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爱大方论坛 http://www.idafang.com/index.asp

中国贵州省大方县人民论坛,爱大方的人们请来此相聚,讨论关于大方的一切!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转帖]《红绿辉映长征路》之大方、黔西

1楼
拓夫 发表于:2006/10/24 14:01:55
精华帖子,目前你无权浏览!
2楼
拓夫 发表于:2006/10/24 14:02:17
二、 挑灯夜战黄家坝

  红军长征途中两次到大定(现称大方)县,足迹遍及全县30多个乡镇。在这里,红军一方面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地方革命政权、打土豪、开仓济贫,一方面迎击向黔、大、毕侵犯之敌。为保卫革命根据地,在短短一个来月就进行了大小战斗十多次,精彩的黄家坝阻击战就是其中之一。

  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根椐中央指示,长征进入黔西北创建革命根据地。2月2日渡过鸭池河天险,2月6日进占大定县城,2月7日在任弼时等军团首长主持下,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任主席。次日,在大定城关召开有千人参加的庆祝大会,会上任弼时发表讲话,号召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参加抗日反蒋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群众欢呼雀跃,情绪激昂!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敌坐阵贵阳指挥官顾祝同,令其郝梦龄纵队向黔、大、毕革命根据地三大重镇之一的大定县城扑来。

  1936年2月18日,红六师在大定城接到总指挥部来电,令急进革左、黄家坝迎击郝梦龄纵队。红六师于清晨从大定出发,下午四时抵革左梁子街。此时,郝梦龄纵队已有侦察人员到了革左梁子街。我军到达时,正在吃饭的敌探子,丢下碗筷逃回黄家坝。革左梁子街群众纷纷向红军报告情况。红军很快侦察到郝梦龄部的54师、新8师已到达黄家坝老街一线。红六师按照群众提供的情况和侦察实情,兵分三路,即从革左梁子街、红岩丫口、箐脚向黄家坝进击。时近黄昏,战斗先在箐脚打响,三路红军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向敌人发起冲锋,打得敌人昏头转向。敌指挥部慌忙组织兵力,支援黄家坝受困之先头部队。到天黑时,红军歼灭了跑马坝的敌人,占领了跑马坝。敌军在刺秋树和火烟洞两地设立了第二第、三道防线。红军很快推进到刺秋树,向敌第二道防线发起猛攻。敌军拼命顽抗,阻挡了红军的进击。这时,当地群从纷纷献计献策,建议红军借助夜幕,在跑马坝、神道碑一带的树上,挂起灯笼、手电等,以迷惑敌人。说干就干,大家动手,扎灯笼、找手电、拉绳索……很快就布好了一道迷魂阵。果然,敌人集中火力向有灯亮的地方扫射。红军则兵分两路,从左右两边包抄刺秋树的敌军阵地,把敌人的阵地横切成两段。红军用一个班冲进敌人阵地,敌团长指挥机枪手向红军扫射,机智的红军战士瞬间一齐卧倒。敌团长误认为面前的红军已被打死,乘机率部冲出阵地。卧倒的红军突然一跃而起,用枪托与敌人肉搏,敌团长当场被打死,余敌死的死、逃的逃,来不及逃者被俘,一举夺下了敌人的刺秋树阵地。在冲破敌军第二道防线后,红军又在火烟洞一带狠狠地打击敌人,完成了阻击任务,撤离战场。此次阻击战,重创了郝梦龄的先头部队,致其不敢轻易冒犯。

