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爱大方论坛 http://www.idafang.com/index.asp

中国贵州省大方县人民论坛,爱大方的人们请来此相聚,讨论关于大方的一切!
共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转帖]对我县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

1楼
大方 发表于:2006/11/15 15:46:04
转自大方党建

对我县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似乎是一个千年法则,但对于地处西北部乌蒙山区的大方——这个农民年纯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土地贫瘠、山高坡陡的县情,却太多地证明了发展的艰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勤劳朴实的大方农村青年纷纷告别故乡,踏上了南下北上的征程,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打工热潮,劳务经济正成为推动我县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基本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县劳务输出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县外出务工输出89678 人。其中男性41465 人,占46 %,女性 48213人,占54 %。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59181人,占66 %,高中及高中文化程度30497 人,占34 %。35周岁以下54400 人,36岁以上35278 人。 党员957 人,占1.2 % 。外出务工农民中,外出1年以下的约15545 人,1~3年的约 28700 人,务工3年以上的45433 人。在省内务工的有31599人,省外务工的有58119人,务工人员遍布东南沿海一带,主要从事机械、电子、建筑、服装、经商、饮食服务、家政服务等职业。据邮政局统计,2004年,通过邮政汇回我县的存款8万多笔,达2亿多元。实现了“输出一人、受益一家、带动一方”的效应,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center][/cente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5 15:48:46编辑过]
2楼
大方 发表于:2006/11/15 15:46:37
二、作用及意义

“输出一个人,脱贫一家子”、“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农民收入高增长,劳务输出功劳大 ”……这些普通的话语,说明了发展劳务输出是农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说明了妥善安置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确保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关键,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拓宽了路子,增收了票子,建起了房子

我县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许多乡镇交通不便,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就业门路狭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技术的改进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富裕,许多农村青壮年农民为了拓宽增收致富门路,纷纷走出家门务工,在外地从事种植、养殖、加工、运输、修理、建筑、经商等行业,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学到1-2门技术,积累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促进了山区劳动力技能的提高和农村科技兴农的进步,加快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去年我县劳务输出9万左右人,收入达3亿多元。六龙镇2004年劳务输出劳动力2223人,年收入700余万元,仅此一项全乡年人均增收250元以上。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改善了居住环境,近年来,我县许多农村新建的砖瓦房屋有80%以上是外出务工找钱回来修建的,并购置了新家具。有的农户还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发展步伐。如马场镇沙田村一组农民青年陈志新从1993年起,外出到上海打工,年收入2万多元,改变了过去“种粮为吃、用钱无路”的现状,回到家乡后,用打工挣来的3万多元存款,建起了一幢近200平方米的楼房,成为该村最为漂亮的楼房之一。

(二)更新了脑子,办起了场子,走进了村班子

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来说,劳务输出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收入多,见效快,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工外出到城市打工如同进一所大学校,受到开放地区新生事物的洗礼,改变了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素质,增强了才干,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市场经济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得到了改变,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在务工的过程中既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接受了一些市场经济观念,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有了一些了解,又通过诚实的劳动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资金。回到家乡后或发展种植、养殖,或发展服务、加工,着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涌现出一批“外出务工挣票子,异地学习换脑子,返乡创业办厂子”的农民企业主,成了致富能手、农技专家、企业家等 。如大方镇对江村的雷鹏顺,通过打工学习汽车修理技术后,回乡开门面、带徒弟,现在已招收学徒20多人,连锁店7个,积累资金近百万,年盈利达数十万元。鼎新乡丰景村青年农民何正林在江浙务工回乡后,承包本村苦蒜坡荒山500亩,利用打工学来的技术,办起了黑山羊养殖场和林下养鸡示范基地,目前,黑山羊存栏200多只,生态鸡6000多只,年纯收入达4万元以上,带动了周边农民自发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谋发展。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思想活跃,有发展经济的路子和实体,在群众中有说服力和威信,具有“双带”能力,乡镇党委把这群人纳入“双向培养”对象,条件成熟的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使部分外出务工过的人员走上了村两委班子岗位,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据统计,近三年以来回乡的农民工中,担任村干部的有76 人。

