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30 条, 页签:
[1]
[2]
1楼
就叫小松 发表于:2008/12/11 12:23:00
按:大学之前写的文字,实在有些稚嫩.
在远方的一个小山村,人们用石块当桌椅,住四面漏风的土墙草房.那里人们的辛勤劳作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有力气辛勤劳作。总之风起风停,月盈月缺,一切一切周而复始,人们也就这样心安理得地生活着,一代一代,一辈一辈。他们没有觉得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好,因为他们并不知道生活可以变得更好。
然而,如果有人觉得生活还可以变得更复杂,他的生命就会变得波澜壮阔。
我和军的波澜壮阔是在学校里展开来的。那时,在山村人的看来上学确实是冒大得不能再大的险——先前就有人读了好几年书,花去了全村人一致觉得数目巨大的一笔钱,结果又不得不回家种那片被祖祖辈辈翻过了无数遍的土地,成了山村人世代嘲讽的对象,大家得出一个结论:读书这种基本上有输无赢的的冒险比赌钱时被做了手脚还吃亏。也确实,山村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读书考上大学当官发财。
我和军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被送进学校。
我们都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想来是父母受了广播或者什么外界力量的鼓惑,在我们七岁那年把我们送进了十里外的小学。
现在残留在记忆里的就是那时侯我们每天要走很多很多的路,要翻很多很多的山,要做很多很多的农活。以至于我对整个童年的印象就是每天都很累很累,很忙很忙。我们是很喜欢做作业的,因为那那简直和玩耍一样有趣,而且在别人面前写字读书有着说不出来的自豪感。可惜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几乎没有一天能在做完农活之前开始做作业的。还记得那时村里未通电,而点油灯做作业这类浪费的事又是被大人们明令禁止的。我们就在院里煮猪食用的灶里燃上一堆柴,就着火光一笔一画地抄生字,算题目。
一天一天,一年一年。
忘了那翻往学校去的山路被我们爬过多少遍,多得让我们走在上面都不觉得危险了。那些曾经觉得很累很累的事也早已经习惯。军一直比我优秀——他做农活顶得上比我们大两三岁的人,而我还比不上个一些比我们小两三岁的人。而且,军一直是全级第一名(不过全级只有一个班)。
渐渐长大,我们越来越清楚那几乎是家里一年收入的钱是怎样被学校讨走了的,每年要报名时父母是怎样发愁怎样争吵的。我不知道当时家里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能用“省吃俭用”一词来修饰,因为那样的生活本来就省无可省,俭无可俭,但我很明白,如果我不上学,父母就不用去割草卖,去挖草药卖,父亲就不会为两角钱与镇上的人争执,被人家在大街上群殴得半死。也许他们本来就不该接受别的父母没有受过的辛苦。可笑的是,生活依旧残忍地对待着我们,特别是军。
有一天,军的母亲病倒了。
一个星期之后,军的母亲去世了。
一个月之后,军说他不能继续上学了。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正好是初一暑假的第一个星期天。
我说过,军一直很优秀,因此很多人都为军的辍学叹息不止,不断有人到军的家里来劝军的父亲让军继续读书,有人甚至喊出了要为军募捐的口号。但是军还是不得不从学校里走出来——单身的父亲已经可以大摇大摆地好吃懒做,大摇大摆地用家里那点并不够一家五口吃到第二年收割的粮食去换酒喝。军有三个妹妹,一个是十一岁,一个九岁,一个六岁,母亲故后的近一个月,她们揽下了家里的全部农活。现在,军要回来帮她们了。
十四岁的我们第一次坐在那条熟悉的山路上的哭了。
军做出了一个很大的决定,他决定和镇上的大人们一起到工地上去做工,他说他要凑够了钱再回来读书,然后就走了,没有高兴也没有不高兴地走了。
军给我写过一封信,他说,他开始时和大人们一起修路,后来自己到县城去打临工。还说打工比学习轻松多了,但他还是渴望回来读书。城里人都瞧不起他,他开始很自卑,后来他在垃圾堆里拣到半本叫什么《简爱》的书,上面说当我们穿越坟墓走到上帝面前时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他读了很受感动,他突然变得很自信很自信。他说他回来后要把那半本书送给我。于是,我日夜盼望军回来,并盼望着能一睹那半本神奇的书。
一年之后,军奇迹般地回来了。
军一回来,村里就开始盛传:军在外面发了财,足足的有上千元。听得所有人都瞪起了羡慕或嫉妒的眼睛。
