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爱大方论坛 http://www.idafang.com/index.asp

中国贵州省大方县人民论坛,爱大方的人们请来此相聚,讨论关于大方的一切!
共3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新闻纪实-贵州省大方县【转载】

1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12:50
发帖人:chinalgang 发帖时间:2004-09-17


(老贴重发,为的是补充关于我们大方的一些社会纪实,增加网友对大方的了解,请勿抛砖)


附注:我已经开了一个关于组建慈善组织的新贴:http://txt.mop.com/static/158/735/4735158.html


我们于6月26日至7月2日赴贵州省大方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知道了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故事。我们有一个强烈的冲动,这就是让朋友们知道这个故事。我们保证文字和照片的原创性和纪实性。在你们读到这篇文字和看到这些照片的同时,我们已经开始行动——为山区孩子和这个支教志愿者而行动。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区,隶属毕节地区,距贵阳200多公里。全县人口90万,除汉族外,还有彝、苗、白、仡佬、蒙古、布依、满等少数民族。全县面积3500多平方公里,辖10个镇、8个乡、18个民族乡,县府驻大方镇。农业主产玉米、油菜、马铃薯、水稻等,特产有生漆、皱椒、烤烟。区域经济落后,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活非常贫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猫场镇位于大方县西部,距县城51公里,公路路况很差。全镇总人口32000多人,其中苗、彝等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二;耕地面积17000多亩,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柑桔、花生等。去年上报全镇农业总产值4000多万元,实际仅2000余万元;上报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实际仅600余元。
   走进猫场镇,触目所见,当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令人忧虑。
   下图是当地村民的住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chinalgang
     2004-09-1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 18:16:01编辑过]
2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13:40
这家人算是比较“富裕”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富裕”这个概念,在当地老百姓眼中应该是这样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个孩子14岁,却不能坐在中学的教室里。他必须到小煤窑背煤。今天他看上去很干净、很光鲜,是因为小煤窑已经被整顿关闭,他无活可干。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而这个孩子只有10岁,他身旁跟他差不多高的背篓,是他每天的劳动工具。他说他很想上学,可是家里没有钱交纳每年140元的学杂费。现在,他在一天天长大,他必须用这个背篓来证明自己活着的价值。他没有白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狗吊岩村有一所小学,2003年以前一直在这个岩洞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chinalgang
3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17:03
坐在岩洞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每天的视野就是这样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直到2003年10月,在香港慈善人士的资助下,孩子们才迁出了岩洞。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002年暑期,一个大四学生从千里之外的武汉来到这里搞社会调查,他走进了岩洞,给孩子们讲了许多大山之外的事情。
   他的名字叫徐本禹,当时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
   当暑期结束返校时,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好几公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一个孩子仰着头问道:“大哥哥,你还要来吗?”
   徐本禹噙着眼泪,点了点头。他没有告诉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徐本禹以372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王雅鹏教授。同时,他因为学业优秀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但当天晚上,他彻夜未眠。猫场镇狗吊岩村孩子们的眼光一直在他脑海中闪现。
   徐本禹出身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农民家里。他到华中农业大学上学时,甚至没有一件御寒的冬衣。是同寝室一个学生的母亲给了他一件夹衣。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别人的温暖。今天回想起来,他说,是这件夹衣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就在那个无法入眠的夜晚,徐本禹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到猫场镇狗吊岩村帮助那些孩子。
   当他把这个决定通过电话告诉父亲时,电话的那一端,父亲哭了。长久的啜泣之后,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学院领导时,大家沉默了,都不敢正视他的眼睛。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反复讨论,作出了一个决定:支持并为他保留两年的研究生学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徐本禹比别人更能体会到贫困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他在华中农业大学读书期间获得过特困生补助、特困生自强奖等,受社会恩泽,他便回报社会,大学四年里,小徐用勤工俭学挣来的钱和自己的奖学金共资助了5名和自己一样的贫困学生。
   刚上大学不久,他参加了学校安排的第一次勤工助学活动,打扫学生公寓的楼道,打扫了一个月,得到了50元钱。他把这笔勤工俭学所得的钱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叫孙姗姗的贫困小学生。大二时,他得到了学校发的400元特困补助。他把其中200元钱捐给了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活动,还把100元钱捐给了在聊城师范学院读书的一个贫困生。
   2001年3月,他因向绿色希望工程捐款,成为了湖北电视台《幸运地球村》的嘉宾。当节目录制完毕后,这期节目的主持人——香港凤凰卫视的许戈辉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变送给他一个信封。后来他回忆这个情景时说:“我当时估计里面是钱,我说我不要。田野(另一个主持人)和许戈辉对我说:‘就把这钱当作是你哥和你姐送给你的!’在回校的路上,我打开一看,里面有500元钱,在公交车上我无法说出我当时的心情,自己给予社会的是那么少,社会给予我的却是那么多!回到学校后,我把其中的200元钱捐给了我们班的一名家庭条件很差的同学,100元捐给了在聊城师范学院读书的景玉春同学,还有100元钱捐给了湖北沙市的一名孤儿,她的名字叫许星星。她曾获得过全国十佳春蕾女童的称号,她是一个比我还坚强比我还勤奋的小女孩。她六岁以前从没有吃过一个冰淇淋,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从湖北电视台回来后,我给自己许了一个诺言:无论自己生活多么拮据,一定要帮助她。”从2001年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徐本禹一直没有间断过对许星星的资助。原来学校每个月发给他22元钱的生活补助,他留出2元钱做班费,其余20元钱都给她寄去。有奖学金、生活补助以及家里给他寄生活费的时候,他就多给她寄一些,有时寄50、有时寄100、2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华中农业大学决定为徐本禹保留研究生学籍后,徐本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他看来,这是母校有一次帮助了他。
   几天后,他回到了猫场镇狗吊岩村,向村长报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也吸引了许多追随者。可是,狗吊岩村实在太穷太苦了。不仅物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而且这里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靠油灯照明,连寄一封信也要走18公里崎岖的山路才能找到邮所。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距造成的心理和话语障碍又使他们久久不能融入这个环境。追随他的志愿者一个一个地离去。