(三)多种了树子,娶回了妻子,优生了孩子

我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工程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剩。为解决退耕后增加致富门路,这些年富力强的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同时,退耕还林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004年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6.8万亩,涉及16个乡镇,使曾经荒芜的山坡变成了一个个绿色银行。依托退耕还林项目,建立速生坑木林基地10万亩,漆树基地5万亩,花椒1万亩,切实解决了退耕还林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

通过外出务工,许多青年还从外地娶回了妻子,也将一些先进思想观念带到了乡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群众观念的改变,增强了群众的优生优育、晚婚晚育,有效地避免了近亲结婚。如八堡、兴隆两个乡的“六寨苗”,以前只在六个寨子通婚,基本上都是近亲结婚,在智商和生理发育上都不同程度受到不良影响。部分年轻人通过外出务工,思想观念和意识发生了转变,打破了传统封闭狭窄的通婚习惯,促进了优生优育。另外,外出务工人员从自身经历上感受到现在用工企业对务工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初中及无技术的无人要,深深懂得没有知识文化的苦处,知道没有文化只能为别人干苦活,卖苦力,且待遇低。加上现在子女上学教育费用的提高,大多认识到“儿多母苦家贫穷”的道理。意识到:“孩子多了,不仅生活困难,而且无法保证孩子的教育问题”,多数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认为“只生一个好”,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培养,再苦再累都要拼命供子女读书上学,即使不能考上大学,都要想方设法让子女学一门手艺,找一条好的出路。2004年以来,全县居住在农村的有231户办理了独生子女证,90%以上都是外出务工返乡青年。

(四)减少了浪子,挽回了面子,树立了样子

由于我县人多地少,经济发展缓慢,有的地方无矿产资源,就业门路狭窄,许多年轻人不愿守着微薄的土地过日子,也不知道该干什么,整天东游西逛,无所事事。有的年轻人甚至偷鸡摸狗,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使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达的工业城市,对各型劳动力的需求加大,给这些年轻人带来了希望,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到打工的大潮中去,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转移,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由于受外界先进文化的熏陶,法制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认真从事自己的职业,回家后,自身的理念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其家人、亲戚和朋友,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涌现出了务工人员先进分子,他们在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大力支持家乡公益事业。据统计,通过外出务工为家乡事业作出贡献的有137人。如果瓦乡龙里村青年李军外出经商,致富后不忘支持家乡建设,出资1万元维修了格里河大桥的护栏,出资5万元帮助维修一所村级小学。绿塘乡高潮村残疾青年李松在海南省海口市灵山镇桂林洋砖厂打工期间,为救落水的工友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以残疾之躯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他的行为感动了海口市,共青团海口市委组织各界团员青年座谈学习舍己救人杰出青年李松的先进事迹,被海口市追认为“海口市务工杰出青年”,其精神给海口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在外务工的人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5 15:52:11编辑过]
3楼
大方 发表于:2006/11/15 15:47:03
三、形式及特点

我县劳务输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盲目性、自发性。

从我县输出的劳动力来看,自发性外出的农民工,绝大部分采取那种大空间、低收入、无组织、不稳定的就业方式。有10%的由于既无技能,缺少门路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该干什么,走到哪里算哪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盲目外流,容易上当受骗,同时就业又不稳定,外出就业的失业系数较大,部分人最后带着失望而归;有50%以上自发性地离开农村,到大城市闯荡创业,这群人不甘贫困,头脑比较灵活,部分外出者有一技之长,但工作不够稳定。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农民工合法权益被侵害的机率和城市治安的管理成本。

(二)亲帮亲,邻帮邻

对农民来说,由于受“外出不如在家好,就业还是本地好”的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家长对孩子外出务工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心和疑虑,不愿出去或不敢出去。解决这部分人“不想走”的问题,最现实的办法是通过在外打工尝到甜头的邻居和亲友现身说法,增强说服力和影响力,通过邻居和亲友的牵线搭桥,这些人纷纷踏出家门外出务工,能较快找到合适工作,这部分人在外出务工人群中占大多数,多数从事成本低廉、“岗位成本”最为节省的工种。

