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把农户迁往生存条件较好的地带,一方面是退耕还林,恢复植被,进行生态建设。
资料显示:1988年至今,毕节森林覆盖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1284.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加到31.88%,全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15平方公里。2005年的毕节生态建设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项目:石漠化治理。
“国际上很多人认为石漠化是无法治理的,可是我们的专家和学者经过科学论证和试验,证明石漠化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理的。”毕节地区发展与改革局副局长雷先用说。
在吴愿学看来,这一切都表明毕节正在朝着更加理性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但是他说,选择了现在这一条理性和全面发展的道路,毕节也经历了很多的曲折。
1988年,毕节试验区刚成立时就确定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三大主题,要求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处理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当时很多同志,包括自己都没有清楚到认识这个方针,对试验区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够,致使在制定试验区的规划方案时,更多的强调了招商引资,建大工程上大项目。有的地方甚至一看到民主党派人士,就提出引资要求。
1995年时,政府重新调整了试验区发展规划,但也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1997年,在各方面没有显著改变的情况下,很多人对试验区的发展几乎失去信心,试验区发展也陷入了低迷阶段。重新的焕发生机是在西部大开发之后,处在民主党派帮扶对象和中西部合作基点的交叉点的毕节,重新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发展的机遇。近两年来,在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引资下,先后有50家大型火电厂和煤矿在毕节建立,使毕节成为“西电东送”的电源点。表面平静的毕节正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这是一个在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上搞试验,决不能期望它像沿海发达地区那样,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就能使大家都富裕起来。在没有国家任何特殊政策的前提下,毕节的探索对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更具有示范效应。”吴愿学说。
“天下无贼”与“和谐社会”
在毕节地区公路两旁,常常会看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标语。
这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是毕节形象大使,他们会热情邀请来往的客人常来做客。
68岁的农妇李淑彬曾当选过全国劳模、贵州省人大代表。她被认为是毕节最富有的女人。1983年,她向县林业局贷款9万元,自己筹资19万元,承包了大方县4350亩的荒山,开始植树造林。20多年来,她和老伴、儿子、儿媳、孙子全扑在了这一片林子中,而今的林子已是郁郁葱葱。可李淑彬说,她要把所有的林子捐给国家。
李淑彬同村的人也开始在荒山上植树,李淑彬每年育苗时,除留一部分出售外,全部无偿分发给村民。她的理由很简单:大家都有树种了,就没人偷我的林子了。
20多年来,李淑彬的林子没有发生过火灾,也很少被人偷。很多人自愿替李淑彬守林子。“那是因为我让偷林子的人来看林子。”李淑彬说。
在李淑彬看来,天下是没有小偷的。她定下的规矩是:如果你向我检举了一个偷树木的人,我就给你奖励100元钱和一袋化肥。然后雇佣那个偷树木的人来看林子,直到他检举出下一个偷林子的人接替他看管林子,同时他也可以得到100元钱和一袋化肥。以此类推。据称,已经有20个人因此替李淑彬看管过林子。也常有一些人自愿去为她巡山。
“雇佣小偷来看家,这种管理方式或许只有毕节有。但这就是毕节人,纯朴、善良、乐天。”毕节地委宣传部陈贤说。这位年轻干部在外地读完大学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可他坚持回到毕节。他说他喜欢这里的人,在这里,人看人是朋友,不是狼。
“和谐社会这个提法是胡锦涛同志在毕节时最早提出来的。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不但要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社会才可以在以人为本的目标下和谐发展。”在吴愿学看来,胡锦涛最初确立毕节试验区时,确定的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就是要解决这三个关系,将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人自身的生产与发展系统全盘考虑,综合整治。
“当然,三大主题探索是长期艰巨而复杂的战略任务,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为试验区,毕节以前是在探索,以后还将继续探索,但它的存在与健康发展,无可争议的表明,即便是中国最穷、生态人口压力最重的落后地区,也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那么全中国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吴愿学说。
来源:新京报 2005年 记者: 秦文 来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8 12:13:0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