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又一个发错贴的,帮忙复制出来了。
发帖的时候把鼠标移到“我要发表”按钮上,点击第一个“新的主题”即可~~~~~
传承民间文化,完美映象大方
奢香故里,古彝圣地,沐浴了黔西北一段古老而淳朴的历史。有汉家的勤劳,才有古驿道上的号子;有苗家的豪放,才有跳花坡前的笙歌;有彝家的直爽,才有火把节里的畅唱。继而,饭前的俚语,灯下的谜语,喜中的赞语,哀中的祭语,村夫之哼哟,农妇之呢喃,织就大方天籁之音,描绘大方古文化的秀景。在古大定,除问人雅士的官方文学,还有许多反映民俗风情的文化,虽未收录,但却广为传送,家喻户晓。如方言、山歌、典故、童谣、戏联、唢呐谱,皆为宝贵的文化财富,都是勤劳善良的大方人的劳动结晶。
我喜欢大方民间谜语,小时就有缠着亲戚朋友说谜语猜习惯,故对民间谜语有些了解,因此有意收集。但苦于个人精力有限,逐新开本贴,希望同好者不吝捧场。目的只一个:传承民间文化,完美映象大方。现录几则,以示抛砖:
1、 红衙门,白粉墙,中间有个耍二郎(人体部位三)嘴、牙齿、舌头
2、 伸只脚,卷之腿,耗子尾巴鸭子嘴(农具)犁头
3、 高腰婆,细腰杆,穿红裙,打绿伞(植物)棕树
4、 一个老者背背柴,巴起壁头下不来(用物)筷子箩箩
5、 一个白狗,顺到墙走,夺它一棒,咬它一口(食物)汤粑
6、 一个疙兜两头翘,只会屙屎不屙尿(动物)鸡
7、 后园有群鬼,个个出来花把腿(植物)魔芋
8、 后园有蓬竹,有个老奶在兜哭,问她哭哪样,麻线扯倒肋巴骨(农具)麻车车(织布机)
9、 一对白鹤,飞在床角,白天胀鼓鼓,晚上空壳壳(纺织品)袜子
10、 一对巧娘娘,独脚站花塘,风吹抹眼泪,好人命不长(用物)蜡烛
筷子箩箩 只个小阿哈我娘娘给我做谜语猜。只哈还记道拉给我讲累老变婆故事。
一想到阿苞林都,不寒而栗---
阿哈一个人斗不敢克苞林都打猪草,只哈都还是不敢克,怕真勒有老变婆。
四火先生的民间谜语很强大啊,用方言读来亲切自然,仿佛春风拂面,妙哉!
浮云能记得的民间谜语不多,而且不是流传地区较广(方言味较淡),就是很黄很暴力,不过既然答应了要来捧场,好歹还是整几则上来交差,各位见谅。
一坨白石头,丢到海里头,听见海水响,不见白石头。(食物:猪油)
小小诸葛亮,坐在中军帐,张开天罗网,要捉飞来将。(动物:蜘蛛)
还有一则经过了现代修改的:
一个小娃儿,常在山上站。七岁才开眼,眼泪流不断。工业用途广,对人有贡献。老来应享福,落得守猪圈。
各位能猜出是那种植物吗?
楼上正解。
附注:
1、七岁才开眼。大方的漆树属于大木漆,大乔木,开采生漆的时间较晚。也有传言因七年才采,所以叫漆树,恐为误会。
2、落得守猪圈。漆树因割漆,树干产生伤愈组织较多,不宜作板材或做家具,但强度不错,作猪圈的圈板经得住拱,还能耐受粪水的浸泡,故云。
难得大家捧台,我再来几则,希望各位也把你知道的说出来,资源共享嘛.
