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大屯土司庄园与水西文化 由于职业关系,我采访过多处庄园,如四川的刘文彩地主庄园、西藏的帕拉农奴主庄园等。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多用阶级斗争眼光去观察,忽视了文化角度的欣赏与吸收,不免留下许多遗憾。来到毕节,听说这里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屯土司庄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当地四大旅游景点之一,我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一见的机会。
走向大屯
一个雨后放晴的上午,在毕节行署外宣办唐光甫副主任和毕节市旅游局肖家仲局长陪同下,共乘一辆中型越野车,向目的地出发。
大屯土司庄园位于毕节市东北100公里的大屯彝族乡。汔车在通往四川南部的一条平坦的公路上疾驶,穿过长长的山神庙隧道,越过悬崖夹壁的峪地,眼前一派峰峦叠嶂、云雾缭绕、牛羊出没、道路回环,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后拐进乡村公路,汽车开始颠簸,景色也随之变换:秀美的小镇,清丽的村庄,热闹的田野,插秧的农夫……三个小时后,汽车接近大箐山麓时,唐主任对我说:“快到了,前面就是。”我顺着他的指向看去,只见不远的一座山坡上,散落着依稀可见的建筑群,那就是大屯土司庄园。它置身在万绿丛中,含羞遮艳,似乎不好意思见我们。肖局长介绍,它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为彝族土司余象仪所建,后经其子余达父多次扩建,始成现状。
说话间,汽车在一条小街旁嘎然而止。下车顺右侧小道前行百米,一座高大古老的庄园展现在眼前。记者凝神举目,庄园依山势而建,气势宏伟,坐东南向西北,一排排青色瓦房,歇山拔顶,层层叠叠,四周高墙围圈,四角碉堡森严,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换了装的布达拉宫,端庄、凝重、威仪。
延缓坡而上,穿过5米高的白色院墙,方看到庄园门楼,小巧而别致。双开的大门上,贴着彩绘门神,持刀抱剑,一左一右,似乎不让我们进入。这时,出来一位男士。经介绍,方知是庄园的管理负责人,姓王名安昌,34岁,个子不大,对庄园的了解可不少。他说,庄园的主人余达父,是个颇有学识的进步人士,不仅彝族文化底蕴丰厚,且精通汉文化,早年留学日本,还是同盟会会员。因此,他主持建造的这座庄园,具有彝族、汉族和大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整个建筑呈中轴大体对称的左、中、右三路主体结构,各路均有三重堂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贯通。在王先生带领下,我们的参观延着1中路、2右路、3左路的顺序开始。
1、中路
中路是整个庄园的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面阔五间的大堂、二堂(对厅)和正堂(正厅)。
大堂的主体建在3米高的石台阶上,像一座宏伟的宫殿。堂前是半月式如意踏跺与垂带踏跺的组合,构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迎宾阶。
走进大堂,首先是那高阔的卷棚、宽厚的穿枋、精雕细琢的托峰、玲珑秀美的格扇、疏密有致的漏窗,使人感到开阔而新奇。其结构造型古朴典雅,错落有致。相传是余达父留学日本回国,以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为主,融仿奈良唐招提寺风格所建。中堂是堂屋,东西耳房各一。堂屋有前二门。前门为敞门,愈显厅堂之宽阔;后门为太阳门。两门形式各异,使得大堂格局严谨之中有变化,颇具匠心。堂屋有四根大柱,威然肃立。耳房门面有花窗,雕刻着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龙虎图案。檐坎边沿有美人靠,圈成回廊。王先生说:“设置回廊的目的是让平常人绕过大堂进入庄园。因当年大堂后门即太阳门通常锁着,只有尊贵(五品以上)的客人到来才打开,直接穿过大堂进入后院。