  大方县位于毕节地区中部,原名大定县,面积3500多平方公里,有91万人口,少数民族占26.5%。据史书记载,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到此,彝族首领妥阿哲献草献粮,支持祖国统一。作为罗甸王国故地的大方,具有光荣的爱国传统。因此,在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1935年4月和1936年1月,红九军团和红二、六军团先后来到大方,不仅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生活,还发给枪枝弹药,帮助当地群众成立“苗民自救会”和“苗族独立团”。大方各族人民衷心拥护红军,成立了“迎红委员会”和“扩红委员会”,一时间,父送子,妻送郎,兄弟双双参加红军的热潮,如火如荼。椐史料记载,有位世居打鸡阆村的胡油匠,把四个儿子都送去参加了红军;新开乡农民张海青父子俩一起参加了红军;城南青年雷“大班”(给县官抬轿者称“大班”)带着妻子、双双参加了红军。黄家坝战斗打响,当红军克敌受阻时,大方人起来“挑灯夜战”,应该说是偶然之中的历史必然。

3楼
拓夫 发表于:2006/10/24 14:03:18
三、 奢香墓前说奢香

  “蜀道之辟五丁神,犍为万卒迷无津。帐中坐叱山川走,谁道奢香一妇人”此诗之所以被清乾隆著名诗人袁枚收入《随园诗话》,若说是诗好,不如说是诗咏颂的人好。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曾涌现许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巾帼英豪,其代表者,莫过于文成公主\王昭君。然而,她们都是辅助夫君安定一方。奢香则是亲政一方而留下“百世垂功”者。

  奢香,彝名舍兹,生于公元1361年,系(四川蔺州)宣抚使、彝族恒部扯勒君长奢氏之女。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年方十四,嫁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其夫霭翠,彝名陇赞阿期,系贵州彝族默部德施氏勿阿纳四十六世孙,元末袭任顺元宣抚使,八番顺元宣慰使加云南行省左丞。朱元璋灭元建明,定都金陵(南京),撤消元建制,设贵州宣抚司,霭翠“原官世袭”。鉴于霭翠领地辽阔,民族众多,兵力强大,朱元璋下诏,“升贵令霭翠位各宣慰之上,设治所于贵州城(今贵阳)”。奢香自幼聪明好学,怀才持重,婚后常辅佐夫君处理宣慰政事,并从中逐步增长了摄政才能,以贤能闻名水西各部,族人尊称其“苴慕”,即君长之意。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水东的宋钦死去,由其妻刘淑贞代袭宣慰同知一职。同年,霭翠病逝。因子尚幼,奢香代袭夫职。从政16载,英年早逝。她留下的“龙场九驿”同奢香墓、奢香博物馆和近年落成的奢香铜像一起,光照西南大地,永示后人。

  远见卓识 金殿除jiang

  奢香袭职摄政伊始,正值云南割据势力称霸之时。奢香以国家利益为重,向诸土酋宣以大义,晓以利害,从而使割据势力失去支持。明军顺利进入云南,一举消灭元守军,使明王朝实现了对西南边陲的统一,奢香功不可没。

  公元1383年(洪武十六年),明王朝派驻贵州封疆大使——都指挥使马晔,执大汉族主义偏见,视奢香为“鬼方蛮女”,对其摄贵州宣慰使职政绩卓著,忌恨不满;好事贪功,邀功朝廷,专横贵州的目的。因水西奢香力量最强,就把矛头对准奢香。为此马晔作了充分的武装准备,等待机会。是时,有人污蔑奢香,马晔即借机将奢香抓到贵阳,用彝族最忌讳的侮辱人格的手段“叱壮士裸香衣而笞其背”。以为如此激怒奢香,扩大事态,就可趁机出兵,大动干戈。奢香无辜受此辱挞,极为忿怒,折断所佩革带,发誓必报此仇。此事件在黔西北、滇东北彝区传开,彝族诸头领无不震惊和愤怒。当奢香所属48部彝族头领,带兵“咸集香军门”示威,义愤填膺地表示“愿死力助香反”,一场影响云贵川三省安定的民族反抗战争一触即发之时,奢香慧眼识破马晔预谋逼反jiang计,力排众议,劝导安抚部属说:“反非吾愿,且反,则歹(指马晔)得借天兵以临我,中歹计矣!我之所以报歹者,别有在也。”奢香何尝不思雪辱挞之恨,但她不愿把个人的恩怨押在一场民族互相残戮,黎民百姓遭殃的战争输赢上。事态平息后,为彻底消除冲突祸根,奢香与宣慰同知刘淑贞商量,采取进京上诉的方式,继续同马晔作斗争。首先由刘淑贞告御状。公元1384年 (洪武17年),刘淑贞入朝见到明太祖朱元璋,将马晔的罪状诉说一番。朱元璋听后,对马晔在贵州放弃朝廷安抚之策,推行暴政激变的作为非常气愤。他深知水西的稳定,关系西南、特别是云南的长治久安。朱元璋立即命刘淑贞速回贵州,召奢香到京师。奢香经刘淑贞引荐,卷裙走马,上京入朝。在金殿上,奢香面对朱元璋,自陈家世和守土之功,直言辩诬,痛斥马晔预谋逼反,祸国殃民罪状。最后,朱元璋召回马晔,定以“开边衅,擅辱命妇”之罪.将其下狱。对奢香赏金银、赐丝织等“遣之归”,并“命所过有司,皆陈兵耀之”。奢香在同马晔的较量中,“居然巾帼丈夫雄” 。兵不血刃,洗雪挞辱,金殿除jiang,扬眉吐气。她的胜利,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作用。

