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爱大方论坛 http://www.idafang.com/index.asp

中国贵州省大方县人民论坛,爱大方的人们请来此相聚,讨论关于大方的一切!
共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3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转帖]什么是“道”“德”“法”“礼”——老子和孔子咨询流派揭密

1楼
漫步者 发表于:2006/10/8 15:48:56

中国管理传播网 沩波


现在很多人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各样的误解,特别是曾仕强先生的《中国式管理》推出以后更是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为了正本清源,我们需要了解老子和孔子这两位中国管理咨询的开山派人物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和主张。


一、什么是“道”?


道:实际上就是“本性”,又分为自然的本性(天之道)和人的本性(人之道)。那两者的本性又是什么呢?古人已有说法: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具体来说就是:自然的本性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物极必反:事物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动收敛、返回。但是人的本性就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马太效益、赢家通吃、贪得无厌、得寸进尺。


二、什么是“德”、“法”、“礼”


这三者都是对人性的约束,因为不对人性加以约束不仅会给别人带来危害,最终也会给自己带来危害,所以需要对人的本性进行约束。


其中“德”就是“不贪”,是自律;“法”是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是他律;“礼”是天子制定的等级秩序,是暴力强制。


三、老子的“德”派咨询


老子是周朝的史官,也就是集团公司老总的咨询顾问,专门研究历朝历代帝王的成败得失,并整理成咨询报告提交给老板参考。老子费了毕生心血整理和撰写了伟大的咨询报告《道德经》,主要观点就是:大老板(天子)你要用“德”约束自己和分公司老板(诸侯),不要太贪得无厌了,要让老百姓先富起来,否则天下就会不稳。其实这些思想在周朝前几任老板都做得比较好,到周成王这里就不行了,心想:天下都是我的,我还有什么必要约束自己,约束那些分公司老板他们也不会干呀!所以他就将老子的咨询报告丢到了一边。老子一看,完了!这样下去总公司肯定要破产,我还是趁早走吧!于是他辞职了。


四、孔子的“礼”派咨询


老子赋闲在家以后,由于当过总公司老板的顾问,名头太大了,前来拜访的咨询师络绎不绝。其中有一个姓孔的小子一直想通过做咨询师出人头地,苦于没有机会,看到老子放着千万人朝思暮想的职位不干,就来问他具体情况。他了解了老子咨询报告的内容,又仔细了解了老板的态度,于是心里有底了,既然老板不喜欢“德”派咨询,那我就创立一个老板喜欢的咨询流派不就可以谋到老板的咨询顾问一职了吗?


孔子回来以后就埋头搞“研发”,终于创立了“礼”派咨询,主要观点就是:老板你是“天的儿子”,不用约束自己,你只要约束天下其他人就行了。怎么约束呢?就将天下人分成三六九等,厉害一些的人(精英)就让他们多得点;不厉害的人(老实人)就让他们少得点;对于那些不安分守己的人(匪类)就坚决“喀嚓”!这样一来天下不就太平了吗?


孔子创立了“礼”派咨询以后喜不自禁,急匆匆地到处推销。由于当时总公司已经名存实亡,没有推销价值,只能到各家分公司进行推销。可是分公司老板有的还是持“德”派观点,认为“礼”派是害他,不予理睬;有的是“大老粗”,看不懂,直接丢到一边;还有的认为条条框框太多,太复杂,难以操作。总之,没有一个老板聘他为顾问。


可是当时的咨询流派只有“德”派和“礼”派,“德”派已经失败了,而“礼”派只是还没有成功,所以加盟“礼”派的咨询师趋之若鹜,最鼎盛的时候孔子的咨询公司有3000名在职咨询师,可谓风光一时。


五、咨询派系之争


既然是有了不同的派系,自然就会发生明争暗斗,最激烈的有两次: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将礼派咨询师全部赶尽杀绝,所有礼派咨询文本全部烧掉,礼派咨询几乎灭绝。然而风水轮流转,到了汉朝竟然出现了“罢绝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形成了礼派咨询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且在以后的历史朝代中成为了主流咨询学派,到今天还有很多奉“礼”派为正宗的咨询师,可是“德”派咨询反而一直成不了主流。


上面虽是“戏说”,但是各位看官不要看过以后一笑了之,如果哪位有心的朋友据此思路编写一部《中国管理咨询史》岂不要比《水煮三国》之类的小儿科有趣得多。大家也请放心,本人绝对不会追究版权问题,如果能稍微提到在下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是《主体管理学》创始人)

2楼
叶长青 发表于:2006/10/9 8:44:43
呵呵,有意思!现在中国的咨询派系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可惜,有水准的不多。
3楼
看客 发表于:2006/10/25 15:09:46

好文好文,几位当深入讨论之!