军更黑更瘦了,更离奇的是军居然没有我高了。我开始相信劳累是会让人越长越矮的,因为军一直比我高一点点,而我自己从来就没发现我自己长高过。
军真的把那半本书送给我了,我兴奋了好几天。我很想送军什么,却不知道能送点什么,因为我并没有什么买来的玩具,或者是好看的书。
又有一天,军阴着脸说他的钱丢了——他很细心地把它们地藏在了床后的一个墙洞里,现在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他发疯似的向妹妹们大吼,这是他第一次对他深爱的和深爱他的妹妹们发火。一切无济于事。我们又一次哭了好久……
第二天,军没有照往常那样来我家,第三天也没见到他的踪影,村里人都说军失踪了,连S(我的名)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后来,有人在我和军走了七年的山路前那没人知道有多高的悬崖下发现了军的遗体。见到军破旧的身体的那一刻,我总觉得自己正在梦中,军怎么可能就死了呢,我忘了当时想了多少东西,我真的一点也不觉得伤心,只是想着想着头一轻,倒在了地上。后来在场的人告诉我,只见我目光呆滞,双泪滚下,然后就昏倒在地上了……
军的葬礼简单得让人心痛,山村人向来是对死人比活人好的,老人过世时,孝子们总要倾家荡产四处借债请一堆佛不佛道不道的端工敲锣打鼓吹唢呐诵佛经做上几天法事,三天叫作全堂,五天叫作小斋,七天叫作大斋。军被装在生木新劈的建议棺材里,受了一个端工敲两小时锣鼓的法事,就被抬上山了。
军被埋在我们走了七年的路旁,永远守着这条上学的路……
又后来,有人说看见军的父亲在临镇的叫坝子上的地方的赌场上大把大把地掏出钱来,输得酣畅淋漓……
而我并不关心军的父亲,我只是偶尔觉察到军真的走了,路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不知道自己还能走多远,因为我很清楚高中的学费高得典卖了家里的一切也不可能凑足。奇怪的是父母一听老师们说我一定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当官发财,就下狠心要供我读书。我比军幸运得太多了,因为我奇迹般的得到了一笔笔远方的城里人捐来的款。我好兴奋,好感激,但却像不知道该送给军什么一样,我不知道该怎样感谢这些帮助过我和帮助着我的人。
高中就这样上完了,我考上了xxxx大学。拿到通知书的那一瞬间,我很激动,很欣慰。但随后转入失落。我没有告诉家里人我已经拿到了通知书,因为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大学的学费是一个很大的四位数。
我决定出去打工,去做军五年前做过的事情,我没有悲伤,也没有不悲伤,我只是相信我还有灵魂和那些城里孩子是平等的。
不知是不是军一直在冥冥中帮助我,幸运又在我的头上降临了。我奇迹般地得到了一个民营企业,新东方教育集团的5000元助学金。我突然不知所措,又一次像不知送军什么一样,我不知道该怎样感谢新东方。
我来到几年来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来向军道别。我噙着泪把军送我的那半本书装在大学寄来的信封里埋在军的坟前,像每一次来为军拔草种花一样,我只是滚着双泪,在心里用激烈的声音向军嚎叫:我要把我们俩的历险故事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2楼
iaai333 发表于:2008/12/11 17:13:28
3楼
就叫小松 发表于:2008/12/11 17:18:13
以下是引用iaai333在2008-12-11 17:13:28的发言: 你看我都赶紧换成另外一个故事了,我自己都读着都不通,那篇。
4楼
浮云 发表于:2008/12/11 22:49:29
很棒,真情流露。写东西真是第一位的,技巧才情也重要,但那属于第二三位。
5楼
浮云 发表于:2008/12/11 22:59:00
以下是引用就叫小松在2008-12-11 17:18:13的发言: 文言那篇其实也很好,或许比这篇还好,如果一定要挑骨头,有少量词汇过于现代,与前后语气不太合拍,不过比浮云强,浮云在你这个年龄时还不会用文言。仿佛那篇删除了吧,遗憾。
6楼
湛蓝午后 发表于:2008/12/12 0:38:50
啊,文言文的删掉了?可惜!
之前为了大家能对自己发布的内容进行修改加工,或者占楼备用,特意开放帖子编辑功能,现在这功能的缺点暴露无遗了,看来得再考虑一下了……
7楼
怀念笑忘书 发表于:2008/12/12 12:53:06
昂,大家看贴不回,伤自尊得很,所有LZ故意留下遗憾,
实话说,我也看了,本来准备悄悄回家温习一哈文言文再发表发表意见,
又来晚了!
最近流行迟到啊!
8楼
怀念笑忘书 发表于:2008/12/12 13:06:56
关于LZ的另一个故事,如果一定要表达准确,那就是看得肝肠寸断!