  碑镌政藉 墓涵精诚

  一个细雾迷蒙的上午,在大方县政府宣传部长曾家祥陪同下,我们来到久仰的奢香陵园。陵园依坡而建,坐北朝南,远远望去,几幢青瓦飞檐房屋,半掩半露在苍松翠柏之中,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走进陵园,迎门左侧是一个池圹,圹边一牌,上书“洗马圹”,牌与圹之间卧一石马,并以铁索圈栏。曾部长说,这就是当年奢香给马刷洗鬃毛的地方。

  来到墓区,迎面是一个大香炉,其下有圆垫,无疑供跪拜之用。左右一对石柱,高约4米,整石凿成,云龙浮雕盘旋其上,加之一对石狮子对列其后,给墓区凭增了几分威严。上12级石阶就是墓碑,碑高约2米,宽约一米,上刻“明顺德夫人摄贵州宣慰使奢香墓”14个汉文,旁边是彝文。再上10级石阶就是奢香坟墓。墓高约5米,呈圆形,大理石砌成,中间圈嵌浮雕。彝族以九为贵,故此墓为九盘、九柱、九米直径。墓顶被青草覆盖,既像一座小山,又似一盘盆景。

  奢香墓座落在大方县城北一华里的云龙山下,系原彝族先哲建立罗甸王国城堡所在地。公元1396年奢香病逝,年仅35岁。明王朝遣使到水西参加祭奠葬礼,加谥奢香为“大明顺德夫人”,并赐以朝衣锦帛。墓葬按正三品规格,结合彝俗的墓建风格造就。朱元璋何以如此器重奢香?也许与下面这段故事不无关系。

  镜头拉开回到金陵皇宫。奢香诉完马晔罪状后,朱元璋说:“汝诚苦马都督,吾为除之,然尔何以报我?”奢香回答:“若蒙圣恩,愿令子孙世世不敢生乱。”朱元璋说:“此汝常职,何言报也?”聪明的奢香马上意识到,是啊,让部属不出乱子,是自已应尽职责,不应算是回报。她猛然想到朱元璋说过:“惟尔贵州,远在要荒,驿传官道,梗塞未置”的话,当即表示:“愿刊山凿险,开置驿道。”听到这个承诺,朱元璋高兴地同意了。