1.大哥大肚皮,二哥两头齐,三哥戴铁帽,四哥滚稀泥(用物四)火 甑子 铁锅 糠煤
2.一个街街,两个巷巷,有两个白衣浪子出来逛,遇到五个冒失鬼,一把抓它贴在壁头上(人的动作)擤鼻滴
3.三头六耳五眼睛,八脚悬空两脚行,三根背梁两根尾,半边畜牲半边人(日常行为)独眼龙背两个猪
4.噼呖啪啦天门开,一条黄龙掉下来,哗哗哗哗下大雨,五个差人背草来(日常行为)屙屎
5.肉棒对肉眼,肉脸对肉脸,一手抱到屁股,一手抱到腰杆(日常行为)妇女喂孩子的奶
8楼的第一则,四哥为钉鞋有些突兀,怀疑还是和火有关的物事,是否就是糠煤或稀煤?
另,‘蒸子’或当写作‘甑(zeng4)子’,‘醒鼻涕’或为‘擤(xing3)鼻涕’,可以输入的字,用同音字代总归不妥。
第三则有些费解,不像谜语,倒是像古代的脑筋急转弯,‘五眼睛’,其必有独眼龙,也是‘二人齐下泪——三行’那样的诙谐吧。
再来几则:
1、对门有所坟,石灰粉起不留门(鸡蛋)
2、对门有蓬草,有群兔儿在兜跑(头上生虱子)
3、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个黑葡萄(眼睛)
4、左一片,有一片,隔个山头看不见(耳朵)
5、一个老者背背豆,一路走来一路漏(羊子)
羊子这则还有印象,记得当时还仿造了一谜:
一个小娃做蛋糕,一边走路一边抛。(马)
旧时的蛋糕模具多为那种,很马屎的。
砖已抛了,玉在何方?是不是四火为人不厚道还是咋子?四火失落得有些“汤粑打狗----有去不回”的感慨,是不是大方民间谜语真的绝迹了?不会!一定不会!或许我订金还不够吧,再加点:
1.生在青山一碟碟,有杆杆无叶叶(菌子)
2.生在青山一朵朵,他爹他妈来找我,拿点点饭给我吃,拿根索索拴倒我(粽粑)
3.生在青山一抓抓,啪啪打打拿回家,要走十岩九洞过,落在水中起棉花(黄豆)
4.他爹高,他妈矮,他妈老起他爹甩(粮械:打豆麦的农具)
5.半岩有口井,有根老蛇在兜滚(煤油灯)
楼主很强大啊,说的大部分都很熟悉,但平时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的。搜肠刮肚回忆了半天,只记得一个“火炕脚屙尿,打一地名”,呵呵大家应该都知道的啦。
太丢脸了,搞半天只整了这么一条,捂脸逃跑ing
砖已抛了,玉在何方?是不是四火为人不厚道还是咋子?四火失落得有些“汤粑打狗----有去不回”的感慨
4.他爹高,他妈矮,他妈老起他爹甩(粮盖:打豆麦的农具)
世上的很多事,其实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你想做的这件事恐怕也如此,本论坛注册会员六百四十多,除去马甲和偶尔上来的,经常光顾的也就百十来个吧,其中对你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又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还要他知道的你不知道,你说能有多少呢?
就算你去大方的有关论坛广泛发帖,估计情况也不会有质的差异,除非这件事早就有人做过了。
类似这种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详情不了解,先假定没有吧),只要你肯深入其中,很快就能接近或达到高手的水平,尽管这种高手比普通人也高不太多,毕竟你已经接近高手了,但要再往前走,则会越来越困难。牛顿感叹巨人的肩膀,绝非谦虚,正好是此事反面的例证。缺乏了前人积淀的基础,也就只能从普通人的起点出发了。
怎么办,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日积月累、年复一年,长久坚持下去,或许会有所成。不过这就需考量自己的信心、耐心和恒心了。意识到缺乏基础的事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正是浮云决定减少对灯谜关注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只是随便玩一把,没有谁会责怪,不过需要把目标放低一些,相应失望也会较少吧。如果你愿意坚持,浮云乐观其成,尽管浮云在收集方面对你没有帮助,但在整理上可以成为探讨的同伴,使你不至于旅途寂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汤粑打狗,初次听说,较之通常的‘肉包子打狗’倒还有新意,只是内在联系略欠一些。
打豆麦的那个农具,读音的确是‘老妈掖被子——娘盖’,写出来还应是‘粮械’吧,在大方话中读音是一样的。
粽子那则,感觉‘生在青山一朵朵’不够贴切,需要押韵的话建议改为‘一伙伙’。
本地包粽子的物件,是竹亚科箬竹的叶片,箬竹属矮小竹类,丛生,说‘一伙伙’还是可以的。
箬竹叶除了包粽子,也可用它来做斗笠,就是用竹篾编框架,中间填充箬竹叶那种,浮云就曾戴过几顶。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其中的青箬笠就是这种斗笠。
再次感谢浮云的支持!