4楼
看客 发表于:2006/10/25 20:17:31

我晕,自省啥?

5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10/27 12:16:19

叶子曰:世间诸生人等,道,勿所欲也,儒,亦勿所欲也,佛,更勿所欲也;几者皆不欲具之,欲备何也?名,所欲也,利,亦所欲也;二者有法可得,舍道儒佛而取厚黑者也!

李宗吾君,洋洋大篇铸就《厚黑学》,虽为世人齿弃,却为世人行践之。看官可搜之索之一读。

6楼
漫步者 发表于:2006/10/27 16:08:35
厚黑除了广泛应用官场,还被人们繁荣在商场、情场等人际关系范围。
7楼
漫步者 发表于:2006/10/28 12:48:04
孟子的仁政(转)

一个人如果有了好主意,不让他说出来,那就憋坏了。

孟子可能就属于这类。

孟子后来的成功,首先得力于他摊上一个高素质的娘。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孟家原先的住处附近有一块墓地,跟着巫婆跳大绳儿,跟着孝子学辟踊,孟子小小年纪就会模仿孝子们捶胸顿足的样子了。孟母一看不好,赶紧搬家。幸亏那时的房地产不是太贵,孟母一个小寡妇也消受得起。没想到这次搬家还是搬错了地方,新住处附近有家屠户,孟子居然又跟人家学起买卖和杀猪宰羊的事了。孟母无奈,只好再次搬家。这次搬了个好地方,直接搬书院附近了。书院是那时的国立大学,学生多为贵族子弟,这样孟子就能学到好多东西了。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孟子感觉自己肚里的东西差不多了,就开始游街串巷叫卖了,孟子给它们注册一个商标曰“仁政”。

孟子是直销,直接找到客户的家门上,其所遭遇的待遇,当然跟现在的直销商差不多,东西不好卖,时有尴尬与落魄。比如孟子见魏国国君梁惠王,两个人就是一见不钟情。梁惠王不客气地喊:老头儿,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可惜孟子根本不会现代推销术,现代推销术的宗旨是客户要啥咱卖啥,于是我们看到孟子比客户还不客气,连一个微笑都没有:本店没得可卖,有的只是仁义!

这个开场非常有意思,开场就意味着结束,孟子的仁政,在梁惠王这里,估计是推销不下去了。一则是此时的梁惠王需要的是国力、复仇与争雄称霸,根本不需要仁啊爱啊的;二则是,孟子的仁政主张,动作难度较高,比如要求梁惠王与民同乐什么的,谁能做到呢?因为更多的时候,帝王的快乐是建立在百姓痛苦之上的,统治者是牧羊人,被统治者是羊羔,羊毛出在羊身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的从百姓身上拔毛的过程,“今天明天和昨天里”里,宋丹丹扮演的那东北娘们都知道直接从羊身上拔毛,给自己的爷们儿织毛衣,何况国君这等大牧羊主呢?他们简直是到处拔毛,奉行的准则是,既让羊儿不吃草,又让羊儿多长毛。所以,统治者快乐了,百姓准不快乐!而孟子的意思是,要让羊儿多长毛,必叫羊儿吃得饱。奈何统治者总是不明白这一点,孟子就给他们画了张草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每每看到孟子这个草图,我就一腔悲凉。百姓活到五十岁才可以衣帛,年轻的时候穿布衣倒也无所谓,问题是那时的人寿命较短,五十岁时可以衣帛,差不多就是准备寿衣了;七十岁可以食肉,人生七十古来稀。人一般活不到七十岁,即使活到七十岁,牙早稀到近无的地步,还吃什么肉啊!至于颁白者不负于道路,直到如今仍没有实现,我见到一些颁白者,大冷的天躺坐在水泥路上,脸前放个破碗,给路人要钱呢…总之,孟子的理想说高也不高,无非是个不饥不寒的温饱问题,说低也不低,因为两千年来,中国人净围着温饱奋斗了!直到今天,惊心动魄的饥饿,仍是40岁以上的国人心灵深处最恐怖的记忆!