   2004年4月,他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了一场报告。谁也没料到他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本来以为会听到激昂的豪言壮语的学生们惊呆了,沉默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报告会后,他又返回了狗吊岩村,每天沿着那崎岖的山路,去给孩子们上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徐本禹倍感孤独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隐情。作为义务支教的先行者,徐本禹的行为属于自发的“个人行为”,因此,他并没有被列入团中央的西部志愿者行动计划,只是一个“体制外”的志愿者。在我们这个“组织”决定一切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徐本禹得不到体制内西部志愿者的生活补助,成为一个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他的行动也不可能被主流媒体按“报道方针”进行宣传报道。换句话说,他很难得到社会的关注。这使他注定成为一个孤独的志愿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幸亏共青团贵州省委、大方县委组织部、大方团县委和华中农业大学给了他援助和支持。贵州团省委后来将他补入本省志愿者名单,每个月发给他500元生活补助(列入团中央的每月800元),这才将他从衣食无着的困境者解脱出来。徐本禹每月节衣缩食,将这500元钱省出大半,用来资助山区的孩子上学。仅在猫场镇中学,他就资助了32位贫困学生。为了能与外界联系,他买了一部旧手机(爱立信T17),但只用来发短信,从不拨打和接听电话。他付不起更多的手机资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很多有识之士在开着空调的报告厅雄辩滔滔的宣讲着中国的“三农”问题时,徐本禹在酷热的教室里教给学生四则运算和汉语拼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他带有山东口音的普通话在山谷中回响:“你们不比别人差!”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 18:19:14编辑过]
4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19:40
他伸手擦去鼻尖上的汗水,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没有告诉孩子们,另外两名同他一道在这里支教的志愿者两天后就要离开。而他自己也会在最近转到另一个更加艰苦的村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另外两名志愿者是半年前由贵州团省委派来的,团省委此举是为了让徐本禹不至于太孤单。半年来,他们三人在这极其偏僻的大山中体验着自己人生最沉重的履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即将告别这里的孩子们的时候,徐本禹和他的伙伴要为这些孩子留下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想起这张照片可能会被那些孩子们珍藏一生,我们的心禁不住有些颤抖起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所被大山包围着的山村小学,还会有志愿者来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chinalgang
5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23:20
孩子们似乎感到了气氛有些异样,表情变得复杂起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他们用最大的声音诵读课文,他们可能以为只有这样,那些大学里来的大哥哥们才会感到满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他们向校长打听消息:徐老师他们要走了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徐本禹想转到另一个乡,叫大水乡。我们在大水乡考察的所见所闻,只能用“震惊”二字来形容。猫场镇与这里相比,可算是天堂了。
6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23:58
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是2001年新建的民族乡,位于大方县东部,距县城67公里。全乡总人口126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6%。全乡耕地面积12300多亩,平均海拔近1600米,属喀斯特地貌。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大豆、烤烟。该乡经济十分落后,据乡党委书记介绍,去年全乡人均收入上报为1200元,实际只有500元。全乡今年5月基本通电。除乡政府外,各村至今不通电话。2002年以前没有通往县城的公路,现虽然通了公路,但路况极差,属于机耕便道。
   图为大水乡一个汉子正从街上匆匆走过。他赶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是为了卖点玉米。如果运气好的话,他可能卖得15元现金。除了买两斤盐回家,剩下的钱要攒起来做孩子下学期的学杂费。如果一个暑假攒不够70元,孩子将辍学。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大水乡共有14所小学,其中公办小学3所,村办小学11所,私办小学4所。全乡在校小学生2340人,教师103人,其中正式教师仅54人,而初中或高中学历的正式教师占了40%。代课教师以初中生为主。每个小学生每年缴纳学费、杂费、书本费140元,但仍有不少农户无力缴纳,致使孩子辍学。代课教师主要靠微薄杂费维持收入,每人每月工资110元。如果学生欠费,则工资难以保障。
   图为大水乡一家很有代表性的民居。绝大多数农民住的就是这样的茅草房。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们重点考察了大水乡的大石村。从下学期起,徐本禹将转到这里支教一年。大石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至今未通公路。全村村民主要是彝族,另有两户布依族。通过深入走访农户,我们了解到去年全村人均收入仅300元,村民辛勤劳作一年,收获粮食仅够吃半年,不足部分靠政府救济。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作为口粮。现金收入主要靠养鸡(每户养鸡只有五六只)和去小煤窑背煤。村长和村支书月工资70元,由乡财政补助。
   图为大石村通往外界唯一的路。我们冒险乘越野车从这条路上往村里行进。18公里走了一个半小时。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是村委会墙上公示的月度救济粮发放名单。它提示我们这里的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大石村一户人家。如果不是左边竹竿上还晾晒着衣服,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样的房子里还住着一大家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24:30
杨某,彝族,大石村村民,全家五口人,去年全部收入仅700斤玉米。原来靠在小煤窑背煤挣点血汗钱,小煤窑关闭后,全家生活陷入极度窘困,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三个孩子因无钱交纳学费而辍学。
   贫困是痛彻心肺的创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杨某家中可谓一贫如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也可谓家徒四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们无法判断这家人吃的是什么。那几个鸡蛋是留着换盐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杨某的孩子告诉我们,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上学!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面对孩子的眼神,谁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们给了杨某一点钱,告诉他如论如何一定要给孩子交学费。杨某这个山里汉子,抖动着嘴唇,无语哽咽。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每当看见这样的场景,我们就忍不住掉泪。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们可以造出数十亿元的国家大剧院,我们每天可以搞出那么多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盛大活动,为什么就解决不了这些孩子上学的问题?民脂民膏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chinalgang
8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31:49
其实,大石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人文传统。徐本禹将要来支教的大石小学,建于1943年,原名“国