(三)中介人介绍

目前,我县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不多,活动不规范,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一些外出务工时间较长、人员较广的人便成了劳动力市场余劳务输出地的“媒人”,即中介人。他们回乡招募劳动力,牵线搭桥,通过这种方式,能妥善帮助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工作也较稳定。如核桃乡文坪村支书罗发祥3次到北京等地为本村外出务工者联系工作单位,组织全村460多人输送到福建、北京等地打工,人均收入在1200-1500元左右,有效地增加了农民增收。但有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是由于有的中介人在输出劳动力以前对用工企业没有进行综合考察,难免会导致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受到侵害。

(四)有组织、有序的输出

2000年以来,我县通过劳动部门有组织输出的务工人员有7018人,主要流向福建、广州、浙江等地,比例较小,但收入较稳定,人身财产较为安全。在输出前都先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了解,对用人单位企业进行了综合考察,并根据用工企业的对象需求分期分批进行了岗前培训,2004年共培训了12期,培训人员600余人,培训内容主要为针织、电焊、营业员、煤矿安全生产、电子产品装备等,培训合格后再把务工人员安全送达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保证月工资在800元以上,切实保障了务工人员的权益问题。

(五)离土不离乡

通过劳务输出,有的找到钱后回乡创业,自办经济实体,加上乡镇招商引资,引来外地老板创办企业,不仅带动了本乡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这部分务工者大多为中年人,多为季节性打工,绝大部分农民工在家都有口粮地。种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他们外出打工只是为了挣点零花钱补贴家里,打工只是农闲时间的事。在本乡打工,不仅可以兼顾家庭,也增加了收入。如现在有的乡镇创办了铁厂、砖厂、煤矿等,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

(六)既不离土又不离乡

随着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纷纷在本村或本乡甚至跨乡承包土地发展种植、养殖业,同时优先接纳土地所有者到自己承包地上打工,实现了农民和承包土地者“双赢”。务工者多为中年妇女,她们大多在家照顾家庭和孩子,只能在本村为他人打工。如大山乡光华村张贵生、张贵方五兄弟每年都要承包200左右亩土地种西瓜,当地农民不仅可获一亩地500-700元的承包费,而且还可到西瓜基地打工,种一季西瓜下来,一亩地可得工钱300元-500元左右,有效地增加了收入。

( 七)离土又离乡

从输出的务工人员中,这类人大多为有一技之长的人员,他们为改变自身经济条件,纷纷走出家门,从事各种行业。用自身技能辛勤劳作,创业,积累到一定资产后,举家迁出世代居住的村寨,到县城或省城安居落户,成为城市居民。如我县流向贵阳靠加工豆腐、豆干发家致富成为贵阳市的市民的就达20多家,他们不仅拥有一定的资产,有的还买起了私家车,推进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5 15:54:29编辑过]
4楼
大方 发表于:2006/11/15 15:47:21
四、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难。

目前,我县劳务输出大多为群众自发性组织,农民劳动技能单一,主要是缺技术,干体力活的多。输出前的培训规划性不强,实用技能培训尤其不够,许多乡镇对农民工输出前培训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用工企业对务工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新形势下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劳动力资源素质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他们的劳动得不到承认,权利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农民工的工资没有得到及时、足额的发放,很多涉及农民工的工伤事故未能得到妥善的处理等等。同时,由于农民工大多缺乏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不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其自身文化素养决定了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弱势地位。

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难。

务工人员中,许多城乡待业人员得不到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流出后由于缺技能,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工作,很多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是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难。

现在在农村发展党员难的原因尽管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外出务工人员多,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的都外出了,在家中的人即使入了党,也无法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即使有个别年轻的,今天刚宣誓入党,明天就打起背包外出打工。对外出党员的管理也是一个难题,党员外出从来不向所在支部报告,想走就走,想回就回,随意性很大。