浮云说的话,很具哲理,四火作为动力。“粮盖”一词,小时听大人说谜如是,自己又对方言没有考究,也就随便找个字代替而已,浮云指出得好,当更之。至于“一朵朵”改为“一伙伙”,却不敢造次,记得人们都这样说,且方言中好象“一伙伙”觉得耳生,只好作进一不考证了。
尽管没有引出民间谜语的“玉”,但浮云的热心和对文字的研究,四火佩服,希望浮云再支持。
另再收肠来几则,企教。
1、半岩有罐糖,一家老小都得嚐(奶)
2.黑狗追黑羊,追到野坝场,咯咯嘎嘎响,尾巴伸出八排长(墨斗)
3、一撇一掇,四柱落脚,先安椽枋,后安地脚(字)無
4、一撇三点头,走马转角楼,披床破席子,邀个独角牛(字)舜
5、一个懒婆娘,吃粑粑屙糠(火)
1、弟兄四五个,围着柱子坐,兄弟一分家,衣服都扯破。
2、弟兄四五个,各进一道门,哪个进错门,出去笑死人。
为方言确定正确或本来的书写形式,在语言学上叫考本字,是最近二十年方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需要全方位多学科的考究,难度很大,达者如潘悟云、郑张尚芳先生等,也只能对某一点的方言作较系统的考订,且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一般人不准确知道方言本字再正常不过,浮云比一般人也就略微多知道一点,要做的考补工作还很多。上面书写的方言,还有些浮云觉得有问题,一时难以确定本字,因而没有进一步探求。浮云建议,那些与现代普通话发音有异的方言字,记述时最好能标明读音(方言中),比如‘八排长’之排,可以用拼音注为(pai3)上声,而不是一般的读音阳平(pai2)。这样可以方便大家阅读。
大方话虽是方言,但比较接近普通话。现在大家说的普通话大约形成于清朝中叶,以此划界,则大方话更接近之前的普通话(当时的通语)。说这些是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下面的分析。
‘粮械’并非大方专有,或许是过去的通语(至少是词汇),其他方言区也有这样的写法,不好说就是说法,因为不知道人家是读gai4还是读xie4。
民间谜语以及民间的其他文艺形式,一般是口口相传的。那么,第一,它一定存在一个始作俑者;第二,它一定经过了若干次的修改,民间文艺的载体是口语,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不修改就不能适应语言(口语)的规律。这就是民间文艺表现出形式多变,有时不够精练的基本原因。
‘朵’作为量词在大方话中能指较完整、接近圆形的东西,常见的主要是花和云,没有听过指称叶片,叶子一般用的量词是‘张’、‘片’、‘匹’。其他方言区(就浮云所知)也未发现用‘朵’来指称叶子。
那则谜语采用‘一朵朵’,浮云觉得很可能就是原创者临时的救急办法,是为了押韵而故意为之。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可能。
如果纯粹采风,当然要忠实记录原貌。如果是研究或传承,自然可以作适当调整,事实上我们今天接触到的许多民间记载,都经历了记录人不经意的修订。保持原貌并加附注,或许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一伙伙用来指称叶子当然也不适合,但它可以用来指植株整体,表示其丛生的状态,为什么非得指叶子呢?‘伙’在大方话中的用法,是包括了‘集合’这个词义的,比如‘伙食’、‘打伙’、‘那一伙人’等。至于从‘一伙’发展到‘一伙伙’,那就更加简单了,用叠音来实现稚语化,比如‘饭饭’、‘家家’、‘车车(读音che1或ju1均可)’等,而谜语在民间正好是儿童的启蒙工具。
又如后面‘火’那则谜语,感觉节奏完全不在点子上,改为‘一个懒婆娘,吃粑粑、屙糠糠。’有何不可?只要没有把方言味改掉就行。作为记录者,我们不能保证口述一定是最通行的;作为回忆者,更不能保证记忆无误。
1、弟兄四五个,围着柱子坐,兄弟一分家,衣服都扯破。
2、弟兄四五个,各进一道门,哪个进错门,出去笑死人。
是袜子和手套吗?