据介绍,当年大堂常用来做法庭。余达父的姨太太徐丽芳,有文化,人精明,凡土司辖区内的民事纠纷及盗匪劫案,均由她审理。—有案件待审,徐丽芳便端坐堂中,两边侍卫肃立,墙上的法律条文赫然夺目,高大宽敞的大堂内,气氛森冷肃杀,威严十足。
回望大堂门外,宽敞的院坝上,花红草青,荫郁的常青树与墙外的竹林遥相呼应。这也许就是当年大堂又名“松声竹韵楼”的缘由吧。
穿过大堂是小巧的院坝,对面是去二堂(对厅)的19级石阶。石阶上刻着各样花纹图案。王先生拉我蹲下,指着石阶上的石刻说:“彝族以虎为图腾,这些花纹都与虎龙有关。”我一看,果然如此。那上面或动物或植物或其他图案,在千变万化的刻制中,最后总带有变型的虎头龙尾。整个庄园,无不如此。
二堂又叫对厅,两面靠围墙而建。里面的雀提、斜撑、斗拱、石墩,均精雕细刻而成。上面有大量虎花龙纹,再现了彝族人民对龙虎图腾的崇拜。
对厅二堂,没有大堂高大,花纹图案与各种设置也明显趋于柔和。王先生说,这是和它的用途分不开的。当年对厅作为磨房、书房、餐厅使用。时有家兵百余,佣人百余,都在这对厅左侧房间里用饭。对厅右侧原来设有书房,并有坐凳四个,茶几两张,书柜八个。遥想余达父这位彝族诗人,在书房品茶读书,徘徊呤诵,挥毫泼墨,是何等雅趣。
对厅前后的庭院,是余氏家丁操练的地方。当年余达父曾专门请了一位黄姓武师组织家丁训练。庄园曾受过几次土匪的攻击却安然无恙,与此不无关系。
再往前是正堂。
正堂又叫正厅,是庄园历史最早的一座建筑,背靠内围墙而建,两面山墙上绘有牡丹荷叶卷草和虎的变形图案。正厅堂屋的后壁设有一道后门,是通往绣楼的惟一通道。
正厅的耳房是余达父及家人居住的地方。余达父妻妾较多,其中前面提到的徐丽芳,是一个传奇人物,不仅处理事务精明干练,且善用双枪,领兵打仗丝毫不逊于男子,是当年土司庄园的实权人物。另一位重要人物“老官奶’(余达父的姐姐),曾辅助徐丽芳管理庄园事务。徐死后,余家就由“老官奶”掌管。中路到此结束。
2、右路。
右路依次为东花园,客房,仓库,绣楼。
东花园又名“亦园”。园中有主人东度扶桑引植的六棵樱花树,树下植各种花草,石凳石桌散布其间,一派爽心悦目,宁静致远。据说,当年余达父常游东花园,且每到必令仆从带上文房四宝,兴之所至,写写字,作作画,吟吟诗。我们看到“亦园”门框上刻有一联:“莺花日办三春课,风月天生—雅人。”这自况之联,体现了作者好学谦恭的文人风范。
客房是东花园中的主体建筑。面阔三间,悬山顶经,从总体设计到细节布置,都极为精致。王先生说,这里是当年土司招待尊贵客人住宿的地方。
过了客房便是绣楼。 绣楼是一座木结构的亭式建筑,鸳鸯瓦盖顶,歇山飞檐,上下两层,下层作厅,上层住宿,房屋各处精雕细镂着花纹图案,远远看去,像一座精巧别致的工艺品。我顺着扶梯上楼。楼上四周有栏杆,围成一圈走廊,扶栏眺望,远山近景,历历在目。绣楼四面高墙,惟一通道是正厅的后门,进出必须经过余达父夫妻住处。绣楼里专住土司的小姐。那个时代的大户千金,不可轻易示人。因此,不许随便外出,也要防止外人进入。所谓“养在深闺人不识”,这便是一处真实的写照。不过,女养深闺也有好处,可以学得不少东西。据说,余达父的几个女儿,不但熟悉女红针线,而且精通文墨,连丫环也能略识文字。只可惜,她们虽渴盼体会外面的世界,却受到这般禁锢,独坐绣楼,也就只有枉自凝眉了。
绣楼前面不远处是库房。因早年被火烧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块百十平方米的乱石地基,杂草丛生。但是,那残垣断壁和厚大的基石,尚能折射出当年佃户交租的身影和粮食满仓的富足。至此,右路参观结束。
3、左路。
左路依次为轿厅,雅堂,祠堂。
轿厅东傍大堂,背靠西花园,是用来起轿、停轿及供轿夫居住的地方。据介绍,当时轿厅住着8个轿夫,4个马夫,个个身强力壮。主人一上轿,轿夫抬轿,马夫开道,前呼后拥,好不威风。