这种文章,这种风格太多了,所以我不想评价LZ的文笔如何如何,又一次心疼,可能我们多数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我们的路,是不是多多少少有些相似呢------
故事里的“我”是幸运的,故事外的我们都是幸运的!当我们为了工作而焦灼,为了情感而失意,为了所处环境不尽人意而怨天尤人的时候,想想我们的故事,应该会得到一些慰藉吧
9楼
就叫小松 发表于:2008/12/12 13:19:13
回大家
我在拜山贴里说自己不太会写故事,是因为我很少写小说,高中之后就基本没有写了。大量写作的是诗歌,现代诗为主,对古体的律诗绝句五古七古也有涉足。不过在这里我只讲故事,我只是想以一种大家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来和老乡们交流一下感情,拉一拉家常。浮云兄喜欢文言的话,我实际上有一些诗赋,我在后面跟两篇赋请你点评吧。
既然是小说,仅仅是创作,如果大家觉得他真实,或者是因为里面注入了我自身的灵魂,但是毕竟泥身不是真身。
改掉的那篇是爷爷的传记,是真人真事,大家有兴趣看看,我也顺便贴在后面
10楼
就叫小松 发表于:2008/12/12 13:24:51
秋游赋 (2007-10-09 11:41:06)
步山皐以忘世,滨江河以畅怀。徒临川而羡鱼,知无翼乎不飞。感阮籍之猖狂,伤屈子之独悲。知大道之微昧,叹游子之难归。览群书以得智,既远道而何为?
于是月廿八,秋高气清。晨露被野,彤日初生。涧水潺潺,草木始零。山鸟群飞,老蝉嘶鸣。客与董君会于香山,纵情怀谈于云边。剖今论古,纬地经天。自山阴信步而上,力竭则憩于松间。客留诗石上,继高歌于山巅。响彻谷底,悲绝云端。
董君感之而叹:夫今世之诗人,其身困于尘芜,其心浮于高空。其为人也,孤若弃鸿。其志趣也,轻如晨风。满腹经纶,饥肠空空。诗赋者,古贤者以之体国经野,润色鸿业,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歌忠烈。移风俗,厚人伦,动天地,感鬼神。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故子美“致君尧舜上,以使风俗淳”,介甫“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而今之乐诗者,众人讥以癫疯,进不可立命,退不能安身。曲其身而从业,折其腰以求存。夫天地悠悠,山川长在,人生漂泊如浮尘,枯荣若蒿艾。朝尚幼弱,夕已年迈。索则疲乏,思则无奈。君何苦抗志而哀歌,惑于内而困于外。
客蹙眉久,对曰:“夫仲秋之商声,凄凄切切,不无慷慨。何则有声?其气见碍。故其为声也,烟霏云凝,悲鸿啼塞;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枯败。且夫雷霆之所之,木石摧落,飓风之所至,山野萧索。唯仁人之思未止,志士之索不没。故曰万物皆法于道,独人既知大道之不能拒而力行不辍。人生百年,其身不能翔如飞鸟,其命不能长如苍松,犹子夜之昙花,若暮死之蜉虫。抗万钧之天命,轻前定之穷通。奋力万世,前仆后从。悲行不止,悲歌不终。若夫诗人之自觉者,天地之灵聚以成之,山川之秀凝以造之,惠兰莞芷集以冶之,爱恨情愁踵而炼之,何则不此乐?何则不此餍?是人也,亦不能脱大道之鞠,天命之限。朝生暮死,营营无间。以故诗人抗志而歌,悲己悲人悲天悲地,悲而慷慨,精妙绝伦。吐一字而感天地,发一声而泣鬼神。”
董叹而不语,继二君静默久,日夕忘归。
夜行赋 (2008-11-22 16:02:59)
某日,李会陈于交大,游冶K歌,莫不怡然。于是骈车夜驰北城,入京承高速而还。楼厦沉寂,灯火阑珊,霓虹掠影,玉树惊寒。钩月盈盈,清照怀抱,北风习习,凉彻太渊。于是车稀路阔,神清气闲,若夫潜蛟之骋于沧海,鸾凤之舞于九天,阮藉之至于姑射,陶令之归于田园。击悲筑而高唱,和流水以高山。借景神游,列古贤于脑际,纵意遥往,陈佳境于眼前。
李乃谓陈曰:“今夜之兴,非我素来敢想,其美则不可言。向者君每谓余:‘人之栖于旷世,不异滴水之混于深潭,知也无限,哲也涓涓,求索无尽,壑也难填;且夫极乐之在于功之将成与未成之际,名之将就与未就之间。功之未成,其行碌碌,功之既成,其心茫然。名也者,市井之颂,其语颛颛,不足鉴君身之翩翩,心之拳拳,虽为颂也,不异于怜。’
——夫人之促行于世,朝生暮死,其志难全,漂南闯北,形只影单。非功成无以解忿,非奋翼无以穷年。君之言非悖于吾之所善者耶?何则与子相交愈深。”
对曰:“吾素语于君者,谓人生微如暮蚍,淡如云烟,寂寥难解,思则疯癫。尔乃万世同欣然者,得一时之悲欢。情耶,亲耶,友耶,得其一则吾心如燃麝涂檀;慕耶?爱耶?悯耶?失其一而吾生非尽失人缘。凡事,知其善美即可,所爱,知其安好则甘。概京华虽繁盛,其地亦偏,君之所善虽异于我,交游亦欢。心欢即可,何物有愆?”