  奢香回到贵州后,一面宣扬朝廷的威德,使“诸罗大感服”,人心安定;一面履行谢主诺言——“刊山通道以给驿使往来”。她亲率各部,组织巨大的人力物力,披荆斩棘,开辟出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向西经水东(今贵阳东北)过乌撤(今威宁)达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今修文县内)、陆广(今修文六广)、谷里(今黔西谷里)、水西(今黔西城关)、奢香(今大方大渡河桥西北)、阁鸦(今大方响水小阁鸦)、归化(今大方双山归化)、毕节(今毕节二铺)等九驿,史称“龙场九驿”,纵横黔境,打开了与川、滇、湘的通道,改变了贵州险阻闭塞“夜郎自大”的状况,沟通了边疆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增进了汉民族与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促进了贵州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龙场九驿”,成为奢香为国为民建树煌煌业绩中的一座丰碑,也包含着奢香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忠诚。

  文物荟萃 铜像泛辉

  奢香博物馆在奢香陵园东南角,是一座具有彝族传统建筑特色的仿古建筑,坐东向西,占地1600平方米。是西南地区第一个以民族历史人物命名的博物馆,由文物古迹馆、综合厅、中心展厅、彝族服饰馆、生产生活馆和资料中心6部分组成。

  我首先走进文物古迹厅。只见这里陈列着不少彝文线装书册。据《大定府志》记载:“唐时纳垢酋,居岩谷,撰彝文,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彝文丛刻》,曾在当时的史学界、民族界引起轰动。馆内还以大量出土文物、文献和图片资料,介绍彝族别具特色的十月太阳历为基础的天文历法。展厅的右侧,有一块缺个小角的古碑,高约1•5米,宽约一米,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济火记功碑》,内容记载彝族首领妥阿哲,在公元225年于楚敖山与诸葛亮结盟,助其南征有功,受册封为罗甸王,令其治理慕胯(今大方)的历史,迄今已1700多年。据曾部长介绍,彝文石碑遍及黔西北崇山峻岭,大方县保存最多,仅奢香博物馆收藏达246块,包括记功碑、建桥碑、献山碑、修路碑、宗源碑、封山碑等,共载有2•4万字。

  在生产生活馆,陈列着狩猎工具,古兵器、法器、牛角号、马鞍、玉器、木雕和丝麻织物等。服装馆里的彝族男女服饰,古朴而多彩。

  我走出博物馆,一本《西南民族史》的轮廓,已在心中显示;一幅“西南夷”的历史生活画卷,已在脑海流动……时值正午,红日当空,猛抬头,只见新铸塑的奢香夫人铜像,在蓝天映衬下,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4楼
拓夫 发表于:2006/10/24 14:03:40
四、 渡河碑前忆英雄

  黔西县是毕节地区的南大门,也是一个屡经革命烽烟薰陶的地方。在历史上,这里接受过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洗礼;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功勋,渡河碑、英雄桥、季种坝就是对这段历史的重点记载。

  渡河碑即“红军强渡鸭池河纪念碑”,位于鸭池河左岸小箐坡头。 碑体用混凝土浇筑,白色马赛克贴面,第一级高3.6米,表示红军渡河的时间;第二级高l•25米,表示建碑的时间;中间的石刻杜鹃花,表示全县各族人民将本地名花献给红军;碑顶塑一船工力撑木船、载着3名红军战士破浪前进的图形,其中塑像高2.6米,象征红二、六军团。碑前平台边沿用大理石镶嵌,刻有“红军强渡鸭池河天险”8个大字。正中碑文写道:

  ——鸭池河乃乌江上游、清毕公路的咽喉要道,水深流急,两岸陡峭,史称“天险”。1936年2月 2日,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首长率领和当地群众的配合下,机智勇敢地从古渡口(今铁桥下游一公里处)强渡成功,进占黔大毕,开辟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政权。石壁雄关,铭刻红军光辉形象,延江鸭水,永颂红军丰功伟绩。水西儿女,在红军的革命精神鼓舞下,奋发图强,治穷致富,振兴家乡,正改变“干人”(同胞)地位。