过了轿厅就是西花园。西花园又名“时园”。这里遍植奇花异草。有象征吉祥的金桂和银桂;有颇具人性的紫薇树,它的俗名叫“抠痒树”。记者好奇地抠摸它一片枝叶,真的满树微微颤动。这四棵紫薇开花,一片火红,即使在庄园之外也能看见,真乃“深园不锁春”。
土司庄园的精致做工,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这西花园。园中的三座建筑——雅堂、风雨桥、祠堂,各具特色。
雅堂即遂雅堂,通间无隔,开阔敞亮。四周门窗上的雕刻,除了龙头虎首,还有梅兰竹菊,体现了古唐文化同彝族文化的融合。
遂雅堂既是客厅又是书房和展厅。据介绍,余达父的《遂雅堂诗集》十四卷,《罂石精舍文集》四卷,《岭拾宝集》二卷,《通雍余氏宗谱》一卷,《且竺野史》四卷,均创作于此,展示于此。可见,当年的遂雅堂,既是以文会友的场所,也是学术交流的重地。
从遂雅堂的设计到《遂雅堂诗集》的产生,可见这位彝族诗人的不同凡响。面对雅堂,除了发人杰地灵之感慨,它似乎提供了关于文化开发的思考。
风雨桥是西花园中独具特色的一座建筑。它用木结构架于池塘之上,桥两旁造有座椅(又是桥栏),好似飞来之椅悬于空中,供憩息观鱼之用。桥上有棚,风雨桥既桥亦亭。
风雨桥下是双环鱼池。鱼池四周建有护栏,围栏上刻有龙的变形花纹。置身风雨桥,抬头可以观赏四周景致,低头可以与游鱼共乐,令人心旷神怡。
据说,当初风雨桥的设计为斗拱形,因余达父官阶不够,朝庭不允,只好修成现在的样子。
祠堂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是余达父祭祀祖宗神灵的地方。余达父本姓奢,为“扯勒”世家,他是奢崇明之子奢震(余化龙)的第十一世孙。原供有余氏自奢崇明以下各代祖宗牌位及其他神像。当年有专人负责打扫与烧香换水,终日香火不断。
祠堂的第二层,楼外有走廊,右侧有木楼梯相通。走廊的木栏杆上雕刻有变形的万字格图案,象征余家万代平安、子孙发达。打开楼窗,西花园景尽收眼底。放眼望去,群山环绕,松柏泛翠。可以想见,当年余达父登楼远眺,一定是抒怀祖幽思,绘后世蓝图。
最后是参观碉堡。该庄园共有石、土碉堡六座,分布于东西南北四角和左右中轴的两端。无论是土碉还是石堡,都垒得相当坚固。碉堡的墙壁上,都有了望孔和射击孔。六座碉堡既可独立使用,又可相互策应,使得庄园戒备森严。
这六座碉堡中,以东南角一座最具代表性。该碉为土碉,碉高32米,表面分为上下两层:即瓦面和碉体;内部则有九层楼。墙体厚度由上而下渐厚,从0•7米到I•5米不等。登上顶层,可以俯瞰庄园全景,监视庄园内外动静。
碉堡建筑是封建庄园城堡的典型,是封建土司制度的特殊产物。
活的水西文化史
参观完大屯土司庄园,就像读了一部厚厚的水西文化史。
所谓水西,就是乌江鸭池河水以西之称。从蜀汉至清初的1400多年间,毕节属水西,归彝族世袭统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水西文明。丰富的彝学文典,使水西成了中国彝文化研究中心。这里,深明大义的彝族首领济火,为诸葛亮南征献粮开道,受封创建了部落之邦——罗甸王国;如今,残留的都城和武侯祠遗址,任人凭吊。这里,巾帼女杰奢香夫人,为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开九驿以通中原,声震明王朝;如今,光洁的驿道石仍映着万里西行的艰辛。这里,水西人击碎了吴三桂搞民族分裂的图谋;如今,硝烟远逝,战场犹存。这里,庄重气派、古朴典雅的大屯土司庄园,它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房一舍,一林一园,一碑一坛,一桥一水,一锅一灶,一碗一筷,一杯一盏,一菜一肴,一床一被,一衫一巾,一梳一簪,一桌一椅,一马一轿,一锣一鼓,一琴一瑟,一歌一舞,一刀一枪,一笔一墨,一册一卷,一雕一刻,乃至一花一草,铸成了一块解读水西文化、研究土司制度的活化石。仿佛还印证着那句名言:“百年的皇帝,千年的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