工一起在食堂里排队,职工要为我开小灶,我不干。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一家为什么还住在公司的仓库里,其实人睡下去无非就是一张床。”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如今已拥有了杭州大学管理哲学硕士的文凭,可他仍然不满足。他的设想是退休后再去读一个社会学博士,好好研究一下宗教与文化,以及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不少当初创业的浙江草莽英雄,由于年龄、知识等原因,已经或正在悄悄地将企业指挥棒递给自己的下一代。比如苏泊尔炊具公司的帅印已经移交给浙大生物系毕业的少帅苏显泽;横店集团总裁徐文荣曾留学日本的公子已经担任了公司总经理一职,等等。而最近几年来崭露头角的浙江创富精英,绝大多数本身就是学界骄子。
发贴心情大方说:

2006/10/10 8:51:56
回到顶部
大方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业余侠客
文章:387
积分:2319
注册:2007年3月28日

国人应向浙江人学什么

近年来,百万浙商走天下,无浙不成市,这一现象被人们誉为浙江现象,以至有专家以此为课题加以研究,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更是慕名纷至学习取经。浙江人何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能始终保持手把红旗旗不湿,弄潮儿在涛头立、傲视同侪的王者风范,解读其发展轨迹,其中彰显和折射出的五种精神弥足国人学习借鉴。

 其一,闯荡精神。记得若干年前民间就流传一句话,说“全国各地3个上门推销商中,必定有一个是浙江人”。改革开放之初,“跑单帮”似地背着大包走南闯北上门推销,说得难听一点,不啻于“拿热脸合人家的冷屁股”,忍受多少白眼揶揄不说,光说在举目无亲的环境下起早贪黑、赶车问路之苦就非常人难以承受。而浙江人正是藉以这股艰苦创业的闯荡精神,先人一拍完成了原始积累,闯出了天下,闯出了名闻全国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宁波服装城、绍兴轻纺城、永嘉电器城、温州小商品市场等等。在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市场经济一日千里的今天,不少地方国人却依然画地为牢,足不出户,缺少走出“一亩二分地”闯荡世界的吃苦劲头和冒险精神。不客气功地说,保守僵化正是一些国人难以脱贫致富的穷根之一。

 其二,创业精神。“浙江精神”内涵丰富,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堪称为核心内涵。杭州的传化集团从一口水缸起家,用16年时间发展成集精细化工、日用化工、高科技农业、和物流商贸四大核心产业的现代企业集团,万向集团以“奋斗十年添个零”为目标实现日创利润每10年增长10倍,宁波的波导集团10年后由现在销售百亿元改为百亿美元……在浙江,如是类似天方夜谈的创业奇迹可谓信手拈来,举不胜举。毋庸讳言,不少地方国人的创业热情、豪情、激情是无法与浙江人比肩的。可以说,在WTO冲击和改革改组改制必然带来下岗失业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势下,对少数至今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国人而言,接受“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求人不如求已”的价值理念,自觉创业、自主创业,不仅是浙江人先声夺人留下的昭示,更是个人求生存、谋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必然取向。

  其三,思变精神。以变应变,因势而为,无为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以说是浙江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宝贵经验。无论是雅戈尔、正泰集团历经数次改制改革,国有资本重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不断制度创新,还是小商品市场由“造假”到“打假”,由“无商不jiang”到“诚信经营”,无不体现浙江人把握时势、以变应变的核心理念和作为。当浙江人通过“否定之否定”实现“第二次飞跃”,亮出“诚信浙江”名片时,有些地方的“李鬼”们却正在暗中作祟疯狂造假赚昧心钱。相形之下,比起浙江人的应变思维,一些国人则显得有些相形见绌。不少地区国人同样拥有享誉全国的地方品牌,之所以难以将蛋糕做大,甚至呈现日见式微、穷途末路的颓势,经营者对市场变化应变迟钝、应对不力不能不说是重要导因之一。

  其四,包容精神。浙江人在“走出去”掏外地人腰包的同时,千方百计将外人“请进来”掏自家人腰包,践行了“三家挣钱五家用”的朴素理念和“取之社会,反哺社会”的金科玉律。他们不仅激活本地民资,还慷慨地全方位对外开放,舍得把有赚头的项目向外地资本开放,把回报丰厚的项目拿出来招商引资,与其说这是气魄和包容,毋宁说这是欲取先予、因小得大的大智若愚。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国人排外心理严重,他们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视外地人为异类异已。殊不知,世界已进入“地球村”时代,这些人实在应该学学浙江人的包容,摒弃孤芳自赏、唯我独尊的狭隘小气,像对待家人一样,平视、尊重、礼贤外人。

其五,人本精神。浙江人民以劳动为本,干部以务实为本,政府以服务为本,充分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事实证明,浙江的发展源于发展以富民为先的理念,源于富民以创业为先的内力,源于创业以环境为先的举措。可见,全民创业、富民强市须臾离不开以人为本。没有民富哪来市强?没有创业哪来民富?没地环境哪来创业?没有人本哪来环境?因此我认为,无论何地,要想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浓烈社会氛围,尚仰仗于这些地方的人民公仆们的真正人本化行政、人文化建设、人性化服务,一言以蔽之,像浙江官员那样亲民、爱民、为民。

发贴心情大方说:

2006/10/10 8:53:21
回到顶部
叶长青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3048
积分:17357
注册:2007年3月16日

几曾闻打工者浙江人几许?只听到经商人多数看浙江!

佩服浙江人!

发贴心情叶长青说:

2006/10/10 12:12:28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