  值红军渡河在黔西北建立滇川黔省革命委员会50周年之际,特塑像勒碑纪念。

  黔西县人民政府 1985年1月15日

  面对渡河碑,一段“调虎离山”的故事浮现眼前。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之举,震动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蒋介石,他亲飞贵阳,坐镇指挥,调集10倍于红军的兵力,企图一举消灭红二、六军团。面对严峻形式,红二、六军团按照军委 “以佯攻贵阳之势,速转黔大毕地区”的指示,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地迷惑和调动了敌人。使蒋介石布置在贵阳以西、乌江上游鸭池河渡口的99师和23师在贵阳告急的情况下,慌忙向贵阳收缩,鸭池河渡口空虚。这时,红二、六军团在虚晃一枪之后,绕道黔北,在奔袭扎佐、修文,转取清镇后,强渡了天险鸭池河,拉开了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椐地序幕。

  红二、六军团在黔西北,除创建了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还创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及近百支游击团队,组织了5000多名毕节儿女参加了红军。他们和千千万万优秀中华儿女,从万里长征一直战斗到全国解放。不远处的“英雄桥”、“季种坝”,与此息息相关。

  英雄桥位于黔西县城东北35公里处,古称将军桥,是黔西至金沙公路上的重要桥梁。1936年和1950年,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此与敌战斗,曾有一批指战员壮烈牺牲,故名英雄桥。1985年黔西县政府在此修建烈士纪念碑。碑高8.6米,表示1936年、1950年数字中各自后两位的相加这和,即“3加5”、“6加 0”之意。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碑顶塑有红军和解放军两个英雄形象。碑前筑有左右两个平台,台上各建四角亭一座,亭内各置功绩碑一块。

  红军烈士碑碑文记载了红二、六军团,为开辟黔西北革命根据地,于1936年2月9日,在渭河一带阻击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战斗中,一批红军英勇牺牲、为革命建立的丰功伟绩。文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渭水流长,先烈永存!”等句,发人深省,感人至深。

  解放军烈士碑碑文记载了1950年3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16军47师140团的一个排,在执行剿匪战斗中26位战士壮烈牺牲的英雄事绩。碑文中“挥泪继承先烈志,誓将遗愿化宏图”等诗句,表现了黔西各族人民继往开来,实现烈士遗愿的决心。

  寄种坝,位于黔西县城28公里处的洪家渡口,这里有一座由五块鸡血大理石合成的纪念碑,四楞形的碑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文记载1950年4月4日,反动的国民党贵州保安六团在寄种坝起义后复叛,杀害人民解放军派到该团的军事代表团指战员和地方干部共14人的斗争史实。烈士们为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献出了宝贵生命。

  有一首歌唱得好:“为什么战旗美如画,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烈士的生命开鲜花。”此次,记者不仅踏访了“渡河桥”、“英雄碑”、“季种坝”,也走遍了整个黔西大地,亲眼目睹了“三军过后”的这块“生存禁区”,建成了一个“和谐社会”,人民自由、幸福、快乐、安康,烈士们若在天有灵,定会含笑九泉。

5楼
拓夫 发表于:2006/10/24 14:03:59
五、 百里杜鹃花正红

  “华华夏煌煌,花中无比方,艳夭宜小院,条矮称低廓,本是山头物,今为砌下芳。” 这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对杜鹃花的赞美。

  中国贵州省西北部有一片天然杜鹃林区,位于黔西与大方两县之间,面积共有100多平方公里,每到暮春三月,万山红遍,绵延百余里,因此既得了个“百里杜鹃大花园”的美名,又被国家列为“杜鹃花自然保护区”。

  杜鹃花是杜鹃花科杜鹃花植物的通称,共分为五个亚属,全世界共有850多种,中国有470种,占世界杜鹃品种总数的54%.菲律宾有27种,马来半岛和越南均不足20种,澳大利亚只有一种,北美洲共有24种,欧洲只有9种,非洲和拉丁美洲没有。

  中国不仅为世界杜鹃品种最多的国家,也是杜鹃花的故乡。上面白居易的诗,反映了早在1700多年前的唐代,杜鹃花就已从山野盛开到庭台。现在地球上的杜鹃花,许多引自中国,比如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杜鹃花,虽闻名世界,但它是19世纪中叶英国富礼士从中国引植的。