李翕然而笑,曰:“古圣者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言概此般。又云君子之交淡,小人之交甘,所言非此般。盖君与吾‘小人和而不同’焉。”
二君畅怀大笑,既而驱车飞驰,逝去如烟。
贵阳赋(2007-08-17 01:19:04)
(此篇系唱和友人同题赋之作)
陟燕山以南望兮,睹秋鸿而伤神。携茕影以漂泊兮,逢佳节而怀亲。效越鸟以消乡愁兮,读《贵阳》而慰吾心。
风萧萧其何适兮,过江河而越昆仑。载吾思而南归兮,至于史前之林城。
春秋之牂牁,战国之夜郎。建城竹海之间,掘池贵山之阳。元置顺元而固边,明设承宣以布防。北扼巴蜀,东据桂湘。龙气升而知乌蒙,鲧禹出而有乌江。南明澄河,带林城名扬五内,长坡阳关,踞天险声震八荒。
近兰蕙而知芳兮,访禅师以得智,读风雅以清心兮,游黔灵而忘世。
春风徐来,夏阳穆耀;冬雪稀贵,暑热殊少。山青水秀,千里尽鸟语花香;人杰地灵,百年多雅少名老。文昌(文昌阁)兴而儒士出,甲秀(甲秀楼)立而春闱噪。
六千公车,七百进士,一省殊荣,两朝盛事。圣人开宗而梵音回响,骚客归隐而诗意不止。渔黄风流,诗惊西湖文苑;茫父才奇,墨震北京画市。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悠长,仁智荟萃。新国建成,旧朝坼碎。只山河未知语言之变,生我族类。兄我皆悦诗词,乐而不惫。书信半月往来,多年未会。兄每戏曰:物换星移,而山川未尝转位;林退楼起,而富翁日增以倍;声清人愚,而身缺然如聋聩;山悠水长,而诗词日渐乏味。偶回贵阳过兄之所,畅谈庄老终夜不睡。或起坐伴月对饮,酩酊则大笑世人皆醉。
虹桥春早,龙井云累。
归京,常举素杯以品黔酒,每独酌而零泪。
11楼
就叫小松 发表于:2008/12/12 13:52:10
浮云兄所云之疵,余亦深然。
祖父小传
绪言
祖考讳扬光,汉王陈友谅之裔也。1363年,汉王与朱元璋战鄱阳湖,太子善、次子理佐于麾下。汉王中流失薨,三军尽溃,善见执,理还武昌嗣位。执善者,1360年降朱之汉将也,与太子有故,阴纵之。闻理王,不往投之。明年,理降,受爵归德侯,善知祚尽,隐入蜀,居富县四十年而卒,葬江之阳。
后百年,其孙曰英者,与术者交,延之相曾祖之墓。术者知其贵地,嫉而诳曰:“某山某庙断龙脉,法当绝嗣,勿使为患。”英亦略知堪舆之道,然其言,遂择吉日迁之。发曾祖墓,则二灵鹤自棺下出,循江而飞。乃知见害于术者,急负曾祖骨而策马追鹤。沿支流入黔,至于以拉,马累而毙,鹤杳,便葬遗骨于是,徙居焉。后十四世而有吾祖。
祖乃曾祖长子,其下有弟五,妹三,曾祖母产阿九后亡,时祖年十八。祖父少武勇,性刚直,又最孝。善使枪,百里内无出其右者。黔北之地也,岁寒则冰雪封山,饥狼觅食入村中,多为害。祖每举枪射之,有遁者,辄踏雪追毙而还。