立大石小学”,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大石小学唯一的“教学楼”就建于20世纪40年代,如今已摇

摇欲坠。6个年级共6个班的110名学生就在这栋老房子里上课。
   考察期间,我曾向大方县委负责人连问两次:“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年代还能够建

立这样一所小学,我们共产党难道就不能把它搞好吗?”那位负责人红了眼圈,却始终没有回答我

的问题。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低年级的学生在楼下上课。教师里十分昏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是二年级教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大石小学属于村办小学,国家没有一分钱投资。教师只有初中学历,每月工资110元。但因不少学

生拖欠学费,这110元只是一个政策数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大石小学王校长,彝族,高中学历。他同其他教师一样,每天都要同学生们一道走过漫长的乡间

小道,来到学校。最远的学生每天摸黑出门,步行两小时才能到校上课。
   教师生活十分清贫,但他们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文明星火悄悄播撒在

这寂静的山乡。让我们向这些默默无闻的播火者致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大石小学办公室。木制书柜上贴着已经褪色的对联:“只有诗书万卷,全无金银半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35:42
为了“隆重庆祝六一儿童节”,5月1日,村委会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发动全村捐款,给孩子们一个

欢乐的节日。全体村干部、党员、教师纷纷慷慨解囊,募集了500多元钱。孩子们排演了文艺节目,

给偏僻的山村带来了欢笑。村长高某详细地为我们描述了儿童节的“盛况”,一再说“活动搞得很

成功”。
   面对这张褪色的募捐启事,我们潸然泪下。“隆重庆祝”之类的提法,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看

看我们的电视和报纸,哪天人们不在“隆重庆祝”?而2004年6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大方

县大水乡大石村的“隆重庆祝”,不知该让多少人汗颜!为了孩子,穷人们掏出了自己可怜的积蓄

,而想到那些tan官污吏、达官贵人,成天声色犬马、挥金如土,我们怎能不感慨万千?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黑板很小,但粉笔很贵,所以,不需要太大的黑板,因为不需要太多的板书。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课桌随时都会倾覆,但孩子们早已习以为常。只有能念书,什么困难都可以不在乎。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楼板随时可能坍塌,但只要能念书,这都不成问题。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个红衣少年早已辍学,但他还是常来学校玩耍。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学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内心驱动着他们,既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们,使他们如此渴望知识的滋养?
   徐本禹说,正是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六年级学生在上小学的最后一课。当他们中的某个人在墙上写下“再见母校”几个字时,那该是一

种什么样的心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个女孩和男孩如此惆怅的神情,让我们浮想联翩。对这里的多数学生来说,小学是他们唯一的也

是最后的学习阶段。也许几天后,这两个学生就将走进生活,担负起自己养活自己的重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为了能上学,这双脚每天都要跋涉两个小时山路。冬天大雪封山也不例外。脚的主人说,他从来没

有迟到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孩子们每天只吃两顿这样的“饭”。个别路途太远的学生,父母心疼孩子,让他们带饭上学。这个

孩子还没来得及吃完就上课了。我们特地闻了闻,“饭”已经发馊变味。下课后,这“饭”会被吃

得一粒不剩。他们从来不知道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何物。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过生日时能吃上一碗真正

的米饭。
   从教育部下派贵州省挂职的贵阳市委副书记高文兵说:“我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们能在六一儿

童节每人吃两个鸡蛋”。沉默了好一会儿,他说:“可是现在还不行。”他这样说的时候,眼角沁

出了泪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个女孩在酷热的7月还穿着厚厚的衣服。这是她唯一一件衣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徐本禹多次提到,他最受不了的就是孩子们的眼睛。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们特地注意观察那些孩子们的眼睛。在回来整理这些照片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受到震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0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37:52

我有发言权,我现在在贵州毕节。不信的可打电话来。


  首先要说,楼主说的这是黔西北。是汉族多于少数民族的地方,也是较“富裕”的地方。这些汉族都是贵州的移民。祖籍哪的都有。

  我要为地方干部说一点话,不能只怪他们。我在贵阳时有幸坐过一回贵州某省长的专车,是早些年中规中矩的国产红旗,甚至有点破旧。比起外地很多局长的坐骑......