  杜鹃是世界公认最艳丽的名花之一,也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花中游

  中国的杜鹃花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约占全国总数的88%。最集中、最典型的,就是“百里杜鹃大花园”。

  春夏之交,记者由毕节行署外宣办黎先生陪同,驱车在百里杜鹃中徜徉。

  从大方县的普底、吉星、天桥乡,到黔西县的金坡、纸厂、石板等乡,一路上,只见各种杜鹃生长茂盛,蔚然成林,连绵不断。大的杜鹃高达10米左右,一树树、一片片,形成锦绣屏障;小杜鹃只有约40厘米高,一簇簇、一 丛丛,高低错落,像盆景,似花坛。总之,五颜六色的杜鹃花,铺天盖地向我们扑来,逼得我们停下车,信步走进一了座花山。啊!好一派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诗云:“三月杜鹃红似火”,没想到,五月的杜鹃照样红。黎先生说,红色,是杜鹃花最华丽的主色彩。眼前,有大红、深红、淡红、桃红、水红、粉红、朱红、紫红等颜色。还有白色、黄色、金黄色、乳黄色、紫色、淡紫色等十多种颜色,争奇斗妍,千娇百媚。特别是满山遍野的马缨杜鹃,那深绿色的光亮叶面,衬托着殷红似血的花朵,恰是马头上佩戴的缨须,并因此得名,被誉为杜鹃花王。乳黄色至黄白色的露珠杜鹃,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花朵精美如玉雕成,淡雅清丽,十分可爱;水红色的迷人杜鹃、美容杜鹃等,花艳如云霞朵朵,似桃花灼灼,俏丽多姿。此外,还有迷人杜鹃、银叶杜鹃、锦绣杜鹃、皱皮杜鹃、马银花杜鹃、紫色杜鹃、大白杜鹃、绣叶杜鹃、映山红以及天然变异种——复瓣映山红等,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花与鸟似乎天生不可分。据科学考查,百里杜鹃林区有104种鸟。此刻,鲜花怒放,百鸟啼鸣,真可谓“鸟语花香醉sha人”。

  在百里杜鹃丛中,掩映着彝族和苗族的自然村寨。从古至今,彝、苗儿女与美丽的杜鹃花结下不解之缘。每年杜鹃盛开时节,是彝族的“插花节”和苗族的“跳花坡”传统民族节日。

  走着走着,突然,在茂密杜鹃丛林中,见有一根细长的杆子,插地而立。黎先生说,这是苗族青年跳花场的花杆,顶端斜挂着一面旗子,叫花旗。苗族人民喜爱杜鹃花,每年把杜鹃盛开的日子定为“跳花坡”节。届时,成百上千的苗族青年男女,打扮一新,吹响芦笙,绕着花树,翩翩起舞,作竟日的欢乐。

  几乎是与此同时,彝族的“插花节”开始。彝族男女老少身穿传统盛装,到百里杜鹃林区采集鲜艳的杜鹃花,互相赠花祝福。青年男女则藏于杜鹃花林,谈情说爱,小伙子弹起月琴,姑娘吹着口弦,互觅知音。如果小伙子看中了某个姑娘,并从姑娘吹的口弦中得到爱的信息,便立刻摘一朵杜鹃花去插在姑娘的头上,姑娘同意就低头让小伙子插花;不低头表示不同意。姑娘接受小伙子插花后,也摘上一朵杜鹃花戴在小伙子胸前,这就是“插花表情,互订终身”。可惜,我们稍稍来迟,未能看到那热闹而甜蜜的场面。但是,从那花杆顶端迎风飞舞的花旗中,已经感受到当地民族的古朴风情。

  花与煤

  赏完百里杜鹃,游客总爱问一句,这里为什么能有这么多的杜鹃花?当地人回答:“因为地下有煤。”

  那么,墨黑的煤同鲜艳的花,有什么关系呢?