平淡啊若的谜底应该是大蒜和纽扣吧?
终于有人来烟子了,好啊.我也应和一下:
1、头大尾巴细,正合娘娘(读第一声)意,轻轻伸进去,嘴张眼睛闭(挖耳瓢)
2、四四方方一座城,四个将军把城门,外兜打得叫死喊,里兜死也不开门。(老式帐架床)
3、一棵树子高又高,高上结了千把刀(皂角)
4、一棵树子矮又矮,高上结些鬼崽崽(辣子)
5、红公鸡,爬楼梯,倒下来,一包蛆(辣子)
3、一棵树子高又高,高上接了千把刀(皂角)
4、一棵树子矮又矮,高上接些鬼者者(辣子)
5、红公鸡,爬楼梯,倒下来,一包蛆(辣子)
哎呀,这三个太熟悉了,没读书的时候就当顺口溜一样念,不过好多年不提,都忘记啦,现在要想的别的,一时还真想不出来,老了健忘啦。
呵呵,这个帖子还蛮怀旧的,看到了好多小时候的东西,大家加油啊~~~~
2、四四方方一座城,四个将军把城门,外兜打得叫死喊,里兜死也不开门。(老式帐架床)
3、一棵树子高又高,高上接了千把刀(皂角)
4、一棵树子矮又矮,高上接些鬼者者(辣子)
帐架床谜后两句不好理解,是否打蚊子,不过人们很少在城外杀敌,相反城内清敌倒常常是每晚的工作。作如下修改可好:
四四方方一座城,三面城墙一面门。里兜打得叫死喊,外兜死也不开门。
后两谜的‘接’应为‘结’。
辣子谜,‘鬼者者’应为‘鬼崽崽’,大方通语中,‘者’读为zei3,‘崽’读为zai3。浮云对zei、zai不分比较有兴趣,可否请教老家贵地?当然用短信就好。另,本谜谜底太泛,能猜的东西太多,若限于常见的农作物,猜茄子或圆辣子貌似更好。
浮云说的好,者字的确错了,有则改之嘛。但帐架床那个不能改,为什么呢?因为老帐架床都爱挂帐子,帐子不只是为了好看,它的作用是挡蚊子,后两句指帐架床的功用。你想一下,蚊子要吃你,你会开门给它吗?所以尽管蚊子在外叫得很厉害,人还是将蚊帐关得严严实实。后面“接”字错了,也应该改正。辣子那条,我认为可以不改,理由:1、民间已经约定俗成。2、鬼崽崽是民间俗称谓,有贬意,而辣子因物性辛辣,人多惧而远之,我想猜辣子较合适。
我也想到一条;
四四方一块田,哪个猜到够他吃半年【老建筑设施】茅坑。
再来一条;
对门有蓬草,草下有对宝
宝脚有所坟,坟下开大门
----猜人体部位四
请诸君猜猜看
对门有蓬草:头发
草下有对宝:眼睛
宝脚有所坟:鼻子
坟下开大门:嘴巴
楼上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