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难。

这几年国家对“三农”问题投入很大,期望很高,但对于我县贫困山区来说,外出务工人员多,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的都外出了,在家中的人尽是老弱病残居多且文化水平低,劳动力减少,造成一些土地闲置荒芜,这几年科技兴农力度虽然很大,但农村很多家庭劳动力跟不上,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五是劳务输出中介活动规范难。

一些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劳务输出中介活动,导致坑骗求职人员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侵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也影响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

六是外出务工者子女教育难。

大部分成家的年青人双方都外出打工,把子女丢给父母。由于农活多,事务杂,这些老龄人根本没时间照管孙子,任其发展,无形之中造成这些孩子的教育学习无人管,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及生活都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七是外出人员计划生育工作难。

有部分农民打着外出打工挣钱的幌子,在外面躲着超生孩子。等他们生足生够后,才成群结队的带回来。到那时,乡镇的人口出生漏报率、计划生育率、多孩率、重检率等等均突破控制指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5 15:56:06编辑过]
5楼
大方 发表于:2006/11/15 15:47:41

五、对策及建议

我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多,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劳动力就业空间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剩余劳动力势必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城乡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就是坚定不移地发展劳务输出,把劳务输出产业继续做强做大,今后一个时期,既要立足当前,发挥短线优势,迅速膨胀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数量,又要着眼长远,研究新的办法措施,努力提高劳务输出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为实现全县向小康社会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组织引导,做到有序输出。

按照“加强县一级,完善乡镇一级,健全社区、村一级”的要求,真正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县乡政府尤其要加强对乡镇一级的领导,在财力、物力、人力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专门机构和配齐人员,抓紧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制定相应政策规定,加强就业中介管理,完善就业市场信息和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对损害外出务工人员权益的中介机构,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县劳动部门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工作指导与服务,实现县乡劳务信息资源共享。

(二)加强劳动力职能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务工人员的综和素质。

当前影响劳务输出发展的最大因素,乃至影响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技术素质低。提高农民素质是致富的需要,也是形势所迫。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产品质量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作支撑。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实用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要着力抓好县、乡(镇、街道社区)三级培训网络建设,并把培训工作沉放到乡镇。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务输出培训。政府要作好扶持与引导,县劳动就业部门、扶贫部门要负责指导协调,负责制定全县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规划,沟通就业地区,畅通就业渠道;乡镇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促进“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转变,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进而提高输出效益,为输入区提供对口的劳动力。同时要加强普法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农民工遵纪守法和切实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村组要加强思想引导和跟踪服务,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以灵活方式就业,转变择业观念,增强主动就业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加强与用工企业的联系沟通和用工信息的动态管理,及时发布用工信息,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减少农民外出就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加强宣传,扩大就业转移空间。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可采取一方面对外输出,大力宣传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成功经验,树立成功典型事例, 引导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一方面实行就地转移两种方式有机结合,想方设法帮助农民转移就业观念,返乡创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努力扩大开展农村开发就业工作的社会影响,积极开辟劳务输出新领域, 实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安排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

(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积极为外出务工的群众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与劳动者鉴定劳动合同,按规定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五)加强对外出务工党员的组织管理。

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原则, 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凡是欲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党员,支部要进行登记造册,建档建卡,注明联系地点和联系方式。加强流动党员自我管理和所在支部对外出流动党员管理的机制,要求定期把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务工情况,生活学习情况向支部作定期汇报。对外出务工党员人数多,相对集中,工作较稳定的要成立临时支部,指派专人负责务工党员的思想教育、政治理论学习和活动的开展,确保外出党员离乡不离党,组织生活有地方过,党费有人收缴,党风党纪有人管。并由他们负责培养外出务工人员中的那些生产能手、业务骨干、拔尖人才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并向党组织推荐,把他们发展成为党员。鼓励外出经商、办实体的党员,把积累的资金和技术带回家乡,创办企业,兴建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


                     (组织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5 16:00:25编辑过]
共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7爱大方论坛
粤ICP备18004908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1.1
Processed in 0.1308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