  而我有一个朋友,是在楼主所说的大方县某乡当警察的。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白天值勤晚上值班。——因为人手不够,要增加人的话工资又不够。每个月没有奖金,补贴,月工资600多一点。别人的一件衣服顶他一年所有收入,一个节日的奖金等于他一生的积蓄。与“多劳多得”“同工同酬”交相辉映。

  正如楼主说的那样,很多问题当地负责人红着眼圈说不出话来。其实正在受苦受难的是他们的亲戚,叔伯,甚至就是他们的父母孩子。可是他们又能做什么?

  夸大政绩与虚报。上面希望看到中国现在处于太平盛世,如果你说不是,小心你的脑袋。另一方面,谁愿意在这种鬼地方当一辈子小官?换了我也只能这样做。

  说深圳吧,也许有人不知道改革开放前深圳是什么样子,不妨搜索一下。当时小平说了一句话:“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然而这句话,全中国只有一两个人才敢说,说了才有用。
  
  刺激消费。于是这里出现许多高档商品,放在橱窗里卖不掉。第一批商人纷纷破产。下岗分流。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一第二产业都风雨飘摇的地方,怎么发展第三产业?现在,教育产业化,剥夺穷人受教育的权力。这些方针政策,也许对上海深圳合适,小小的地方官又敢说啥?
  
  要想富,先修路。坐火车去过贵州的人都知道,一入贵州,隧道高架桥几乎占了一半路程。在毕节地区,前两年刚修了一条二级高速公路。好象创下二个世界之最。桥梁最多和桥面到桥低最高。——最高的地方有300多米。要多修这样的路没有国家的扶持是不可能的。

  贵州是岩溶地形,机械甚至耕牛都用不上,而且只能种旱地作物。当地人种得最多的是玉米,土豆。这些怎么种也不可能致富,怎么卖也卖不了钱。曾经有人种过果树,然而这里气候宜人却不宜果树。种茶叶,木耳,竹荪,天麻,中药......没有销路,现在谁买这些东西呢?

  恰恰与大家想象的相反,这个叫大方的小县很重视教育。县一中保持着良好的校风和很高的升学率。我所看到的是只要天晴,每天早上7点这所学校都会升国旗,而一旦国歌响起学校能看到国旗的地方的人都会肃立不动,直到国旗升起。每年这学校都有考生考上清华或北大,极少例外。而重点每年都有二十个左右。一旦有人考上重点,县里多半要资助一下。

  如果说这里有人伸手向国家要钱,等着国家来救济。这是不对的。各位谁看过这里上过新闻?这里的村民上访?哭穷?据我所知这里的农民只要来年的生计有着落,还是很知足的。而可笑的是,这里的人们还得为奥运捐钱呢。


  就算这里的官很贪,人很懒。但是国家再穷不很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这是立国之本,也是真正的王道。
  
  中央领导不是看不到这里而是不想看到。反正他们八竿子打不到的亲戚都不用受穷了,穷的地方不只是贵州一处。他们也就乐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歌舞升平。腐败,政绩,虚报,实在是上梁不正。听听新闻,中国现在已经超英赶美,中国人的钱多得都不知道怎么花了。

  也许是我记错,中国好象又向俄罗斯人质事件送红包了。只需要他们一次会餐的钱,就能让这些可怜的孩子上完初中。为了中国的未来,少吃一顿饭也不可以吗?仅仅靠几个城市是不能称为国家的。看完这些图片,抵制日货,收复台湾,大家还有多少信心热情?

  前些年听说要开发西南。我着实兴奋了一阵。以为总算有个地方让我尽自己一份力,好好大干一番,建功立业在望了。想不到一毕业,又变成振兴东北。正想要不要去东北呢,看了全国火车提速才知道,原来中国的重点还是在北京上海。
  
  当年国民党坐守重庆,小日本久攻不克。西南是中国的大后方,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若是中国经济中心转向西南,日本台湾也不敢这么嚣张了。

  最后。针对楼上猫猫们的回复,我以一个知情人的身份说下。


  1贵州人不懒。至少我见过很多更懒的。事实是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就算这里的猫猫们,在这自己的世界也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吧。是因为你懒还是因为你没那个努力的“资格”呢? 贵阳号称不夜城,有上海的作风(贵阳人也是很拽很自大滴)。是有堕落现象,但绝没有什么早上10点开门晚上7点关门的。要真有我马上去开家通宵店岂不是发了。