祖二十而未娶,值曾祖病危将卒,执祖之手曰:“报应也,余孤,今亦使汝兄弟孤。昔余十岁父陨,十一母出,而幸保百亩祖田不为外人取,又益田百亩,置房十间。今汝弱冠,较余之始孤,长也,向闻说书者云:丁山强过薛仁贵,哪吒强过李天王,家当之托于汝,余无忧也。五弟三妹,代余父之,良媳贤婿,代余择之,勿使受屈。”祖衔泪诺之。曾祖既殒,祖倾家葬之,戴孝三年,娶罗氏以执家。时军阀相侵,战乱不止,寇匪横行,行旅者命如草芥,而滇黔不产盐,不可不货于川,货者三月能返,道遇匪,多不还,故盐益缺而值暴涨。且其在四川、西康之田也,贱如土石。由是将仆从及弟之长者,贩茶盐于川黔间。购茶于黔北,鬻于成都,又货盐而返。朝发乌蒙,暮宿赤水,三月而返,则得巨利。曾遇数寇窥马,举枪与战,杀敌数而自伤一,吾祖独毙四人。
由是祖名始噪于同道,寇多服之,称兄弟,不复为害。过关卡,军官亦识之。于是得号曰:陈大爷。尝有寇过吾镇,所经诸村无不烧掠殆尽,至于吾村,曰:此陈大爷村也,勿扰。其首领乃备礼谒吾祖,畅谈如故人。
居数载,积攒愈丰,举村之田,购入其半。于是友富者,济贫者,人皆与之善。时有保长曰陈少武者,下以抓壮丁故,结怨于众人,上以缴税不利,见责于县吏,匪寇至,则避不敢出。居其位久,自以不能胜,举祖代之。祖以壮丁充保公所,出私资整备,训数月而可与匪寇峙。县中兵弱,不足以拒匪,故上官大悦吾祖,由是保内壮丁不输军中。盖驱寇保家产、妻儿者,不愿为者谁何?于是上下俱悦,又以功免税,众感保长愈甚。
祖前妻罗氏,父之前母也。时祖父忙于外,祖母则劳于内。祖母乃大家女,掌家执事甚当。祖父爱诸弟者,言语之间耳,衣食冷暖,皆出于祖母。入三年而诞一女,吾大姑也。罗氏产后卒,祖父鳏数年,而后续刘氏,是为家严之母。
后五弟踵冠,三妹及笄,皆婚于豪门,弟则分房地与之立户,妹则厚奁。最幼者,妹阿九也。及笄,吾祖母刘氏已生三子一女。阿九貌超群,性和,诗书女工无所不精,祖最疼之,祖母亦爱之最甚。故祖鬻田近半嫁之。出阁之日,攥祖衣袖哭半日始去。
后数载,贵州解放,收祖之产充公,以其开明之士,房舍留十一。居六年,生吾父。至59年,反“右”者讼吾祖以私藏鸦片。质,遭嫉之者陷,见拘,役于石厂。家益衰,远困于昔时贫农矣。
吾祖刚烈之身,且甘受狱卒小吏之辱耶?故常逆监工,监工减其食而益其劳,每倦怠,鞭笞毒打。
是年冬月初七,晨霜蔀石,山雾遮天。群犯既出工,鞭声嚎声遍于野。祖形如枯槁,摇摇而来,衣衫褴褛,双手犹枯松,冻伤鞭伤混不可辨。时值举国之饥荒,群犯所食者何,不可知尔。吾祖负石背上,晃如风中草,三步而倒,则所负巨石压其身。待旁者启石,已然止息,享年51。
时吾父尚三岁,食不得饱者曾不知几日矣。见祖父尸陈于堂前,不解其已非活人,爬于侧,拉其蔽衣,嚎哭曰欲食。四座皆掩面而涕下。
赞曰:
鲲鹏于飞,扶摇而驰。
泽雉游野,顺风欢嘶。
时不待士,士却待时。
首阳薇少,易水寒迟。
皇皇七尺,而今何之。
12楼
扎女孩的小辫子 发表于:2008/12/12 15:15:42
很好的故事和文笔,大方人才辈出啊!
不过那几篇文言文,觉得有点做作了,或者是俺们水平太差体会不了其中味道,楼主表介意哈,对楼主的仰慕依然如滔滔江水……
13楼
浮云 发表于:2008/12/12 21:26:14
论坛诸君,各位得窥小松才华,应该给浮云记功。当然,首功那是怀版的,浮云不敢掠人之美,是怀版引小松入的论坛。
不过记一个二等功也许可以,因为浮云胡云的缘故,小松君给大家展示了或许对于多数人另类的才华,但在浮云眼里,那就是才华,是才华横溢的才华。
何以见得?