孟子与梁惠王是话不投机三句多,但梁惠王好歹执行的是尊重知识分子的政策,至少表面上还尊师重教。而孟子为了推销自己的仁政,也是个很有耐心的好老师,用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没想到,仁政还没有推销出去,梁惠王就死了,代之而立的,是梁襄王。孟子会会相面术,一看梁襄王,就知道没戏-“望之不似人君”。孟子泄了气,离开了魏国。

孟子所见的大客户,除了梁惠王,还有齐宣王。齐宣王是个很有意思的客户。第一,他并不欣赏孟子的产品,可是他却让这推销员呆在自己身边,偶而跟他切磋一下。第二,齐宣王这人很坦率,坦率到近乎可爱的地步。这种坦率,可能跟管仲所带来的风气有关,众所周知,管仲帮齐桓公谋取春秋首霸之地位时,大力推行“繁荣娼盛”之国策,光国营三陪小姐公司就开设三百家,用来引进人才和吸引外资。孟子跑齐国那会儿,不知齐国的三陪小姐政策是否还是基本国策之一,但是,齐宣王对待孟子,还是很友善的。齐宣王不但没有象梁惠王那样直呼孟子为“叟”,而且还经常拉孟子一块儿谈心。可惜的是,孟子推销自己的仁政时,对客户道德方面的指标要求过高,齐宣王老觉得自己做不到,于是我们就看到这可爱的君主把孟子当心理医生了,一会儿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一会儿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一会儿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再就是说:寡人有疾,寡人好乐,而且爱的还不是主旋律歌曲,而是流行音乐靡靡之音…碰到这么一位可爱的学生,孟老师也是难得的耐心,对于学生的私好一一肯定,然后夹带上自己的私货:好勇也不是什么毛病,就看国君你爱的是大勇还是小勇了,仁政才是大勇;好货也不是什么毛病,要是跟百姓一块儿好就是仁政了;好色也不是毛病,谁都爱这一口,你跟百姓一块儿爱,做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就是仁政了。至于爱乐,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学生问题多,老师口才更好,不过老师口才再好,捱不过学生开小差,老师说到关键处,学生就开始“王顾左右而言它了”。最后孟子还是回家教书去了,幸亏那时可以随便开设民办学校,这也应该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孟子带了些研究生,做了几篇学术论文,由于用不着评职称,在世时也没心去出版,直到后世的学生把它们汇编成册,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孟子》。遗撼的是,孟子的仁政在后世被聪明的统治者当作庭前的羊头了,比如汉宣帝的儿子想真的搞仁政,惹得他老子大怒:“汉家自有制度,一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仁德教、用周政乎”!可见所谓的独尊儒术纯粹是挂儒卖法!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位亚圣,可能也是给臣民看的!

到了朱元璋时代,孟子的亚圣地位甚至有所动摇。小朱做了皇帝,当然要看《孟子》,可是一看书中居然有“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之类的字眼,讨厌死了,这不是煽动大家犯上作乱吗?遂认为孟子不配亚圣这个“臣民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因此降低孟子的待遇,把孟子的牌位从圣庙里撤出。后来下令编辑《孟子节文》,将原书中具有民主色彩的85条内容删掉,规定学校考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可是晚年,朱元璋跟孟子又有共同语言了,因为他读到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节,又拍案叫好了。我觉得,中国皇帝都有边看历史书边对号入座的偏好,而“饿”、“空”、“天意”、“大任”等字眼又足以让元璋想起自己做乞儿、做和尚、最后做天子的人生经历来,于已心有戚戚焉,当然要拍手叫好了!就这么一点“心有戚戚”,朱元璋复觉孟子还算是个好人,于是,评反,恢复孟子原先的职称与待遇:以亚圣之尊重享圣庙之祭!

这就是圣人所受的待遇-把尔牌位弄到破庙,给尔一个圣号,扔尔一块冷猪头肉,断章取尔“仁义”,咱们就两讫了!
共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3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7爱大方论坛
粤ICP备18004908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1.1
Processed in 0.1484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