  2如果想去支教的,要有对待愚昧村民的心理准备。贵州有“移民区”和“少数民族区”黔南、黔西南贫穷而且落后愚昧。黔西北则只贫穷不落后。在毕节几乎所有商品都能买到,而且专卖店里的衣服非常上档次。


  3不支持捐钱什么的,钱不知落谁手里呢。就算落在孩子父母手里,他们最需要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甚至是大米。要他们出钱供孩子念完书是不可能的。上个大学好几万,他们想都不敢想。


  4即使你不能支教,去贵州避暑是比较好的选择。你去旅游对他们是很大的帮助。贵州气候很好,夏天最热的时候很少超过30度。而且空气比较清新(贵阳市区除外,去郊区就感觉到了。)看楼主的图片你就知道,贵州的生态保护得还不错,到处绿油油的一片。花溪一定要去,那里PLMM很多,加上贵州MM大胆开放......另外小吃菜系等也不比四川少。正规餐馆消费都很低。


  5有人说贵州人野蛮。说明一下。贵州民风也比较强悍,不过是盗亦有道那种。千万不能当街打MM或做很缺德的事,在别处没人管你,在贵州会给不认识的人群P。当然还有哪里都有坏人。公共场所都很安全(有武警巡逻的,比警察可靠多了),但是偏僻地方自己要小心。别的地方尊重衣冠楚楚,这里尊重热血好汉,是GG不要穿太惹眼的衣服。更不能做出很狂傲的样子,否则又是一群人冲上来K你。还有贵州山高水险,好玩是好玩,但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圣火徽章
11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38:49

看到这些我心中真不是滋味,我是贵州毕节的,其实大方在毕节还是不错的了,你们如果到过为威宁、纳搈、毕节的山区地带,看看那儿的少数民族,看看那儿的农民是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上,我自己小时候就是在毕节的山区里长大的,幸运的是我的家乡的小镇交通还算方便,能够读完大学,能够现在生活在这个美好的社会,但是每次回家看到农民的生活状况,我TMD真的想骂GCD,是,我们需要一些标志性的东西来代表我们的国家,但是我们更需要我们的国家的落后的地方富裕起来,而不是和图片上的这些照片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感动。现在我自己的一些亲戚还是在这样的生活底层过着他们的贫困的生活,看到一家人不到十岁的孩子都在烈日的照射下背着背罗走在弯曲的小路上,心中真不是滋味。


当时在毕节一中读书的时候,街上的大背罗满街都是,他们干着城里人不干的活,但是最后城里人给他们的只是一天不到十元钱的报酬。好多年没有回家了,但是每次和家里通电话,爸爸妈妈还是那样:家里没有什么变化。这种地方和这种管理方式都会有变化!


我读初中的时候到过一个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一个村庄,那儿的生活现在在城里人看来很美好,但是谁又知道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每天看到的都是什么。。。。。

----xumengzhou
12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39:14

9月9日的中国经济时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作者朱述古:


王守奇是四川南部县双峰乡龙马镇村小学教师。双峰乡2003年全乡人均口粮还不足400斤,人均收入不到200元。20年来,王老师靠喂猪、养鱼、种菜供养了398名学生,其中18人后来进入大学。这些孩子吃住在王老师家里,每年来只需交75斤大米。除了王老师的工资,当地政府20年来对这所“学校”几乎没有什么投资,但它却奇迹般的延续下来,而且保证了100%的入学率,被教育界人士称为“王守奇现象”。

王守奇确实为社会树立了一根精神的标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王守其所付出的,决不是他本人应该付出的。对于学生享受的近乎免费的教育,全是由他本来非常微薄的家庭经济收入提供和弥补的。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基础教育都属于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拿自己非常微薄的工资和家庭收入投资兴教,对教师而言是一种荣耀,但对政府而言,不能不说是羞愧和耻辱。

王守奇在接受采访之后,嘱咐记者写上了这样的话:“国家应该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基层区,放在边远贫困地区,因为这才是中国最痛苦、最需要支持、鼓励和安慰的地区。”说实话,我为这话鼻子一酸,但愿这位底层教师的呼喊能够真正唤起政府关心农村教育的良知和责任。

----leslieee51
13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40:56

看了这个帖子,万分难受,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了,还有这样穷的地方,没饭吃,没学上!仿佛生活在中世纪。

起初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责怪政府到底都做了什么?把那么的钱怎么不用到给这些穷苦的人的教育和生活改善上,心里也是很愤愤不平。然而,想想看,有些事情我们不能这么狭义的去理解。

贵州这些地方为什么这么落后,我们要为他找找原因,其中大部分还是由于闭塞造成的,对于这种原因造成的贫穷落后,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存在,不光在中国,甚至一些发达发达国家的情况比中国的还严重,如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他们都有经济发展的盲区,只不过那里的穷人要比贵州这些可怜的人们还好一些罢了,毕竟人家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

我这里想说的是,造成贵州这些地方的贫穷并不完全是制度上的问题,自然环境才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平心而论,政府每年给这些地方的扶持也是有的(当然,如果不排除贪污腐败)这些资助相信肯定能够帮助他们生活下去,但问题是,我们不能有这样的逻辑:既一个国家的某个地方很贫穷了,就要政府拿出钱来给这个地方资助,或者让富裕的地方来养活这个贫穷的地方,我想这也是不公平的。

