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基础与方向
高致贤
正常的创新是发展与进步的前提,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和发展。个人如此,事业依然,社会也是这样;要进步就得有创新,要发展也得有创新。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但如何创新呢?这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为了鼓励创新,不少国家或地区,政府设立了创新奖。譬如,美国政府的创新奖就是每年都举行评选。评优标准有四个,包括:创新性、重要性、有效性和可推广性。创的绝对前提是“新”,但还要区分这新对社会、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大小;看其实施效果如何;还要看这新成果有没有推广价值,能不能推广。袁隆平的水稻品种更(创)新,就具备了前述“四性”。故受到社会认可,政府奖励,民众拥护。
创新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基础,二是方向。没有基础的创新,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成空中楼阁;没有方向的创新,便是盲人骑瞎马!为什么呢?创新的目的不明确,有时便会适得其反。而今的某些所谓“创新”中出现了一种浮躁心理、短视行为,缺乏创新的牢固基础和明确方向,盲目乱“创”,这对创新很不利。就以建筑物为例吧:
因为有创新,现代建筑的技术先进了,因为有创新,建筑材料也丰富了,这是一种进步。但建筑形式之美及建筑物的坚固性,就未必赶得上一些古代建筑物了。报载:云南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联合国尚未通过认证批准之前,丽江就发生了强烈地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丽江古楼建筑已被地震摧毁了,便派员实地复查,发现丽江古建筑完好,认为这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于是,顺利通过验收,很快批准加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从一个方面证明某些古建筑的坚固程度高于许多现代建筑。也说明某些现代建筑的创新中没有继承下古建筑的坚固这个传统基础。
创新是一种变化,变化不一定是创新。变化不是无中生有,得有一个基础,即是从某种基础上发生发展变化而来。如果没有传统依据为基础,也无现实发展的需求为方向,盲目乱变就不叫创新。为什么要有传统依据呢?这是文明的传承。就以房屋来说吧,经过若干若干代人的不断创新,而今的房屋形式变化万端,与远古时代人类穴居的“房舍”已有千差万别,这便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但不管你怎么变化,它的基本功能仍然离不开人类穴居时的洞穴那遮风避雨的作用。这就叫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我们的创新传统根基。离开这个根基的创新,就成了空中楼阁。其实,这“空中楼阁”中的“楼阁”也是有其“宗”的,只因它的创新脱离了根基,故只能放在“空中”。空中建不了楼阁,脱离根基的“创新”,说好听点叫标新立异,否则就是瞎胡闹。这种创新也在变化,但它的变化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促进发展的所谓的创新,是不成功的。而现代建筑中那些既有古建筑之坚固性,又具现代建筑之形式美者,便是出乎于古建忧良基础之内,入乎于古建筑物陈旧形式之外的独特创新!
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抓住创新灵感,或提出创新设想,甚至于决定创新课题,到创新成功,其间均有一个艰苦的过程,有的过程还很漫长,甚至有几代人才完成的。这种创新倘若由浮躁心态与短视行为者来完成是不太可能的。记得秋风在一篇关于建筑的文章中说过:现在有些人认为唯一有价的时间就是现在,而又认为现在有价值的时间短暂。他们恐惧时间之流逝,便拼命地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本人最快地做最多事情,捞取更多利润,而不计作业之后果。由此产生了一种对创新的迷信。这种意识形态导致了建筑的快餐化。不管房屋是否具有永恒之美,甚至是否坚固,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迅速把房子造出来,满足当下的需要。汶川大地震中,同居一镇,同期建筑,同样造价的房屋,有的坍塌无遗,有的巍然不动;有些造型花哨别致,造价很高的房屋也倒塌了,而那些看去并不怎样新颖、造价亦不很高的楼房却未倒塌。这就是创新有无根基的表现(其中涉及到腐败的另当别论)。
创新是一种发明,发明就应有其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正确的方向是什么呢?那就是要为人类谋福利,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创新灵感的产生,往往有其偶然性。一旦有了创新的灵感,便要开始创作(新),可在这个将偶然变成必然的运作过程中,创新的方向就产生了目的性。如牛顿从苹果坠地中产生研究灵感是偶然性,但在此基础上的研究中就有了为人类造福的目的性。而有些人的所谓“创新”,目的就是为了一己之私利;甚而怀着某种不可告人之目的,不惜祸国殃民。不是吗?建筑上的所谓“创新”,就是他们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如何做好表面工作来掩盖实质上的偷工减料,藉以蒙蔽过关。这种创新是没有传承的。而某些生产药品者搞所谓的“创新”呢,就是将原有的药物改名换姓,减少数量,换个包装,从而提高价格若干倍,黑着心肠坑害患者,不顾人命关天。
创新的过程,实质就是对某些传统项目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的过程。譬如某类产品的一代二代……,或称为一号二号……,根据一个基础,选准一个方向,步步深化,遂渐发展,不会一次定型一种拔尖儿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