  相传,在洪荒年代,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滔天的洪水退后,开始有了人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因为没有燃料,家家断炊。有一对苗族夫妇,到处奔走,想为大家找到一种能燃烧的东西,最后走进了一个山洞,岂料这一去不见复返。人们闻讯找到洞前,发现洞门已闭。大家挖开山洞,不见尸骨,只见煤块。从此,户户灶台冒出了青烟。苗家夫妻的高尚行为感动了苍天,于是,司花神撒下五彩杜鹃花,永远与“煤”相伴。

  这个美好的故事还真有点科学根据:地质学家说,煤层露头处经过风化的土壤,饱含腐殖酸。植物学家说,杜鹃为耐酸性花木。《辞海》上的记载更明确:“杜鹃花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有煤的地方就有杜鹃花,有杜鹃花的地方就有煤。”这个说法至少在当地是成立的。百里杜鹃花区就是黔西、大方两县的主要产煤区,且质量上乘,不仅燃点高,还无烟无味。

  而今,苗族夫妻牺牲的煤洞场,好不热闹:山坡、洞口和路旁开满了杜鹃花;运煤人的车、马、驮子上,采煤人的家里及其妻女的头上,都插上了艳丽的杜鹃花。

  花致富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的杜鹃花节,连续十几载,已成为当地一年一度新的传统节日。虽然内容还是“跳花场”“插花节”和观景赏花,但是它一改过去单纯自娱自乐,而变成以花为媒,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今年的花节,进入百里花区的游客达十几万人,仅门票收入就是20多万元。游客来自全国各地,加上由其带动的餐饮、住宿、服务等消费收入,数额更大。

  千百年来,这里的杜鹃花自开自谢、自生自灭,除了当柴禾烧,想不到有什么别的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领导和群众脑子开窍了,于是规划、投资、建设、宣传,把漫山遍野,变成百里园区。慕名而来看花的人多了,商机也就多了。于是人们又从花想到花的周围:杜仲,黄连,木耳,香菌,奇石,盆景,民族工艺品等。近年,花节期间的展览会、展销会、恰谈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其实,杜鹃花不仅仅是可供观赏,更具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和《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杜鹃花在我国民间药用历史悠久,且因品种不同而药效有异。如:马缨杜鹃花有清热解毒,止血调经等功能;树形杜鹃花具有平喘,清热,拔毒,止血,调经之功效。映山红的花、叶、根都能入药:花和血能调经,祛风湿;叶能清热解毒,止血;根和血能祛风,止痛,止血。现代科学药理试验发现,杜鹃属于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对防治气管炎、心血管等老年性疾病和抗肿瘤等,有特殊功能。因此,人们又给杜鹃取了个新名字——富民花。

6楼
拓夫 发表于:2006/10/24 14:04:22
六、 千里乌江第一坝

  ——访洪家渡水电站

  “水绕山环开远景,洪家渡口更风流。”读完这两句诗,我有点纳闷。全长1037公里的乌江横贯贵州全境,洪家渡是其上游一个古渡口,它记载的是一代又一代山民和艄公的单调与清苦,哪儿去找“风流”。然而,当记者站在179•5米高的大坝上举目,两岸峭壁如削,脚下江涛奔涌,左岸一排宽大玻璃幕墙上,写着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洪家渡水电站。

  原来,国家规划在乌江干流建设11座梯级水电站,洪家渡是第一级。因此,作为“千里乌江第一坝”,作为“西部大开发的起点”,洪家渡正以自已的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商家、学者和游人。

  洪家渡览胜

  走近洪家渡,好一派峡谷风光。惊涛拍岸,群峰耸峙,崖壁上灌木铺翠、藤蔓高挂,苍鹰盘旋蓝空,小猴攀援树梢,朝霞万道,百鸟欢歌,人归自然。

  附近的手爬岩,留有前人开凿的梯级栈道,宽仅尺许,人行其上,必手脚并用,故名手爬岩,是昔日山民通往乡镇的必由之路。崖壁上有一泉,喷泻而下,形成天然飞瀑,远远看去,好像水往岩上爬,故又叫水爬岩。瀑下一潭,深不测底,水声如雷,响震山外。