中国富裕的地方是怎么富起来的,无外乎着几个方面,一是把握政策和市场机遇、二是民众和领导头脑灵活、商业意识强、三是地理环境优越。所以他们富裕起来,大部分是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获得的富裕,他们上缴的税收也也为中国其他不富裕的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政府呢,收了这么多富裕地方的税收,它办的事情还很多,改善投资环境、修建基础设施、增强国防力量,看似中国的钱很多,但每年一算帐,就每多少钱了(中国现在的财政赤字已经很严重了)所以,我们不要怪罪政府为什么不拿出更多的钱来资助这些贫苦的人。

至于修国家大剧院、举办F1,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家大剧院是文化项目建设投资,如果修一个国家大剧院属于中国在文化项目上的正常预算,我们有什么理由对它说三道四呢,这是井水不犯河水,不能说把修国家大剧院的钱去扶贫,这就非常可笑了。况且国家大剧院也是为全国人民修的,不是说为了那个领导和哪个地区修的。还有F1,这属于地方上的财政支出,他们把税交给中央,留给自己的,自由支配,我们能说什么呢?我们要承认他们能赚钱,他们把这些钱去办个F1,也不是什么坏事,现在办体育赛事本事就是一个经济产业,通过它可以拉动产业链,解决就业,拉动消费,我们不应该把它和扶贫硬扯到一起。


所以说,穷地方想富起来,不是别人给你资助你你就能富起来的,别人只能在他有限的能力下来斤可能的帮助你,而你呢,就要想办法利用自己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使自己生活好起来,政府要做的是给他们一个脱离贫穷的思路和环境,而仅仅是金钱和棉被。


中国现在有很多的穷县,路修的非常好,修路的这些钱都是国家的免费贷款,但结果怎么样呢,穷的地方照样穷,多少年了,还是没有改变,所以,关键是人的意识,而不是从把钱做一个简单的公平分配,这样对富裕的人也是一种不公平(当然,在道德层面上,我们还应该给贫穷的人们予以更多的扶持).


还有,贵州的这些孩子的教育成问题,这也不是说捐几个希望小学就OK了,捐的都是硬件设备,它总要折旧,时间一长,教学条件又不行了,总不能老让别人伸援手吧,所以,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我用经济的思路去解决,这样把这些钱盘成一股活水,不要老是可怜巴巴的去凑,去挤。老师也是,象这样好的年轻小伙子能有几个,这都需要地方政府好好考虑考虑。


我们都是想帮助可怜的人们,但我们自己也要生存,我如果有两个馒头吃,就回那出一个给那些贫苦的人,但是,万一我没有馒头吃了,我会还会考虑他们吗?所以,捐助永远都不是把穷人变富的办法。


不要怪政府,贫富差距永远都是存在的,只是这个差距有多大而已。政府也在努力想改变这种情况,作为公民,我们也应该有所宽容和体谅,当然我们的批评和监督要让当政者知道并接纳,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山里孩子的眼神而受到良心上的谴责,我们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我们关心着我们的未来,关心着国家的成长。

----lansecream
14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42:34

搬迁是不可能的,最起码一点。有给移民造房子住的钱已经够建M所学校了。


  叫他们自己做课桌椅。不是不会做,森林是禁止砍伐的。这一点我觉得贵州做得比有些省好很多,有的省一穷就砍树。这一点看图片大家可以知道。而允许砍的树木却要留着做生计啊。


  关于自强,已经有人说了。不要说这些基本的教育都得不到保证的孩子和农民,就是你我这样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人在恶劣的环境下也未必能自保。
  
  207楼的代表官方发言了。意见还是比较中肯。

  不过我有异议。

  一 是关于新闻媒体。请问“贵州”这两个字在新闻上连在一起出现过几次?难道楼主说的不算大新闻?

  二 修路的钱。理所当然国家要拿一部分,因为路是国家的。而据我所知当地财政也得出一部分。而且国家通过贷款的方式出的钱,这是要还滴。

  三 教育已经产业化了。国家的教育预算还是赤字吗?如果是,产业化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什么还要实行?如果不是,钱呢?再说,在文化体育与教育的比较中,请问谁轻谁重?与人民的温饱问题比呢?你有没有看那些小孩脚上穿的那个东西能叫鞋吗?

  四 207楼说:一个国家的某个地方很贫穷了,就要政府拿出钱来给这个地方资助,或者让富裕的地方来养活这个贫穷的地方,我想这也是不公平的。
  我恰恰认为富的地方有理由养活穷的地方。这个有争议,详细说。


  首先 今天中国还能国泰民安,大部分的功劳在于穷的地方边防部队,政法事业单位。而他们只拿富的地方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工资,这是不公平的。富的地方的“舟”是在穷的地方的“水”上。


  其次 富的地方大部分生产原料来自于穷的地方。如果中国真的是市场经济,那么提高原材料价格可减小贫富差距。事实是国家对原材料价格有干涉。

比如烤烟,收购价是规定了标准的,而且有专卖法。而国家没有干涉的,比如新疆的葡萄(提子),就能致富。在这里国家充当了JS的角色。当然钱不是进了国家的腰包,而是进了富的地方的口袋。