请看这段“夫仲秋之商声,凄凄切切,不无慷慨。何则有声?其气见碍。故其为声也,烟霏云凝,悲鸿啼塞;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枯败。且夫雷霆之所之,木石摧落,飓风之所至,山野萧索。唯仁人之思未止,志士之索不没。故曰万物皆法于道,独人既知大道之不能拒而力行不辍。人生百年,其身不能翔如飞鸟,其命不能长如苍松,犹子夜之昙花,若暮死之蜉虫。抗万钧之天命,轻前定之穷通。奋力万世,前仆后从。悲行不止,悲歌不终。若夫诗人之自觉者,天地之灵聚以成之,山川之秀凝以造之,惠兰莞芷集以冶之,爱恨情愁踵而炼之,何则不此乐?何则不此餍?是人也,亦不能脱大道之鞠,天命之限。朝生暮死,营营无间。以故诗人抗志而歌,悲己悲人悲天悲地,悲而慷慨,精妙绝伦。吐一字而感天地,发一声而泣鬼神”
用欧阳永叔《秋声赋》意境而能推陈出新,慷慨陈词,一气呵成,没有相当才具何以办到。
再如这段“陟燕山以南望兮,睹秋鸿而伤神。携茕影以漂泊兮,逢佳节而怀亲。效越鸟以消乡愁兮,读《贵阳》而慰吾心。”真情流露而又自然熨帖。
其它精辟言辞,在在多有,诸君自能领略,不须浮云再来转述。
通观几篇文言,还是《祖父小传》最佳,特别是绪言部分,浮云才浅,感觉差不多是易一字而不可得。(沉思良久,或者公元纪年处可用年号替代,公元年放入括号内附注,另一处“不往投之”或可改为“另往投之”或“不之投”。各位明眼人,自然知道此处改与不改实在没有差别。)
为何如此?不消说小松君才情各位都已见识了,但小松君人还年轻,阅历尚浅,那些人生物理之类的暂时还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亲情族情、人生境遇,小松君时刻挂怀,有感而发,自然能做到言之有物。再者,为先辈立传,一定会十二分上心,曾祖以上,用寥寥数语概括,更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于是便有了那段精彩文字。
14楼
chepiao 发表于:2008/12/12 21:40:40
15楼
浮云 发表于:2008/12/12 21:51:32
那么是否小松君的文章是否就无懈可击,当然不是,是否小松君的识见已精妙绝伦,也不是。不过这与才华何干?才华这东西正如锥处囊中,是要脱颖而出的,这就叫布裙荆钗难掩天香国色。
或许小松君的文字还需磨砺,或许小松君的见解还需斟酌,不必急,也不能急,假以时日,自然能水到渠成。岂不闻“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信如此,说这话的老杜如此,古往今来大体如此。韩退之、李义山、白香山这样,六一居士、东坡居士、放翁、稼轩也这样,即使现代,金庸古龙也逃不脱此规律,稍稍有些例外的,大家中惟有李太白,但作为天才派的代表,一是几百年才出一个,再就是公认其见识远逊于才情。
16楼
叶长青 发表于:2008/12/12 23:32:42
17楼
浮云 发表于:2008/12/13 0:07:07
换个IP继续...
上面一帖所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小松君文字及技巧方面的问题要靠他自己解决。成长需要过程,浮云不便置喙,换句话说,浮云或能感受病相,却无救病良方,胡云误人反为不美。
有一个问题倒是可以探讨一下,赋作为文体,大致也算骈文的一种,需要讲求对仗和声律,它的小型化和民间化的一个结果,就是对联。古今变异,当然不必过分依赖于平水韵和近代汉语的平仄,但一般地,节奏和声律形式还应保留。作为对偶句(对联),一般是上句仄收而下句(对句)平收,原因在于,现代及过去的平声都为高平调,调值较高,以之煞尾比较响亮。
我发现小松文章中用到对偶的地方,好多都是平起仄收。那么是否平起仄收就一定不行呢,当然不是,事实上很多作者都曾采用这种方式来表现古朴,江西诗派的故作拗句或许也出于同样考虑,但这些都只能是调味品,少则调味,多则伤胃,盐巴味精不宜多吃。
很有趣,这并不是小松一人的问题,浮云也经常盐巴过多,更进一步,浮云发现似乎大方人多如此,欲证明浮云所言,朋友们不妨移步‘大方论坛’,那里有一个对联栏目,包括版主在内,出的对联多为平声收尾,不同之处在于,多数联友直言上联征下联,版主只说出句征对句。原因何在,浮云现在还没有头路,待有心得再来汇报吧。
18楼
浮云 发表于:2008/12/13 1:35:44
在本论坛,浮云鸡蛋里挑骨头那是出了名的狠,仿佛不如此就对不起网友似的,所以下面浮云也要捉一捉小松文章里的虫,小松君可要扎好马步。
1、《秋游赋》中,“致君尧舜上,以使风俗淳”句或有笔误,通行的版本,还是‘再使风俗淳’。
2、《夜行赋》中,‘阮藉之至于姑射’或者是典故误用,考‘姑射’或‘藐姑射’,语出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似乎和阮籍无关。阮籍倒是放荡风流,但应在《世说新语》的语境下来理解,和女性无涉。现代语义上的风流,和另一个姓阮的有关,事见《太平御览》引刘义庆《幽明录》,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后世因此而有《阮郎归》词牌。
3、《贵阳赋》中,“元置顺元而固边,明设承宣以布防”句疑有笔误,虽说贵阳地处八番和顺元的边界处,不过以宣抚司或宣慰司的职能,上句‘固边’还是可以的,但下句的‘布防’略有问题,明代的体制,布政司(全称大约是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由文官掌管,类似于现代军区的都司(都指挥使司)由武将统领,负责兵防。贵州都司成立在前(洪武五年?),贵州布政司成立在后(永乐十一年),两者不仅不相统属,而且地域也小有出入。
4、同上,“龙气升而知乌蒙”句,《小传》中“朝发乌蒙,暮宿赤水”句,明代的贵州省或贵州城(今贵阳)与乌蒙关系不大,详见论坛大方风情栏的《乌蒙欢歌》帖。
19楼
iaai333 发表于:2008/12/13 13:20:18
小松老乡好!(应该是老乡吧)
在你的“拜山贴”里,主要是绪言部分里的有些意思没有完全理解,这部分可能是从家谱里摘的吧,感觉到亲切,因我家也算注重这方面的。后面记载祖父部分能看懂,也情真意切的!