  通过崖壁栈道,走在崇山峻岭,长喝一声,不仅引得百山回应,还会引来歌声。这里是黔西县五里布依族苗族乡,重峦叠障,地广人稀,人们劳动,各在一坡,互难见面,习惯用隔山对歌或相互吆喝,以排除寂寞,交流感情。这里的少数民族,乡风古朴,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游人到此,别有一番体味。

  五里乡(原名化石乡)政府所在地石门坎,在历史上属彝族安氏土司司衙驻地,面积5平方公里,筑6000多米石墙圈护,取名“安家营”,石门坎是其营门。安家营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当年石达开的太平军到此,未能攻克。1936年红军长征经过这里,一举攻破安家营,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仓济贫。如今,安家营古城遗址及断壁残垣尚存,成为研究彝族社会历史的一块宝地。

  西部大开发的起点

  “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响遍全国,声震海外。它是从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开始的?恐怕许多人答不准。2000年11月8日,洪家渡水电站举行开工典礼,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发来贺电,称:“这项‘西电东送’重点工程的开工,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从此,这个日子和“西部大开发”一起被载入史册。

  千里乌江,像一条舞动的飘带,萦绕在黔西北连绵群山之中。当地有一首民谣:乌江水,万古流,流走煤和油,带来万古愁!

  洪家渡电站开工典礼的鞭炮锣鼓,惊醒了沉睡的乌江。从这一天开始,黔西北建设掀起新高潮,大有“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之势。2001年10月15日,洪家渡大江截流;2002年3月1日,导流洞贯通;2004年7月12日,首台机组发电;2005年6月30日,这个投资49亿元(人民币)、装机600MW、年发电16亿千瓦的水电站,提前2年3个月建成投产。

  洪家渡在乌江流域梯级电站建设中,是惟一具有多年调节库位的龙头电站。它的开工、建设、投产,有力地推动了下游一座座现代化梯级电站工程相继启动和陆续建成,从而为“西电东送”奠定了基础。

  所谓“西电东送”,系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短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西电东送”分南、北、中三条通道。南部通道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广西红水河等水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中部通道是将三峡和长江上游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北部通道是将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及黄河上游水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国家规定西电东送”1003千瓦的指标,早在两年前提前完成。国家发改委对其巨大贡献概括成16个字:资源优化,东西共赢,缓解电力。

  站在“西电东送”起点上的人,似乎看得更真、更实。乌江流域地处高寒山区,多为国家级贫困县。洪家渡电站库容达80亿立方米,调节库容,提高水位,为改善两岸农田水利,发展地方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洪家渡电站水库枯期可增加下游90亿立方米流量,可使300~500吨轮船在乌江航行,从而为重山阻隔的黔西北人民,开辟了一条“通江达海”的黄金大路。

  昔日的洪家古渡成为今天的水电明珠,她已经同附近的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著名风景区连成一线,以自已独特的魅力,迎接着四海宾朋。

  走出文明的发电厂,站在雄伟的拦洪坝上,又想起了那首民谣。不过,我改了改词:

  今日乌江水,依旧向东流,送走煤和油,送走万古愁,迎来八方客,迎来乐悠悠。

7楼
毒药 发表于:2006/10/24 14:20:48

cctv-1正在播放《雄关漫道》讲的就是这段历史,今晚播放就是红二六团在毕节大方峥嵘岁月。大家可以看看!

8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10/27 9:02:01
昨晚的《雄关漫道》已讲到贺总率军抵达九寨沟一带了。
9楼
aidafang 发表于:2008/10/18 10:37:52
更正一下,黔西是毕节地区的东大门,不是南大门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7爱大方论坛
粤ICP备18004908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1.1
Processed in 0.1640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