  再次 人才。在上海深圳做出最大最基本贡献的,恐怕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而并非当地人事。换而言之,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地方孤立出去,它们还能不能有发展我表示怀疑。前几天的新闻,不又号召有志之士去北京吗?看过的没忘记吧。


  最后 资金的投入与政策。表面上投资是自愿的,但是对“引进外资”这个“引”字该怎么理解呢?政策方面,虽然全国是一样的,但有些政策就是不合适有的地方经济。直接说:现在的政策就是针对富的地方的。而这样的政策放到比如贵州这样的省是什么结果,我在回复中有提到。要刚刚吃上饭的人民去消费,去发展第三产业,去交大学那几万学费。和直接要他们的命有什么区别?更残忍?

  五 富的地方怎么富的?


  你说:“无外乎着几个方面,一是把握政策和市场机遇、二是民众和领导头脑灵活、商业意识强、三是地理环境优越。所以他们富裕起来,大部分是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获得的富裕。”

  1政策是针对那些人的政策?市场是不是真的市场?机遇是不是公平的机遇?我举个例子:中国电信。如果真的像你说的那样,中国电信能撑几天?如果没有暗箱操作,真的引入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不要说中国现有的企业,中国现有的大学有哪几个能生存?你说富的地方不是靠国家,不是很可笑么?

  2 民众和领导头脑灵活、商业意识强。再拿深圳开刀。恐怕民众不是深圳的民众,领导不是深圳的领导。就是北京,有多少领导是本地人?而造成人才外流的最初原因,是国家的调动和号召。再者,穷的地方领导是否是民众选举产生的呢?不好评论。谁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真的论眼光和抓住机遇的话,老山西笑了。

  3地理环境优越。诚然港口城市有它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是绝对的。事实在原材料产地建立工厂出口成品,比将材料运到港口城市加工成本低很多。为什么不这样做,那就要问政策了。


  查查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代自然经济下富裕的是那几个省,现在是那些。如果市场经济,上海的大米现在可能卖到20元30元一斤。南水北调每吨5元,西电东送每度10元。是哪里富就很难说。不服气可以不吃饭不喝水不用电。


  现在的情况是,农民花一年积蓄去买化肥农药,这化肥农药的原材料来自他们地区,加工的工人是他们的子女,这化肥农药的成本可能只是20元,他们要花几百元去买。种出来的东西要按规定价出售给国家。他们被几层剥削,剩余价值都在富人手里。你说富人的靠勤奋和努力获得富裕,这是比资本家还无耻的说法。中国的政策故意要让一部分人先富,不管他们该不该富。强加干涉市场经济。看看今天富的是哪些人?富了之后是什么嘴脸?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该不该富?人家有没有去做什么鸟广告?我看他的专利卖给美国的话卖个100亿都嫌少。说到美国,比尔盖茨表示有生之年要将95%的财产捐献出来,中国有哪个这么说过?中国的富人只会拿RMB去点烟,哪怕那上面有我们国徽!


  比较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该富的没有富,不该富的爆发起来了。

  六 任何国家都有穷人。这我承认。但是他们至少保证每个孩子受基本教育的权利——甚至包括当年战后经济萧条的日本。同样的资源疲乏,人多地少。人家能这么快翻身,根本原因就是重视教育科技。只需要20年,新的一代成长起来就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是的,老毛的时候穷的人更多,但那是没办法。总理吃的都是那样。而国富民强的今天教育还不如50年代。
  
  七 “现在办体育赛事本事就是一个经济产业,通过它可以拉动产业链,解决就业,拉动消费,我们不应该把它和扶贫硬扯到一起。”


  F1我不了解。奥运是完全亏钱的。——看看雅典那些反对办奥运的游行就该知道。就业是哪些人去就?大方的农民?恐怕最低要求英语4级甚至还要求本地户口。消费?消费的钱又是该地方财政收入,除了交税又是地方支配。税和支配的又再办体育赛事......恐怕拨给贫困地区的钱,还抵不上贫困地区在赛事中直接间接的消费。(即使是看电视上网,国家有收钱的哦。)

  八 贫富差距永远都是存在的。我们不会因为贫富差距责怪政府。但是如果这种贫富差距是政府造成的呢?如果是故意造成的呢?如果国家努力缩小差距的话,又会回到改革开放前了。只能体谅政府的就是今天的现状是他们没有想到的。然而发生这样的事不闻不问,装着不知道。穷的地方不是贵州一个,海外人士都在这里办希望小学了,中国领导怎么可能看不见?!这样的政府不该骂吗?