我回那句话,没有其它意思,当时感觉有时间时静下来仔细看。一个字:佩服!哦,应该是两个字:))
有时间经常来论坛,像你这样有才气的多多发发贴,活跃家乡论坛。谢谢!
PS:建议--论坛编辑功能还是保留。
20楼
浮云 发表于:2008/12/13 15:58:26
水鸭子死在水头(dou1),浮云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浮云要来捉自己的虫。
上面回帖中关于贵州都司设置的时间有误,应该是洪武四年设置贵州卫,隶属四川都司,洪武十四年设置贵州都司,驻贵州卫。
浮云老了,几个月前自己整理的资料竟然记不得,感慨。
资料详见http://qxbsl.blog.sohu.com/97279467.html
21楼
浮云 发表于:2008/12/13 16:08:06
以下是引用iaai333在2008-12-13 13:20:18的发言: 正所谓成也浮云,败也浮云。
成者,小松君美文得以面世也;败者,发帖编辑权限被革除也。俗谚云‘天要下,娘要嫁’,且由他去,此间风紧,莫论国是。
22楼
就叫小松 发表于:2008/12/13 18:07:40
以下是引用浮云在2008-12-13 16:08:06的发言: 得见浮云,倍感荣幸。浮云兄所言对仗平起仄收一事,我觉得赋在齐梁之前已经盛行数百年,而四声的发现,是齐梁间沈约诸君的功劳,所以,赋或许不必是骈文。
兄所言论坛中的对联,大概是大家并不喜欢马蹄律。
诗歌我实际上是从现代诗入手的,也略有一些旧体诗,不过自我感觉不太拿的出手,既然是遇到浮云兄,正好是一个拿出来请教的机会,我随便贴两首吧
23楼
就叫小松 发表于:2008/12/13 18:09:45
七律 重阳步高适韵
良朋相候在清华,日暮城郊就菊花
闲步无须知地理,阔怀有路到天涯
途穷坐饮陪灯醉,酒尽行歌共月斜
临别赋成书在地,萧萧古木噪飞鸦
24楼
就叫小松 发表于:2008/12/13 18:12:28
浣溪沙 怀海子〈一〉
独立黄昏满目凉,雁鸣青海碧天长,沉思宇宙对残阳。
怀古悲歌恒寂寂,伤今愁绪永茫茫,纵然殉道亦寻常
浣溪沙 怀海子〈二〉
柳色萋萋燕别霞,北方寒雾染梨花,消愁归去土为家。
易觅骚人吟大赋,难寻知己共奇葩*,独留清梦到天涯。
*难寻知己共奇葩:海子曾经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25楼
就叫小松 发表于:2008/12/13 18:13:35
致宣老师十九韵
恃才多自负,年少易轻狂
好作小儿语,难登大雅堂
自言如子美,人以逊宗昌
未见先生弃,竟闻贤者彰
三年从一师,一日作三章
映雪读叔夜,囊萤识杜康
清晨餐晓雾,薄暮守山岗
天道酬勤者,贱名闻大方(贻笑大方之大方)
适逢勾弋女,迷恋使心伤
夜冷空垂泪,春残徒断肠
闱前心戚戚,闱后意茫茫
身就二流校,书无一页香
羞寻知我者,愧做故时郎
无脸面知己,凭谁抚我膛
三年如隔世,万事付洪荒
万事皆云雾,几君非聩盲
人生独行旅,百岁一黄粱
穷达有真意,荣名成伪装
但知知己在,永世不悲凉
26楼
贾正金 发表于:2008/12/14 2:08:49
看到文言文就头大的人悄悄飘过……
楼主提到过几回现代诗,不妨也把大作发来大家分享嘛,至少比文言文看起来舒服啊~
27楼
就叫小松 发表于:2008/12/14 6:11:31
以下是引用贾正金在2008-12-14 2:08:49的发言: 那大概是另外一类故事吧,大作不敢当,不过是感觉大家不会喜欢。而且,实在是水平还没有到好意思拿出来请人看看的地步,磨练中呢。
扯白话道是不怕脸红,在这里所以写了这么多。
28楼
就叫小松 发表于:2008/12/14 6:38:31
以下是引用浮云在2008-12-13 15:58:26的发言: | | |
| 水鸭子死在水头(dou1),浮云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浮云要来捉自己的虫。 上面回帖中关于贵州都司设置的时间有误,应该是洪武四年设置贵州卫,隶属四川都司,洪武十四年设置贵州都司,驻贵州卫。 浮云老了,几个月前自己整理的资料竟然记不得,感慨。 资料详见http://qxbsl.blog.sohu.com/97279467.html | |
| | |
浮云说: |