  九 赞成总不能老让别人伸援手。我援助过一个贫困学生,还是希望工程一帮一时候的事。后来终于帮不了他。——因为上大学实在太贵了。说实话MOP上的都是穷小猫,要解决成千上万个孩子的教育经费是不可能的。只说贵州毕节地区,如果一年有100个孩子考上大学,4年下来就需要400万。更不要说西部9省。加上子又生子子又生孙。成立基金会只能说表示一下爱心。要真的帮助他们我认为......抱歉是不可能。国家不以科教为主,不给相应的政策,不撤换一批地方领导,不在西部发起人才召集的话永远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去支教,只有600的工资,不说其他,自己的孩子都上不了大学。太残酷了。最可行的办法真的只有多去西部消费。帮他们引进资金技术。把一些事报道出来让更多有能力的人知道。

----圣火徽章
15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44:01

也许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做义务教育,GCD他*的就是在乱搞。既然已经有了义务教育,那么希望工程早就该停工。(希望工程早于义务教育)

既然国家提出要义务的让孩子们读上9年书,就不应该还要提什么希望工程,因为这本来就是GCD你应该做到的事情。可事实上呢?现在每年都还在提什么希望工程,要捐款要现钱。请问这是怎么说?

中国的教育经费现在每年才占国民GDP的2%多,而人家小日本最近10年的教育经费在整个国家预算中一直占有8.3%—9.1%的比例。且不说什么人家有钱没钱,光是这个比例就要让我们心寒,我们国家的是多少?再说第二点,日本教育经费的分配给小学、中学、大学的比例分配为:1:1.46:5.7,而我国相应分配比例为:1:2.72:52.37。

本来就那么寒酸的钱还要这么分配,那么我们就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大学天天都是个工地,而我们很多孩子都还读不起小学。国家增加的教育投入,这么大的比重投向高等教育:大学扩招、211工程、重点高校和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大,等等。

于是,本已孱弱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更加让人忧心。随着企业改制、农民负担减轻、干部队伍的日益庞大,贫困地区的县乡财政越发困窘,不少学校只是在低水平上勉强维持,微薄的农村教师工资还时有拖欠。


试问,这个是因为国家财政困难而应该找出的借口嘛?应该是中国国力还不强而应该找的借口嘛?我们也不要求绝对数量的教育经费能比上人家小日本人家美国,我们现在只要求一个比例,一个相对数量上的经费投入,可是GCD做到了嘛?其实大家都清楚,真正到地方学校的经费补贴还要大大的缩水,因为其中层层的剥削和克扣早就让那些只知享乐一无是处的官员们又肥了自己的肚子。


这就是我们的义务教育,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哭吧,偏远地方的孩子们。

16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44:34

中国的大学四年六七万钱!!!


这样的费用能有几个农村的能负担的起呢?


教育产业化的后果是以后只有富人的儿女才能上大学了。


穷人的儿女即使你成绩有多优秀,你也只有在家务农的份!


那样的话贫的更贫富的更富。贫富差距将越拉越大。


鄙视现在的教育产业化,穷人的儿女拿什么去读书!!!!!!

----loveの周

17楼
changqing 发表于:2006/9/1 18:47:12

我就是贵州大方人,不信的可以打电话来问~~~~~ 这个帖子的照片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大方属于国家特贫县,对口支持的城市是深圳.深圳在中国城市经济上的地位就代表了大方在国家贫困县中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方县是国家前几名的贫困县。


然而很奇怪的现象是欣政府个部门单位总会有很好的轿车,很多单位都能够出钱修很不错的集资房。在大方这小县城里,你也会看到一些很“富裕”的人,有很高档的餐厅,有时候我都会觉得很多消费属于很奢华的消费,根本谈不上合理。


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国家的政策的鼓励下,很多外商来投资……


你也许会想到大方的经济会有所发展,但是情况并不是这样,很多外商来看了一 两眼就走了,剩下有投资的外商的企业很多最后都倒闭~~~~


个中原因很多,但是大方人最清楚的是,政府总会以各种名目要求企业“资助”,还有很多农民很有“经济意识”,总会想到敲人家一笔~~结果人都吓跑了


现在大方有个火电厂的项目,前几天就遇到这样一件事:


在的士上遇到一个河南来的人,说到要到火电厂,县城距6公里左右,司机那个热情啊,让人家河南人都乐了,但是说到车费的时候,司机开口就是一个天价
很多大方人知道自己城市发展的毛病在哪里,但是却总是不会想到解决。


比如大方人总是埋怨自己城市的卫生很差,说大方人素质如何~~~~~~~东西丢得到处都是,其实很多大方人都知道东西不该乱丢,也有这个意识,可是你在大方任意一条街道上都找不到一个垃圾桶,这不是个很“怪”的现象吗?


还有比照片里还惨的多的是,我几乎都麻木了。


你根本不敢相信在现在什么21世纪哦都有大方农民像原始人那样还住山洞的。

----七月安生
18楼
看客 发表于:2006/9/1 20:07:53
贴是好贴,看老想法多得很,不过想归想,最重要还是要克做。
19楼
毒药 发表于:2006/9/6 12:46:30
确实是好帖!拿分走人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0楼
漫步者 发表于:2006/9/6 15:02:39

话不是这样说滴,依楼上之言,徐支教是有意图滴鸟?

“成功地被塑造了,又成功地逃脱了.”?

很多东西其实并非必然,系偶然的结果。网络能很快塑造典型出来,很幸运徐被塑造鸟。

共3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2]

Copyright ©2007爱大方论坛
粤ICP备18004908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1.1
Processed in 0.21875 s, 2 queries.