浮云的严谨让小松佩服。
小松是理工科出生,将来要靠修路搭桥混口饭吃。文字只是游戏罢了,文言就更游戏了,大概与沉溺于网络游戏异曲同工,很多年之后不知还会不会记得自己曾经喜欢过。
我对贵州方志读得很少(当然其他书籍也未必多),文中所述阮籍,大概并不成典,只是因为我比较喜欢这位诗人,模仿过一些句法,所以经常读到他“独有延年术,可以慰吾心”之类的句子,料想他也是向往海外仙山的,这里的姑射,换成蓬莱也是一个意思,只是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似乎已经有了些语感,不入韵的句末字便用了仄声。以下:
“于是车稀路阔,神清气闲,若夫潜蛟之骋于沧海,鸾凤之舞于九天,阮藉之至于姑射,陶令之归于田园。击悲筑而高唱,和流水以高山。”
这几句便成了这个样子。
两个高字似乎很有重复之感,第一句化用陶潜的诗: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后一句没有留意便跟出来了。
29楼
浮云 发表于:2008/12/14 21:54:03
以下是引用就叫小松在2008-12-13 18:07:40的发言: 小松君说得对,从手法角度看,赋不必是骈文,从发生学角度看,赋不是骈文。不过自文笔分野,骈散对立,后世那些叫赋的文章,多数还算骈文(至少骈句成分较多),浮云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来看待赋的,想叫它韵文似乎也不妥,不得已暂叫骈文,不过此时还将赋作为一种文体,明显有错,见笑了。
无论如何,这些不太散的文章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对偶句,浮云用此方式引入对‘对偶句’的讨论,感觉还是要讲求声律。声律在南北朝以后,主要表现在平仄和音韵上,那么以前如何,浮云认为一定也是讲究声律的(请参阅萧统《文选序》),不同之处在于,不能简单用后世的‘平仄’去探求而已,骈文成熟的时期,也是中古汉语嬗变的关键时期,沈约等人的四声说(平上去入)正好是中古汉语初步成形的旁证。汉语后来又经历了近代时期,到现代汉语,入声逐渐消失(入派三声),主要保留在一些方言片。所以现代的四声和沈约的四声是不同的,但讲求音节的对称和抑扬顿挫则古今一例,以四声论,平声的调值最高,放在后面更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以对偶句遵循格律论,大体上对联最高、律诗次之、骈句又次之。当然不宜用对联的标准去看待律诗,也不宜用律诗的标准去看待骈句。同时应指出,这里的标准也好、讲求也罢,不过是后来的人总结的结果,并非当日创作群体特别规定(所谓不求协律而律自协),但后来学习研究的人遵循它却有走捷径的便利。再有,一个时代(语言上的)有一个时代的韵调,不必拿前代的格律来比附现代,比如唐代的近体诗,一定是叶韵的,但其中一些按现代汉语读来则不押韵。我们今天学习它,宜用现代韵脚来相协,不必用原来的韵部,毕竟押韵是其实质,具体的韵部只是特定的形式。
以上胡云,纯属个见,浮云也只是一门外汉,不必认真。
谢谢小松君关于马蹄律的意见。如果我理解不错,马蹄律主要针对音节,而前面所讲的平收仄收是关于音调的,恐怕还不是原因,我倒是猜可能与方言有关,尚不能自圆其说,就不献丑了。
30楼
浮云 发表于:2008/12/14 23:08:27
小松对定义把握得好,正怀疑他是理工出身(撑伞,文科的板砖来也),他自己倒爆料了。北交大不错,也曾是浮云向往的大学,遗憾当日囊中羞涩,拿不出分数。以后或有请教之处,望不吝赐教。
修桥补路积阴功,现在正是红火时候,估计还能火上二十年,但前十年更重要,小松君宜抓紧时间。
安身立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文学爱好与否不必认真,当然吃文学饭的另当别论。文学对于浮云从来都是消费性质的,近来时间紧张,连消费也减少了,所以上面错误多多,但又不好意思不复帖,见谅。
共3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30 条, 页签: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